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县苹果、花椒和几种杂果栽培及生产现状调查简报(4)(1992年5—10月)
前 言
为了发挥区域优势、就地取材、总结当地的生产和管理经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以促进黄土高原南缘地区丘陵沟壑沟坡治理的速度和效益的双提高,受西北大学黄土高原生态经济研究中心的委托,特对耀县苹果、花椒及柿、核桃、枣、杏等几种杂果的生产和管理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初步调查,现报告如下(前言和耀县概况等略去)。
Ⅰ 苹 果
一、概 况
苹果喜冷凉,干燥气候,属北方落叶果树。渭北旱塬已成为陕西苹果的生产基地。耀县几乎每乡每村都有苹果园。稠桑乡,有些村子平均每户1—2亩,人均土地面积大的村子,户均3—5亩甚至更多。由此可见,苹果在耀县经济林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稠桑乡位于县城西北10公里处,为黄土塬地,地面起伏不大。东西两面为黄土沟壑,交通便利,水土流失严重。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为了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乡上提倡农民在保证粮食生产的条件下种植苹果,增加收益,十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二、苹果的生物学与生态学习性
苹果为乔木,高达15米,小枝短而粗,幼时密被绒毛,老枝红褐色,无毛。叶椭圆形或卵形,长5—10厘米,宽4—5.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成圆形,边缘具钝锯齿,叶柄粗壮;托叶披针形,早落,伞房花序,含花3—7朵,花梗长1—2.5厘米,密被绒毛,萼筒外也密被绒毛,萼片比萼筒长,花瓣倒卵形,白色,含苞未放时带粉红色,雄蕊10,花柱5,下半部密被灰白色绒毛。果实偏球形,先端常有隆起,萼片下陷,萼脉永存,果梗粗短,花期5月,果期7—10月。
原产欧亚中部及我国新疆,我国引进种极多。苹果适生于山坡、梯田,平原旷野及黄土丘陵处,其主要品种有金冠、红玉、国光、元帅、香蕉、红星、富士、秦冠等。为主要水果之一,果可生食,也可加工成果酒、果酱、果干等,又可入药,作强壮剂,治贫血(《太原植物志1》1990年)。耀县极宜栽种富士和秦冠。
苹果喜冷凉和干燥气候,冬季低温是限制苹果栽植的主要因子。一般情况下,苹果类能忍耐-30℃低温,黄土高原地带均可栽种。苹果树需要一定的越冬休眠期,一般认为需≤7.2℃的低温时数1440小时,我国绝大多数产区能正常休眠。苹果较不耐高温,花期耐低温能力差,夏季温度对果实着色、果品质量有明显影响,气温日较差较大,夜温较低可提高果实含糖量,利于着色(《苹果和梨优质高产技术》李培华等,金盾出版社1989年2月)。黄土高原的气温日较差较大,夜温低,正适合苹果发育。
苹果树体内一切重要的生物化学变化和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都必须在水的参与下才能进行,缺水会影响光合作用的顺利进行,或者造成某种生理过程的紊乱,严重影响树体的生长和发育。水分充足能使单果重量明显增加,显著提高产量和增加新梢长度。我国西北、华北北部等地冬春干寒的气候,是造成幼树严重“抽条”的主要原因。
光照强度对果实着色有明显作用,我国西北地区日照充足,且海拔较高,紫外光强,果实质量高。
秦冠苹果在耀县地区大量栽植,它适应性强,山地、平地、滩地均可栽培,气候冷凉,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是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也是栽培秦冠的好条件。
红富士在耀县栽培也较多,适应性一般,在北方产区栽培应注意幼树越冬受冻和抽条问题,要采取保护措施。
三、稠桑乡苹果树的栽培技术与经验
苹果从种子到幼树再到长成,不像花椒那样粗放经营。需要精心管理。
苹果树栽培幼树后,应精心管护,这是因为幼树的适应性较大树差,在气温、水分、光照方面应予以严格管护,尤其要注意冬季防冻春夏季防旱。
苹果幼树栽培后1—2年进行嫁接,嫁接后的苹果树能保存品种的性状,提高果品质量,不仅增加收益,而且提高苹果树的适应性和抗逆能力,缩小树冠,矮化树体,达到密植早丰。
果树长到3—5年(由于品种不同)便开始挂果。果树寿命长,一生多次结果,通过整形修剪,可以培养合理的树体结构,改善光照条件,协调树体各器官的平衡关系,实现优质高产,整形修剪对幼树尤为重要。在某种程度上,修剪技术的高低,可以决定一棵树的产量和质量。
苹果幼园的翻耕,以及果树追施化肥的时间与品种、数量、灌水时期、方法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苹果的质量和产量,掌握得恰到好处,丰收是必然的,反之少收或不收也是必然。
病虫害较多,是苹果树区别于其他经济作物的特点,病虫害的防治,也是决定收获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苹果树的病虫害有许多种,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消灭病虫害,达到高产。
苹果的贮运,加工等都很重要,在稠桑乡,苹果大都是就地销售,加工在乡村并不进行,只是县上收购加工一部分,大部分苹果外运。地下窖贮存。
总之,苹果是一种需要精心管理的果树,绝不能粗放经营。
四、苹果种植的经济效益
稠桑乡虽处于两沟之间的黄土塬上,荒山荒坡较多,但苹果树却大多数种植在平地上,占用了耕地,所以在计算苹果的经济效益时,必须与耕地种田的年产值进行比较,才能得出真正的经济效益。
稠桑乡果树的树龄基本上在3—7年之间。一般情况下,秦冠3年挂果,富士5年挂果,第一年亩产量就可达到1000—2000斤,往后逐年增加,从挂果的第4年起达到稳定,亩产量可达4000—5000斤以上,稠桑乡所见树龄大都在7年左右,即大部分树都已达稳产树龄,这样,按每亩最低产量4000斤计算,现在市场最低收购价为1元/斤,计算结果,每亩年产值为4000元,除去管理、施肥、灌溉等费用,每亩地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比每亩地每年产小麦200—250公斤的亩产值高出10倍还多,经济效益显著。不仅如此,苹果地每年还可套种农作物或经济作物,也有相当可观的收入。
五、苹果栽培的生态效益
苹果园建成后,需要建设防护林带,这样才能保证苹果产量。防风林带的建立,对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改变小气候,以及绿化造林有一定的现实性,而且苹果林本身就是防护林的组成和延续,也可增强以上效果。
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农民还在丘陵坡度较小的地方果树行间植草(包括绿肥作物),到雨季来临,间作物能充分覆盖行间地表,减少大雨或暴雨对地面的冲击,防止冲刷,保持水分。
在丘陵坡度适中的地方,进行撩壕,壕间距相当于果树行距,壕高与沟深大致相同,外坡稍长于内坡,壕宽略大于沟宽,这样可以拦截径流,减少冲刷,也可在壕间采用生草或间作覆盖,进一步拦截径流,达到保持水土的目的。
在坡度较陡的地方,修成梯田种植苹果,可完全拦截坡面径流,另外,由于梯田高差,造成太阳能立体利用,果园密度在水平投影上可较平地适当加大,提高光能的利用率,增加单产。
六、苹果栽培的社会效益
经营管理好的果园,最大的优点就是亩产量高,亩产值均高于其他经济作物,是群众发家致富的好门路。另外,栽培苹果对净化空气,绿化、水土保持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果的大量种植,也可以带动加工业的发展。苹果通过加工,可制成罐头、苹果酱、苹果脯、苹果汁、苹果糕、苹果酒、苹果醋等深受欢迎的食品。苹果的深加工也可扩大经济效益。
随着加工业的发展,社会上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也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能力的时机,为社会安定创造一个有利条件。
苹果的种植,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在种植过程中,对科学的研究可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培养农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
苹果收入的增加,农民文化生活也有所提高,对事物的态度也会发生变化。
七、苹果在黄土高原地区的推广
耀县稠桑乡村村和户户都有苹果园,黄土高原上苹果是能扎根落户的,尤其南缘更是如此。再加之黄土高原的生态条件,正适合苹果的生产,因此,对于开发黄土高原生态经济来说,栽植苹果确实是一种可行的途径。
苹果推广时,应根据各地条件的不同,选择适当的品种,并予以相应的精心管理,合理的间套种制度。
苹果的推广,涉及到苹果的采收、贮存和深加工等问题,如果这些环节搞好的话,苹果生产将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八、存在问题和几点建议
调查中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1.由于干旱少雨,不少地方虽栽有苹果树,但大多数不结果,造成低产或无产,本来可以利用地下水予以补偿,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一个村或几个村一眼机井都没有,大部分人饮用水是靠天然降水,相当困难,更不要说果树浇灌。
2.稠桑乡的苹果管理技术比较差。管理好的苹果树会成为农民的摇钱树,但是由于技术的缺乏以及对科学的不正确态度,致使苹果树低产或过早老化。一个苹果园的收益如何,主要决定于对果树的管理,产量、质量都来源于管理,可以说管理是丰产的决定因素之一。
3.苹果树的栽培,大面积占用耕地、平地,非耕地、沟坡地很少利用。不仅不利于保持沟坡水土,而且大量占用好地,如果管理不好,对土地则是一种浪费。应提出可行办法,尽量减少耕地利用,多用坡地,达到生态经济双丰收,同时保证粮食生产。
4.苹果园里栽培苹果,品种单一,没有立体效果,没有充分利用太阳能和土地自然资源。
5.苹果树的栽培只是群众零星栽培,没有统一规划和管理,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以及粮食总产的下降。
通过考察和访问,对苹果的生产提出以下建议:
1.对旱情比较严重这一情况,应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辅以相应的对策,打机井,并采用滴灌、喷灌等节约水分的措施,做到及时、到位,努力降低自然灾害,确保丰产。
2.针对管理技术较差,应组织科技人员指导并培养农民的科技知识和意识。对苹果的嫁接、修剪、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重要环节,进行重点培训,下大工夫,花大力气,使苹果种植达到预期目的。
3.占用耕地的情况很多,对于粮食生产有很大影响,因而应该找到一种可行措施,尽量节约用地,尽量占用非耕地,如坡地、沟地。矮化密植是一种有利措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采取这一措施。
4.对于成片的苹果园,建立相应的防护林带,既可绿化荒山荒坡,又可保持水土,减小风速,调节小气候,也会有经济收入,是一举几得的好事。
5.县、乡、村应对苹果树的栽培进行统一管理,其中包括果园建立,果园管理,果实采收、贮运和加工等方面,以达到宏观的综合效益。
6.苹果与农作物、经济作物套种、间作应适时适地,选择适当的品种,建立立体农业,充分利用光能,这方面道东村已有成功经验。
7.关于苹果树的推广,应在不影响粮食生产的前提下进行,也要因地制宜,各项措施配套,才能推广成功。苹果的推广包括面积的扩大和优良品种的引进。
综上所述,苹果在耀县的生产潜力很大,各方面积极配合,有计划地较大规模地推广苹果的生产和加工,无疑将会使耀县的经济有巨大的发展,苹果生产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和前途将是无法估量的。
Ⅱ 花 椒
一、概 说
耀县的花椒种植历史悠久,就品质而言,在陕西花椒品种中排居第二(仅次于凤县),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美好前景。种植花椒不仅可以保持水土,绿化造林,充分利用非农田的荒山、荒坡、荒沟和地埂,而且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一方面,孙塬乡焦坪村比较典型,初步形成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一条龙体系,颇具代表意义。
焦坪村位于耀县城东十多公里处的将军山山麓,属黄土高原沟壑地,是一个三面环沟、交通不便、原面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村子。全村三个自然村,四个村民小组,166户,866人,230个劳动力。总土地面积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200亩。1983年粮食总产17万公斤,亩产仅85公斤,农业产值12.9万元,人均仅148.9元。1983年冬至1984年春,焦坪村根据荒山荒坡面积大,群众有零星栽种花椒习惯地特点,引导群众,以户承包治理开发荒坡,广种花椒增加收益。八年来,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绿化了荒坡,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全村4000亩荒山荒坡,到1990年已户包种植2500亩,绿化荒山60%以上,人均收入有大幅度提高,从10元增加到138.57元,花椒收入占农业总产值的28%。花椒收入的不断增加,群众的农业投入能力也不断增加,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二、花椒的生物学与生态学习性
花椒为小乔木或灌木,高3—7米,茎干通常有增大的皮刺,枝灰色或褐灰色,有细小的皮孔及略斜向上生的皮刺,当年生小枝具短柔毛。奇数羽状复叶,叶轴腹面两侧有狭翅,有时被短柔毛。背面常着生向上开的小皮刺,在腹面位于对生的两小叶基部常有小皮刺,小叶5—9个,稀3或11个,对生,无柄或几无柄,卵形、卵状长圆形,椭圆形或广卵圆形,长1.5—7cm,宽8—30m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常微凹,基部圆形或钝,有时两侧略不对称,边缘有细钝锯齿,齿缝处有粗大透明的油腺点,中脉略下陷,侧脉不上露背面中脉常有斜向上的皮刺,中脉基部两侧通常密生长柔毛。聚伞圆锥花序,顶生于侧枝上,长2—6cm,花序轴被短柔毛,花被片4—8个,排成一轮,长1—2mm,雄花的雄蕊4—8个,通常为5—7个,花丝线形,较花药稍短或等长,药隔中间近顶处有色泽较深的腺点,退化子房,先端2叉裂,花盘环形而增大,雌花心皮6—7个,稀7个,通常3—4个,子房无柄,花柱略侧生而外弯,柱头头状,果,通常2—3个红色或紫色,密生疣状突起的腺点,花期3—5月,果熟期7—9月。
除东北及新疆外,几乎分布于全国各省区,野生或栽培,果实为调料,并可提取芳香油,又可入药,有散寒、燥湿、杀虫之效,种子可榨油,含油量25%—30%,出油率16%—20%,可食也可制肥皂、油漆、润滑油等,叶可制农药。
花椒不喜过热或过冷,过热、过冷都会影响花椒的产量。黄土高原的旱情比较严重,而干旱对花椒产量有很大影响,不仅当年,以后几年的产量也会因干旱而降低。花椒喜湿,在黄土高原的背景条件下,越湿润越有利于花椒的生长。像其他作物一样,冰雹对花椒的产量也有所影响。
目前焦坪的花椒种类主要有四种:大红袍、八月炸、狗椒、奇椒。这几种花椒中,以大红袍的质量为最优,皮厚,肉质多,当地农民多种植大红袍,其余较少。
三、焦坪村花椒管理的措施与经验
花椒在焦坪村的种植,是在村干部的倡导并身体力行下展开的。工作开始之初,群众不理解,村干部下死命令,拔掉庄稼种花椒,损失由村上赔偿,就这样,焦坪的花椒栽培才蹒跚起步。为了帮助群众销售花椒,村干部们自费跑外地,联系销路,取得信息,如果没有给群众带来利益,食宿费用由他们自负,就这样,种植花椒取得实效,焦坪的穷帽子才被摘掉,花椒生产闻名县内外。
为了促进花椒的生长,获得高产优质,群众普遍对花椒进行了精心管护。
花椒栽植,首先要育苗,将花椒籽种进地里,一年后便可长成幼苗,然后移栽。长成小树时,将其躯干部剪去,从新发出许多枝,向四面发展,有利于多产椒籽。
花椒树抗寒能力差,立冬前对小树全部用土堆埋,次年发芽再去土摊平,以防冻害;修枝后椒树骨架牢固,层次分明,光照好,枝条充实,在立冬后至次年春时花椒进行修剪,每株留全枝3—5个,每个主枝培养侧枝3个左右,对一至二年生幼树,进行平头修剪,蹲苗壮根,整形壮枝。
花椒根系较浅,杂草与花椒争肥争水现象严重,就在每年春季,麦收前后,及时锄草,进入雨季,将茎部土堆堆高,以防积水过多,影响生长,同时在幼树基部培土时,注意适量施入化肥,加速生长发育。
花椒生长周期较长,一般30年为一周期,因而花椒更新时,在树龄达到17—20年时,开始在老树间隙栽培新品种幼苗,以大树养小树,大树影响小树生长时,砍去大树,椒树得到了更新。
四、花椒种植的经济效益
花椒可以种在平地上,也可种在荒山荒坡上,由于荒山荒坡土壤肥力和阳光水分均不充分,因而质量、单产均不如平地,但荒坡种植,还可保持水土绿化荒坡,获得纯粹的花椒收入,又有不可估量的长远的生态经济效益。耕地种植花椒还要除去当年该耕地农业收入才能算作花椒的纯收入,这里,仅计算耕地中花椒的经济效益。
根据我们调查,得到单株花椒的树龄——经济效益表如下:
根据调结果,焦坪村现在各树龄的树占总数的百分比为:3年生占10%;5年生和7年生各占20%;10年生占30%;20年生占20%。加权平均可得平均每株产量为:
0.2×0.1十0.5×0.2+2×0.2+4×0.3+7.5×0.2=3.22(斤)
每株产值为:3.22×8=25.76
按25元计算,以农民的种植经验,每亩平均50株,每亩年产值为1250元,比同等耕地种小麦亩产200—250公斤,效益高出6—8倍。
如此效益,可以预见,如果风调雨顺,管理得当,过不了几年,焦坪村的经济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
五、花椒种植的生态效益
种植花椒,既有经济效益,又在水土保持,绿化造林方面也成果显著。焦坪村的椒树是在统一领导下,统一规划,集中连片治理,按照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方法整地、造林,取得了治理水土流失,绿化荒山、荒坡的效果。
在坡地,沿等高线修成梯田,梯田宽1—2米不等,高约1.4米,外高内低,倒坡一般在10度以内。为防止因梯田田面不整而引起集水横向串流,梯田每隔3—5米加一横土档。破碎地形挖成鱼鳞坑,坑长1米,宽0.7—1米,坑距2.5—3米。
在沟沿地带,沿沟缘,按地形修成宽度、长度、形状均不相同的带状、三角形、半圆形地,在这些地里种植花椒,甚至在黄土悬崖上挖出平台栽树,整个沟坡构成了一个立体的花椒林,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光能,而且还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在塬面缓坡地,大穴整地,穴直径0.7—0.9米,深0.5米,穴口加埂,埂高出地面0.15米。
在田边地埂,种植花椒,可以减少低产田,还可以高产花椒,也能护埂。
由于栽植花椒重视了拦蓄工程措施,普遍作到了保水、保土、保成活,栽植一片,成林一片。同时花椒生长茂盛期正处于多雨期,一般年新生枝条长20—30cm,株冠茂密,能拦截降雨,减缓雨滴对地面的打击,增强了花椒林地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据观测,每年8—9月份降雨150—200mm,焦坪村修筑的花椒拦蓄工程基本完好,林地也未发现冲沟侵蚀,就地拦蓄了全部地表径流,表明工程整地,栽植花椒是一项好措施。
同样是防止水土流失,荒坡造林,花椒不仅具有和刺槐相当或者比刺槐更高的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光能利用上),而且具有几倍于刺槐林的经济效益。
六、花椒种植的社会效益
种植花椒,给焦坪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第一,带动了全村乃至全乡、全县人栽培花椒,绿化荒坡的积极性。焦坪村现有未治理荒坡1500亩,计划鼓励群众继续承包开发治理,栽种花椒,以三年左右时间实现荒坡全绿化,同时推动孙塬乡万亩花椒基地建设,耀县三万亩花椒林带建设。
第二,花椒的种植带动了加工业的发展,焦坪村现已建成花椒加工厂,加工生产成花椒粉、麻辣粉、精制花椒叶片、精选大红袍纯椒、花椒油、营养辣油、营养麻辣油等七种系列产品。销路一直很好。为了适应花椒产供销发展的需要,正在筹划扩大花椒加工生产规模,进一步促进花椒加工业的发展。
第三,花椒的种植,增强了农民的科技意识。以前,农民种花椒只是听天由命,现在,不仅懂得了如何科学地种植花椒,而且在接受新事物方面有了很大进步。村上现在为了提倡多种经营,鼓励群众种药材,这在过去根本不会被人们视为致富的门路,现在就不同了,一经提出,农民都愿意配合。村里现在已经开始了药材的种植。
第四,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有所提高,焦坪村过去穷得叮当响,现今,电视机几乎普遍,轻骑、拖拉机也有几台。农闲时,村里的闲人少了,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
第五,花椒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由于收入不断增加,群众农业投入的能力增强,1990年虽然由于干旱歉收,但粮食总产仍达34.75万公斤,亩产190公斤,比1983年分别增长了一倍多。
七、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据调查,焦坪的花椒生产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今年在焦坪,花椒树出现了严重的病虫害,花椒树大量死亡。有村民在树干中发现害虫,与周围柿树上的害虫一样,但到底是否此类虫害,还不太清楚。农民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收效不大。另外,还在椒树上发现树胶,这是发病早期的症状,如不及时用农药(10%乐果水)防治,椒树就会死亡。
第二,品种单一是花椒生产的一个弱点。由于品种单一,花椒的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不能适应环境条件的剧变,收入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第三,有些农民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耕地中大面积种植花椒,减少了耕地面积,应予以适当控制。
第四,花椒的推广,应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是我们综合开发黄土高原生态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
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病虫害已给焦坪村敲了一次警钟,应及时组织科技人员,对症下药,使之持续稳定发展。
第二,针对品种单一的缺陷,应根据地区优势,选择适宜的经济作物,综合发展。由于原来就有种植药材的历史,建议以已经开始的药材种植为基础,扩大规模,综合发展,以利于发展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三,尽量少占和不占耕地,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种植花椒等。
第四,花椒生产与加工应同步配套进行,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经济发展,损伤群众的积极性。
第五,花椒的推广,不仅是技术的推广,更重要的是意识推广。在耀县各地乃至黄土高原,推广一种经济作物,最重要的就是培养群众的科技意识,使群众意识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综合发展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黄土高原的潜力。
综上所述,花椒在耀县的生产潜力很大,在精心的管护下,大规模地推广花椒生产,将会给耀县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活力,为黄土高原生态经济的综合开发树立典范。
Ⅲ 柿 树
一、柿树的形态特征
柿树为落叶乔木,成树高达10米以上,树冠开张,树皮暗灰色,裂纹深,呈方块状。叶互生长圆形。花杂性同株。柿果扁圆形、卵形或方形,常具四道沟纹或缢痕。成熟时,果皮橙色红色。种子8—10粒,或无。花期5—6月,果9—11月成熟。根系为直根系或深根系。果实为梨果。耀县柿树品种以水柿为主,板柿次之。
二、柿树的分布及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柿树在我国分布较广泛。以北纬40°线为其分布北限。在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均有分布。柿树垂直分布。太行山一带,分布在海拔1000米左右,而在华北的燕山地区主要分布在海拔300米上下的阳坡上,云贵高原分布在海拔3000米高度。
柿树的主要栽培区有陕西中南部,河南中北部,是我国柿子和柿饼的生产基地。
1.柿树生长特性
根系:北方的柿树多用君迁子作砧木,其根系较浅,主要根群分布在20—40cm的土层内。一级侧根发达,萌生侧根的能力较强。根群密布如网,是柿树抗旱能力强的基础。
新枝生长特性:萌芽后,前期生长较慢。以后迅速生长,不久即停止生长。营养生长期很短。北方约为一个月。
2.结果习性
结果母枝的顶芽或其下的第一、二个侧芽为混合芽。由结果母枝抽出结果枝,在结果枝的叶腋间开花结果,花着生在结果枝的顶芽下3—8片叶的叶腋中。柿树结果状况,与结果枝的强弱,发生果枝的芽位有关,另外还和花的着生部位有关。柿树果实在采收前是不断增长的,果实生长有三次高峰,初期生长量小,中期生长量大,后期生长量也少。因此要在果实生长高峰期,加强水肥管理,促进果实增大,提高产量。幼果形成后即有落果现象。落果情况则因地区、年份、品种而不同。还与结果母枝,结果枝强弱以及果实着生部位有关。久旱骤雨也常易导致发生落果,一般在阴坡落果较少,阳坡较多。这是与土壤湿度变化剧烈有关所致。此外,因病虫害也会引起大量落果,必须经常注意防治病虫害。
3.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温度——柿树需要较高的温度,但也相当耐寒。年平均温度在9℃以上,绝对低温在-20℃以内,才可栽培柿树。柿树生育期(4—11月)的平均温度在17℃左右,成熟期保持18—19℃,可增加果实品质。甜柿较涩柿要求温度较高,以利在树上脱涩。春季气温在15℃左右持续10天以上,即可提早发芽,因此早春温度对发芽影响较大。柿树在发芽期抵抗低温和晚霜能力弱,嫩芽和新梢易受害,在山区,地势低洼,低温滞流的地方易遭受冻害。因此要注意防止发芽时的低温。柿树不同品种的花期与气温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湿度——柿树较喜湿润,但由于栽培驯化也能在水分较少的地区生长,北方柿较耐旱,但在生育期也要求一定湿度,一般年降雨量500毫米以上者,可不必灌溉。柿树在坐果后期,正当炎夏来临,如久旱不雨,应灌溉,土壤水分缺乏时,即会引起落果,影响产量。柿树不适于土壤湿度变幅过大,如变化急剧,易引起落果。土壤湿度稳定,对根系生长有利。因此春夏之间柿树灌水保墒非常必要。
日照——柿树为喜光树种,在狭谷和深沟中栽植,树体虽高大,但树冠扩展范围很小,枝条细弱,不易形成花芽,应将柿树栽植在光照充足的阳坡地上。
土壤——柿树根系很大,适应性强,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不论平地、丘陵、山地、肥地、瘠地均可栽植。但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含有丰富的有机质的壤土和黏壤土适宜柿树生长,寿命长、丰产、果实品质好。瘠薄土地则相反,隔年结果现象则严重。适于钙质土也适于中性或微酸性土壤。
三、柿树在耀县的栽植、推广及问题和建议
1.耀县柿树栽植的环境条件及现状
(1)环境条件——光热比较丰富,降水量偏少,年日照时数2356.6小时,年平均气温12.3℃,最冷月平均气温-1.9℃,最热月平均气温25.3℃。极端高温39.7℃,极端低温-16.0℃,早霜始于11月30日,晚霜终于3月18日。无霜期228天,年降水量为554.5mm,土壤在林地和荒坡地为褐土,其次为黄土性土。另外,耀县雨量较少,且分布不均,6—9月四个月中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64.2%,10月至次年5月半年内降雨量不到年降雨量的20%,而主要降雨时间7—9月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52.9%,且多为暴雨,因而干旱或半干旱季节发生旱灾外,每年暴雨、冰雹灾害亦很严重。
(2)柿树在耀县栽植的现状——柿树在耀县前塬和后塬到处可见,有零星的,有成片的,成园的柿树较少,且多在平地上,在沟地、荒坡较少或几乎没有,有些柿树是植在田梗上。
耀县柿树栽植是先从荒坡上挖回君迁子苗,栽活后嫁接而来的,成活率近于100%,但对开园定植,整形修剪,肥水管理等经营管理工作,几乎未作。造成了柿树的产量不稳,隔年结果现象、落果现象。但引起村民的重视。
2.柿树在耀县的推广及注意问题
据实地调查,在前塬和后塬的非农田地中均可栽植柿树,不论从自然条件还是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都适于在耀县推广。推广中应注意的问题。
(1)加强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等技术的培训教育。懂得了技术,提高产量,增强效益,激发人们自觉栽植意识,从而提高综合利用开发程度。
(2)改善和防护柿树栽植的气候、环境条件。由于这里所处位置的不同,易发生干旱、冰雹、霜冻、久旱骤雨等灾害天气,危害极大。同时病虫害的危害也较大。因而应采取必要的改善、防治措施,保证稳产高产。
(3)加强柿树果实的深加工,提高柿树的经济效益。由于人们对柿树的加工储藏技术的欠缺,而造成不加工效益高的错误意念,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总之,柿树不论从自然环境条件、经济效益方面,均可在耀县推广栽植,可以充分利用非农田间地,也使黄土高原最大限度恢复植被成为可能。
Ⅳ 核 桃
一、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30米。树皮灰白至深灰色,幼时光滑,老树纵裂。小叶互生,5—9枚,椭圆全缘。雌雄同株,雄花为柔荑花序。核果近球形;果核表面的刻纹及麻坑浅,近平滑,内有隔膜。花期4月下旬至5月下旬,果熟期9月下旬至10月。核桃根系为直根系、深根系。种子繁殖,有许多品种。
二、核桃的分布及其生物学与生态学习性
我国核桃原产新疆天山北坡。在我国分布广泛,北起辽宁南部,南至福建北部。黄河中下游各地栽培比较集中,是我国核桃主产区。
1.一般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
核桃是温带树种,要求温暖,凉爽气候,不耐湿热,在年平均温度10—14℃,绝对最低气温-25℃,年降水量400—1000毫米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正常。绝对最低气温在-30℃以下的地区,核桃的枝条、芽、雌花受到冻害,越冬时要采取防寒措施。夏季绝对最高气温超过40℃时,果实和枝条发生日灼,核仁发育不充实,以至萎缩发霉。降水不足地区,需人工灌溉。
核桃是喜光树种,即使在幼苗期间也需要一定的光照。栽植在阳光充足的阳坡或半阳坡上时,生长良好,结果期提早。不耐干旱瘠薄,天气干旱时果实品质降低,花芽分化不良;冬春干旱多风季节,枝条常干枯死亡。在盐碱土中不能正常生长。
2.生长结果特性
核桃寿命长,200—300年生的大树,仍生长旺盛,结果累累。实生树一般在8—10年后开始结果,20—30年后进入盛果期。产量高低与品种和栽培管理条件有很大关系。盛果期大树的产量一般为50公斤左右,丰产单株可达2000公斤以上,核桃大、小年现象较明显。核桃栽植时要注意授粉树种的配置。天气干旱或营养不足,授粉不足时都造成落果现象,因此,应在早期加强土肥水管理,满足枝条和果实生长的需要,减少落果。核桃在移苗栽植时,要切断主根,促进侧根生长,使枝干生长加快。另外,在栽植时应选深厚土层,为速生丰产创造条件。
三、核桃在耀县栽植、推广及问题和建议
1.核桃的栽植条件及现状
在自然条件下,人们在非农田地栽植了大量的零星的成片的核桃。零星的长势较好,成片的则长势不好,枝条有枯死的,或不结果,或隔年结果现象。
2.核桃的推广、存在问题及建议
前塬后塬均适于核桃的推广种植。但应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核桃栽培技术的培训。耀县应对选种、采种育苗、造林直到后来的整形、修剪等栽培技术,进行系统的教育、培训。
(2)加强对核桃的肥水管理。核桃对肥水要求高,即使是土层肥厚的核桃林,也应加强肥水管理。加强肥水管理,可以提前结果,在核桃生长年内不同时期加强水肥投入,促进开花结果,种仁饱满,达到连年稳产、高产。
(3)早期栽植抚育阶段应间作经营。核桃结果较晚,在园中间作,不仅增产、增值,而且可以促进核桃生长,提高产量。实践证明:核桃在幼龄期间以间作薯类、瓜类为宜;中龄树可间作中草药和绿肥植物;老龄树可间作小麦及其他喜光作物。同时要注意轮作。
(4)在核桃有了一定产量时,应围绕核桃作一些深加工,使核桃进一步增值,提高经济效益。核桃仁是重要的中药材,可以加工成核仁油,是很好的高级食油和工业用油,核桃果壳可加工成活性碳等。
总之,在前后塬荒坡、沟畔、田埂等地方推广核桃是可能的。但又受到水分、养分的限制,要想解决大面积推广问题,要有一定的水分、养分的保障和技术培训问题,最终保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的发挥与提高。
Ⅴ 枣 树
一、概 况
枣是我国特产,栽培历史悠久,被称为五果之一。全国各地均有栽培,性耐干旱。主产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和内蒙古等大部分黄土高原地区;国外的伊朗、俄中亚地区、蒙古、日本也有。世界各国栽培的枣树,均源于我国。目前,枣树在国外尚未有大规模栽培。随着经济的全面发展,枣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市场上供不应求,其原因在于它的果实营养价值极高,富含多种维生素,是人们所喜爱的果品之一。另外,枣树的适应能力强,对立地条件、气候、土壤要求不高,我国北方普遍栽种,虽管理粗放,但产量较高,发展前景广阔。
因此,研究枣树在耀县地区推广的可行性,能否在荒山荒坡、田坎地头广泛栽种,是不仅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找出一条新路,同时也是加强了本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绿化了荒山荒坡,改善了自然环境的重大创举。
二、枣树的生物学特性及在耀县地区栽培的适宜性分析
1.地貌和土壤的要求
枣树对地貌条件要求并不十分严格,无论在山地、丘陵、沟谷,甚至贫瘠的石质山地及黄土山丘,均可栽种。并且对土壤的要求也不严,尤其是对土壤的酸碱度的适应能力很强,在pH值5.5—8.5之间的土壤上,均能正常生长发育。耀县地区主要有褐土、黑垆土、蝼土、黄土性土、红土和淤土等6个土类,褐土面积最大,是林地和荒地的主要土壤,这些土类均能适合枣树的生长。枣树对地下水位的高低也无严格要求,尤其是在地下水深达数十米的黄土高原,也能生长良好。调查中表明,水分条件是其农林发展的一个极大的限制条件,枣树的这种适宜性,是其发展的一个有利条件。枣树是喜光植物,应尽可能种植于阳坡,有利于其生长发育,针对耀县地区(见表1)平地少,沟坡多;耕地少,荒山荒坡地多等,为枣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枣树对地貌、土壤的广泛适应,无疑是枣树广泛推广的一大有利条件。不仅荒山荒坡可以栽种,田堤地头,沟旁渠旁及村屋周边都可也可以发展枣树生产。
表1 耀县各种地貌类型、类别及百分比
2.气候条件的适宜性
枣树的适应性强还表现在对气候的适应性方面。枣树耐热耐寒、耐旱耐涝,无论是栽培的大枣还是酸枣接大枣,其抗寒抗旱能力都很强。年降水量在500mm左右,尤其适宜于枣树的生长。冬季-30℃左右的低温也能安全越冬。枣村发芽和开花期迟,而成熟又早,故不会受到晚霜和早霜的危害。它在生长期需要较高的气温,一般气温14—16℃芽才开始萌动,升至17℃时才展叶和抽梢,19—20℃时叶腋出现花蕾,而至20—22℃时开始开花,在开花期有时气温达30℃左右也不会影响其结果。果实成熟期温度仍维持在18—22℃之间,它的叶脱落较早,在气温15℃时即开始落叶,至初霜期到来即尽落。对比耀县地区的气候条件(见表2),耀县地区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光热比较丰富,降水量偏少,日照时数较长,平均早霜始于11月3日,晚霜终于3月18日,无霜期228天,这些气候条件基本上都适于枣树的生长。
表2 耀县适于枣树发育的几项气候记录
3.根系特征
枣树的根系如同一般果树,由骨干根,侧根与须根三者组成。骨干根粗壮而长,组成根系的骨架。骨干根又分为水平骨干根与垂直骨干根两种。垂直骨干根分歧次数少,而能垂直伸入土中,深者达3m以上,其作用在于牢固地固定树体,并吸收地下深层肥水。水平骨干根较垂直骨干根要长且粗,所以易于向土壤下层深处穿入,只要深层土中微有隙缝,就能乘隙而入。可见,枣树的根系十分发达,其扩展范围通常比地上部分大好几倍。耀县的一些地区缺水比较严重,实苗浇水比较困难,栽种枣树,投入少,收益大。
4.繁殖
枣树传统的繁殖方式是萌蘖,但用这种繁殖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虽能保持优良品种的特性不变,但萌蘖繁殖发展速度受到枣树根系发展的限制,不适宜于枣树的大面积迅速推广。常用酸枣接大枣的繁殖方式,既解决了这个矛盾,又可以保持品种的纯化。酸枣生于向阳或干燥山坡,在耀县地区是最为普遍的野生枣,通常多为灌木。成熟时果面呈暗红色,果肉薄、味酸。酸枣接成了大枣,果形变大,皮薄肉厚,味甜。并且酸枣接大枣,容易愈全,成活率高,能增强抗寒耐旱和耐瘠薄的能力。耀县地区酸枣资源丰富,遍地都是,可就地取材,就地嫁接,不用育苗,不用定植,能节省大量的劳力和投资。嫁接后第二年可挂果,收益快,是发展枣树多快好省的途径。
5.枣粮、枣菜间种
枣树一般吸收深层肥水,因此可以和小麦、谷子、红薯、豆类等矮秆作物套种,这些矮秆作物与枣树争肥、争水、争阳光的矛盾少,并且由于间作物的管理对枣树也是有利的。这样,可以充分地利用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其转化为有机物。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
三、耀县枣树栽培的现状及枣粮间种的经济效益
耀县地区枣树栽培虽历史较长,但现存不多,其原因不是由于自然条件而是人为的砍伐。70、80年代,在稠桑乡培育了大量的酸枣接大枣,现所剩无几。近年来,某些乡只零星培育了一些酸枣接大枣,但都未成片成林,少挂果。这给调查枣树在耀县地区的适宜性带来了很大困难。耀县下高埝乡文家堡现仍有一片枣林,约50余株,种植于地埂、麦场边或农田中,树龄均在百年以上,枝繁叶茂,长势较好,收成尚可,这些枣树基本上都是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枣树下套种有小麦和土豆。从以下的具体数字中和分析中可以看出发展枣树生产的经济效益。
下高埝乡文家堡的枣粮、枣蔬间种的现实证明了枣粮、枣蔬间种的经济效益大于单一生产的经济效益,值得广泛推广。具体情况如下:总面积约为940m2的一块田地,内种了13株枣树,树龄均在百年以上,平均胸径约17cm。若此块地仅种植小麦,根据附近情况类似的麦田调查来看,正常年份一般产量约250—300公斤,产值约250—300元(按每斤小麦1元计),但现在这块13株枣树的地里,树冠有一定的郁闭度,还有其他因素影响了小麦生长,所以一般情况下,产量在50—100公斤,产值约50—100元,但每株枣树可产枣约50公斤,产值约80元(每公斤1.6元计),则枣粮间种的产值为1140—1090元,可见,枣粮间种的经济效益之大。枣和土豆间种由于地块太小,无法计算其产量和产值,就其长势来看,枣树对土豆生长的影响不是很大,因此枣粮、枣蔬间种的产值一定会大于单产产值。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光能,充分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产出更多的有机物,枣粮、枣蔬间种就体现了这一思想。在调查枣粮间种时,还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如能加以克服,还能提高其经济效益。①栽种不科学,杂乱无章。枣树的栽种,应种植于田坎地头,尽量地少占麦田,在田地中,也应有一定的行株距,以充分地利用土地资源。而且间种很不合理,行株距很不规则,造成一些枣树的树冠不是正常的伞形或圆锥形,而是向一面倒倾,严重地影响枣的产量。而有些枣树占地面积过大,造成土地浪费。因此,科学地合理地栽种枣树,行株距的合理分布,可充分地利用土地,而且可以增加枣树种植株数,从而提高产量。②枣树的管理不善。由于枣树的适应性强,所以长期以来,当地农民放任其生长,只收获不管理。调查中发现,老树下的萌蘖苗未被移植于田埂地头。当地农民发展枣树生产的意识不强。增加枣树的管护,可以提高枣树产量。③病虫害严重。据调查,这里的枣林病虫害时有发生,有时还特别严重,大大地影响了枣的产量。因此,病虫害防治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④老龄化明显。下高埝乡文家堡的枣树,树龄均在百年以上,因此老龄化明显。一些老树明显退化死亡。死亡的枣树得不到补充,应积极补栽枣苗。
四、耀县枣树推广的有利条件
1.枣树的根系发达,是防止水土流失的较好树种
其根系发展迅速,俗语“张村李村,枣树连根”。广泛伸展的根系可以保持水土。耀县地区夏天多暴雨,枣树夏天枝叶茂密,可阻挡暴雨对地面的冲击。耀县属于黄土高原,黄土疏松多孔,垂直节理发育,易于冲刷侵蚀,水土流失严重,栽种枣树,不仅有发展经济的意义,对于保持水土,改善自然环境也有重要的意义。枣树的适应性强是推广的一大有利条件,无论沟坡沟底,山地丘陵均可栽种,宜普遍推广。
2.枣树结果年龄早,经济寿命长
枣树幼年期所生永久性枝生长极为迅速,当年能抽生二次枝,栽植后经1—2年能开花结果。其后开花结果逐渐加多,经10年左右进入盛果期,经济寿命达百年以上。结果枝到冬季会自行脱落,树冠能进行自我稀疏。虽然农民不对其进行剪枝,它却没有一般果树常有的大小年的习性。栽培上一向很粗放,而果实却结得累累满树,因此栽种枣树,苦在一时而利在长久。
3.栽培和加工技术简单
需要劳力和投资少,极易推广。枣的栽培技术简单,繁殖方式多种多样,采用实生、嫁接、根蘖、扦插都可,而且树木不用剪枝,管理简单,其果实富含糖分,只要日晒或火焙,即可成干。故不论栽培或加工均较其他果树简单。果实干制后,耐贮藏与运输,可以远销外方。耀县许多地区交通不便,可以将果实经过加工后再运输销售。
4.枣树木质坚韧致密,容重约0.87,色红褐,是北方著名的硬木,可用于制造上好的硬木家具,也是秤杆、车轴、雕刻的原料。枣花富含蜜汁,最宜作为蜜源植物。
五、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防止病虫害
枣业在发展上的一大阻碍就是枣疯病,枣疯病会造成枣的成片死亡。枣疯病是枣树的多发病。如果成片发展枣林,应提防这种病害。另外,枣树上刺吸式的害虫也不少,如椿橡、蚜虫、浮尘子等。据下高埝乡文家堡枣树的调查表明,虫害是影响枣树产量的又一主要因素。
2.需要一些技术人才,普及枣树的一般知识
枣树虽管理粗放,但进行管理、育苗、栽植、整形修剪,“开甲”,都需要有一定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3.株行距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枣树在幼苗期,有一个密度较大的群体有利于抵抗外界的不良环境,枣树长成后,生长加快,体积增大,林内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树木个体之间争光照争营养的矛盾日益激烈,因此应当抚育间伐。据以往的教训,酸枣接太枣行株距过密,顶端优势现象严重,枣树向高疯长而坐果率低,从而成为用材林,大大降低了经济效益。
六、枣树推广的建议
1.枣树的推广应结合当地的经济状况,因地制宜发展枣林生产
耀县地区人口和耕地的情况是:①农业人口多(1987年农业人口21.11万,人均耕地2.34亩);②对食物和土地总需求量增多;③耕地数量逐年减少;④耕地质量逐年下降。因此推广枣树应尽量不占耕地。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栽种苹果树在稠桑乡比较普遍。苹果树对自然条件要求较高,大部分都占用的是耕地,这样就占用了耕地,从而影响粮食产量,并且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在人口日益增多,对粮食的需求量日益加大的情况下,苹果的生产不可无限。而应推广一些像枣树省地省劳,管理粗放,适应性强的树种。
2.耀县地区大于25度
陡坡地占总耕地面积的12.9%,这些耕地,粮食产量不大,但水土流失严重,我们认为应该开展枣粮间种,以便充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同时也提高经济效益。
3.对于荒山荒坡应充分地利用酸枣资源,推广酸枣接大枣。
Ⅵ 杏 树
一、概 况
杏树是蔷薇科樱桃属,分布于我国各地。按其用途分:一种是果肉厚,味甜美,核小,出仁率低的“肉用杏”;一种是果肉薄,核大,出仁率高的“仁用杏”;此外还有肉厚核大,可兼作肉用及仁用。耀县地区普遍栽种的是“肉用杏”,其他两种均少见。它们的原种一般都是山杏通过嫁接获得的,在耀县地区一般都为直接栽种杏树幼苗,然后通过嫁接促使杏树提早结果。
二、杏树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
1.对气候土壤的要求
杏树的适应性很强,对气候和土壤要求不很严格,因此在我国北方分布广、数量多。尤其在北方的山区、丘陵以及其他果树不易生长的高原和寒冷地区,也有散生的杏树。杏树具有耐旱、耐寒、耐贫瘠、耐高温的习性,在河北省的部分山区冬季气温常在-25—-40℃地区也能够安全越冬。杏树对土壤的要求也不甚严格,甚至轻度的盐碱地也能生长(耐碱度1%—2%)。适于生长的地区非常广阔,平原沙壤土、壤土均能良好生长。但杏树在黏重的土壤和排水不良的地区则生长不良。春季多风或晚霜期较长的地区或正值杏树萌芽或开花时易受霜冻的地区,则不宜杏树,杏树不耐水涝,低湿地和夏季积水的地区,也不宜栽种。
2.对立地条件的要求
杏树尤宜种植于山区和丘陵,干旱贫瘠的荒地、坡地、梯田生长。杏树有强大的根系,能深入地下,吸取地下深层的肥水,因此在荒山荒坡栽种也能长势良好,成为北方的造林经济树种之一。
3.根系特性:杏树为直根系,根系发达,能深深吸取地下深层肥水
耐干旱、耐贫瘠。栽种于荒坡荒山缺水地区,一旦长成大树就不易死亡,枝繁叶茂,每年硕果累累。但幼苗期根系较浅,需要较精心的维护和管理,定期施少量农家肥和磷肥,并挖鱼鳞坑以保存水分,在天旱时应适当浇水。
三、适应性分析
根据调查,杏树基本上适宜于在耀县地区推广。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光热比较丰富,降水量偏少,这有利于杏树的生长发育,无人管理的老杏树也能生长良好。年日照2356.6小时,日照百分率53%。年平均气温12.3℃,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5.3℃,杏树基本适应。土壤有褐土、黑垆土、黄土性土、红土、淤土等,以褐土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63.8%,是林地和荒地的主要土壤,这些土壤也宜于杏树的生长。耀县地区平均晚霜终于3月18日,杏树不会遭到晚霜的危害。
四、杏树种植的现状
在耀县重点调查稠桑乡的几个村。稠桑乡果树栽培,在耀县工作最好,但重点在苹果,杏树只是有零星的栽种,以前栽种现存活的老杏树并不很多。树林村果园有老杏树几株,生长良好,每年果实累累。七保村所种植的杏树,由于品种问题,老杏树的坐果率低,而引进的新品种产量相对较高。元古村的杏树栽培较好,一般的杏树,栽植三年即可挂果,品种也较多。并且在管理上也摸出了一些实践经验。杏树一般栽种于向阳的地方,并且在幼苗和开花期应少量加一些肥料,主要为农家肥拌少量磷肥,挖坑埋入地下,施肥的杏树长势结果明显要好一些,在元古西村,较大的一株杏树树冠直径10m,高9—10m,平均年产杏400斤。
五、推广的有利条件
1.根据耀县地区气候、土壤以及地貌条件,比较适宜于杏树的生长
实际上,一些杏树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的状况,也能生长发育良好,并且每年都有较好的收成,这一点在树龄较长的杏树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因此,在荒山荒坡地栽种杏树,一旦培育长大,每年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并且绿化了荒山荒坡,保持了水土,为社会为自己都是一件好事。
2.在耀县地区的调查中发现,当地一些农民栽种的杏树长势很好,坐果率较高,在杏树的管理和维护方面已摸出了一些宝贵经验并且运用于实践当中,嫁接的杏树成活率较高
引进的一些新品种较以前的杏树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也有所改善,对此应予以巩固和宣传提倡并奖励。
六、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1.杏成熟期在6月中旬左右,恰好与小麦成熟收割期一致,农民忙于收庄稼顾不上杏的销售,于是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而县城杏的价格较高,一般在1元/斤以上。如果普遍推广应考虑到杏成熟时的销售问题,而且杏的保质期短,成熟期如不尽快处理,将会造成巨大损失。
2.据实际调查,耀县地区栽种杏树,管理虽粗放,收益却较大
影响产量的最大障碍是开花期的天气问题。如天气晴朗,温度条件适宜,则坐果率高,而且有些地方杏树的大小年问题比较突出,这与管理的技术水平有关,因此应注意普及杏树的管理知识,提高其产量。
七、林下药材的种植
耀县自古为药材种植著名,据不完全统计,这里药用植物350余种,国家挂牌收购有146种,年收购量为175—200吨,包括根茎类的党参、黄芪、柴胡等48种,果实类的桃仁、连翘、柏籽等43种,茵陈、谷英、地丁等草类22种,叶类、槐花和艾叶等22种,树皮类的黄柏、丹皮、地骨皮等6种,藤木树脂等的寄生、皂制、槐条等3种,其中著名的有耀芩、宜党、宜芪等。名优稀缺品种11种。国家近年又把耀县划为我国北方中药材的集散地,有力地促进了耀县药材的种植。
耀县已有在荒坡上的刺槐林、杨树林和将要育成的树林,可以在林下发展中药材种植,搞好黄土高原非农田地的综合开发,提高荒坡地的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最大限度地恢复黄土高原的绿色植被,提高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质量。
西北大学黄土高原生态经济研究中心耀县试验站,已在稠桑乡树林村和阿子乡猫儿山试验基地的刺槐林下种植了柴胡、穿地龙等药材,目前看来有很大的成功希望。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个别村也已在沟畔,路边种杜仲,也有连片栽植杜仲林的,如西大猫儿山试验基地数百亩杜仲林长势喜人,杜仲林下套种黄芩长势良好,稠桑乡道东村雷振芳苹果园内套种黄芩产量很高,都应认真总结扩广。
因此要在耀县推广药材的种植,特别是推广林下药材的种植是可能的,成功的希望是很大的。耀县人有种植药材的传统,是古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的故里,药王山为耀县一景,为药材在此种植作了很好的宣传依据。林下种植药材是一定能够推广的。但推广的同时,应注意进行技术的教育、培训,使人们掌握药材种植的知识和常见种植药材的生物习性,生长特性。
适时掌握药材从种植到收获的各种管理措施以及病虫害等的防治与抵御都是必要的和重要的,这样才能保证药材种植推广成功。
结束语
通过在耀县前塬、后塬,特别是稠桑乡、下高埝乡的十多天调查,以及对当地气候、地貌、植被、土壤等的了解,据前人研究资料说明,苹果、花椒及柿树、核桃、枣、杏和药材(此外尚有桃、梨等未及调查)等,不论从经济效益还是从自然环境,均可推广种植。耀县应为杂果之乡。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黄土高原绿色植被,从而为较充分的利用黄土高原的光热资源,为提高其生态经济效益提供保证。进一步改善了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流动。使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使人民早日走向富裕之路。
但是,要更好的作好以上工作,必须注意:要对人们进行生态、经济和生态经济各方面的培训,使人们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经济效益的关系,以便人们积极主动的学习、使用和逐步推广。要对人们分别进行各类果树栽培、管理等技术教育和培训。这样可以保证果木产量的连年稳产高产,得到一个持续的经济效益,人们可乐而为之。重视果树运销、保存和产后深加工的技术和工艺的研究。通过对林果生产的加链加环进一步提高其经济效益,因而也就进一步提高了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本文系由本人命题和指导下的三篇学士论文,出版前经本人补充、整理、合并而成。本文原载西北大学黄土高原生态经济研究中心:《黄土高原生态经济综合开发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排印),1998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