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我国旅游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熟悉几种主要诗歌类型的特点,掌握楹联的基本特点。了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演变历程,熟悉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赏析,掌握我国主要的戏曲形式和代表曲目。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文学、书法、绘画、戏曲、雕塑等各个领域有着举世瞩目的成就,蕴含着悠远的东方神韵,为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所惊叹、向往。
旅游文学艺术是中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的旅游者。
一、旅游文学艺术的含义
旅游文学是以旅游景物、旅游者及其活动为对象的文学作品。旅游文学反映的是旅游生活,主要以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题材,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旅游文学艺术可借助文学的形式和艺术的感染力,把作为资源的“景”、旅游者的“情”以及客观现实和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实现情与景的交融和统一,发掘自然山水和名胜古迹深层次的内涵和情趣,从而形成一种具有隐性特征的旅游资源。
从旅游诸要素与文学艺术的结合出发,旅游文学艺术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直接构成旅游吸引物或吸引因素的文学艺术作品,本身是一种景观或景观的一部分,比如一些文学名篇、楹联、碑刻、书法、神话传说、舞蹈、雕塑、戏曲等。因文成景和景因文而得名的文学名篇,都能增加景观的文化积淀和人文内涵,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如根据《三国演义》建造三国城,根据《水浒传》建水浒城,根据《红楼梦》造大观园等;如大文豪苏轼贬居湖北黄州时,常在黄州的赤壁游憩,写下了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后,黄州赤壁闻名遐迩。楹联作为景观不可分割的构成因素,在相当一部分旅游资源中,对联不可或缺,一方面体现了书写制作的形式美,另一方面揭示着旅游资源的内在美,丰富了旅游吸引物的内涵,使旅游者获得更高境界的审美愉悦。神话、传说,优美动人,蕴含着民间大众的美好愿望和追求,并因其民间性和通俗性而为人所熟知,与河山景物紧密相连,为旅游资源增添魅力。书法、舞蹈、雕塑、戏曲等中国传统艺术,以其自身的特殊方式,传达着民族文化,表露着民族审美心态,是悠久而辉煌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遗产,也是极具魅力的旅游文化资源。以旅游为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作品,反映旅游活动情况,如以写景抒情为主的山水诗和风景散文、游记等。这一类在中国旅游文学中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作品最丰富。唐诗、宋词、元曲中有大量以旅游为题材的作品,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反映旅游活动的作品。旅游业务、旅游服务类文学艺术,这是文学与旅游业的结合,通过把旅游资源介绍给旅游者或潜在的旅游者,来向他们提供直接、具体的帮助。如旅游指南、风物志、导游词及影视风光片解说词等。
旅游文学艺术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文学艺术的宣传功能
旅游文学艺术具有重要的宣传作用,山水文物、风俗民情、奇闻轶事因借助于文学艺术,其美学内涵、传奇色彩、历史价值才广为人知。名胜与名文结合,才能交相辉映。
具体而言,旅游文学艺术的宣传功能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吸引功能
许多旅游景点之所以闻名,主要得力于有大量相关的旅游文艺作品。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使其身价百倍、名扬天下。在由潜在旅游者转变为现实旅游者的过程中,旅游文艺作品有着巨大的鼓动和促进作用。
2.导游功能
许多旅游诗文不仅描绘景物,作者还注重在行文中点明自己的行踪,记载时间、地点、游程和观察点等。而名胜楹联、匾额和题刻则辅以精美的书法,点缀在奇山秀水、亭台楼阁之间,不但增添了旅游地的诗情画意,而且启迪游人入境,引导游人欣赏山水名胜,作画中游、诗中行。
(二)旅游文学艺术的资源功能
旅游文学艺术的资源功能是指文学艺术能促进、导致旅游资源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直接构成旅游资源
从远古时代就开始的帝王与百姓崇山、敬山活动,到魏晋以后文人墨客观山、游山和僧人道士居山、持山的历史过程,给我国东部不少风景山岳留下了众多诸如碑刻石刻、寺观书院、名人遗迹及诗文字画、神话传说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也是我国山地旅游资源的一大突出特色,如特定文学地域的题刻、碑匾、楹联等有形文学艺术景观。其中我国传统的书法艺术等就非常富有旅游吸引力。
2.无形包装旅游资源
一些影响面大、艺术感染力强的文学艺术产品,其描绘的对象、故事发生的地点都容易成为旅游资源,甚至成为旅游热点。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张继的《枫桥夜泊》、阿炳的《二泉映月》、电影《少林寺》等都起到了这方面的作用,这类情况不胜枚举。文学艺术作为旅游资源在这方面的作用也最大、最广泛。比较著名的还有河北正定“荣宁一条街”、“西游记宫”等与文学及电影有关的景点,北京的十三陵明皇蜡像宫等与名人有关的景点,南京的秦淮河、开封“宋城”等在现历史风貌的景点,规模较大的河北涿州电影城、无锡“三国城”、杭州“未来世界”等。
3.借名作创造旅游资源
借助名作在有关地点创造旅游资源的做法,在旅游业中被广泛采用。如依《红楼梦》建“大观园”,依《清明上河图》建“宋城”,依《三国演义》开发三国旅游线路等。以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为代表的文学艺术作品,是极为丰富的艺术宝藏。
(三)旅游文学艺术的审美功能
旅游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在实际的旅游观赏过程中,人们在观赏眼前景物的同时,潜心品味相关的诗词歌赋等,不仅能够提高“游兴”,而且能够丰富景观对象的审美价值,有益于提高观赏者的审美理解水平。因为,从旅游审美的角度分析,旅游文学艺术从多角度对旅游者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文学作品为旅游者树立了艺术典型,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品味文艺作品,从其所反映的艺术典型形象中得到一定的指向性审美信息。其次,许多艺术作品采用特殊的艺术描写手法彰显了相关景物的诗情画意美,为旅游者创造了观赏景物的一种意境,从而丰富和美化了景观的审美价值。最后,旅游文艺作品不仅描绘旅游景观的美,还寓理于景,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内涵。这些具有哲理内涵美的文艺作品有益于提高旅游景观的审美文化价值和深化旅游活动的审美教育意义。
三、中国旅游文学的发展轨迹
中国旅游文学源远流长,按照其发展水平与历史贡献,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历史阶段,即先秦两汉奠基期、魏晋南北朝兴盛期、唐宋繁荣期、元明清衍化期和现当代突变期。
(一)先秦旅游文学
先秦旅游诗歌主要见于《诗经》与《楚辞》。先秦时期旅游文学作品突出表现为以下三类情景:一类是反映节庆郊野嬉游的;一类是反映军旅行役宦游之旅的;一类是反映送别相思之情的。
先秦旅游散文比较简略,一般未独立成篇,主要出现在三类著作中:历史散文,在记人记事中描写“旅游”情节;诸子散文,多为精心构撰的寓言故事等,如《庄子•秋水》中“望洋兴叹”杂著,代表作为《穆天子传》等。
(二)秦汉旅游文学
秦代旅游文学成就以旅游碑文为主,丞相李斯随秦始皇巡行天下,为歌颂秦始皇功德而在泰山、琅琊、会稽等地刻石为文,对后世碑文尤其是碑刻记游诗文有一定的影响。
两汉旅游文学最突出的是旅游赋。汉代赋作繁盛,其中有很多旅游之作。如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王粲的《登楼赋》等。两汉旅游散文传世不多,其中马第伯《封禅仪记》被誉为中国旅游文学史上单篇登山游记的开山之作。汉代旅游诗规模渐大,其中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规范、标准的山水诗。
(三)旅游文学的兴盛——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旅游文学的勃兴期,其兴盛标志包括:第一,以山水游览为主体自觉而积极地产生各种旅游活动并行诸文学作品,已经成为知识分子阶层的普遍风气;第二,涌现出一批以旅游文学著称的名家名篇。
魏晋社会盛行游山玩水,宴乐聚会,产生了以走向山水大自然为乐的人生取向,促进了旅游文学的兴盛。汉末魏初的“建安文学”时期,诗歌创作出现了高潮,其中有大量作品涉及旅游内容。如曹植《赠白马王彪》、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等。西晋的旅游诗中,多表现人生闲适游赏情趣,反映失意文人怡然自乐的心态。如嵇康的《酒会诗》。东晋旅游文学成就最高者当属陶渊明,其《桃花源记》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剥削、生活无忧、安居乐业、理想的社会生活画卷。东晋旅游赋数量与质量都很可观,在景物的描绘上也有新的突破,比较著名的如孙绰的《游天台山赋》。
南北朝是中国旅游文学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在:刘宋年间的谢灵运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著名作家;南朝中后期旅游诗的主要表现形式“永明体”,以谢眺的成就最高,世人将其与谢灵运合称为“大小谢”;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一批旅游骈文,辞藻华丽,对偶工整,句式勻称,又具备平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如祖鸿勋的《与阳休之书》;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南北朝赋衍变出俳赋、律赋,将赋的形式美和音律美推向了极致,此时旅游赋名篇如鲍照的《芜城赋》、江淹的《别赋》、庾信的《春赋》等。
(四)旅游文学的繁荣唐宋
唐宋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昌盛期,也是中国旅游文学创作的繁荣期。这一时期,尤其是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版图辽阔,政治开明,交通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各种旅游活动空前活跃,从而推动了旅游文学向更高更广的领域发展。旅游诗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创作的黄金时代。初唐旅游诗个性鲜明,体例主要是五言、七言律诗,代表作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盛唐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期,出现了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作家是孟浩然和王维,边塞诗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和岑参等;出现了众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等,旅游佳作不断。中唐诗坛名家辈出,如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孟郊、贾岛等的旅游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唐代旅游文赋数量激增,佳作迭出,王勃的《滕王阁诗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记》等皆为古代游记中的佳作。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构思新巧,抒情言志,更为经典佳作。旅游词是唐代新兴的文学体裁,白居易、刘禹锡、温庭筠、韦庄、李煜等唐五代词人旅游词作广为传诵。
宋代旅游词空前发展,留下了很多名篇佳作。如柳永的《安公子•边远岸收残雨》、吴潜的《水调歌头•焦山》、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宋代旅游诗数量也特别多,广泛反映社会生活和山川风物,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文天祥的《扬子江》等流传一时,是公认的优秀旅游诗作。宋代旅游文、赋较唐代发展更为突出,游记文学十分普及,篇数猛增。如《石钟山记》、《醉翁亭记》、《游褒禅山记》等。
(五)旅游文学的持续发展——元明清
元代的代表文学是元曲,元曲包括元代的散曲与杂剧两部分。旅游散曲借记事写景以抒情言志,语言清新通俗,佳作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等。杂剧中有一些以旅游情节为“关目,的名作,如关汉卿的《望江亭中秋切脍旦》、尚仲贤的《柳毅传书》等。旅游词也不乏佳作,如元好问的《游黄华山》、萨都剌的《百字令•登石头城》等。
明代旅游文学创作十分普及,而且出现了一批旅游作家,产生了大批作品,如《徐霞客游记》被誉为“千古奇书”,还有王士性的《五岳游草》、袁中道的《游居柿录》等。明代小说创作繁盛,以旅游为主要或相关情节的小说数量激增,且由笔记小说、短篇小说发展为长篇小说,如余象斗的《南游记》、罗懋登的《三宝太监下西洋》等,还出现了白话小说,如“三言二拍”中的《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程元玉店四代偿钱》等。
清代旅游文学中诗词文赋等继续发展,小说、戏曲与楹联大量出现。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如林则徐的《出嘉峪关感赋四首》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反映海外旅游的文学作品数量大增,广泛介绍西方文明,传播新知识、新思想,如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梁启超的《新大陆游记》等。
(六)旅游文学的突变——现当代
从辛亥革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旅游文学也受其影响不断推陈出新,相对于古代旅游文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文学宗旨上,提倡以世界先进文化为借鉴,中国人不断走出国门,从事外交、留学、考察、观光等活动,写下了不计其数的旅游作品。如朱自清的《莱茵河》、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等。旅游文学题材上,着重以普通大众的旅游活动为对象,反映了海内外生活美、社会美、自然美的多层次性,大大拓展了旅游文学的多元性和表现领域。旅游文学语言逐步通俗化、普及化,由文言文、半文言发展到白话,并逐步取代传统诗词曲的主流地位,贴近大众生活,扩大了旅游文学的读者群和创作群。旅游文学形式上由于科技发展的影响而呈现出多样性,出现了电影、电视、文学剧本,产生了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络旅游文学,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较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