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美产业链发生逆转

中美产业链发生逆转

时间:2023-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最新一份比较中美制造业成本的报告,似乎也印证了“中美产业链出现逆转”的看法。报告显示,十年间美国按生产力调整过的工资水平增长不到30%,但中国涨幅高达187%。此外,十年间中国电价增加了66%,天然气价格增加了138%。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公布的数据,去年第二季度国内外棉花差价每吨高达5500元。美国总统奥巴马2010年签署《制造业促进法案》,降低了外商在美国做生意的成本。
中美产业链发生逆转_危急时刻:大陆公共突发事件应对演进 香港凤凰周刊2015年第25期

特约撰稿/李想

来自浙江的纺织企业科尔集团估计怎么也想不到,由于投资2.18亿美元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兰开斯特郡建厂,竟引发国内外关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下滑的热烈讨论。

8月初,美国《纽约时报》发表题为《产业链大逆转,中国纱厂登陆美国》的报道,以科尔集团在海外投资建设的这家工厂为例,凸显中国制造由于成本高企,国际竞争力下降。大陆媒体转载时甚至提出“中国制造现在大势已去”、“制造业回流美国”的论调。

与此同时,财新中国通用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最新数值创近六年半来新低,新业务总量和新出口订单重新呈下降趋势,显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持续萎靡。

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工厂从中国迁至东南亚国家时,这些数据无疑加重外界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担忧。这当中,中国日益昂贵的劳动力是造成该现象的主因之一。英国《经济学人》2014年曾对中国各省份的制造业工资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发现工人的平均时薪从2000年的3.4元人民币升至2012年的13元人民币。除了人力涨价,电费、气费和人民币汇率也在不断攀升。三重压力下,许多外企纷纷选择从中国撤厂,转投周边东南亚国家乃至印度、墨西哥等国。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选择在海外建厂。

《纽约时报》指出,中国制造企业对外投资并不少见,但多数是以股权合作或者并购的形式,直接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建厂并不常见。对此,科尔集团办公室主任黄国刚回应称,公司选择在海外建厂是为了应对国内棉纱产业原料和能源成本高企的问题,也为了避开国际上对中国纺织产业设置的贸易壁垒。

中企赴美建厂背后的考虑

最新一份比较中美制造业成本的报告,似乎也印证了“中美产业链出现逆转”的看法。独立国际咨询机构波士顿咨询日前统计了2004-2014年全球前十大贸易出口国的制造业成本变化,其将美国归为“冉冉新星”,中国则是“承受重压”。

报告显示,十年间美国按生产力调整过的工资水平增长不到30%,但中国涨幅高达187%。此外,十年间中国电价增加了66%,天然气价格增加了138%。相比之下,由于发现庞大的页岩油气库存,美国能源成本下降,虽然目前时薪高达22.32美元,但较高的生产效率和当地政策补贴抵消了多出的工资成本。

对此,有国内学者指出,中国并不是所有生产原料都比美国贵,科尔美国建厂属于纺织行业特例,不能以此就说中美产业链出现了逆转。“凭着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和庞大的市场,中国在多数制造业类别上还是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更有竞争力,不应反应过度,唱衰中国制造业。”

但谈到国内纺织业,中企面临经营困境已多年。出于对国内棉农的保护,中国从2004年开始对进口棉花实行配额制,超过配额的棉花将被征收40%的高额关税。为了稳定生产,国家棉花储备库2011年开始对国内棉花实行临时收储,这些政策导致国内外棉价出现悬差。国内纺织企业只得购买国家收储棉,但往往“价高质次”,不仅影响成品质量,也拉低企业利润。虽然从2014年4月开始,中国过去三年实行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宣告结束,但目前棉花产业的转型、升级仍很艰难,棉花加工行业无序竞争现象严峻。

黄国刚在接受大陆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科尔集团产业转移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外棉价严重倒挂。

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公布的数据,去年第二季度国内外棉花差价每吨高达5500元。面对这样的差价,即使中国劳动力价格低廉,也无法弥补原料和电力上的成本差。而且外企下订单时通常以较低的国际棉价为标准,这从一开始就削减了纺织企业在国内生产的利润。而在美国,除了原料成本低廉、工厂机械化程度高,南卡罗来纳州又是产棉大州,具有良好的产业聚集。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则指出,中国纱厂赴美设厂现象对中国制造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真正警示不在于“美国制造业回流”,而是国内对上游原料、能源产业的措施不当反而可能伤害下游制造业竞争力,迫其出走。

而且,即便一些中国企业选择赴美建厂,但以此就认为“中美产业链逆转”也并不全面——多数走出去的中企原本在华生产的产品很大一部分就是销往美国,“走出去”不仅能降低供应链成本,还能伺机拓展海外市场。

早在1999年,海尔集团就在南卡罗来纳州凯姆登投资4000万美元建设冰箱生产厂,之后又在新泽西、北卡罗来纳和阿肯色州建造新工厂和物流仓库;运城制版集团2010年在南卡斯巴坦堡建厂;天津石油管道公司在得克萨斯州投资1000万美元设立生产油管和石油钻孔机工厂;浙江省台州富岭塑料有限公司去年投资2100万美元在宾夕法尼亚州的马可基镇建立一家餐具及厨具工厂,每年节省运输成本近1000万美元,还可以享受中美政府的政策补贴。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0年签署《制造业促进法案》,降低了外商在美国做生意的成本。在此环境下,美国各州争相推出优惠政策吸引海外投资,尤其是来自中国的投资。据美国《财富》杂志2010年报道,该法案通过后,美国至少有33个州或县市派出专门代表去中国游说企业来美国投资建厂,并为企业提供具有吸引力的税收优惠政策。南卡州还为当地创造超过10个就业岗位的企业提供每个雇员1500美元的税收减免。

中国制造业亟待升级

从波士顿咨询的报告来看,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制造业处境的确有些尴尬:研发和生产效率还比不上发达国家,人工等低端成本拼不过东南亚。报告指出,虽然中国政府鼓励更多机械化生产,企业也投入了更多成本在购买机器上,但现阶段工厂生产效率的提高还不足以弥补劳动力和能源成本的增长。

2009年耐克公司宣布关闭在中国唯一一家鞋类生产厂后,越来越多的外企选择将工厂撤出中国,或者从沿海地区迁至内陆劳动力更便宜的省市。但《经济学人》的报告显示,结果越来越多的工厂反而将内陆地区的工资水平提升到跟沿海地区差不多,让这些地方也失去对投资的吸引力。

劳动力成本的推高由诸多因素决定:产业升级、更多机器的使用会导致人力成本上涨;中国人口的老龄化造成劳动力短缺、价格上涨;而随着社会法制化发展,企业员工的保障要求也愈发严格,最低工资和社保标准越来越高。

不过,工资提高而迫使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外移也并不是坏事,美国、日本、韩国等都曾因为工资过高而面临“工厂外移”的困境,后来依靠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强竞争力。因此,如果中国借此机会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型至技术密集型,从制造业“大国”升级成“强国”,将使国家长远受益。

今年5月,中国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文件指出,中国要在十年内将劳动力密集的低端制造业转型为像机器人、科技、航空航天等的高端产业,创新产业和智能制造是其核心,而工业机器人生产是重头戏之一。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中国进口工业机器人从2000年的380台增加到2013年的3.7万台,并在2013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但与此同时,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仍然很低,2013年的密度仅为30台/万名产业工人,仅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

此外,政府在推动机械化生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因此产生的高失业率。人工智能专家、《机器人时代》一书的作者马丁·福特不久前撰文指出,中国的机械化速度会让人工生产以极快的速度从市场上消失,这个速度可能会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令中国更难达到内需增长的经济目标。

不过,两头夹击下的中国制造仍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经济学人》认为,跟越南等国比,中国有发达的工业集群,形成极佳的供应链;跟欧美等国比,中国劳动力仍廉价,且拥有东南亚整个区域的产业链,即使工厂外迁,也是在巩固以中国为中心的“大工厂”地位。更为关键的是,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要求的提高,其市场潜力仍有待挖掘。

美国虽然政治社会稳定,但大规模的产能转移仍不现实。科尔集团在美国开设工厂后,虽然受到行业内外的关注,但效仿者寥寥,“主要还是人力成本太贵。”黄国刚称。凤凰标志

□  编辑  漆菲  □ 制图  美编  黄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