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对环境安全教育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对环境安全教育的指导意义

时间:2023-01-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新的世纪,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在环境安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必须坚持“三个面向”教育思想对大学生环境安全教育的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对于环境安全教育的指导意义第一应增加信息含量,而大学生的环境安全思想动态就是重要一环,大学生对环境安全形势关注度高而满意度不高。
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对环境安全教育的指导意义_环境安全与环境保

三、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对环境安全教育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新思想新论断与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环境安全是生态文明中的重要环节,环境安全教育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内容。在新的世纪,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在环境安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必须坚持“三个面向”教育思想对大学生环境安全教育的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指导大学生环境安全教育,具体到“面向现代化”就是要增加环境安全信息含量和科技含量;“面向世界”就是要树立环境安全的全球意识,并坚持政治性;“面向未来”就是要坚持大力宣传共产主义,为生态文明建设而努力。

(一)大学生环境安全教育应面向现代化

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思想中的“面向现代化”对大学生环境安全教育的要求就是要增加环境安全的信息含量。这里的信息含量首先应该是大学生对环境安全形势的了解和满意程度。其次是要求大学生环境安全教育要整合思政课程内容、注重生态道德教育。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和栋梁,是对社会有着极大影响力的群体。高校环境安全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紧迫而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十分有效的切入点,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对于环境安全形势的了解和满意程度,才能有针对地开展环境安全教育,才能“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面向现代化”对于环境安全教育的指导意义第一应增加信息含量,而大学生的环境安全思想动态就是重要一环,大学生对环境安全形势关注度高而满意度不高。作为生态文明重要环节的环境安全是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这不仅和个人生存息息相关,还和国家发展有直接关联。2012年5月对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三理工科部分学生开展的环境安全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环境安全形势关注度高:92%的受访学生认为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91%的受访学生认为当今世界存在环境殖民主义;82%的受访学生认为我国是环境殖民主义的受害国。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致使许多地区对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环境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近年来出现的环境安全问题需要我们从生态文明、从大安全观来重新审视环境安全,警惕环境殖民主义对我国的变相掠夺,破除重经济轻环境的既定发展模式,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使得我们生存的环境免于威胁。一些地方政府在各种利益考量中特别是面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时,选择忽视环境安全,导致环境污染事故频发,甚至引发了一些群体性事件。“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前全国群体性事件的十大原因之一,位列第九,其中环境污染引起的群体性事件的年增长率为29.8%。”[12]

在这次问卷调查中,91%的受访学生认为我国的环境安全形势不容乐观;85%的受访学生对政府部门采取的保护环境安全的法律、行政措施不满意;大学生总体上对环境安全形势满意度不高。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对于环境安全问题认识的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但他们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判断,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引导:有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安全意识;有必要深入开展基本国情教育;有必要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当下,大学生对公众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希望由众多的大学生影响到越来越多的公众提高环境安全意识。近年来,我国在治理污染、保护、恢复生态方面的投入,已数倍甚至数十倍于从污染和破坏环境中所得到的经济收益的总和。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取消了。”[13]

“面向现代化”对于环境安全教育的指导意义第二是要求大学生环境安全教育要注重生态道德教育,整合思政课程内容,这样才能增加环境安全的信息含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深入阐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努力在高校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大学生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环境安全不仅对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方面,将大学生环境安全的意识培养有机地渗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当中,这是提高大学生环境安全意识水平的有效途径。在高校环境安全课程的建设中,将环境安全纳入高校德育范畴,同时将环境安全理论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辅导员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浓厚的环境安全教育氛围,重塑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共同推进大学生环境安全意识的提高。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大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现状、危害及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行政法规,了解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大学生爱护自然、尊重生命的环境安全意识,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人类应与环境建立良好的关系,真正从思想上对环境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提高大学生的环境安全意识。

高校环境安全教育可以从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入手,注重生态道德教育。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第五章第三节的环境保护法、第七章第三节的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中的生态安全法律制度和第八章第二节的实体法律制度中的民事损害赔偿、刑事责任相互贯通,让大学生对于环境安全的重要性、法律相关规定有整体认识。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把环境安全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密联系深入阐述,让大学生意识到应把环境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状况,充分认识到环境安全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安全的良好风尚。

(二)大学生环境安全教育应面向世界

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思想中的“面向世界”对大学生环境安全教育的要求就是要树立环境安全的全球意识,并坚持政治性。环境安全的全球意识指环境安全不仅是涉及一个国家就能解决和完善的事情,而是一个跨区域、跨国界的全球性问题,还涉及环境殖民主义,需要世界各国携起手共同努力抵制,才能实现环境安全。在环境安全的全球应对中,特别是气候变化的全球应对中,各国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经常借各种理由指责别国和强加环境义务于弱势国家,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应坚持国家政治性。

“面向世界”对于大学生环境安全教育的指导意义在于通过环境安全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环境殖民主义对于环境安全的威胁。环境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殖民本性在环境领域的体现和拓展。由于全球生产和消费的分离,使发展中国家作为生产者承担污染,而发达国家作为消费者却不承担,享受环境福利。为了维持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发达国家不仅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资源与原料燃料等,还通过多种方式把有毒有害废弃物和垃圾输往广大发展中国家。环境殖民根源于资本的求利本性和全球扩张,资本主义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国家安全理论上,大气环境问题被提升为环境安全问题,这是人类认识的一个飞跃。由于大气所具有的流动性,大气环境安全不是一个国家就能够完全解决的,应该协调国际社会一起努力来构建环境安全。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资金、技术等各种困难,发达国家虽然负有帮助的道义,但往往不愿意转让先进技术,或附加各种苛刻条件。虽然环境保护是国际合作中争议最小的领域,几十年来世界各国也都为此做了不少努力,但是仍存在着诸多阻碍因素,如不同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程度的不同,国际大环境和参与国之间的矛盾问题,使得近几十年来在环境保护方面,即使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取得的进步要比预期的缓慢。冷战结束后,美国部分人提出了种种新的理论把中国树为新的敌人。生态威胁论便是其中之一。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先后于1994和1998年在《世界观察》等杂志上发表了“谁来养活中国”等文章,攻击中国的城镇化、土地沙漠化将导致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和淡水资源短缺,从而造成粮荒,危及世界粮食安全。从环境角度来诋毁中国的形象,这是西方霸权主义新的表现形式,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三)大学生环境安全教育应面向未来

邓小平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思想中的“面向未来”对大学生环境安全教育的要求就是要坚持大力宣传共产主义,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而努力。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就是要尽快消除生态环境危机,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设天蓝、地绿、水净为主要标志的美丽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安全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恩格斯说:“人们会重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完全变革的必然结果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两大和解”的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安全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环境危机;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却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另外,在可持续发展与公平公正方面,生态文明也与当代社会主义原则基本一致。

资本主义使人们摆脱封建枷锁和宗教禁锢的同时,却带来新的剥削和压迫,这使社会主义应运而生。针对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难题,例如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社会主义等新型社会主义流派的探索,不仅在学术上对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也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全球问题具体结合起来。虽然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仍然单薄,仍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确为社会主义回应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想象空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完善,因为当代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主义不能只研究工业文明基础上的阶级关系,还必须研究人与自然的文化伦理。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对中国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与生态社会主义、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借鉴,是邓小平三个面向的一脉相承。它们之间的融合,必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然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必然促成社会主义真正代替资本主义,必然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