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面源污染源现状与历史趋势分析

农村面源污染源现状与历史趋势分析

时间:2023-01-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2.2.2 1988~2007年滇池流域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历史变化特征研究1988~2007年滇池流域农业、农村面源污染负荷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从图2.2.2.2-1和图2.2.2.2-2可以看出,从1992年以后,TN、TP的变化幅度较为平缓;而COD的变化幅度较明显,在1999年发生比较明显的上升。
农村面源污染源现状与历史趋势分析_滇池生态安全调查

2.2.2 滇池流域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源现状与历史趋势分析

2.2.2.1 滇池流域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源现状

2007年滇池流域共产生污染负荷流失量总氮9498.5t,总磷1708t,COD20960t。其中2007年种植业共产生农田固废53.7万t,外排30.24万t,占总产生量的56%,外排污染物主要是蔬菜和花卉秸秆;养殖业共产生畜禽粪尿294万t,外排101.4万t,占总产生量的34%,主要外排物为牲畜尿液,产生水产养殖废水255t,直接外排204t;农村生活污染废水产生量1152万t,外排量997万t,占总产生量的75%,主要外排污染物为农村生活污水(如图2.2.2.1- 1) 。2007年滇池流域农业、农村污染物产生量以农村生活污染最多,其次为种植业污染,养殖业产生的污染物量最少。但从污染负荷看,畜禽养殖业污染对流域污染负荷总氮( TN)和总磷( TP)贡献最大,分别占总值的53%和45%,其次是种植业,分别占总值的39%和41%;农村生活污染负荷量最低,分别占8%和14%(如图2.2.2.1-2) 。

从滇池流域4区3县看,晋宁县对流域农业、农村面源污染负荷贡献最大,其他依次为官渡>西山>嵩明>呈贡>五华>盘龙。各区县对污染负荷流失量的贡献率如图2.2.2.1-3和图2.2.2.1-4。

从滇池流域三区看,湖滨区的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及污染负荷流失量占全流域的近一半,山地的污染物产生量比台地区高,但外排量比台地少,说明山区农民由于经济收入不高,经济来源不多等原因,对农业、农村废物的回用率相对较高,这和实地调查结果相吻合。三区对污染负荷流失量的贡献率如图2.2.2.1-5和图2.2.2.1-6。

2.2.2.2 1988~2007年滇池流域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历史变化特征研究

1988~2007年滇池流域农业、农村面源污染负荷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从图2.2.2.2-1和图2.2.2.2-2可以看出,从1992年以后,TN、TP的变化幅度较为平缓;而COD的变化幅度较明显,在1999年发生比较明显的上升。TN负荷量2007年比1988年增加45.7%,年均增长2.5%; TP负荷量2007年比1988年增加20.7%,年均增长1.2%; COD负荷量2007年比1988年增加46.8%,年均增长2.6%。

从图2.2.2.2-3、图2.2.2.2-4和图2.2.2.2-5看出,种植业污染负荷1988~2007年间,基本呈现上升的变化趋势,这和流域化肥施用强度逐年不断上升有密切关系,其中,以氮肥污染负荷的变化最为明显,2007年比1988年增加了71.7%,年均增加3.98%;磷肥污染负荷2007年比1988年增加了16.8%,年均增加0.93%;养殖业污染负荷以1999~2000年间为最高,这与该期间养殖数量增加有关;农村生活污染负荷随人们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生活习惯改变而不断发生变化,排放的各种污染物变化趋势呈逐年上升的特征,特别是2000年以后,增加的幅度加大。2007年TN、TP、COD分别比1988年增加了32.1%、34.9%、88.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