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生界勘探层系

中生界勘探层系

时间:2023-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此次研究的中生界勘探层系主要是指造山带北侧的中-上三叠统、侏罗系和下白垩统。多口浅井中见良好油气显示,综合评价为中等烃源岩。据钻孔岩芯观察发现,其白云岩、泥灰岩发育大量的裂缝且含油,表明裂缝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储集空间。3.盖层特征及生储盖组合上三叠统谭庄组和椿树腰组泥页岩发育,累计厚度较大,既是生油层,又是盖层。古近系中、上部的厚层紫色泥页岩,可对进入古近系内的上三叠统油气起一定的遮盖作用。
中生界勘探层系_东秦岭-大别造山

此次研究的中生界勘探层系主要是指造山带北侧的中-上三叠统(洛阳—伊川地区、鹿邑凹陷)、侏罗系(汝南-东岳、谭庄-沈丘凹陷)和下白垩统(谭庄-沈丘、阜阳、临泉凹陷)。其中,烃源岩主要为下白垩统湖相沉积,次为中-上三叠统河流-湖泊相沉积。

4.5.3.1 中-上三叠统成藏组合

1.发育中等烃源岩

中-上三叠统主要分布在洛阳—伊川地区和鹿邑凹陷,其中以洛阳—伊川地区最好,为河湖相沉积,以砂泥岩夹煤层、碳质页岩和油页岩为特征,有机质丰度中等—高,Ⅲ型干酪根,热演化程度中等。多口浅井中见良好油气显示,综合评价为中等烃源岩。

2.储层特征

上三叠统储层以砂岩为主,储层总的特点是低渗透(1.3~7.13)×10-3μm2、低孔隙度(4.6%~14.7%)和高碳酸盐含量(平均10%~15%),为Ⅴ类储层,油气储集条件差。但因盆地经过多期构造运动,构造裂缝发育,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储层物性。据钻孔岩芯观察发现,其白云岩、泥灰岩发育大量的裂缝且含油,表明裂缝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储集空间。另外,上覆古近系砂岩也很发育,胶结疏松,砂岩孔渗物性较好,为Ⅲ类储层,是“下生上储”的良好储层。

3.盖层特征及生储盖组合

上三叠统谭庄组和椿树腰组泥页岩发育,累计厚度较大,既是生油层,又是盖层。古近系中、上部的厚层紫色泥页岩,可对进入古近系内的上三叠统油气起一定的遮盖作用。由于上三叠统顶部剥蚀,上三叠统油气也可运移至三叠系与古近系之间的不整合面或进入古近系砂砾岩中储集,于古近系形成中生新储型组合。另外,三叠系砂岩发育,古生界生成的油气可通过断层、裂隙等迁移至三叠系聚集成藏,形成古生中储型组合;同时,上三叠统生油层与储层间互产出,特别是谭庄组上部盖层较发育,故形成了上三叠统油气的另一种生储盖组合——自生自储型组合。

4.成藏组合

中-上三叠统发育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型组合,伊川盆地伊3001孔上三叠统谭庄组见轻质油气显示,证明上三叠统油气的自生自储组合为有效成藏组合。

4.5.3.2 下白垩统成藏组合

1.烃源岩

下白垩统的沉积主要受北西、北西西向断裂控制,以张扭性盆地为主。区内下白垩统暗色泥岩主要分布于确山-罗山-潢川断裂以北的谭庄-沈丘、阜阳、临泉凹陷。其中,谭庄-沈丘凹陷下白垩统最为发育,有机质丰度中等,类型以Ⅱ型为主,少量Ⅲ型,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为中等烃源岩。

2.储盖层

下白垩统砂岩发育,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水下扇相及浅湖相砂体,岩性主要为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石英砂岩较少见,砂岩物性普遍较差,总体上均为低孔、特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下白垩统盖层主要为泥岩,纵向上,永丰组上段泥质岩、白云质泥岩、泥灰岩发育,是其主要盖层。

3.油气显示及成藏组合

谭庄-沈丘凹陷钻井油气显示活跃,有16口井见下白垩统的油气显示,在周参12井、周参10井、周19井等井试获少量油气。

研究发现,下白垩统生烃以玉皇顶组末期为主,与区内主要圈闭的形成期匹配较好,有利于油气的聚集成藏。巴1井、周参10井、12井等钻探和试油证明,下白垩统内部砂泥岩间互,具自生自储特征,为有效成藏组合;而周参10井油源对比认为其原油的轻质组分来源于下伏上古生界,表明该区也可能发育古生中储(下生上储)型成藏组合。同时,由于喜马拉雅期构造改造,下白垩统油气也可向上运移至古近系中成藏,周19井证明中生新储(下生上储)型组合也可成为有效成藏组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