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在组建布尔什维克时就提出,党应该是一批政治精英的组织。实际上,跟列宁共同革命并最后进入苏共高层的同志,大部分是出身良好、受教育程度很高的精英分子。可是,病中的列宁也发现了一个问题,作为一个通过暴力革命成功的政党,它必然的结果就是培养强势人物,然而,这些强势人物却能战胜所谓的精英,操控大局。所以,这一篇,我们要从头认识斯大林。
斯大林1879年生于沙皇俄国的第比利斯省的哥里城,在格鲁吉亚境内。跟其他革命党一样,斯大林是化名,本名叫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朱加施维里,太啰唆的名字了,所以,他妈妈给他起了个很萌的小名,叫“索索”。
索索的爸爸是个格鲁吉亚鞋匠,早年间据说还有自己的产业,后来不知道怎么落魄成鞋匠,一股子抑郁全部发泄在老婆孩子身上。索索本来有两个大哥,都夭折了,索索作为唯一的孩子,跟母亲一起,承受了一个酒鬼鞋匠父亲所有的家庭暴力。从小遭受家暴的孩子长大后成为“强人”的概率并不低。
索索妈是农奴出身,是个虔诚的东正教徒,虔诚的标准定义就是逆来顺受。脾气暴躁的酒鬼老公死于一场斗殴后,她靠着做缝纫独立抚养索索长大,失去父亲那年,索索11岁。
作为一个教徒,索妈理想中有出息的儿子,就是成为一个神父。索索被送进哥里的东正教的学校。教会学校给索索最大的教育是学会了俄语,就是学得不正宗,索索后来的俄语总带着格鲁吉亚的口音。
索索这样的小孩,让他潜心研究神学是不靠谱的,让他老实在学校里待着,更不靠谱。古往今来的年轻人,叛逆期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家长老师反对什么,什么就是最酷最炫的事。索索在中学会成为一个激进的准革命党,肯定是叛逆让他觉得很爽。
达到目的了,因为“思想反动”,索索被开除出校(又一个被退学的),他在一个气象站找到一份工作,看着天气,知道潮流风向,索索选择了自己的革命方向。25岁时,索索加入了列宁的布尔什维克,成为高加索地区的领导者。虽然索妈经常跟儿子说,希望他回到上帝身边,可她也发现,儿子的生活貌似离她的期望越来越远,或者,是不是可以说,离上帝越来越远。
作为一个出身地位和教育程度都不高的革命党,索索没机会跟列宁等人到西欧去学习熏陶闹革命,但是索索对革命的贡献可能更直接。
1913年开始,索索给自己起了个新名字“斯大林”,开始在圣彼得堡为《真理报》撰稿。斯大林这个名字起得好,读起来如同一块生铁含在嘴里,颇有分量,所以它在俄文中,就是“钢铁”的意思。
革命的方式变了,遭遇也没什么不同。当年,斯大林再次被捕流放,这次流放地点是西伯利亚北极圈附近的地方,地广人稀,气候恶劣。斯大林在一个农民房中栖身,按他的性格,此时应该考虑再次逃跑之道。不过这次他还真不跑,他找到了这冰天雪地中的一线春光。
此时的斯大林34岁,27岁那年,他结了婚。妻子温柔美丽,并为他生了个儿子,雅可夫。一年后,这个女人就因为伤寒去世,斯大林将襁褓中的儿子留给亲戚,继续投身革命运动。
在西伯利亚渔猎的日子里,斯大林被一个14岁的姑娘吸引了。孤儿少女遇上年长20岁的异乡人,心里也起了涟漪,不久,她就流产了。
这段流放地情缘因为“一战”中止。“一战”俄国玩人海战术,即使斯大林37岁了,也要被征召入伍。后来体检,发现斯大林左臂是不能弯曲的,这怎么开枪呢?算了,放他一马吧。
从现有的图像资料看斯大林,威武有型,大胡子还颇为英俊性感。不过,真实的斯大林是这样的:身高大约167厘米(此数据不详,为苏联高级机密),瘦弱,麻脸(天花后果),左手残疾,眼睛棕黄色。既不魁梧也不英俊,那时的斯大林应该是沉默寡言,有点自卑的小人物。
被征召而又没上战场的斯大林幸运地离开了西伯利亚的小村庄,他女朋友并不幸运,因为第二年,她生下了斯大林的儿子,亚历山大。没等到斯大林回来,她只好带着孩子嫁给一个农夫,生了其他一堆孩子。亚历山大一直没机会见到自己的亲生父亲。
二月革命后,斯大林回到彼得格勒,成为《真理报》的编辑,另外两位编辑,一位叫加米涅夫,一位叫莫洛托夫,这两位老兄还将在后文中出场。
到苏联解体之前,《真理报》都一直是苏共的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在十月革命前,《真理报》是反动报纸,不能在俄国印刷。所以,即使是《真理报》的编辑,也算不得什么很有地位的人物,对当时的国内国外来说,列宁、托洛茨基、布哈林都是成名英雄,斯大林,应该还是默默无闻的,好在,列宁发现了他。
十月革命那场大型演出中,列宁和托洛茨基是当之无愧的男主角,斯大林的戏份并不多,斯大林渐渐出名是在红白内战中,名声大了,他开始跟红军的创始人、总司令托洛茨基叫板。
内战时期,托洛茨基的地位可以说是如日中天,作为战争的总指挥,他将一辆火车当作流动指挥部,一身黑衣,穿行于各大战区,气度威严,指挥有度,加上他善于演讲、喜欢演讲,所以,整个内战,托洛茨基是明星统帅。
斯大林呢?他被派到北高加索征粮,列宁知人善用,知道斯大林这种脾气的人,领导征粮队事半功倍。斯大林果然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有时为了防止粮食被白军夺走,他会果断地烧毁村庄。
斯大林被派到北高加索,不过是征粮官,但他很快发现,他大有机会在军界发挥。托洛茨基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作为统帅,他的办法就是,只要是投诚的旧俄军官,都给予重用。斯大林出发来到南方,是立过军令状的,要发大量的粮食回莫斯科的,可他发现,如果没有当地的军政大权,这个任务似乎很难。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斯大林开始向托洛茨基要求对当地军队的指挥权,托洛茨基觉得这个要求很荒谬,一直不予受理,斯大林因此产生了对托洛茨基的怨恨并逐日增加。要跟托洛茨基作对,斯大林显然是地位太低,所以他努力争取列宁的支持,他的说辞是:旧俄的军官毫无忠诚,即将来犯的白军是他们过去的同袍,谁知道打起来会发生什么事呢?列宁居然就被他说服了,在托洛茨基来不及反应的情况下,斯大林收押了军区的旧军官们,并将他们集体枪决。北高加索军事委员会成立,斯大林成为主席,并用自己的亲信组建了新的军队。托洛茨基只差没气死。
好在斯大林自己组建的军队争气,1918年,白军大举进攻察里津,察里津是伏尔加河重要港口和铁路枢纽,白军必争的要地,斯大林和嫡系军队组织了一场漂亮的保卫战,杀退了白军,保住了南方。斯大林执政后,察里津这块龙兴之地被改名为斯大林格勒,如今,它叫伏尔加格勒。
斯大林的战场辉煌也很短暂,苏波战争爆发,他被派往波兰,又跟托洛茨基的战略思路产生冲突,而拒绝执行有关命令。波兰战争失败后,斯大林遭到列宁和托洛茨基的批评,他辞去了军职,更恨托洛茨基了。
内战成就了托洛茨基的辉煌,在一段时间里,苏联的党政机关办公室内,列宁和托洛茨基的画像是并挂的。托洛茨基是犹太人,出身富裕,有点旧知识分子的做派,自视甚高,恃才傲物。有才的人很少低调内敛,尤其是革命年代,有点“得瑟”的人,很容易出人头地,托洛茨基好表现,为人张扬,可以想象,周围的革命同志,对他多少会有些微词。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列宁和托洛茨基偶尔也会有意见分歧,而在列宁心目中,斯大林总是跟自己一条心的,所以,他当时就想扶持斯大林抗衡托洛茨基。拉拢斯大林对付托洛茨基的想法,另两个苏共的大员也有,他们一位叫季诺维也夫,一位就是加米涅夫。对这两位来说,斯大林没什么了不起的经历和背景,不算个狠角,但是他处处敢和托洛茨基对着干,正是“无害有用”的武器。于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斯大林和老季、老加异常紧密。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有三个中央机关,政治局、组织局和书记处。政治局和组织局都是处理国家大事,书记处则是重点处理党务。政治局的任务是解决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党内问题,相当于军机处;组织局委员主管相应部门的工作,调配党的干部;苏共中央书记处成立于1919年,主要任务是日常党务工作,中央委员们通过书记处同地方党组织保持联系,书记处组织党的情报信息系统,调节党员干部的分配,从事中央委员会的通信联络工作,统计和监督党的资金等。
在这三个部门中,斯大林的身份最特殊,因为他都有份儿,政治局委员、组织局委员,后来还当上了书记处书记。1922年,俄共十一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在他那两个老兄弟的支持下,成为“总书记”。这是本届大会新出现的职位,可能大部分人当时对这个“总书记”还没有明确的概念。实际上,斯大林成为“总书记”,他的对头托洛茨基颇不以为然,因为他认为,这个书记处,不过是个办杂事的机关,没什么特别的政治地位,斯大林喜欢给自己搞个大头衔,就给他好了。
托洛茨基太书呆子了,神秘的“总书记”之位,充满想象,落在胸有大志的人手里,是会迸发出神奇力量的。斯大林担任总书记后,开始不断为书记处增加工作人员,相应地,下属部门也不断扩大,分管的工作范围当然也越来越大,渐渐地,书记处除了日常党务工作、技术性工作外,开始插手政治性工作。
其他干部都喜欢参照西方政府思路考量苏联政府,都觉得军事大权或者财务大权是最吸引人的,而斯大林最早发现,对一党专政的国家来说,掌握了党员,就掌握了一切。书记处掌握着高级干部名册,有调动和任命党和政府中高级干部的权力,还能把控国内大大小小事件的信息。所以没多久,总书记就控制了党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代表的选举工作。终于有一天,所有人都发现,这个粗狂的格鲁吉亚人,已经掌握了“无限的权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