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指的绝不仅仅是过去经历在头脑中的重新浮现。只要某段经历在后来对一个人产生了影响,这影响本身就反映了对那段经历的记忆。
记忆那难以捉摸的特性可以从下面这个例子中窥见一斑。毫无疑问,你平日里一定见过成千上万枚的硬币。但你能准确地回忆出其中某一枚的样子吗?试试你口袋里的那一枚吧。别去看它,试着花几分钟,凭记忆画出相应面额的硬币模样。现在,把你画的和实际的硬币比对一下。你的记忆有多准确?硬币上头像的方向画对了吗?硬币上的文字你能回想起多少?(或是一个字都没想起来?)文字在硬币上的位置是否正确?
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专家就针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对于像硬币这样常见的事物,多数人的记忆力其实很差。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能轻而易举地记住这些东西——但某种意义上,这类记忆根本不存在!你可以用周围其他常见的物品来试试看,比如说邮票,或者可以回想一下公司同事或好友的日常穿着,你将会得到同样的结论。
这一发现的关键点在于:我们倾向于记住对自己而言最显著、最有用的信息。比如,我们能更好地记住硬币的大小、尺寸及颜色,却容易忽略硬币上面头像的方向和文字的内容,因为货币的大小、尺寸及颜色是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特征,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的支付和交易活动,而这正是货币诞生的直接目的。同样地,当我们去记认不同的人的时候,通常都会记住他们的面孔以及其他变化不大又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而不大会记住那些时常变化的特征(比如个人着装)。
现在我们暂且将硬币和衣服的例子放在一边。以下的情形或许能更直接明了地说明记忆的作用:某个学生在听完一堂课后,在考场上顺利地回忆起课上讲授的内容。早在学生时代,我们就对这类记忆非常熟悉了。但我们或许很少意识到的是,即使这个学生没能“想起”那堂课以及课上所讲的内容本身,而只是泛泛地运用了课上所讲的内容(也就是说,他没有关于这堂课的情景记忆,他并没有想起那堂课,没有回忆起当时情景中的具体信息),记忆仍然在他的脑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这个学生综合使用课堂上所讲授的信息时,我们便可以说这些信息进入了他的语义记忆,这种记忆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常识”。此外,如果这个学生日后对这堂课所涉及的话题产生了兴趣(或者恰恰相反,极其不感兴趣),这本身可能就体现了对那堂课的记忆,即使这个学生无法有意识地回想起他上过什么课、课上讲了什么内容。
同样,无论我们是否有意识地去学习,记忆都在发挥作用。事实上,我们平时很少像学生读书那样,努力往头脑中“刻录”各种信息,以便牢牢地记住。相反,大多数时间里,我们只是正常延续着每天的生活。但如果日常生活中有重要事件发生(在我们成为现代人类的进化历程中,这类事件往往与“威胁”或“奖励”有关),我们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模式便会开始运作,因此我们会比较容易记住这些事件。例如,多数人都曾忘记自己把车停在了大型停车场里的什么位置。但如果我们在停车场里发生了事故,撞坏了自己的车或邻位的车,我们便会产生本能的应激反应,从而把这类事件(以及我们当时的车位)记得尤其清楚。
因此,记忆的清晰程度并不取决于人们想要记住这件事的意愿强烈程度。此外,只要过去的事件影响了我们的想法、感觉或行为(就像之前所探讨的学生上课的例子那样),就足以证明我们对这些事件存有记忆。无论我们是否打算提取和使用过往的信息,记忆都会发挥作用。许多往事的影响都是无意间发生的,而且可能会出乎意料地“跳进脑海中”。学者们在过去几十年中的研究表明,记忆信息的提取甚至也可能与我们的意愿相左。这一问题在时下的许多研究(例如创伤后的记忆恢复问题)中已经成为热点话题。
图1 我们对于非常熟悉常见的事物(例如硬币)的记忆力,通常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差很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