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大海出现的“光轮”和“光圈”现象许多著名科学家、旅行者和旅游者都目击过,例如:奇·达尔文曾在大西洋见到过;数理学博士格·卡拉巴舍夫在中国南海也见到过;旅游者海耶达尔在印度洋目击过。另一些著名科学家尼·塔拉索夫在他所著《海洋之光》一书中,伊·基泰仲在他的《海洋生物之光》一书中列举的大量例证令人着迷和眼花缭乱。我们来看一下专门研究这一现象的科学家对其作出的分析和得出的结论:
1.德国汉堡大学海洋学教授库·卡雷,调查了1897年-1958年间发生的70起海洋“发光幽灵”——“光轮”目击事件。因此得出以下结论:“光轮”、“光带”往往出现在亚丁湾和波斯湾大陆架、印度西部沿海、缅甸马达班湾、马六甲海峡、亚万海(过去的婆罗海)和泰国湾。
库·卡雷教授坚持由于地震原因出现这些“光轮”的观点,他记录下出现这些现象的以下特点:
●突然出现并瞬间消失;
●类似探照灯的光带亮度十分耀眼;
●表现时间长,长达一个小时以上;
●“光轮”巨大,其直径可达300米甚至更大;
●同时出现几个“光轮”,有时多达4个;
●花纹的形状变化具有严格地周期性:平行光带、发光波浪、同心“光圈”、发光的旋转“轮辐”;
我们还获悉,库·卡雷教授和里·马鲁主要是在亚丁与科伦坡之间的海洋航线上发现巨大“光圈”的。
1.美国《蓝皮书》计划坎顿委员会研究小组专家、著名穴居动物学家埃·桑德逊,搜集了几乎100年内发生的100多起大海光现象的目击事件。根据他的资料,所有事件(只有一起事件例外)都发生在印度洋北纬3°至28°之间的纬度带,包括印度洋中的中国南海。
在这种海洋光现象的表现中规律性至关重要,目前已搞清如下规律性:
●几乎所有目击报告都涉及到大陆海湾和海峡;
●关于发生在水域的光现象的报告实际上包括全年,但其中60%发生在4月、5月和6月这3个月里。
埃·桑德逊指出,这些光现象的光源实际上来自外星潜水器,它们有时露出水面。在这种情况下,能记录下来自外星潜水器光束的特点,并强调指出光束的长度和可弯曲的能力,以及朝相反方向旋转的能力。
埃·桑德逊的假说归结为一种观点:球形飞碟是采用雷达型扫描装置,其射出的光束因单细胞生物发光而变成可视光。
3.早在20世纪初,世界公认的“飞碟学之父”查尔兹·福特提出一种假说认为,大海光现象的光源就是外星潜水飞碟,它们是肉眼可视的行星际自动装置或有人驾驶的外人潜水飞行器,他们把海底作为基地和中转站。这些神秘访客早已在深海“安营扎寨”。
这种光现象表现的某些特点证明了“水中光现象”同外星运动物体的联系:
●根据我们掌握的资信,这种光现象遍布五洲四海:从阿根廷沿海到北冰洋的塔兹湾,甚至发生在湖泊,例如,1904年在爱尔兰;
●作为外星运动物体的“光圈”,其数量多达10几个,譬如,1995年在鄂霍次克海。
图161:1995年,在鄂霍次克海发现很多神秘旋转“光轮”。
●1990年,潜水运动员在印度洋目击到一个“光轮”,其直径相当于10层楼的高度,它的深度位于海底“山脊”上。这是外星运动物体固有的特点,它们既能长时间悬停在船舶上空,然后作水平或机动飞行,最后以极高的速度飞逝。
●曾记录下这样一些事件,当外星运动物体炫耀它的水平光束时,还能潜入大海。例如,1901年在波斯湾或1972年在意大利附近和地中海。
●有时能目击到空中的光束,与此同时,其光源却在水下。例如,1864年在泰国湾。
●还曾发生过这样的事件,当外星潜水飞碟射出的光束穿透舰船时,却很少表现出外星运动物体光束的性质。例如,1906年在阿曼湾。
●还有许多例证(约占水域光现象总数的7%),当发光的潜水飞行物以引人注目的方式表现自己时,它们便开始改变自己的性状和大小,例如,1928年在日本海;以自己的能量场和电磁场对舰船或飞机产生影响,使其导航仪失灵,例如,1944年在鄂霍次克海或1975年在大西洋和非洲西海岸;以自己的射线辐照人员,例如,1995年在纳霍德卡角、北冰洋或2003年在亚丁湾。
根据俄罗斯地理学会特异现象委员会的资料,共搜集116起表现为“光圈”和“光轮”现象,其中印度洋占53%,太平洋占32%,大西洋占14。
在印度洋,所有事件都发生在印度洋北部海域,特别是波斯湾(占47%)。
在太平洋,发光的潜水飞行物的表现绝大多数出现在中国南海(占59%)。
在大西洋,潜水飞行物(发光的外星运动物体)出现在广泛的纬度地区:有约1/3的事件发生在大西洋的“大菱形海域”,美国沿海(占19%),地中海(占19%)。
通过对各时期和各大洋所发生事件的分布密度可得出一个结论,能清楚地看出潜水飞行物(发光的外星运动物体)之间的某种相互关系:在一个大洋中发生事件的高峰同其他大洋中发生的同类事件的最少次数或0次数是相吻合的。特别是对20世纪50年代而言是很独特的。我们进而可得出一个关于存在一个“水下文明”的结论,有利于这一结论的有力证据就是,在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岛上进行过核试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