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终南意味远
秦岭作为用词是秦地的图腾,是关中的险阻,亲近中有一种远离。然而秦岭中段的终南山却应该是长安帝都的比邻,叫比邻,是因为悠然入云的终南与千年帝都都是伟大的存在,伟大相比不分伯仲。这对邻家互相映衬,互相依存,正如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都城浩大,须假凌虚以成其神。自古终南方外仙山,千年长安帝王之都,在秦地结成了天下无二的名山名都连理。从精神层次、社会层次、自然层次都密切依存。
终南山从进入人文视野之初,就被人们描写得如亲如故,依依恋恋,情态万千。
终南意远
《诗经·国风·秦风》里有一篇《终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唱道:“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德音是茂。”
铿锵的韵味,即兴的快乐,意气临风,德音流响,由自然的一草一木想到人事的家国安康,自然人生社会和谐相处共荣,山水家园田亩阡陌纵横相连,为我们点睛出终南山的灵魂所在。
《山海经》将终南山简称为“南山”。
《尚书·禹贡》中已提到“终南”之名:“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
《汉书》曰:“太一山又为终南山。”《汉书·地理志》载:“扶风武功县有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南朝宋雷次宗撰《五经要义》曰:“盖终南,南山之总名。”晋潘岳撰《关中记》曰:“终南山一名中南。”唐初魏王李泰主编《括地志辑校》卷一云:“终南山,一名中南山,一名太一山,一名南山,一名橘山,一名楚山,一名泰山,一名周南山,一名地脯山。”宋程大昌《雍录》卷五称:“毛氏曰:‘中南,言居天之中,都之南也。’又曰:‘终南、太一,左右三十里内名福地。’”汉武帝于元封二年(前109年)祀太乙神,并在都城长安以南的南山口建太乙宫,故终南山又名“太乙山”(也做“太一山”)。清朝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考据说:“终南,南山之总名。”
终南山的称谓有终南、南山、中南山、周南山、太一山、太乙山、橘山、楚山、泰山、地脯山、仙都山、地肺山、斛斯山等十多种不同的叫法,每一叫法都有相对独特的文本意义和体现着时代的看法,在特定的范围阐述终南山的各别意义。
终南山的范围历来如终南烟云一般,大小飘忽,但是总归有基本的看法。认为终南山主要指的是秦岭中段,西起武功,东至蓝田。如果更为浓缩,就是现今西安市南的长安、户县境内这一段,包括太兴山、嘉午台、翠华山、南五台、小五台、青华山、圭峰山、紫阁山、万花山等数十座名山秀峰。南五台为神秀之所,翠华山为自然精髓。
道教始终将终南山看作“洞天之冠”,“天下第一福地”。
孙思邈居终南山修炼。五代时的钟离权,自称南汉时遇上了仙人王玄甫,得到了长生之道。后为了躲避战乱进了终南山,并在此修行。唐时的吕洞宾,在长安酒肆遇见了钟离权,随即跟随他进入终南山修道,后亦得道成仙。还有一个叫刘海蟾的,也受钟离权点化,遁迹终南山下,后丹成尸解,有白气自顶门出,化鹤冲天。到了金、元时期,终南山成为全真道最早的发源地,并使终南山道教走向了鼎盛。
终南山的主峰别号太乙山就是终南山的精神符号。
太乙,又作太一,原意为元始、最初。“太一”本指形成天地万物的元气,“太一”,元祖也。养之不穷,用之不竭,能生万物,乃气之祖宗,造化之基也。被称为“太一”的元气是先天地万物而存在的宇宙本源,是道家、道教最根本的信仰“道”。因此,也可以说“太一”即“道”。
古称太乙神居于北极星。《史记·天官书》:“中官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太乙神即太乙真人又称太一真人、泰一真人,太乙救苦天尊,就是拯救受苦受难之人,超度地狱鬼魂的最尊贵的天神。太乙真人就居住在终南山、太乙山。
在帝王都边,在芸芸众生身边,心灵的依赖就在满目青色的山上,在云雾飘渺呼吸相连的山上,触手可及,举步可攀,人神关系咫尺相伴。终南之意,隐约闪现。
如今,终南山已经与西安城市建设融为一片,北麓山脚已经成为城市的休闲居住之地。昔日10多公里到城中,今日城中有山林,山林有闹市,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成为嬗变的终南新义。
不管人的足迹多么繁忙,自然依然以她安静闲适镇守着天地人的格局。
终南山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大谷有五,小谷过百,连绵数百里。奇峰秀岭,化作碧屏,深谷幽雅,轻雾弥漫,茂林修竹,四季缤纷,一草一木,一石一水,大大小小,处处道妙。
终南山主脉为东西走向,北麓支脉多呈南北走向。这些南北走向的支脉,为数多达175道,长度多在10公里左右(最长的15公里),高度多在海拔2 000米。如此地形,使得沟谷山岭险峻异常,仰望山巅在天心,飞瀑直下如天倾,危岩磊磊心惊寒,鸟道流云不知踪。
终南山沿着蓝田山东南而去,遥向楚地,终于南方,终南之现实意义清清楚楚。
终南山与民生之关系比之精神之所依丝毫不逊。《诗经·秦风》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后汉书·东方朔传》说:“南山出玉石、金银铜铁良村,百工所取,给万民所仰足也。又有粳稻梨栗桑麻竹筒之饶。上宜望芋,水多锅鱼,贫者得以人给家足,无饥寒之忧。”汉唐时代,长安居民、手工业者所用的薪炭、木材、石材、药材等大都取于终南山。白居易的名诗《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正是对终南山一带百姓劳作营生的写照。
终南山,秦岭北麓的蔚蓝,以秦地南望,帝都依托的双重意象在熙攘人世浮华世间撑起了一篇巨大的精神华章;终南山,繁华都市的资源,草木山石云气清流飞禽走兽养育着以自然为生的芸芸众生黎民百姓。不绝如缕的文化名人时时感悟着这一切,兴之所至,情之所发,堪为百代抒怀。
唐代诗人李白写道:“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王维的五律《终南山》最为著名:“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还有多少的诗情可以咏叹,还有多少无言的凝望与望穿,都是没有结束的人类情缘,换了人间,不变容颜。
终南山隧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