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镇主要工业部门的分布特征
1.机械、冶金工业的分布
近代时期,山西的机械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原。太原最早的近代机械企业是1898年设立的山西机器局。“光绪二十年设立山西招商局,募捐银款百万两,在太原小北门筹办了‘太原机器局’”(30)。山西机器局成立之初占地38亩,有车床9部,职工100余人,技工30余人。1914年阎锡山掌握山西省政权之后,将太原机器局改组为山西陆军修械所,由督军署军械局直接管辖,内设翻砂、铁工、机器、木样4个分厂。1918年,又从杭州购进16部制造铜元的旧机器、大锅炉和100马力蒸汽机,创办了铜元局,增设了提铅、炼铜、熔化、钢模4个分厂。
1920年山西陆军修械所被改组为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内设铜元科、化炼科、电器科,所辖工厂除原修械所的电气厂、机械厂、炮弹厂、枪厂、铜壳厂、双用引信厂、铁工厂、罐头厂之外,1924年还增设了飞机厂。1927年中原大战前夕,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被改组扩充为太原兵工厂,下辖电器厂、冲锋枪厂、炮厂、机械厂等17个分厂,职工数总计万余人(31)。同时为了解决兵工厂生产的原料、设备,1925年又筹办了育才炼钢厂和育才机器厂,专门为太原兵工厂冶炼钢件、制造器械。
1930年山西中原大战失败后,太原兵工厂被改组为太原修械所,大部分职工被遣散,只留下2000多人,军火生产基本处于停顿状态。1932年阎锡山重新掌握山西省政权,以“造产救国”为口号,将太原修械所改为壬申修械制造厂,下辖12个分厂。1934年西北实业公司成立后,壬申制造厂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并入西北实业公司。其中,壬申制造厂第一厂改称机车厂,有职工2000人;铜壳厂改称水压机厂,有职工450人;壬申制造厂第二厂改称西北农工器具厂,有职工近千人;壬申制造厂第五厂改称铸造厂,有职工700余人;壬申制造厂第三厂改称西北铁工厂,有职工700余人。另外,还有汽车修理厂、电气厂、化学厂和枪弹厂等。1936年阎锡山又将西北实业公司下属的西北育才炼钢机器厂、西北机械厂、西北铁工厂、西北机车厂等合并为西北制造厂。同时取消原来各厂名字,以号码为厂名,总计职工8088人,其中职员653人,工人7435人(32)。
太原除了官办的机械工业有很大发展之外,私营机械工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除清末创立的玉成永、振元两家外,辛亥革命后又有义聚、万顺、义成等三个小厂的建立。设有旋床、钻床、三马力电动机,以修理机器零件、加工各种工业零活为主要业务,并生产切面机、轧花机等产品。全年总产值共计四千六百银元。到1930年,由个体手工业铁炉,先后发展成厂的又有义兴铁工厂、万成铁工厂、元昌铁工厂、义丰铁工厂、金生利铁工厂、巨德祥铁工厂、瑞记铁工厂、晋兴成铁工厂、同巨兴荣记机器铁工厂等十一家。这十一家的资金总额为四万四千九百六十二元(银元),人员共计二百三十五人。其主要设备由八尺元车四台,六尺元车十四台,小型钻床九台,小型刨床二台,小型铣床一台,三至五马力电动机十台,虎钳三十八把,烘炉十二盘,化铁炉十套”(33)。
临汾、平遥、新绛等3个城市,也都有小规模的机械工业分布。如平遥聚兴铁工厂,创办于1920年,全部资金675块银元,职工20人,年产值2455块银元。临汾晋兴机器厂,创建于1929年,全部资金500块银元,职工27人,全年总产值1015银元,设备有旋床、钻床各1部。这些机械企业基本上都由私人投资兴办,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技术含量都无法和官办企业相比。
山西的冶金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原和阳泉。太原冶金企业主要有育才炼钢厂和西北炼钢厂2家。育才炼钢厂开办于1925年。1932年育才炼钢厂和育才机器厂合并组成育才炼钢机器厂,1933年划归西北实业公司管辖,改称西北育才炼钢机器厂,“该厂内部划分为机器厂、虎钳厂、炼钢厂、翻砂厂、木工厂、铁工厂、汽锤厂。全部投资为247000元(银元),共有职工1400余人,内有工人1320人,职员80人”(34)。西北炼钢厂于1934年投资建设,“钢厂于民国二十三年计划建厂时,经费预算约514万元,故资本定为500万元。但着手建设之后大大超过此数,及至民国二十五年,资本改定为7百万元。民国二十六年到要开工之时,又超过此数,大约8百万元的样子”,“民国二十五年的时候,钢厂有职员230人,工人1725人;民国二十六年时,职员增为380人,工人为1960人”。西北炼钢厂虽然规模巨大,但在近代山西冶金发展方面的影响却并不是太大,钢厂“原预定民国二十六年10月1日,举行升火典礼正式开工,适值抗日战争爆发,9月间娘子关失守,继之忻口退却,太原失守。钢厂未赶及开工生产,即沦陷于日寇之手”(35)。太原的一些私营的机械工厂也兼营钢铁冶炼。如万顺铁工厂“生产设备有两个十公斤的化铁炉。一支木风箱,两个捣焦炭的铁兑臼”;义成铁工厂“设备有化铁炉一个,吹风管一个,铁兑臼一个”(36)。
阳泉是近代山西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冶金工业城市。阳泉最大的冶金工厂是阳泉保晋铁厂。保晋铁厂创办于1916年,1920年安装完毕。1926年该厂正式开工生产,当时共有职工2700余人,日生产生铁15万吨左右(37)。
2.纺织、面粉工业的分布
近代时期,山西的纺织工业,主要分布在榆次、新绛、太原3个城市。新绛是山西近代纺织工业产生最早的城市。1896年山西巡抚胡聘之认为,山西“省南蒲、解一带,素产棉花,可收纺织”之利,决定在新绛设立绛州纺织厂。由于种种原因限制,绛州纺织厂最后并未建成。1901年稷山绅士宁崇金集股3000两白银,在新绛重新建厂并定名为裕民纱厂,设有制造科、织布科,全厂工人90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厂曾因外布输入减少,生产一度高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外国纱布卷土重来,裕民纱厂生产陷入困境,最后只好停工闭厂。1925年新绛商业资本家李通等人筹集20.5万元,创办大益成纺织厂。1927年该厂投产时规模不大,仅有纱锭6084枚。1930年大益成添置34032枚纱锭和一部分修理用的机器。1932年该厂又添置8400枚纱锭和1040枚线锭,并新建一个织布车间,增添织布机404台。1934年大益成纺织厂的产量为近20万匹粗布和174.6万斤棉纱。新绛另外2个规模比较大的纺织厂,是雍裕纺织公司和燮和纺织公司。雍裕纺织公司资本70万元,1931年开业,年产值130万元。燮和纺织公司资本7万元,年产值15万元。
榆次是近代山西另一个纺织业比较发达的城市。榆次最大的纺织公司是晋华纺织厂。晋华纺织厂1919年由榆次大地主赵鹤年等人筹资150万元设立。1924年晋华纺织厂正式开工。开工以后,营业颇为顺利,投资不断增长,生产规模日益扩大。1935年晋华纺织厂资本达400万元,职工1409人,厂房482幢,纱锭41744枚,线锭752枚,织布机480架,织毯机4部,年产棉纱3.09万包,棉毯7.2万条,总产值达580.68万元,成为山西规模最大的纺织工厂。
太原的纺织工业也相当发达。太原规模较大的纺织工厂,有晋生染织厂、华北制绒厂、西北毛织厂、华北制绒厂、华丽绒厂等。晋生染织厂1927年由徐子澄等人筹资100万元兴办,1930年正式投产。该厂由织布机240台,纱锭6000枚,日产晋鼎桐花、三龙棉布200匹。该厂投产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人人数随之与日俱增。开办时该厂有职工400名,以后增加到833人。华北制绒厂1928年由王敬一独资兴办,资金为8万元。后因产品滞销,经营棘手,以3万元代价转租给造产救国社消费合作社经营。西北毛织厂创办于1933年,1934年正式投入生产。西北毛织厂占地22117平方米,建筑面积7324平方米。共有职工446人,主要设备由纱锭880枚,织机4台,总投资44688元,是全国的第三个毛纺织工厂。
大同的纺织工业也有一定规模。大同最大规模的纺织厂是华北第一毛织公司。华北第一毛织公司于1922年开始创办,1925年正式开业,开业后不久即因受军阀混战和绥远面粉的影响被迫停办。1934年再由齐应鸣等筹资5000元,重新整理开办。
近代时期,山西面粉工业的规模一般相对较小。山西的面粉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原、榆次、大同3个城市。大同是山西创办面粉公司最早的城市。大同面粉公司原名大通公司,创办于1913年,厂址在大同北门外,设备有16时德式钢磨三部、锅驼机一部及其他附属配件,总投资10800元,日产面粉370-380袋,分头等、二等面粉两种。1930年因火灾而停产。1931年由山西省银行接办,增加投资2万元,并增设美式钢磨5台和平筛等设备,改名为大同面粉公司,恢复生产。后因遭战争的影响,亏损严重,不得已于1936年停止生产。
太原的面粉公司主要有晋丰面粉有限公司、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附设机器面粉厂2家。晋丰面粉有限公司创设于1921年,总投资40万元,有美式制粉机7部,职工70余人,日产1500袋面粉。1926年该厂毁于火灾,机器设备损失殆尽。1927年由山西省银行投资60万元重建。1929年该厂转售给山西营业公社,改名为昌记晋丰面粉公司。制粉机由7部增至12部,日产面粉3400袋,成为当时山西规模最大的面粉工厂。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附设机器面粉厂原为太原电灯公司附设的机器面粉厂,由刘笃敬于1908年创办。在创办之初由于缺乏技术人员一直未能投入生产。1926年徐一清购入美式制粉机2部,接办生产。1929年以10万银元,购入德式制粉机7部,扩大生产,职工增至百余人,日产面粉1500袋。
榆次最大的面粉公司是魏榆面粉厂。魏榆面粉厂全名为魏榆面粉股份有限公司,1929年正式投产。由股东110人,资本13万元。设备有德式制粉机3部,40马力电动机一部,职工57人,日产面粉420袋,1931年提高到520袋。1934年又增购100马力煤气机及筛麦、漂粉、打包等机器,日产量提高到800袋(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