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题域论:消费社会与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包含社会未来命运和个体权利在内的公共性难题,并且正随着社会生活中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对于经济的需求而日益凸显。一直以来,由于环境问题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因此成为了多门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这些学科试图通过各自的努力寻找环境问题的根源和破解之道。在问题显现之初,社会科学对于环境问题并没有表现出高度的敏感,而关于环境问题产生的两种最具影响力的解释是由自然科学家提出的。一种是以美国生物学家保罗·埃利希(Paul Ehrlich)为代表的“人口论”,他在《人口爆炸》一书中指出,世界人口的过快增长和过剩,超出了全球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从而导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1]另一种是以美国生物学家巴里·康芒纳(Barry Commoner)为代表的“技术论”,他在《封闭的循环》一书中指出,导致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制造业和农业中日益扩大的无机物或人工合成化学品(特别是石油制品)的使用,而不是人口的增长,正是更具环境破坏性的技术代替了不太具有环境破坏性的技术,才导致了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2]尽管,关于环境问题根源的这两种科学解释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但随着社会科学对于环境问题研究的介入,两种科学解释论之间获得了共同性,即它们都无法忽视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是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这个前提。
在社会学维度上,研究者认为,环境因素既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运行的基本条件,两者之间的互动模式是复杂而具体的。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环境风险是如何分配的”以及“人类行为模式如何制造了对于自然环境的压力”。[3]具体而言,社会学“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导致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比如西方社会中的信仰体系、资本主义制度、城市化进程、消费主义思潮等,都对环境状况恶化有着重要影响”[4]。其中,由于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勾连最为重要,消费问题得以成为该论域内的中心环节。人口的增长在两个层面上扩张了消费给环境带来的持续性压力。其一,人口数量的增长,使在同等消费水平下,对环境资源的需求量同比增长,进而要求扩大对环境的开发力度。其二,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对环境不加限制地开发利用,提高了个人消费环境资源的平均水平。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及结构变化对有限的环境基础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可以说消费形态的演变和消费社会的到来,给环境问题贴上了欲望与贪婪的标签,并助推环境风险日益加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