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郑和与中国渔网

郑和与中国渔网

时间:2023-02-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达·伽马、郑和与中国渔网科钦乃至喀拉拉邦独特的基督教文化和一个人分不开,他就是葡萄牙的达·伽马。据历史记载,达·伽马是第一位发现印度的西方人。两次航程中,达·伽马用屠杀掠夺等血腥手段得到了印度的香料、丝绸和宝石。和达·伽马不同,郑和所带来的是和平与财富。在郑和之前更早,还有一批中国人来到了印度,在科钦留下了地标性景物——中国渔网。中国渔网在1350—1450年间传入。
郑和与中国渔网_印度七城行记:时光中的吉檀迦利

达·伽马、郑和与中国渔网

科钦乃至喀拉拉邦独特的基督教文化和一个人分不开,他就是葡萄牙的达·伽马(Vasco da Gama)。据历史记载,达·伽马是第一位发现印度的西方人。

达·伽马和他的船队一路远行并非找殖民地,而是找香料。你没有看错,就是香料!就是我们厨房里常见的胡椒、姜、丁香、桂皮、肉豆蔻等。

今天常见的香料在中世纪的欧洲可是贵如黄金,香料可以储存食物,用于烹饪,还能治病,而欧洲本土又不产这些东西,只能从阿拉伯商人手里高价购买,加上有钱人的炫耀性消费,香料的价格也越来越贵。在13世纪,一磅肉豆蔻的价格等于半头牛。

交通闭塞使欧洲人对东方世界一无所知,即便马可·波罗告诉欧洲人,杭州一地市场上的胡椒比所有基督教国家加起来的一百倍还要多,也被认为是哗众取宠的大骗子。时间一久,欧洲人觉得老从二道贩子手里买香料划不来,于是决定直奔原产地印度。

1497年,达·伽马奉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之命,率领船队由首都里斯本启航,他的目的地是盛产香料的喀拉拉邦。在此之前,寻找香料的哥伦布误打误撞地发现了美洲。

*图片从左到右为圣弗朗西斯教堂外观、达·伽马墓地、教堂内部。

经过近一年的时间,达·伽马来到喀拉拉邦的南部城市卡利卡特,并于1502年第二次远航印度。两次航程中,达·伽马用屠杀掠夺等血腥手段得到了印度的香料、丝绸和宝石。1503年,科钦王国的统治者被迫将首都科钦割让给葡萄牙人,使欧洲人拥有了在东方的第一块殖民地。

虽然历史学家认为基督教在公元52年就传入了喀拉拉邦,但直到15世纪末葡萄牙人出现后,基督教才有了较大发展。葡萄牙人在科钦修建教堂,传播教义,最古老的欧洲建筑便是建于1503年的圣弗朗西斯教堂。1524年,第三次来印度的达·伽马染病后死于科钦,埋葬在葡萄牙人所建的圣弗朗西斯教堂里,14年后,遗骸才运回里斯本。

为了争夺香料买卖的庞大利益,欧洲人发动了著名的“黑胡椒战争”,展开了科钦长达四百多年的殖民史。随着荷兰夺得海上霸权,科钦也换了主人,一百多年后,印度成了英国的殖民地,科钦的教堂落入英国国教圣公会手中。

欧洲殖民者带走了印度的珍宝,却只留下了圣经。

而在达·伽马来到印度的近一百年前,有一位中国人也来到了印度,他的名字叫郑和。

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于1405年冬到达古里(中国古籍对“卡利卡特”的称呼),之后每次都会访问古里,将此地作为淡水和食物的补给地。他带来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以皇帝的名义赏赐给当地的王公贵族,而这些珍宝的多数又在多年后落入贪婪的欧洲殖民者手里。

和达·伽马不同,郑和所带来的是和平与财富。他和古里国王签订平等交易合约,用瓷器和丝绸换取印度的宝石、珍珠和珊瑚,并在第二次下西洋时带来了明成祖朱棣诏封古里王的敕书和诰命银印,还在古里立石碑亭纪念:“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甚至,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在最后一次下西洋途中去世于古里。

在郑和之前更早,还有一批中国人来到了印度,在科钦留下了地标性景物——中国渔网。

中国渔网是利用杠杆原理,使用木柱、绳索、渔网和大石块组合而成的悬臂式渔网,全凭人力操作,渔夫将渔网沉入海中再捞起。现在的“捕鱼”只是为了游客们的观赏需要。

而带来这种传统捕鱼方式的,是没有被历史记载姓名的中国商人。

在中国渔网的不远处有一株苍天古树,据说栽种者就是第一批上岸的中国人,树下有块老旧石碑,记载着他们在科钦的历史:“The great flood of 1341 A.D.opened the Harbodur at Cochin and the Chinese traders moved from Crangannore to Cochin.They introduced CHINA NETS between 1350 and 1450 A.D.”(1341年的一场大洪水,让中国商 人从科兰加诺迁移到科钦,并在此建港。中国渔网在1350—1450年间传入。)

我轻轻感慨一声,我们的祖先啊,不管在哪个地方都能以坚韧的方式生存下去。

由此看来,在郑和到达印度前半个多世纪,南印度的港口就已经有了不少中国人。1342年,阿拉伯旅行家伊本·巴图塔在游记中描述:“进入卡利卡特及奎隆的中国船队大得像座城市,船上还种有药草和生姜。中国的高级官员和妻子在船上拥有自己的房子。”西班牙历史学家和旅行家门多萨也提到,在西印度有座浩大的中国城。

*犹太教会堂外观。

据古罗马科学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所述,东汉时就有中国商人在印度、斯里兰卡经商,不光设有自己的货栈,还在港口城市阿里卡曼陀同希腊、罗马的商人交换货物。而同一时期,西方人还光着身子在森林里捉鹿。

想必带着思乡情绪的同胞也在科钦修建了中国城,可为何今日不见半点踪迹?

“Later the Chinese were driven out by the Arabs.(后来,中国人被阿拉伯人赶走了。)”这行触目惊心的文字跳入我眼里。

遍地香料的科钦在商人眼里比黄金还珍贵,为了独占香料贸易权,不知有多少同胞丧命争斗中,而阿拉伯人抢来的贸易权也没维持多久,之后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你争我夺,直到1947年印度独立,科钦才摆脱殖民命运。

问了几位科钦人,他们只知玄奘而不知郑和,更不知道曾在印度口岸一掷千金的中国富商。除了海岸边的中国渔网外,中国人曾经的辉煌已在科钦消失殆尽,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印度人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中国的影子:印度人常吃的炒面发音为“chowmian”,和汉语炒面的音很相似;科钦人至今还使用中国式的炒菜铁锅,并称之为“中国锅”,还有类似中国赛龙舟的“赛蛇舟”比赛;印度风水学脱胎于中国风水学,它叫作“Vastu Shastra”,意思是居住的科学……

*在犹太教会堂附近有个科钦警察博物馆(Police Museum Kochi)。

这些难以抹去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们中国人所留下的。

在科钦的大小码头都可以搭乘去岛屿的游船,也可以搭乘更便宜的渡轮,如参加短途团,只包往返船票,不含景点门票,要每人550卢比,但停留时间过短不推荐。有机会的话,在岛上住上一晚慢慢游览更有滋味。

中国捕鱼网(Chinese Fishing Net)和圣弗朗西斯教堂(Church of St.Francis)免费参观,进教堂参观需脱鞋,每周日上午八点到九点有英文讲解。

附近景点:犹太教会堂(Jewish Synagogue)

门票:5卢比。

开放时间:10:00—12:00,15:00—17:00,周五、周六和犹太教假日不开放,禁止摄影摄像。

犹太教会堂建于1568年,建造它的是做香料生意的犹太人,教堂于18世纪重建,并特地从广州定做了上千块青花瓷砖装饰,该教堂至今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