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抓住核心问题着力提高劳动者薪资水平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抓住核心问题着力提高劳动者薪资水平

时间:2023-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企业普通劳动者尤其农民工工资长期偏低,工资增长远远低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消费物价增长率两者之和的理论增长线。再加上当前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分配不公问题凸显,这已成为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和劳动关系领域的核心问题。提高劳动者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促进企业职工工资增长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抓住核心问题着力提高劳动者薪资水平_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研究(上卷)

四川省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张小江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同时和谐劳动关系也是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劳动关系和谐才能源源不断获得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人力资源,也才能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力。重视发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形成“职工得实惠、企业得效益,经济得发展,社会得稳定”的和谐劳动关系局面,着重解决企业普通职工工资长期偏低问题和着重解决部分企业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问题,对于改革发展稳定全局有着重大意义。

劳动关系是以劳动换取报酬的经济关系,广义上讲是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关系,涉及广大劳动者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而工资分配是劳动关系的核心内容,在企业劳动关系中工资水平高低是影响和谐与否的核心要素,工资是劳动者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主要形式,工资增长反映劳动者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情况,也是当前广大企业普通职工和农民工最为关注的热点和集中的诉求。当前劳动关系领域“局部矛盾突出,群体性事件多发”,企业普通职工要求利益分享和维护合法权益的劳资纠纷同时多发,以加薪为主要诉求的群体性突出事件相对集中,既有要求利益分享合理加薪的群体性事件,还有维护合法权益讨要欠薪的群体性事件,而且今后一段时期内有关提高工资的劳资纠纷还可能大量增加,成为当前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主要矛盾。人社部统计:近年来因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险这类“分配问题”引发的劳动争议大幅度增加,已占全部劳动纠纷的70%,成为了影响劳动关系的重要因素;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和“三资”企业是高发行业,企业一线职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是高发人群。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加快转型时期,由于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长期以来劳动报酬和工资水平总体偏低,在经济全球化竞争更加激烈的大背景下,无论政府的劳动就业政策还是企业的经营策略都将劳动者的工资福利置于企业的效率利润之后,民生改善落后于经济发展,企业职工工资增长跟不上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长期低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和企业盈余增长,尤其是普通职工和农民工工资增长更为缓慢。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进出口总额世界第一,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非常重要的就是使用大量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来增加社会总产出,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系列民生问题和社会矛盾以及“仇富,仇官、仇不公”情绪,使得劳动关系领域矛盾“触点密,燃点低,群体事件多发”。《人民日报》数据显示:1997年到2007年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在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却从53.4%下降到39.7%。1995年至2007年全国职工工资增长2.7倍,明显低于同时期GDP增长3.8倍的速度。2000年以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年均增长35%,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职工工资增长只有14%,大量规模以下的私营经济工资增长更低。2010年城镇私营企业员工月平均工资1730元仅为城镇非私营企业月平均工资的56%。国民收入的三大分配主体“政府财政收入、企业盈余所得、居民收入”分配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24∶20∶56变化为当前的33∶30∶37。数据还显示:2010年全国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工2.42亿人,其中外出进城务工1.53亿人(新生代农民工达到1亿人),已占采掘业、建筑业、制造业劳动者的90%、80%和68%,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2010年外出务工农民工月工资水平1690元,仅为城镇全部单位职工工资水平的60%左右。农民工参加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分别只有3284万人、4583万人、1990万人和6329万人,仅占1.53亿人的21%、30%、13%和41%。企业不为农民工缴费参保是一次分配不到位,没有社保还使农民工享受不到二次分配;上亿外出务工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工资低、参加社保少、加上户籍制度等等体制障碍,农民工享受不到城市的诸多公共服务,实际只是在统计上“被城市化”了。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倾向于政府和企业,居民收入占比持续下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企业普通劳动者尤其农民工工资长期偏低,工资增长远远低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消费物价增长率两者之和的理论增长线(由于资本强势和劳动弱势,还有劳动力总体供过于求,工资实际增长就远低于理论增长)。再加上当前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分配不公问题凸显,这已成为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和劳动关系领域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说过:“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工资收入分配问题源于劳动关系与经济层面,事实上却与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纠结在一起,成为现阶段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因素。

“惠民生调结构”是十二五时期的重中之重。“当前科学发展做到以人为本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做好收入分配工作,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关系的有机结合点。”深化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者报酬和增加企业普通职工以及农民工工资收入,既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实现普通劳动者体面劳动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需要,也是广大劳动者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改变“国强民不富”现状的要求,还是促进居民消费和扩大内需、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关于工资增长与扩大就业的关系,从我国情况看,在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趋势下,工资水平合理提高不会对扩大就业产生冲击,因为企业职工工资增长过去长期低于社会劳动生产率与消费物价两者增长之和,我国制造业的人工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十多年来持续下降到目前的7.8%和人工成本绝对水平低。据世界银行统计:2007年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每小时0.8美元,德国为50美元、美国为30美元、日本为24美元、巴西为7美元。因而补欠账性质的增加工资能够相应增加居民消费和国内需求,从而有利于企业发展扩大市场和促进就业扩大就业,合理增加工资也能够改善人力资源素质结构更好地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对技能劳动者的需求。

提高劳动者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促进企业职工工资增长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系统工程,依赖于对收入分配制度及体制机制的综合配套改革。要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雇佣劳动关系中,普通劳动者在缺乏制度保证时处于绝对劣势,只能接受不合理的低工资及低增长,政府应通过“看得见的手”去纠正这种市场失灵。要强化“五大职能”:劳动者基本权利的保护者,市场经济的规范者,集体协商的促进者,劳动争议的调停者,公共部门的雇佣者;要注重“四种手段”:综合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市场的手段去调控企业工资分配促进合理增长。要落实“三个结合”:与转变发展方式相结合、与加强社会建设相结合、与保障改善民生相结合。一方面运用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及时出台收入分配制度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立法,加快制定实施工资条例和对恶意欠薪治罪,以企业工资改革为重心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障“劳动三权"(团结权、谈判权、集体行动权)的重要意义。通过相关制度安排和劳动工资政策的实施来平衡劳资力量和协调集体劳动关系,提高普通劳动者定期集体协商工资及讨价还价的地位和能力,改变工资由企业单方决定的现状。地方政府在十二五时期应“小步快跑”,每年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使之尽快达到社会平均工资的40%以上。进一步加强劳动监察执法,严格监督法定最低工资制度执行,严格监督企业按时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强制要求企业为全体员工特别是农民工缴费参加五项社会保险,加快社会保险覆盖全体劳动者。这是当前保障普通劳动者工资收入的重要举措。政府作为公共部门的“雇主”,要规范公有制经济的劳动用工及工资分配,合理控制国有企业使用劳务派遣工和非正式员工,督促落实同工同酬。因为公共部门的用工分配是私营部门用工分配的“样本”,代表着政府的偏好。最广泛地把包括农民工、劳务派遣工在内的广大职工吸收到工会组织中来,加强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和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建设,推行基层工会干部职业化社会化。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代表劳动者“敢谈、能谈、会谈”的工资集体协商谈判职能。另一方面运用市场手段:积极推动企业劳动关系双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充分发挥工会组织职能代表职工“主动要约”与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谈判(包括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促进企业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企业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确定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应允许列入税前扣除。适时发布全国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和发布地区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促进引导各类企业依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增加普通职工工资。同时为工资集体协商提供参照标准。改进职代会制度,在更大范围的非公经济企业实行(可以借鉴国外的工厂委员会、工人代表制做法),大力推进厂务公开和建立劳资合作机制。将企业理解执行政府发布的工资指导线措施列为职代会咨询和厂务公开重要内容。倡导工人参与企业管理的产业民主化。建立企业和员工利益共享机制,倡导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如员工年金计划、收益分享计划、员工发展计划、职业培训终身教育等。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形成劳资双赢局面。“放水养鱼”,实行劳动密集中小型企业增加工资的减负减税措施。参照雇工个体工商户研究制定适应小微型企业特点的社会保险缴费标准,使竞争性行业的劳动密集中小微型企业有能力提高人工成本给员工合理涨薪。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抓住核心问题。治理以加薪为主要诉求的群体性事件和劳动关系领域多发矛盾,不仅要治标还要治本,当劳动者期望合理涨薪的要求得以满足,劳动者要求利益分享的呼声诉求得到回应,和谐劳动关系这个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关口才能筑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抓住核心问题,着力提高劳动者劳动报酬,特别是增加广大企业普通职工和农民工工资收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劳动者腰包鼓了、老百姓消费旺了、内需扩大,经济才能转型为内生驱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建设才能解决“民生短腿”问题,加快实现“国强民富、国民共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