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的形成
地球表面的形态多种多样,有峰峦高耸的山地,极目千里的平原,周高中低的盆地,低矮坡缓的丘陵,还有高亢辽阔的高原等等。在自然地理学中,我们把地球表面的形态也就是地形,叫做地貌。当你徜徉于山水之间,为雄伟壮丽或是青秀旖旎的风光所陶醉时,也一定非常想知道大自然是如何塑造出如此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来的吧?好,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原来,地表形态虽然复杂多样,但是,它们都是在内外力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内力是指来自于地球内部的能量所产生的作用力,地壳在内力的作用下会上升或下降,还会水平移动,或是发生褶皱和断裂。地震、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也都是内力的表现。外力则是指地表受到大气、水的运动以及生物作用产生的力,比如河流、湖泊、地下水、冰川、风还有波浪等,都会改变地表的形态。
内力和外力是两个针锋相对的作用力。如果内力作用占优势,就会在地表形成广阔的陆地和海洋以及高耸的山地和凹陷的盆地,使得地面起伏不平。换句话说,内力是在大刀阔斧地改造着地貌。而外力,则像一个极有耐心的工匠,不断地通过风吹、日晒、雨淋等等方式精心地雕刻地貌:先是使岩石层发生崩裂和分解,形成碎屑;再通过流水、冰川、波浪、风等作用对地表冲刷侵蚀;然后把这些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带到低处或是海洋中堆积起来;最后使高山夷为平地,把低洼的地方填起来。这些就是外力作用的四种主要方式: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它们相互配合,共同作用,塑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地貌。
在不同的地方,外力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在寒冷的南北两极地区,发育着大面积的冰川,不要小看了这些雪白晶莹的冰雪,它们有着非常强大的侵蚀能力,能形成独具特色的冰川地貌。闻名于世的挪威的许多深邃美丽、雄奇陡峭的峡湾,就是冰川的杰作。而在温暖湿润的地区,流水则是最主要的“工程师” 。地面上的河流能在高山中刻出深深的峡谷,飞流急泄,转眼间又变成瀑布跃下深潭;到了平原地区,它偶尔还会涌出河堤,洪水泛滥,留下厚厚的淤泥;最后汇入茫茫大海。地下水也不甘示弱,雕刻出了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琳琅满目的岩溶洞穴,被称为岩溶地貌。而在干燥荒凉的荒漠地区,风成了魔力无穷的“魔术师” 。它可以把沙丘堆成各种各样的形态,还会在岩石上盘旋打磨,形成酷似城堡的残丘。新疆地区的一些“鬼城”指的就是这些风蚀城堡。
另外,地表的组成物质对于地表形态的形成也很重要。比如坚硬的岩石,抗侵蚀能力比较强,常构成山岭和崖壁;而硬度不大,抗侵蚀能力弱小的岩石,常形成和缓起伏的低丘和岗地。述有疏松的堆积物,像黄土,干燥的时候可以堆积得很高很厚,但一场大雨之后,在流水的侵蚀切割作用下,会形成沟谷纵横的景象,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就是这样出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