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概 述
1991—2010年是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二十年,水文事业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与公益性事业,也取得了很大进步。1991年淮河流域发生流域性大洪水以后,国家加大了对水利的建设投入,淮河流域水利事业的发展也进入了高潮时期。新形势对水文工作提出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的要求,水文工作紧紧围绕流域社会发展和水利建设,在机遇与挑战中发展壮大,行业水平逐步提升,业务范围不断拓展,不仅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了科学决策的基础依据,而且利用技术优势,为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与管理等提供了服务支撑,实现了水文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本书从水文机构、水文站网、水文测验与资料整编、水文情报预报、水文分析计算、水文规划与基建等六个方面,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20年中淮河流域水文事业的发展历程。其中水文机构记述了淮委和省市水文管理机构建制与编制、机构变迁和升格、内部组织设置与变更、机构的职能职责,以及各级机构中职工队伍概况、人才引进、职工教育等情况。水文站网记述了流域内水文、水位、雨量等各类基本站网的调整,水文巡测基地的建设以及对水文站网的管理。水文测验与资料整编记述了淮河流域水文测验项目、设备和技术的变革,水文资料整编工作,尤其是2000年水文年鉴恢复刊印后的工作组织以及计算机技术在资料整编中的应用和发展。水文情报预报记述了淮河流域报汛报旱站网的发展,水情信息编码、传输手段、处理方式等的变革,水文预报技术、洪水预报系统的发展和提高。水文分析计算记述了设计暴雨、设计洪水、除涝水文、典型年暴雨洪水等水文分析计算工作开展及成果,以及拓展出的多重水文服务内容。水文规划与基建记述了水文站网规划、水文事业发展规划、五年建设规划中水文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情况,以及“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完成的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情况等。
0.0.1 水文机构
淮河流域水文机构分淮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淮委)水文机构和地方水文机构。淮委水文机构有淮委水文局和淮委沂沭泗水利管理局(以下简称沂沭泗局)水情通信中心,其中淮委水文局直属淮委管辖,由原淮委机关的水情处发展而来,为直属事业单位,2008年升格为副局级事业单位;沂沭泗局水情通信中心直属沂沭泗局管辖,从沂沭泗局水情处发展成为独立法人。地方水文机构一般分省水文局和地(市)水文局两级,各省水文局直属各省水利厅管辖;全流域内地市级水文局除山东省的日照市隶属地方水利局管辖外,其他均属本省水文局管辖。
2004年开始流域内有部分地市水文局实现“双重领导”,即增加“××(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的机构名称,改变了地市水文机构与所在地市政府没有直属行政关系的现状。截至2010年,淮河流域内的河南和山东省的全部地市、安徽省的六安市与滁州市、江苏省的宿迁与淮安市共18个地市水文局实现了“双重管理”。
1991—2010年,淮委水文局及流域各省水文局机构级别有所变化。1991年,淮委、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山东省的水文机构均为正处级。1998年山东省水文机构领导班子正职高配副局级;2006年、2008年、2010年,安徽省水文局、淮委水文局和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先后升格为副局级。各省管辖的地市水文机构的级别在此期间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先后升格为副处级。
淮河流域水文机构主要职能是负责其辖区内的水文工作。其中淮委水文局、沂沭泗局水情通信中心和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还承担着网络管理等信息化方面的职能;安徽省水文局、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山东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还承担着其辖区内的水土保持监测职能;流域四省水文局还担负着辖区内的水质监测工作。
1991—2010年,淮河流域从事水文行业的职工总人数变化不大,但职工学历明显提高,从1991年以中专生为主到2010年以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为主,近年也陆续引进了硕士和博士。技术干部、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人员大幅增长,专业结构比例逐渐适应水文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0.0.2 水文站网
1991年大水之后,各级水文部门根据河流情势的变化、水利工程管理调度的需要,不断调整、充实水文站点,优化水文站网,扩大控制区域,提高监测密度。淮河流域水文、水位、雨量、泥沙蒸发等基本水文站网有所调整,但变化不大;随着防汛抗旱、水污染防治等工作需要,地下水、墒情、水质等站网的站点数量有较大增加。截至2010年,淮河流域有水文站278个、水位站144个、雨量站1 163个,相当数量的测站还实现了雨量、水位的自动采集。自20世纪80年代起,水文站队与水文巡测基地作为提高监测效率的有效手段开始加强建设,在先后经历了试点、起步和发展三个阶段后,至2010年,淮河流域共建有36个水文巡测基地。同时,各级水文机构也从规划管理、建设管理、运行管理三个方面加强了对水文站网的管理工作。
0.0.3 水文测验与资料整编
1991—2010年,淮河流域水文监测的基本项目相对稳定,监测内容包括水位、雨量、流量、蒸发、泥沙、地下水等。2000年以后随着抗旱工作加强,土壤墒情监测也逐步纳入水文监测的正常工作范畴。20年间水文测验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发生了重大改变,尤其是声学多普勒剖面流速仪作为20世纪末期最先进的流量测验设备,给水文测验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水位、降水量的监测基本实现自记技术,水质、蒸发、墒情、地下水也在逐步实现自动监测技术。水文测验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确保了水文数据采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1994年,由于各地水文数据库的建设及经费等原因,水利部印发了《水文专业有偿服务收费管理试行办法》,改变了水文资料服务方式,即由提供年鉴方式改变为拷贝数据库方式。虽然各地水文资料的流域性整编工作先后停止,但四省水文部门出于有效保存水文资料的目的,仍以不同形式刊印保存各省范围内的水文资料。直到2001年,水利部水文局决定恢复刊印重点流域重点卷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淮河流域纳入全国重点卷册的有水文年鉴第5卷(淮河流域水文资料)第1、2册(全流域共有6册)。2007年8月,水利部水文局召开会议要求全面恢复刊印水文年鉴(自2006年度起),明确由各流域机构组织本流域水文资料整编工作。淮委组织的水文资料整编工作中还包括山东半岛(原第4卷第9册)。2010年开始,淮委水文局经部水文局同意,正式将2009年度第4卷第9册水文年鉴更名为第5卷第7册。淮委水文局和各省水文局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水文资料整编软件系统,建立水文数据库,实现海量数据的检索查找、存储保存、分析研究及交换共享。
0.0.4 水文情报预报
1991—2010年间淮河流域水文情报工作的现代化程度有了显著提高。1992年前后,淮委及流域各省开始采用微机译电系统取代传统的人工翻译水情电报方式。1993年汛期投入正式运行的“淮河流域防汛实时水情信息传输系统”,使淮委接收实时水情信息的时间比以往提前30分钟左右,有效增长了淮委的洪水预报预见期。1994年前后,淮委及各省又先后开始利用Sybase数据库存储实时水情信息。1996年前后,全流域实现了地市以上的联网,全流域各水文机构接收实时水情信息的时间又提前了60分钟左右。1999年前后,淮委及各省水文局实现了网页查询雨水情信息。2002年前后,全流域水情报汛站先后采用音频编码技术,解决了水情测站到本地市的半自动化报汛,使全流域各水文机构接收实时水情信息实现了国家防总提出的“30分钟内”的目标,从而使全流域各水文机构大大增长了洪水预报的预见期。
实用水文预报方案一直是淮河流域水文作业预报的主要技术手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编制,随着以后流域内水文测站陆续增多而不断完善,并应用至今。1998年和1999年分别对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的实用水文预报方案进行了全面补充和修订,2001年11月《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实用水文预报方案》(上、下册)正式刊印但未公开出版,2002年9月《淮河流域淮河水系实用水文预报方案》(上、下册)由黄河出版社正式出版。2004年、2005年淮委分别再次组织流域四省水文部门对淮北部分支流和干流区间的水文预报方案进行研制,2007年编制完成《淮河流域实用水文预报补充方案》并出版。
随着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普及,淮委水文局于2006年开始编制《淮河正阳关以上流域短时段水文预报方案》,所谓短时段是将传统时段的6小时、12小时缩小到1小时、2小时,旨在提高洪水预报精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洪水预报系统将水文预报方案与计算机、数据库、预报模型等技术有机结合,形成的多河、多站、多种预报模型同时计算、比较、分析的方法,已经成为洪水预报作业的主要内容。淮委水文局、沂沭泗局水情通信中心及四省水文局先后研制开发了各省、各地区的洪水预报系统、调度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为淮河流域各地的防洪调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0.0.5 水文分析计算
1991—2010年间,淮河流域水文部门和规划设计部门完成了设计暴雨、设计洪水、除涝水文等水文分析工作。水利部淮委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淮委设计院,为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水淮河公司)的前身)先后参与编制了《中国暴雨统计参数图集》;复核了淮北平原、南四湖湖西平原、邳苍郯新地区的设计暴雨;复核计算了淮河干流设计洪水、沂沭泗设计洪水、淮沂设计洪水和洪汝河、沙颍河、涡河、奎濉河、史灌河、淠河以及北汝河等淮河主要支流的设计洪水;分析计算了燕山、白莲崖、出山店和前坪四座新建水库的设计洪水;分析计算了沿淮及淮北平原洼地、淮南支流洼地、白马湖和宝应湖洼地、南四湖洼地、邳苍郯新洼地、沿运洼地等排涝模数。
1991—2010年期间,淮河流域先后发生了1991年、2003年、2007年流域性大洪水。淮委和四省水文部门编制出版了《1991年淮河暴雨洪水》、《2003年淮河暴雨洪水》、《2003年沂沭泗暴雨洪水》和《2007年淮河暴雨洪水》,分析了暴雨的时空分布及成因、洪水过程、组成及重现期等,并与历史洪水进行分析比较,反映出淮河流域暴雨洪水的特性,同时对洪水期间防洪工程的运用情况、防洪工程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淮河流域各级水文部门先后开展了212项水资源调查分析、227项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253项洪水影响评价、26项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等工作,凸显出水文技术在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服务中的支撑作用。
0.0.6 水文规划与基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00年,流域的水文规划内容主要是测站站网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进入21世纪以后,水文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宽,规划内容从站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延伸至信息服务、科学创新等方面,水文事业向着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和民生水利方向转变。2000年和2009年,根据水利部水文局对《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和修编工作的统一部署,淮委也分别组织开展淮河流域水文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工作,全面规划淮河流域今后一段时期内的水文改革与事业发展蓝图。
20世纪80年代后期,水文部门开始编制五年水文建设规划,其中“八五”、“九五”期间,流域四省分别编制各省水文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由各省计委和水利厅安排建设;“十五”以后,由水利部水文局统一组织安排五年水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编制。根据不完全统计,1991—2010年,淮河流域水文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设共计投入资金54 296万元,完成征地77.54亩,建设生产业务用房11.04万m2,进行了大量的水文、水位、雨量和巡测基地等水文监测站点的新建与调整,更新配置了水文测验设施设备,研制开发了水文业务系统。大规模的水文基础建设不仅改变了水文测站的站容、站貌,而且提高了水文服务能力,加快了流域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