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梅陇中学 卫 凤
地理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几乎每个专题都具有很高的育人价值。因此,在教材中准确地挖掘这些“闪光点”并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是每个地理教师应尽的义务。为此,本人尝试以高一地理第一册“水循环”专题为例,探讨如何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水循环”是第四篇“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它宏观地阐述了地球上的水环境,从而为之后“水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等相关内容的学习作有效铺垫,特别是理解水循环的环节有助于后面的“人类对局部地区水环境的影响”的学习。本专题主要从珍惜和节约水资源的角度,实现学科的育人功能。
在本课的学习中,本人首先从水的价值和作用切入,突出水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片段一:
师:从遥远的太空俯瞰地球,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地球表面70%以上被海洋覆盖,难怪有些科学家戏谑地说,地球应该被称为“水球”更合适呢。水对于人类而言有多重要呢?其实,任何文明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水资源。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均有自己的母亲河,如印度有恒河、中国有黄河、古巴比伦有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埃及有尼罗河,水可谓是文明之源。
师:生活中,水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现在请同学们列举出一些水在生活中的作用。
生:饮用、洗澡、洗衣服、烧饭、做菜等。
师:那么,有没有其他物质可以代替水实现这些作用呢?
生:没有。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地球的鸟瞰图以及列举四大文明古国的母亲河,说明水资源之于人类的重要性,既为后面珍惜水资源作好铺垫,又让学生明白水资源的不可替代性。
在接下来的水圈、水体类型的教学中,更能直接地体现出该育人价值。
教学片段二: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地球水体类型及其储量”图,回答如下问题:水圈的主体是哪种水体?淡水的主体是哪种水体?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水体类型有哪些?
生: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它占了水圈总水量的96.53%。淡水资源中的68.69%是以冰川形式存在的。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人类可利用的那一部分淡水(主要包括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左右。
师:看来,可以直接被人类利用的水体在整个水圈中的比重简直就是微乎其微。而水又是生命之源,是地球上的生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面对如此匮乏的淡水资源,我们需要做什么呢?
生:珍惜和节约用水。
设计意图:通过“地球水体类型及其储量”图的解读,使学生对人类可利用的水资源比重有一个切实、形象的认识,从而唤起学生对水资源的节约意识。
在水循环各环节的学习过后,本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师: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水资源虽然较少,却也是用之不竭的,那么我们为何又要节约用水呢?
师:原来每类水体的循环更新都是有一定周期的,河水——16.6天,土壤水——1年,湖泊淡水——10年,内陆湖水——20年,深层地下水——1400年,山地冰川水——1600年,极地冰川水——近10000年。如果人类的取水量超过了水的更新量,那么将破坏水循环,造成水资源枯竭。
设计意图:结合水资源的更新周期,使学生认识到水循环的作用和局限性,防止学生因误认为水资源用之不竭而造成浪费。此外,帮助学生们树立“人定胜天”观念并不可取,人类要改造自然,但更要遵循自然规律,从而做到“人地和谐相处”。
以上均是从水资源紧缺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节水意识。但是,上海的学生出门就能看见清澈的河流,任何时候打开水龙头都会有自来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水资源的紧缺性在上海学生的面前并没有展现出来。为此,本人在教学中插入了一些上海水资源的相关数据。
教学片段三:
师:(展示一篇论文的选段)上海主要供水水源黄浦江从60年代开始出现黑臭以来,污染情况不断恶化。目前,黄浦江干流2/3河段为Ⅳ类及以下水质;上游水源保护区只能维持在Ⅲ-Ⅳ类水平,低于要求的Ⅱ类水水质标准。上海现有河道32000多千米,其中乡村级以上河道3000余条(段),市区中小河道370余条(段),但均已受到严重的综合型有机污染。目前,Ⅲ类水仅占0.71%,Ⅳ类水占48.4%,Ⅴ类水占19.31%,劣于Ⅴ类水的占31.15%,迫使郊县部分水厂关闭。(《上海水质型水资源短缺状况分析及其对策》.成丽华等.1999)
师:请同学们谈谈,以上内容为我们揭示了什么现实?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实?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个现实呢?
生:上海水资源总量比较多,但是水资源质量比较低。其原因可能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为此,我们也要注意节约用水,以避免上海水资源的进一步枯竭。
师:那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生:不直接向河流中排放污水、垃圾,节约用水,一水多用等。
师:为了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水资源保护,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让我们一同努力,保护水资源,守护我们共同生存的“水球”。
设计意图:该选段直观地将上海水质型缺水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体会到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也有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这能有效地树立学生的节水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水循环”专题中的部分教学,本人进行了学科育人的尝试,在帮助学生认识我们的生存环境的同时,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