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硬无比的金刚石
神奇的传说
辛巴达是《一千零一夜》书中的英雄人物,据说曾有七次渡海来到中国,沿途经历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有一回,他独自长途跋涉,像往常一样无目的地前行,来到一条深邃的峡谷,野花啼鸟,景色迷人,正好又感到有点疲倦,于是便放下随身携带的行李,坐在路边一块平整的石头上休息,欣赏眼前雅丽的山色。目光随着地形转移,从山坡慢慢地看到谷底,忽然,一颗颗光华夺目的石子映入眼帘。他被探险家常有的好奇心驱使,迈开双脚,沿着谷涧走去。
当他走到清流明净的溪边,定眸一看,惊呆了。原来在溪流的对岸,散落着许多小如砂粒的宝石,晶亮透明,色泽清丽,熠熠的光彩好像向他招手,可是水深流急,他不敢涉水去取,只得望“宝”兴叹。
正在迟疑之际,忽然有几只老鹰从高空飞来,向谷底俯冲而下。刹那间,一只老鹰抓到一个小动物,得意地拍动着它的翅膀向远方飞去。辛巴达心头一动,想到了取宝的办法。第二天,他准备了切割成小块的牛肉上山,再到这个谷涧里,把牛肉碎块撒到溪边。一会儿,果然又有几只老鹰从天空盘旋而下,而且衔着牛肉迅速起飞。这时,辛巴达拉起弓箭向老鹰射去,随着弓弦的响声,两只老鹰中箭掉下来了。落在离他身边不远的地方,他走近一看,一半被老鹰衔着,一半还露在嘴外的牛肉上闪烁着光彩,再定睛细看,他不禁惊叫起来:“宝石!宝石!”随手拣起粘在牛肉上的小宝石,兴冲冲地带回城去。先请珠宝商鉴定,证实是宝石,但说不出什么名字。一时间,旁观的人们把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迅速传开,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把珠宝店门口围得水泄不通,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在喧闹的赞叹声之余,谁也叫不出宝石的名字,因为谁也没有见过这些奇光夺目的小宝石!
正当此时,一位印度宝石商途经这个城市,闻讯之后,也十分关心,他就找到了辛巴达下榻的旅馆,叩门进去拜访。辛巴达正好坐在桌边,面对着桌上几颗小宝石发愁,紧皱眉头,只想解开这个谜。而这位印度珠宝商见到这些小宝石,两眼发愣,好像着了魔似的,一时说不出话来。随手取出放大镜,细看不停,并且轻轻地拨动这些小宝石,恨不得从各个不同侧面看个够。还轻声地自言自语道:“好东西!好东西!”而坐在一旁的辛巴达莫名其妙,忙问道:“先生!您快说,这是什么宝石?”印度珠宝商如大梦初醒,他定了一会神,取出其中的一颗,朝放在桌上的茶壶瓷盖一划,然后用手指在瓷盖上一弹,瓷盖沿着划过的裂痕碎成两半。辛巴达以惊奇的目光向印度珠宝商扫去,见他又从衣袋里取出一块鹅卵石,又在上面一划,坚硬的鹅卵石表面留下一条深深的刻痕。辛巴达惊呆了,知道遇到了行家,忙恭恭敬敬地向印度客人请教,印度珠宝商见这位小伙子情真意切,就不慌不忙地坐下来对辛巴达说:“小伙子!你交好运了!这是宝石中的宝贝,它的名字叫金刚石。”然后,还说了许多有关金刚石的常识。辛巴达也学习到很多东西,同时将几颗宝石卖给这位印度珠宝商,自己则留下其中最大的一颗作为纪念。
从此以后,金刚石的名贵也就被人们重视起来,都希望有朝一日能像辛巴达那样交上好运!
发现金刚石的故事
辛巴达发现金刚石的故事毕竟带有神话传说的色彩,但也说明金刚石自古以来就引起人们的注意,倒是事实。许多人都曾经做过金刚石梦,为获取一件稀世之珍的宝贝,付出多大的代价。
1701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市东南20多公里处,有一座巴蒂亚尔矿山,实际上是淘洗海滨砂土,从中获取金刚石砂的企业。一个奴隶矿工在淘洗时发现了一颗重410克拉(约相当于80克多一些)的金刚石,在当时,算是世界上最大的了。
这个奴隶矿工无意中得到这么大的金刚石自然喜出望外,他用石片在大腿上划了一个深深的裂口,就将这颗大金刚石嵌进血肉裂缝中,然后用头巾紧紧地把伤口包扎起来。忍着剧痛,一跛一跛地走出大门,总算顺利地通过第一关!
奴隶矿工蹒跚地沿着海岸走去,在天色将晚的时候,他碰到一名船长,谈了几句以后,就将实情告诉他,希望船长帮助他卖掉这颗大金刚石,并报以巨款相赠。船长假装同意。在途中,趁奴隶不注意,将奴隶打昏,夺得金刚石,并顺手就将奴隶推入大海。
船长得到这颗金刚石以后,以5000美元卖给当地的珠宝商。
珠宝商又以10万美元的价格转手倒卖给当时英国驻印度马德拉斯要塞司令官彼德将军。彼德将军又把这颗金刚石带到伦敦,琢磨成一颗漂亮的钻石,并取名“彼德”。
1717年,正是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当时的摄政王奥尔莱昂侯爵又以60万美元的价格从彼德手中买走,改名叫“摄政王”,并以此炫耀自己的豪贵,由法国皇室负责保管这颗稀世之珍的大钻石。
拿破仑当政后爱之如命,让工匠把它镶嵌在自己随身携带的宝剑手把上。拿破仑去世以后,这把宝剑也就存放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里,现在,人们估计这把宝剑和钻石的价格不少于600万法郎。
纵使“摄政王”十分名贵,但它并不是最大的金刚石。最大的一颗要数“非洲之星”了。
1905年6月下旬,南非各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上报道了南非普列米尔金刚石矿发现一颗重达3016克拉(约合603克)的巨金刚石,消息传开,轰动世界。
当时的南非是英国的殖民地,德兰士瓦政府头目也不敢私藏,首先想到英国政府和英王。当时,英王爱德华七世将要举行66岁寿辰庆典,这颗巨金刚石就作为南非政府献给英王寿典的重礼,到了爱德华七世的手中。英王得此宝物以后,在群臣面前炫耀说:“这是日不落的大英帝国的象征!”于是,英王找来举世闻名的珠宝商、荷兰人约瑟夫·阿斯什尔商议如何加工它。这位荷兰珠宝商接受任务后,日夜研究着剖开以及加工的方法,目的是既使英王满意,又能使自己更多的得益。花了几个月时间,先制成大金刚石模型,设计出几套加工方案,然后在模型上作试剖。直到1908年2月10日,终于制订出琢磨计划,选在“库利南”的一条天然缝隙上开刀,使用特制的钢刀,经过猛烈的撞击,劈开成两部分,先将较大的一块琢磨成梨形,重530.2克拉,镶嵌在英王的权仗上,并取名“非洲之星”。另一部分,又按英王的旨意,加工成一颗重327克拉的圆珠及其他100多颗大小不等的小珠,镶嵌在皇冠上。这根权仗和皇冠就成为英王的传世之宝,每当特殊庆典的时候才拿出来用。
我们知道南非盛产金刚石,居世界首位。她的第一颗金刚石的发现已是1867年,其重量只有21克拉,发现者是阿扎尼亚的一个名叫伊拉兹马斯的孩子。他是南非的布尔族(荷兰移居南非)人。伊拉兹马斯6岁那年,独自一个人到桔河之滨玩耍,突然,看到河水中一颗发出耀眼光芒的小石子,随手拣起,带回家给妈妈看,妈妈不识货,只觉得这颗石子是不同寻常的石子,于是带到街上请教一位爱尔兰商人,那人也不知道。但是他敢肯定这是一颗值钱的宝石,两人经过一番商议,她答应爱尔兰商人转请别人鉴定并卖掉。后来,请矿物学家与珠宝商细看,一致认为这颗小石子就是金刚石。秤了一下,重21克拉,按当时的价格,至少值数千美元。可是,这个爱尔兰商人为了讨好州长,仅以2500美元卖给州长。给伊拉兹马斯的母亲625美元,这位穷苦的妇人也感到高兴了。
虽然这颗金刚石不算大,却轰动了欧洲,几个月功夫,前来掏宝的人成千上万,都想在桔河边交上好运。第二年,果然找到一颗重83克拉的较大的金刚石,另外还有一些小颗粒的,消息传开,南非沸腾了。直到1978年,在阿扎尼亚找到过重353.90克拉的金刚石,价值约1200万美元。
自从桔河发现金刚石以后不久,在卡鲁沙漠上还发现了金刚石的原生矿床。静寂的沙漠从此变成闹市,不时传来戏剧性的发现故事。
莱索托,被南非包围的内陆小国,面积仅30344平方公里,人口168万,位于海拔1500~3000米的高原上,1966年10月4日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宣告成立独立王国。自从20世纪发现金刚石以来,令人刮目相看了。1964年以来,已发现4颗重100克拉以上的金刚石,特别是发现于1967年的那颗,重601.25克拉,最引人注意,曾轰动一时,并命名为“莱索托布朗”,如果要追究一下它的经历,也是一则十分有趣的故事:
莱索托西南及南部,有许多荒山秃岭,当地人很少利用它耕种或植树木之类,因为那里曾多次发现金刚石。农民们养成一种习惯,经常离乡背井,带着必要的粮食和生活用品到荒山上搭棚居住,漫山遍野去寻找金刚石。
有个名叫佩特鲁·拉马博的农民也很想去碰碰运气。1964年,他曾找到过一颗重25克拉的金刚石,初次交上好运。此后,每年都要花几个月时间,特别是冬闲时,到处搜寻。1967年的一天,他又带着妻子欧内斯廷和一个聋哑女孩玛丽娅到西南部一座海拔2500米的高山上去搭棚寻找金刚石。时间过得很快,运气也不差,几个月下来,已经得到几颗小的。
有一天,欧内斯廷独个儿迈出棚门,到离棚门不远的地方去走走,也想找块金刚石。真是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处山洼里发现一颗很大的金刚石。夫妻俩商量到首都马塞卢可能卖到好价钱,于是一家三人,四天之内翻越过几座山岭,行程175公里,终于到达马塞卢。
他原想谁能出价2万美元就心满意足了,可是一时找不到买主。正在彷徨之际,这个消息被政府知道了,于是对他进行保护,并组织三个小组负责拍卖。最后由比利时宝石收藏家尤金·塞拉菲克以21.636万美元成交,佩德鲁·拉马博从中获得3.24万美元,也满足了。
过了几个月,美国钻石商哈里·温斯顿得知有这么颗大金刚石,以高出尤金·塞拉菲克两倍的价钱买走,并命名为“莱索托布朗”。
1967年11月,哈里·温斯顿在美国纽约为这颗大金刚石举行记者招待会,并邀请佩德鲁·拉马博、欧内斯廷及玛丽娅全家三人一起去纽约参加招待会。他们到达美国时,受到莱索托驻美大使的迎接。哈里·温斯顿还请来名医,为其女儿玛丽娅治聋哑病。到1968年,这颗大金刚石的价格已上升到100万美元。哈里·温斯顿请来技术高明的宝石匠,对这颗大金刚石进行加工,为慎重起见,预先按其形态制作了四五十个模型,经过反复试琢,最后完成一件极其精致的首饰。
据1992年3月12日巴西《环球报》报道:去年在巴西米纳斯吉斯洲北部地区发现一颗重922.5克拉的大金刚石,呈白蓝色,属于金刚石中的名贵品种。这是巴西最大的金刚石,也是世界上排第三的大金刚石。目前这颗大金刚石被一位叫科尔德罗·德迪奥斯银行家拥有,而且将这颗大金刚石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它,为了安全起见,存放的地方一直保密着。
中国的金刚石
中国发现或利用金刚石的时代,比宝石和黄金都迟得多,较早的记载见《南史·西南夷传》称:“天竺迦毗黎国,元嘉五年(公元428年),国王月爱,遣使奉表献金刚石指环,勒金环诸宝物”;“呵罗单国都阇婆州,元嘉七年遣使献金刚指环。”1970年,在南京栖霞山附近之象山东晋(公元317~420年)尚书王彬家族7号墓的出土文物中,有镶嵌金刚石的银指环一件,属中亚、西亚的艺术风格,是迄今所知的国内最早饰有金刚石的饰物。考古资料与史书记载,大体上可以相互印证。
我国古代的金刚石大概从西域传入,如《旧唐书·西戎》载:“天竺国有金刚,似紫石英,百炼不销,可以切玉。”《抱扑子》亦云:“扶南国出金刚,生水底石上,如钟乳状,体似紫石英,可以刻玉。”《齐东野语》有云:“玉人攻玉,以恒河之砂,以金刚钻镂之,其形如鼠矢,青黑色如石如铁。”相传出西域及回纥高山顶上,“鹰隼粘带食腹中,遣粪于河岸砂碛间。”《玄中记》称:“大秦国出金刚,一名削玉刀。”《十洲记》提到“西海流砂有昆吾石,洽之作剑如铁,光明如水晶,割玉如泥,此亦金刚之大者。”从这些记述中,不难看出,古人对金刚石的晶形、硬度、透明度、颜色等物理性状之表述,基本上是正确的。并提到印度产金刚石砂,也符合实际情况。到明代,记载更多,如《明会典·朝贡》中提到永乐七年(1409年)至天顺时期(1457~1464年),西域向明朝廷进贡宝玉、宝石者达38个国家及番邦、边卫。
晋代时印度人称金刚石为“博曰罗”,系坚硬的兵器之意。后来,翻译为汉文时,联想到“金刚”是坚硬的意思,于是就称金刚石了。
至于发现金刚石,据地方志记载,在明代时已在山东沂沐河流域找到过。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湖南农民在沅水流域常德地区淘取砂金时,亦曾发现过金刚石。近代,黑龙江爱辉县的烟筒山也有发现。真正有意识地去找金刚石,还是解放以后的事。
从地质角度开发金刚石,始于1952年。当时,在湖南沅水流域发现具有经济价值的金刚石砂。60年代在山东沂蒙山区第一次找到金刚石的原生矿;70年代在辽南找到规模较大、质量较优的金刚石原生矿;到80年代,我国金刚石的储量已达世界第10位。
在这几十年的勘探与找寻工作中,目前已发现较大的金刚石有:
1971年9月25日,在江苏新沂到宿迁的公路旁,发现一颗重52.71克拉的金刚石。
1977年12月21日,在山东临沂芨山乡常林村,一农民在田间翻地时,发现一颗重158.786克拉的金刚石,长36.3毫米、宽29.6毫米、高17.3毫米。呈淡黄色,透明,属立方体和曲面六四面体的聚形。这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金刚石,命名为“常林钻石”。
1981年8月中旬,在山东郯城原生矿中发现一颗重124.27克拉的金刚石,其长32毫米、宽31.5毫米、高15毫米。呈棕黄色,透明,是立方体与菱形十二面体的聚形,局部有小裂纹和较多的石墨包裹体,命名为“陈埠1号”。
1982年9月上旬和1983年5月,在“陈埠1号”的发现地又找到两颗,分别重96.94克拉和92.86克拉,该地距“常林钻石”出土处以西约4公里。可见此“常林钻石”可能是由此原生矿风化以后冲刷搬运到冲积层中埋藏的。1983年11月14日,在山东蒙阴原生矿中发现一颗重119.01克拉的金刚石,仅次于“常林钻石”和“陈埠1号”,位居第三,称为“蒙山1号”。
所有这些金刚石发现以后,都很快就上交国家保管。
金刚石的生成
从上面讲述的诸多故事中,我们已经知道寻找金刚石与黄金一样,无非是两个地方:一是在河流、河岸的冲积泥沙中或山坡的碎石砂土中,也就是金刚石砂中;二是在山上岩石的原生矿中。
怎样才能发现原生的金刚石矿?
从山东蒙阴金刚石矿发现的经过,便可以窥见一斑。当地位于沂沐河流域,早在明代已经发现金刚石砂,解放前也找到过。1957年地质勘探队进山后,也就从金刚石砂入手,初步摸清流域内金刚石砂分布的范围。到1960年,又在蒙阴一个小山沟内找到两颗不大的金刚石,终于揭开找寻原生金刚石矿的序幕。地质队员们分析了砂矿的地质条件,认为金刚石砂来源于蒙阴盆地的边缘地带。1965年,找矿人员又从蒙阴盆地南侧西段的河沟中发现了一些金刚石砂以及金刚石的“卫星矿物”——镁铝榴石。后者,预示金刚石原生矿就在不远的地方。于是,工程师们就在现场讨论如何进一步工作。1965年8月24日,一个9人找矿小组终于在预测区内发现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要知道,南非的金刚石矿就是在这种岩石里挖到的。1966年,地质队邀请了一位1964年曾参加过南非金伯利岩考察工作的地质学家到现场观察和讨论,强调利用镁铝榴石来寻找金刚石原生矿的重要方法。后来,确实找到了好几处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筒和岩脉,及由它们组成的三个矿带,为开采当地的原生金刚石矿取得重大成果。
利用“镁铝榴石”寻找金刚石矿,在国外也有不少事例:
1935年,加拿大地质学家威廉森应邀到坦桑尼亚的一家开发黄金与金刚石的公司担承地质工程师,他发现“镁铝榴石”与“钛铁矿”两种“卫星矿物”,认为有可能找到金刚石矿,可是公司的老板不肯出重金雇用他。1938年,他离开了那里,来到马布基,在一位印度律师的资助下,雇用几位非洲工人,独立开办起金刚石矿。1940年3月6日,工人詹姆斯在卢本波镇西北的姆瓦杜伊村发现一块钛铁矿,交给威廉森,他从中找出一颗重2克拉的金刚石。后来,又在那里找到一个特大的金刚石矿,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威廉森金刚石矿”,占地146公顷,储量达5000万克拉。到1942年,成立了“威廉森金刚石有限公司”,年产10万克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金刚石矿。
在西伯利亚,1940年地质学家索波列夫认为那里的地质条件与南非产金刚石的一样,但直到1948年,虽经两次搜索,均一无所获。到1949年,又去寻找,8月的一天,终于找到一颗小金刚石,继后,又找到21颗,这就坚定了索波列夫的信心。直到1953年,有人在一条小河里发现“卫星矿物”——镁铝榴石,引起远在列宁格勒的两位女地质学家的兴趣,第二年,她俩自愿“东征”,根据“卫星矿物”的线索,终于在俄罗斯大地上首次发现雅库特地区的大金刚石矿,年产1200万克拉,使俄罗斯成为南非之后的第二个产金刚石的大国。
在澳大利亚,1979年7月,莫琳小姐在其西北部热带地区出产金伯利岩地带,根据溪流中砂砾石内含有丰富的镁铝榴石、镁钛铁矿、铬透辉石(金伯利岩的风化物),在其上游找到原生的金刚石矿,每年可产2500万克拉,可开采20年。在此以前,全世界出产金刚石为5000万克拉,其中2800万克拉来自非洲,1100万克拉来自前苏联,其余则是巴西、委内瑞拉、圭亚那、印度、印尼。此后,澳大利亚成为世界第二了。到1979年10月,莫琳·马格里奇分娩,她的儿子小“尼古拉斯”出世了,公司为了纪念这个金刚石矿的重大发现,将公司所属的那个矿场命名为“尼古拉斯矿场”。
从这些实例中都提到找寻金刚石原生矿必须从寻找金伯利岩入手,这是什么样的一种石头?为什么金刚石要生在这种石头里?
金伯利岩是一种非常稀罕的弱碱性超基性岩,最先发现于非洲的金伯利而得名。它的主要成分有橄榄岩、铬透辉石和金云母。外表呈斑状、角砾状,故又称角砾云母橄榄岩。多呈黑色、墨绿色、深灰色,以绿色者较多。它来源于地壳深处的上地幔的岩浆,当岩浆沿着地壳管状通道上涌时,前面的凝结起来,堵住通道,后来的岩浆继续上涌,由于前面的堵塞,管道中的压力不断增高,岩浆中的碳成分,在高温高压之下,结晶成金刚石。当压力继续增大,后面的岩浆就冲出前面已经凝固起来的岩浆“盖”,形成爆破。如此多次压力的变化,多次的爆破,使金刚石晶体大致具有圆形的轮廓。
藏在地壳浅部的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随着地壳运动、升降起伏,终于暴露到地面,风化以后,金刚石砂就随水流动而分布到山坡、河滩各地。未风化的,就埋藏在山上。所以,找到金伯利岩时,就有希望发现金刚石。
在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金刚石矿床有三种类型:
一是原生矿,基本上都已开采,其中最有前途的是山东-辽宁的郯城-庐江深断裂带的东、西两侧40~70公里范围内,金伯利岩岩体呈岩筒和岩脉成群产出,呈带状分布,严格地受到一定方向的小断裂和裂隙性构造控制,在蒙阴和辽南有三个含金刚石的岩带。其次是贵州的宜昌-都司深断裂带和近东西向的贵阳-芷江深断裂带的交接地区,已发现十几条金伯利岩带。
二是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我国境内已发现4万多平方米,垂直分布深达地下600米以上,但地表露头仅几千平方米,潜在的希望很大,此类岩石的金刚石含量一般为0.2~0.5克拉/每立方米,最高的3克拉/每立方米。
三是金刚石砂,主要分布湖南的沅水流域,山东的沂沐河流域,辽南的复河流域。此种类型容易获取宝石级的金刚石。如沂沐河流域除发现特大的“常林钻石”外,自1981年以来,又发现124.27克拉、96.94克拉和92.86克拉的大颗金刚石。
其他如安徽、江苏、山西、河南、河北、吉林也都找到过金刚石,湖北大洪山、黔西、滇东、川西南、塔里木盆地等处,从地质背景看,都有可能发现金刚石,今后很值得注意。
金刚石的构造及用途
金刚石由于其产量极少,色泽优美,质地坚硬,被视为豪华富贵的饰物。再加上金刚石的硬度,是所有物质中最硬的,所以科学家们对金刚石的研究着了迷,一直想弄清它的成分。
据说,2000多年以前印度最先发现金刚石,当时有人认为它是由水、火、气、土、能五种基本“元素”组成。到公元5世纪,希腊发现金刚石,则认为由水、土、火、气四种“元素”组成。俄国的罗蒙诺索夫曾解释金刚石的硬度是“由紧密联系的质点组合而成的”。有些古代科学家因为说不清金刚石的成份,甚至异想天开提出,由“金刚土”构成。
1649年,意大利佛罗伦萨科学院的院士们为了研究红宝石和金刚石受热后的稳定程度,把两者同置于一个加热容器中燃烧,当“白炽化”时,红宝石毫无变化,而金刚石却不见了。但当时这些院士们说不出其究竟来。
1779年,又有几位意大利科学家用凸透镜在太阳光下聚焦到金刚石上,不一会儿,金刚石化作一缕黑烟,只留下一点黑灰。这件事,轰动了科学界,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发现,并引起各方的争论。
过了25年以后,英国的钱南作了一次关键性的实验,他将一颗纯净的已知重量的金刚石放在一个充满氧气的金质密封筒中任其充分燃烧完毕,得到二氧化碳气体。据此,钱南果断地说:“金刚石是由碳组成的,只不过这种碳比煤炭(或石墨)要纯净得多。”为了进一步证明,他又测定了CO2中碳的重量,不多不少,与原来金刚石的重量相等。
后来,法国化学家摩尔沃又从钱南的实验中得到启发,将一颗金刚石通过实验手段转变成石墨。金刚石是碳组成的结论也就确切无疑了。
金刚石除特别坚硬外,其他的物理性质尚有:纯净者应是无色透明,含杂质者则为蓝、黄、褐、黑诸色。标准的金刚光泽,再加上强烈的色散性,所以光华璀灿,令人爱不释手,特别是经过白天自然光的长期照射以后,到了夜晚的月光底下,能发出蓝色的光芒,所以人们称它为“夜明珠”。其比重在3.50~3.52之间,在大多数溶剂中都不能溶解。
工业上利用金刚石的特硬性质,用于钻头最为普遍。例如,在地质用的钻头上,镶嵌上两排6~12颗(每颗重3克拉就够了)金刚石,任何坚硬的岩石都能飞速地钻进去,比用一般硬质合金的钻头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如镶嵌在车床的合金刀具上,锋利无比,作为高硬切割材料。
在金刚石上钻一小孔,能制成拉丝模,如钨通过它的小孔,可拉成又长又细的钨丝。凡电视机、收音机、电子计算机中所用的金属细丝,都是通过金刚石小孔拉成细丝的。
利用金刚石制作轴承,使用寿命更长,精密度也大大提高。所以高级仪器、机械的轴都利用金刚石制轴承,最为理想。
此外,在原子能工业上的高温半导体、国防工业上的红外光谱仪等尖端产品的原料都离不开金刚石。
由于金刚石在工业用途上十分广泛,而天然金刚石的产量非常少,自3000年前开始采掘淘洗,至今仅产330多吨。于是科学家设法制造人工产品,但是人造金刚石的颗粒极小,不及天然的大,工业上应用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作为名贵的首饰更不能代替,所以地质队找寻金刚石的任务并未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