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我国古典小说家吴承恩或许也是认识到了的?在他的古典名著 《西游记》第七回中描写齐天大圣孙悟空与如来斗法时写道:“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看来如来早就有现代的超级魔术技巧,会用光线来给人们制造假象,因此他那方圆不满一尺的法手,让功力如此高强的孙悟空竟误为是“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其实如来仅仅是用了光的障眼法,不知孙大圣是否知道光速是每秒30万千米?也不知大圣的十万八千里是千米还是华里?如果是千米,那么大圣在一秒钟内,至少得完成三个筋斗云才可能躲过如来的光障;如果是华里,那么大圣就需要在一秒钟内完成六个筋斗云才有可能逃过如来的障眼法!好在大圣的思想并没有受到如来光障的欺骗,他放荡不羁的思想早以超光速的速度逃到了九霄云外,因此,被压在如来法手化作的五指山下。五百年后,他仍是一个出色的斩妖除魔的杰出斗士。
吴承恩出生于1500年,自幼时就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帖。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淮安府志》载,他 “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他除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 《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移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爱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 《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50岁左右,也就是于1550年他完成了 《西游记》的前十几回。
孙大圣心想:看来这就是天的尽头了
上面的叙述似乎表明超光速的鼻祖应该是中国的吴承恩了!但这里我们仅是作的 “事后分析”,而莎翁是在当时就作了明确的界说。人们的思维是一个有趣而奇怪的东西,也是历来哲学家们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哲学家认为,表象难以把握的东西,思维却能把握。比如表象一般难以把握每秒30万千米的光速,但思维不但能够把握它甚至还能把握超光速。
从人类科学发展的观点来看,光速的测定在光学乃至现代科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推动了光学实验的开展,也打破了古代人对光速是无限的直觉观念;在物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它不仅为粒子说和波动说的争论提供了判定的依据,而且最终推动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理论的发展。以导致今天还会出现本书来专门探索宇宙中是否可能存在超光速的问题,及其超光速如果存在将对人类科学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