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你在1岁生日时收到了一份非常奇怪的礼物:一小瓶氢气。第二年你收到了一些氦,第三年收到了一块锂。21岁生日时,你自豪地拥有了一些钪。而你40岁的生日礼物是一块结晶的锆。到了92岁生日,你会收到铀。若想集齐全套,你需要活得更长。
确切地说,是118年。这正是我们已知的化学元素的数量。化学元素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大杂烩,其中有金属,有非金属,有些罕见,有些常见,有些有用,有些无用。它们是化学和生命的建筑构件。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最容易的回答是大爆炸。但这并不能让人满意,因为大爆炸本身只产生了三种最轻的元素:氢、氦和微量的锂。其余元素呢?
要想获得完整的答案,需要了解原子的组成部分和一些基本的算术知识。最简单的原子是氢,它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接下来是氘和氚,它们是氢加上一个或两个中子。之后是氦,原子序数为2。然后是锂,原子序数为3。常识告诉我们,较小的元素聚合在一起可以形成较大的元素。这正是它们的形成机制。
大挤压
但这个过程并不简单。这类反应非常困难,因为需要大量能量才能使两个原子核发生聚变。这需要天文温度:至少1000万摄氏度。宇宙中只有两个地方符合要求:大爆炸后不久,以及恒星内部。
元素形成的第一个阶段是在大爆炸之后不久,被称为“核合成”。在0.01秒内,质子、中子和电子从火球中凝析出来。几秒钟之后,质子和中子开始被火球的巨大能量驱赶到一起,被核力黏住。这些聚变反应最初形成氘核,氘核与更多质子反应产生稳定的氦核。
当氦出现时,温度已经降下来,聚变无法继续。也许会有少量锂产生,但除此以外没有更重的元素生成。核合成几乎刚一开始就结束了。
大约又过了377000年,聚变得以恢复。此时温度下降到3000摄氏度左右,使得原子可以存在。氢原子核和氦原子核获得了自由电子,形成了最初的完整原子,即1号元素和2号元素。超过99%的可见宇宙是由这两种元素构成的,但宇宙并非仅由它们构成。要想形成更重、更有趣的元素,还需要恒星。
很重的金属
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化学家们用中子轰击铀制造出钚和镎时,人们才知道地球上有比铀重的元素。自那以后,又有24种超铀元素在实验室被合成出来。迄今为止最重的是118号元素oganesson。
超铀元素常被认为完全是人工合成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和普通的重元素一样,它们也是在超新星爆发时被创造出来的。但它们不稳定,往往会迅速瓦解。自太阳系形成以来,天然元素已经完全衰变,因此,它们没有出现在地球上实验室之外的地方。
*暂定名称
恒星形成时,大量气体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发生收缩,使中心的温度升高,原子核开始发生聚变。第一次反应发生在大约1000万摄氏度的环境下,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直到氢原子核耗尽为止。
继续聚变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取决于恒星的质量。如果它很小,聚变就会停止,其核心会变成一颗白矮星。但如果恒星的质量大于8个太阳,聚变将会继续。氦原子核结合形成铍(4号元素),后者与更多氦发生反应,形成碳和氧。在质量最大的恒星中,核心温度会变得非常高,碳和氧进一步发生聚变,形成像铁(26号元素)这样的重元素。然后反应停止,因为铁有所有元素中最稳定的原子核,在这些条件下不会发生聚变。但在恒星外层,包括中子俘获在内的其他核反应正逐渐构造出越来越大的原子核,一直到铋(83号元素)。
随着铁在核心处逐渐积聚,恒星随时可能死亡,它无法继续通过聚变产生能量。但引力是冷酷无情的:它继续挤压核心,把温度提高到数十亿度。恒星的中心突然坍缩;外层塌陷,然后反弹,将恒星内部的物质喷射到太空中,成为一颗超新星。爆发产生的大量中子创造出更重的元素,直到地球上已知最重的天然元素铀(92号元素)及其他。超新星将其残余物喷入太空,这些残余物最终被纳入后来的一代代恒星和行星中,包括我们的太阳和地球。
恒星起源的一个例外是锂、铍、硼这三种元素。它们的核不稳定,会立即被恒星中的核反应消耗掉。它们很罕见,但(除了大爆炸产生的锂)它们中有很少一部分被认为产生于宇宙射线——高速穿越空间的颇大的原子核。其能量是如此之大,当它们与其他原子发生碰撞时,原子核会分解成较小的碎片。
除人工元素以外,地球上所有原子要么是大爆炸的残留物,要么是早已死亡的恒星或宇宙射线的残留物。当我们的太阳死亡时,它们可能被抛回太空,最终重新凝聚成一个新的太阳系。那是多么壮观的回归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