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产业与社会管理研究

文化产业与社会管理研究

时间:2023-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文化产业方面研究社会管理,应该就是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是社会管理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核心价值。在文化产业方面,创新社会管理核心是建立有限型、服务型、责任型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在对各类文化产业实施宏观管理和调控时,缺乏科学高效的手段。同时,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不高。
文化产业与社会管理研究_多元学科视角下的社会管理读本

张 燕

社会管理,是指党委和政府以及其他社会主体,运用法律、法规、政策、道德、价值等社会规范体系,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不同领域和各个环节进行服务、协调、组织、监控的过程和活动,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国家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社会管理内容首次单独成篇,提出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协调好各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越过越好,这是社会管理追求的价值目标。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从文化产业方面研究社会管理,应该就是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是社会管理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核心价值。探索有效的社会管理方式和利益表达沟通机制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建议若干:

一、创新社会管理理论,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一个内容丰富、操作复杂的庞大体系,其发展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只有我们深刻掌握内在发展规律,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理论,才能厘清文化产业发展轨迹,在实践的层面上把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同时,又妥善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既反对唯利是从,忽视社会责任,又避免片面强调所谓的社会效益、不讲经济效益,影响企业良性发展等问题。具体的方法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应该把政府的职能由主要办文化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要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公共服务普遍均等的原则,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文化产业方面,创新社会管理核心是建立有限型、服务型、责任型政府。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厘清发展思路,出台政策法规,制定竞争规则,加大监督力度,把握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速度,引导市场,最终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此,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行政管理与市场运作的关系。文化产业发展涉及领域很宽,既包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涵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既包含国有文化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也涵盖民间资本文化经营的扶持和引导;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改善硬件环境,也需要产业化资本通过市场运作实现快速积累等。因此,政府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上,既要善于用行政的手段加强管理监督,也要学会用经济的手段推进市场化运作,既要在宏观政策上把握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也要善于运用法律的手段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服务和保障。二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应深入研究宏观政策,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实现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主要管手下 (所属单位)向管天下 (社会)转变,从而以职能关系的调整推进多元文化主体的形成。

二、文化产业发展与社会管理的不协调问题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们不同层次文化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现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集中度低。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比较突出,文化产品和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文化产品无论在规模上、类型上、质量上都还无法满足这种消费结构改变之需。同时还存在着文化建设与快速发展的现代传播手段还不完全适应,与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还不完全适应,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形势还不完全适应。必须用创新的社会管理办法来破解文化产业的发展难题。例如,对新媒体的管制就非常困难,首先技术上很困难,政府管理角度也很难。如盛大网络,原归属信产部门管理,属于技术性的管理,于是一开始对网络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是以一般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的。但后来发现是不对的,因为网络文化产业与其他的产业部门是不同的,它提供内容平台,其具有深度的文化属性,不能仅仅考虑其经济效应。所以,要再建立新的管理方式实现转变就晚了。可以说,新技术在不断的消解传统文化产业,加速了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如果管的太严,压抑技术创新;如果放松,会迷失舆论导向,不能提升生产力,但是现在国内对文化产业、媒体的管理手段比较刚性,要么太严,要么就放开,在文化上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究其缘由,归咎于如下几个方面:

1.文化管理体制缺乏活力

在文化管理上,政府与文化经营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尚未厘清。文化主管各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着条块、部门、行业和区域分割,既难以形成合力,又使经营单位在工作中无所适从。在文化的管理手段上,表现为存在 “重行政手段管理,轻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管理”的现象。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在对各类文化产业实施宏观管理和调控时,缺乏科学高效的手段。

2.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现有的文化产业大部分集中在全国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文化产业发展很少。在边远和贫困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很难开展文化活动,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发展文化产业了。并且,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也是参差不齐,造成文化产业供求不平衡。同时,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不高。当今时代,高新技术在文化产品生产领域,从内容到形式,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方式,都应该得以广泛应用,才能促进文化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创新。

3.文化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低

在目前特定发展阶段,很多文化产业企业仍然处于 “手工作坊”阶段。文化产业缺乏大规模的文化产业集团,从国外经验看,跨国性的大型企业集团综合了资金、技术、人力、经营和品牌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同时,我国文化产业产品差异性较小,同质化竞争普遍存在,造成我国文化产业创新不足,在内容上、运营模式上都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单位是国家高度控制的领域,目前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必要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形成了行业管制严,进入退出存在较大壁垒的局面。

三、协调文化产业发展与社会管理的途径

在文化产业管理领域,不能简单地用管理文化的方式来管理文化产业,需要提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新理念。

1.实施社会体制改革,鼓励社会积极参与

改革与完善社会体制,培育民间非营利机构并引导其在文化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2.提供充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是宣传文化部门在社会管理领域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应遵循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握文化工作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能定位,用文化的方式、市场的思维做好社会文化领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3.科学引导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

积极引导城乡居民更新消费观念,转变消费方式,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使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在消费性支出中的比重得到较大提高,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不断增长的需求市场。发挥文化的思想渗透和精神愉悦功能,将先进文化的优势体现到公共形态的大众文化及其产品和服务中,不断提升公共文化的时代内涵。一是开发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二是努力提高百姓生活水平,丰富文化产品,壮大文化产业的消费市场。民生的改善有可能释放一部分文化消费,从而改变目前文化产业依靠投资拉动而非内需支撑的发展方式。

4.构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应把加大投入力度与改进投入方式结合起来,把深化内部改革与加强政策引导结合起来,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门槛,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社会效益。大力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长,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公益事业。探索符合基层特点、适应群众需要的新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鼓励有条件的文化单位开展流动服务、联网服务。继续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等向社会免费开放。加强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

5.丰富文化产品的市场供给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文化资源的开发者应积极推进文化资源与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融合,主动与旅游产业、健康产业等其他业态融合;各类企业应加强合作、分享信息、整合要素,推进文化资源更有效地转化为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品,促进文化市场繁荣。

以西安为例,充分利用西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开发多元化专题文化旅游项目。一是以历史文物为基础的旅游文化项目。其中,宗教文化旅游以佛、道为主,利用关中宗教祖庭和重要宗教人物众多的优势,定位于国际游客;炎黄根文化旅游以港、澳、台、华侨为主体受众,在 “全球华人华侨大祭黄帝”活动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定位于 “龙的精神凝聚龙的力量”,同时反映古老的 “中国人的精神”;古都文化旅游显示周、汉、唐都城变迁及文化演替,化历史沧桑为现实的移景换位,定位于国际游客;二是现代文化旅游项目。其中,航空航天旅游、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高新技术和阎良飞机城飞机制造技术,以国内游客为主;还可以考虑国家级旅游度假和现代人造景观的建设经营。三是突出个性,发展陕西民俗。发展民俗购物、民俗娱乐、民俗饮食、民俗住宿等为主要内容的西安民俗文化旅游能够迎合广大游客的口味,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产品。

6.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在监督方面,以保护知识产权、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障国家文化安全为重点,切实做到监管责任到位、监管措施到位;加快技术监管平台建设,实现中央监管平台与所有省级监管平台的互联互通。

在社会管理方面,坚持 “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通过扎实有效的文化市场管理,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其重点,降低文化市场准入门槛,允许国内外投资者以独资、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进入。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培育壮大一批文化产业集团和骨干企业;制定文化部关于预防和查处假唱、假演奏等违规行为的有关规定;研究电子游戏内容监管的有效措施,改进国产电子游戏机备案核查工作;出台旅游演出扶持目录,举办文化旅游高峰论坛,进一步推动文化与旅游结合;起草手机娱乐管理有关规定,促进手机娱乐服务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7.推动科技进步引领下的文化创新

从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文化走向大发展、大繁荣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一方面通过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来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延伸服务领域,拓展服务内容。另一方面提升研发能力,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努力抢占文化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推进文化产业升级。

具体而言,一是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在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传承和传播体系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古籍保护、文化市场监管体系构建中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和提升作用。二是要推进现代科技与文艺创作特别是演艺创作、生产相结合,提升演艺产品的表现力并进而扩大其影响力,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三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文化资源优势变为文化产业优势。四是要明晰文化科技工作的目标,调整文化领域的学科布局,促进系统内外的科技资源整合,积极吸引掌握核心或关键技术的科技人才投身文化建设。

8.加快文化产业立法步伐,努力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法制环境

面向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更加重视、加快推进文化产业立法,把导向要求、社会效益、社会责任体现到法律法规当中,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引导产业发展、保护文化产业、规范产业竞争。要研究和推进文化产业专项立法,对重点文化领域产业发展的前置要求、准入条件、企业责任、内容提供、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以法律条文形式予以明确,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法律遵循。

9.提高文化产业领导队伍的社会管理水平

领导干部的素质如何、能力如何、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到社会管理的水平和成效。加强文化产业社会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把那些发展经济有水平、社会管理能创新的好干部选拔任用到重要岗位上来。同时,完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提高社会管理权重,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以鲜明的导向推动社会管理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10.加大旅游的社会管理能力

加快推进旅游立法进程;有效解决旅游市场秩序长期失范的问题;进一步做好旅游应急工作、解决好保护游客安全的问题。

我国 “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将进入加快发展的阶段,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同时,我国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必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为完善社会管理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管理中的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实现社会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认、对人的权益的尊重、对人的生存状况和发展潜能的关注。只有在社会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促使人民群众增强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发挥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行业协调、规范经营、规划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的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彦云等.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 [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 (4)

2.十二五规划,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北京: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03月18日

3.吴江波.文化部将从五方面加强文化产业园区管理.北京:中国文化报,2010年11月22日

4.聂辰席.建设先进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北京:人民日报,2007年8月3日

5.兰红光.把加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放在更突出位置.北京:新华日报,2011年3月8日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与现代传播研究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