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古峡
青铜古峡位于黄河上游,黄河自青铜峡镇三趟墩村入峡,至叶升镇地三村流出,在市境内流长58公里,“天际奔流到此平,日华摇浪色精莹”。
自秦、汉以来,先后在这里开挖了秦渠、汉延渠、汉伯渠、唐徕渠、大清渠、惠农渠,施行无坝引黄河水灌溉。此地引黄灌溉,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000余年,经历代开拓经营,宁夏青铜峡河东、河西引黄灌区成为黄河上游的一个富庶地区,素有“新秦中”、“塞北江南”的美称。
新中国建立以后,又改造了泰民渠,新开挖了西干渠、东干渠,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初,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结束了长期无坝引水灌溉的历史,提高了供水保证率。现在,青铜峡为自治区九大干渠之首,沟渠纵横,旱涝无虞,被誉为“塞上明珠”。
黄河是中华民族慈爱的母亲河,黄河水是“母亲的乳汁”,九大干渠是银川平原引黄灌溉的“母亲乳管”,唐徕渠是最大的“乳管”,至今灌溉着自治区600多万亩沃土良田,养育着数百万回汉儿女,所以说:“天下黄河富宁夏,富根就在青铜峡。”
母亲河偏爱青铜峡的丰功伟绩,以其深厚的黄河文化沉积,赋予青铜峡丰富而宝贵的旅游资源。
河流九曲汇青铜,峭壁凝晖夕照红。
青铜古峡,两山相夹,黄河流经其中,地理形势十分险要,“银川锁钥此称雄”,为灵、夏之襟带,实固、靖之藩屏。历代在此驻有重兵,为古今兵家必争之地。
秦、汉时期,在富平县设军事防御设施——神泉障。
东汉元初四年(117年)冬天,汉中郎将任尚和校尉马贤统军5万,联合进攻先零羌狼莫,两军相持60多天,后来在富平上河[1]激战,羌军5000人被杀,千余人被掳走,还掳得牲畜10万头,狼莫败走。
西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年),鲜卑、匈奴等各族起义,大败凉州刺史牵弘于青山,牵弘被起义军杀死。
唐武德九年(626年)四月,灵州道行军总管李靖与颉利可汗在硖石发生大战。战斗从早至晚,激战一天,颉利可汗战败,率军败退于贺兰山后。
唐长庆元年(821年)十月,吐蕃派使者尚绮力陀思来请求和谈,唐派大理寺卿刘元鼎为和谈代表,在京都长安西郊准备谈判。谈判刚要开始,吐蕃精壮骑兵集结鲁州[2]。灵武节度使李进诚发兵与吐蕃军迎战于大石山下,大败吐蕃3000骑兵,杀死260余人。致使吐蕃再派使者赵国章,持宰相信币,与唐议和。
北宋元丰四年·西夏大安八年(1081年)七月,宋派50万大军,分5路夺取被西夏占领的灵州,其中一路以环庆经略使高遵裕出环庆,过青冈峡,涉旱海,从灵州大道向灵州进发。十月,泾原路副都总管刘昌祚率部出泾原,受高节制,由赏移口[3]绕向西北,沿清水河至鸣沙,自牛首山东麓至灵州城下。后来,西夏实行坚壁清野,派军截断宋军粮道,并决开七级渠[4],水淹宋营。宋军冻饿而死者不计其数。高遵裕所率13万大军,逃归者仅1.3万人。其他各路也因粮饷不济,无功而返。灵州之战,宋军损失惨重,“军遂溃,即南还”[5]。高遵裕在败归时,已不敢从进军时的灵州大道返回,只能从刘昌祚进军时的路线撤退。
清同治元年(1862年),马化龙领导的反清斗争,历时11年。在牛首山密造军械,储备粮食,青铜峡地区是马化龙回民军与清军激战的主战场之一。
同治九年(1870年)正月,河西回民军奋起反击清军,在峡口拉开战幕。清军右翼统帅刘松山令固原提督雷正绾在峡口筑堡10座,驻军扼守。马化龙回民军从河西踏冰过河,夺回3座。雷军反扑力夺未成,死伤军士200余名。十四日,刘松山被击毙,在清军中引起很大震动。回民军巧夺青铜峡峡口。雷正绾驻军峡口之西的大坝一带;回民军把守在峡口之东,中隔黄河,不能飞渡,彻夜枪炮相击,格斗之声不绝于耳。七月初十日,回民军粮队在一百零八塔渡口遭清军截击,往河西各堡之路中断。雷正绾布置防务,率队进牛首山,以逼峡口。回民军见清军汇集而来,在峡口连日坚守不出,意在凭险据守。二十四日上午,雷正绾和蜀军将领黄鼎等会攻峡口,峡口遂告失陷,为雷正绾部占领。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金积以西各堡回民军,又数次进攻峡口,进行反击,但均遭失败。
此次保卫青铜峡峡口的战斗,马化龙回民军伤亡2000余人,被夺战马、粮食、器械不计其数。清军也死伤百余人。
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挺进宁夏,马鸿逵宁夏兵团一二八军以牛首山、青铜峡为第一防区,以峡口为第二防区,妄图阻止解放大军,负隅顽抗。
9月17日19时,解放军六十四军一九一师受命攻占牛首山制高点。以五七三团三营为前卫,沿崎岖的羊肠小道快步疾进。路上,从自敌占区逃来的百姓口中得知,守军正在破坏青铜峡公路,并在牛首山主峰小西天修筑工事。解放军闻讯后,便轻装急进,直扑小西天。在夜幕的掩护下,三营八连秘密接近小西天主峰。攻击令下达时,马部守军毫无戒备。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主峰两侧,向守军发起突然猛攻。守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向东寺方向作鸟兽散,八连很快控制了小西天制高点。
翌日傍晚,五七三团三营又以同样的战术,击溃东寺马部守军一个营的兵力,从而控制了牛首山各个制高点。
▲古峡新生(1949年9月)
9月19日上午,五七三团沿牛首山向青铜峡峡口进击。黄河天堑——青铜峡风光奇险,“两山相夹,水出其中”,悬崖峭壁如刀削斧劈,险势成威,令人惊叹不已。山下黄河湍急流深,中(宁)金(积)公路从中穿过,抬头仰望“万峰攒天天为缩”,低首下瞧“天落峡底光如烛”,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隘。进攻开始后,战至中午12时,枪声渐稀,青铜峡口马部守军三五六师一O六七团三营,在解放军五七三团的攻击下,闻风丧胆,丢弃峡口阵地,向北逃窜。至此,马部第一防区被解放军攻破,解放大军迅速通过青铜峡天险。
峡口为马部第二防区,这里沟渠纵横,堡寨林立,是马部据以顽抗的防御体系。9月20日拂晓,解放军一九一师五七三团强攻余家桥。马部保一师二团依仗秦渠、汉伯渠等有利地势,据以固守,解放军奋勇攻击。马部守军将机枪架在绿阴掩体的树杈上,解放军战士猝不及防,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前仆后继,任凭子弹在身边穿梭,攻击仍不停息。最后,守军支撑不住,丢盔弃甲退出阵地。经过两小时激战,余家桥被解放军攻占,接着又攻占了解家寨等据点。在此次战斗中,五七三团47名解放军战士,为宁夏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后被安葬于青铜峡烈士陵园。
9月13日,宁夏兵团贺兰军从中宁县撤至宁朔县,军部驻小坝龙王庙(即今市水利局址)。金灵之战开始后,贺兰军官兵已如惊弓之鸟,开始溃散。9月21日凌晨,贺兰军军部撤往银川。9月24日,解放军十九兵团六十三军一部进驻小坝,宁朔县解放,古峡历史进入新的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有多个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单位驻守于此,成为宁夏驻军最多、全国驻军最为密集的县市之一。驻青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官兵,充分发挥人民武装的战斗堡垒作用,捍卫新生的人民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为当地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青铜古峡,有着很多神奇的传说。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黄河流过沙坡头后,便成一片汪洋,形成一个湖,叫庆阳湖。大禹治水,来到了分守岭,看到湖水被山阻隔,不能通海,上面水涝,下面受旱,百姓苦不堪言。大禹决心要救黎民于水火,便住在离此不远的山洞里,又从很远的地方运来了铜矿石,炼了七七四十九天,才炼出来一把削石如泥的青铜斧。他挥起这把斧猛劈下去,“轰隆”一声,山崩地裂,这山中间裂出一道口子,湖水奔流而下,一泻千里。这时,夕阳照在牛首山峭壁,宛如青铜宝镜,景色美丽极了。大禹非常高兴,于是捉笔在手,在牛首山西壁一挥而就,写下了“青铜峡”3个大字。从此,这个地名一直流传至今。大禹劈山成峡,河水为人造福,便有了“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后人感念大禹,把他住过的洞,叫做“神禹洞”,又在洞前盖庙,洞中塑禹王神像,人们经常纪念他。清人栗尔璋有诗:
铜峡中间两壁蹲,
何年禹庙建山根?
随刊八载标新迹,
疏凿千秋有旧痕。
凭溯远流推远德,
采风作述识高门。
黄河永着安澜颂,
留取丰功万古存。
2005年10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地方志指导组常务副组长朱佳木在宁夏地方志工作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首诗,意思是说,一个叫俞念兹(即俞汝钦)的人不仅在青铜峡建了大禹祠,而且子承父业,把大禹治水的传说收入了自己编修的地方志中,使大禹治水的事迹得以永远留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