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
“符合生态性”是生态城市的唯一选项。城市的生态性表现在其空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合理的土地利用、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绿地系统、完整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等等;其次是关系协调,包括人和自然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协调和环境承载能力协调。
具体来说,其生态性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系统
城市首先是居民的城市,生态城市亦不例外。生态城市要能保证为居民提供足够的粮食、宽敞的住房、充足的能源、良好的营养保证和舒适、便捷的生活条件等,使城市规模同城市地域空间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供给相适应。
2.环境系统
如前所述,生态城市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以资源流动为命脉,以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开放的复合系统[6]。不仅涉及城市自然环境系统,而且也与城市人工系统、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状况密切相关。
3.经济系统
生态城市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又要保证增长的质量,使城市经济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又好又快、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城市经济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通过一定技术路径耦合而成的系统。各子系统通过物流、能流、信息流、价值流、人流的顺畅作用相互链接、相互作用。在城市经济系统中任何一个子系统(生态单元)发生问题,都会产生连带效应,并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有序运行。
4.经济、社会与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
生态城市要求从自然环境获取的资源不能超出环境再生增值能力,自然资源的再生增值能力要大于经济增值对资源的需求;排入环境的废弃物不能够超出环境的容量;人口的绝对数量不能超出环境的承载力。
【注释】
[1]在“生态城市”提出之前,有一个类似的概念“仿生城市”。“仿生城市”是以意大利的索莱利为代表的建筑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和使用的概念,核心是要以植物生态形象模拟城市的规划结构,把城市的各组成要素如居民区、商业区、工业企业、街道广场、公园绿地等里里外外、层层叠叠地密置于大树状的巨型结构之中。由于“仿生城市”主要是一个技术性的建筑设计概念,其影响范围也很有限。
[2]宋永昌、由文辉、王祥荣:《城市生态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页。
[3]人们通常所接受的城市概念,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该城市的直接空间,二是该城市的行政辖区。这里所讨论只是城市的第一层次意义。
[4]参见本书第七章第三部分“生态园林城市——以安吉为例”的有关叙述。
[5]《时代》,1989年1月2日,第30页。
[6]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报》1984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