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炳灵峡:曾经的壮举
黄河从积石峡口至刘家峡水库(炳灵湖)西端的银川沟口一线,途经积石山县柳沟等4乡和永靖小岭、王台、杨塔等乡镇,全长25公里的峡谷,因炳灵寺而得名炳灵峡。这里两岸险峻雄奇,水上险象环生,是黄河探险旅游的绝佳去处。
炳灵峡自古是青海至兰州水运必经之路,当年筏子客们驾着木筏、皮筏,驶过喇嘛石、救命窝、骨岔浪、扎地浪、三佛崖、阎王砭等等险关,一路留下“扎地上下无风三尺浪,骨岔浪湾浪(狼)吃人,三佛崖漩涡连环催人命”的血泪感叹。
扎地山,位于炳灵寺西南的黄河岸上,独树一峰,高约200米,四面悬崖,突兀险峻,只有一条长20米、宽1米的盘山石道通过“天梯”与山顶相通,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前人有云:“仰望扎地山,顶点穿云端;俯首视崖根,波浪滚滚翻;神仙难到此,飞鸟不敢站”。独特的地形,为这里带来了谱写一曲曲传奇的机遇。。
1995年,炳灵寺文管所齐正奎、曹学文、胡辛芳三同志在此考察时,于扎地山顶发现了一通石碑,刻于乱草丛中的麻衣石上,碑高约1.4米,宽1米,上刻九行155字碑文,全文如下:
盖闻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如此。/扎地四面石崖,顶有白土,天然生成,唯路一条,是乱时/难民逃匪之扎地。大清乾隆四十六年一乱,同治七年一乱,/光绪廿一年一乱,三乱三扎,坚固未破,即今民国十七年/又一乱,众人公议,修成凌云桥,上天梯,创修/福神庙宇,伏祈神佑人,敌奈无军,大首领人于甘肃军/械局领来大小枪支,火药炸弹,以备匪敌,保全人命,然后湮/没,故注此序,以为古迹。/民国十九年。
炳灵峡
此碑文真实记录了清代至民国147年间轰动朝野的四次民变史实,分别为1781年由苏四十三领导的撒拉族人民的反清起义;1862—1874年间陕甘回、东乡、撒拉、保安等民族的反清起义;1895年在河州及河州所辖的循化厅爆发的撒拉族、回族反清起义(河湟事变);1928年在河州发生的反对国民军刘郁芬的武装事变(“尕司令”马仲英领导)。这些史实见于《清实录》等官方记载,也见于文人笔端。清末河州庠生张建在《游炳灵寺杂诗》中说:“乙未及戊辰,兵燹经累次。殿宇仿梵天,棕墙高不坠。山石皆佛形,露骨称品类。”诗中的“乙未”就是光绪二十一年,“戊辰”就是同治七年。
扎地山留给我们的传奇不仅如此。1958年,在那个好大喜功的年代,永靖县开始修筑“英雄渠”,这个雄心勃勃的工程,计划修建总长35公里的干渠,从扎地山引水,浇灌白塔寺川八万亩川旱地。英雄渠工程扎地山引水口长210米,先在黄河上浇铸9个槽墩,再在上面架设160米长的渡槽,这样引水过黄河,自流直至姬川。英雄渠的修建,完全由永靖人土法设计、土法施工。在没有任何钻探、勘测、施工设备的情况下,动员本县6000民工,利用羊皮筏子深入黄河水面,用木杆探深浅,用麻袋装上细砂投入河里筑围堰,用块石、白灰、水泥砂浆筑槽墩,仅用五个多月时间,工程就竣工了。
英雄渠建设之时,甘肃省委书记张仲良、省长邓宝珊都曾亲临鼓舞,并分别赋诗,张仲良诗曰:
英雄人民英雄渠,
黄河飞渡黄河奇。
大禹鲁班不足道,
扎地山前树红旗。
诗人李季也写了《英雄渠上唱英雄》,热情赞颂筑渠劳模。渠成之日,中央新闻纪录片厂和长春电影制片厂现场拍摄了纪录片《英雄渠》、故事片《黄河飞渡》,因此,英雄渠工程轰动一时。其实,英雄渠工程并没有真正发挥效益。1960年,英雄渠渡槽开始下倾,1963年更是塌落,其它建筑于1967年被水库淹没。在那个特殊年代仓促上马的水利工程,终于寂寞落幕。今天,扎地山下游“万笏朝天”的悬崖上犹有当时镌刻的“黄河飞渡”四个大字,供人凭吊感怀。扎地山上游不远处,新修的炳灵峡电站如同一篇科学的读后感,才是对那个时代所作所为的最好反思。
在炳灵峡口的黄河中心,有一座近似锥形而平顶的小山岛矗立,因其在炳灵寺以西,得名西方顶(境)。西方顶曾是活佛的昂欠所在,现在的亭式建筑是从北京预制好运来的。站在西方顶西望扎地山险峻雄奇,俯瞰黄河水澹澹涌流,而东向的万笏朝天石林遥遥在望。本地诗人张建和邓隆均有诗吟咏此景。邓诗题《西方境》,写道:
此是飞来峰,强名西方境。
鸟道盘入云,地僻万籁静。
黄河足下流,俯瞰不见影。
山月催人归,天风荡胸冷。
由西方顶东南望,即见鲁班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