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9月20日,我国成功地用一枚运载火箭,把一组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轨道。这样我们便成了继美国、苏联和法国之后,在世界上第四个掌握这种被人称为“一箭多星”的发射新技术的国家。
实现一箭多星,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把多颗人造卫星一次从运载工具中弹射出去。显然,被弹射出去的卫星差不多会在相同的轨道上运行。为此,只要在一枚运载工具上装入需要送上同一条轨道的多颗人造卫星就可以了。
另一种是把多颗卫星分别送上不同的运行轨道。携带不同用途的多颗人造卫星的运载工具,从地面起飞后,每到达一定高度就在控制系统的操纵下分离出一颗卫星。分离的卫星都会在由它分离时的高度和飞行速度所决定的轨道上运行。
我国这次发射的三颗人造卫星的运行轨道大致相同:距离地面最近点为240千米,最远点为1 6l0千米;运行轨道所在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为59.5度,它所围绕地球飞行一圈的时间是103分。
这三颗人造卫星,装有l0多台探测仪器。它们肩负着测量大气密度、高空磁场、地球一大气系统向外辐射的红外线和紫外线、高空环境中质子和电子的数量及能量、太阳的X射线和紫外线等任务。对这些数据的探测,将为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提供空间环境背景资料,也为我国空间物理的研究工作创造初步条件。
这三颗人造卫星进入运行轨道后,无线电遥测系统便开始工作,利用无线电波,连续发送高空物理的探测数据和卫星在轨道上飞行时的姿态、星体内部的温度等工程数据。这是实时遥测。
由于无线电波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卫星飞离我国上空后,我们便无法接收。于是,卫星上配备了一套“记忆装置”,能把当时的各种信息记录下来,待卫星飞入我国上空时,再向回发送。因为地面站得到这些数据是若干分钟以前卫星所测得的,所以称为延时遥测。这样,我们通过实时遥测和延时遥测,就可以获得全球范围的探测数据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