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李白的“唐式侠客行”

李白的“唐式侠客行”

时间:2023-02-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3节 旅行途中:李白的“唐式侠客行”导 航 江夏 吴越 金陵 安陆 长安李白旅行地图唐玄宗开元十二年,24岁的李白出蜀,正式展开他的人生旅途。自此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和李白一起从蜀出来旅游的旅伴吴指南,突然暴病身亡。就这样,李白一个人继续东游。
李白的“唐式侠客行”_文化乐旅——跟着古人游中国

第3节 旅行途中:李白的“唐式侠客行”

导 航 江夏 吴越 金陵 安陆 长安

img41

李白旅行地图(制图/刘江)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24岁的李白出蜀,正式展开他的人生旅途。自此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我将他的旅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程是他到长安正式出仕之前,边旅游边交友的士游;第二程是他在长安登上高位,实现理想抱负之时的壮行;第三程是他最终辞别长安、浪迹天涯的漫游。跟着李白山一程水一程的足迹,我们仿佛踏上了他脚下那片大唐热土,看到了盛唐车水马龙的气象,感受到了他笔尖流泻的大唐山水。

一、出仕前的漫游:沿着长江上下游

李白离开了江油,乘船沿江出了峡谷,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面对消失的远山和苍茫的江水,他曾无限感慨“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此时三峡流出的水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江陵:巧遇“终南捷径”成功人士

走出自然风光秀丽的三峡,李白的第一站顺水来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李白踏上了江汉平原的第一站江陵。

江陵位于江汉平原西部,又名荆州城,是今天湖北省荆州市和荆州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江陵南临长江,北依汉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粤,古称“七省通衢”。这个城市原是楚国国都“郢”,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先后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历时515年。至汉朝起,江陵城长期作为荆州的治所而存在,故常以荆州专称江陵。荆州也是商贾云集之地,汉代的荆州是全国十大商业都会之一。

荆州名人很多,楚庄王就曾在这里“一鸣惊人”,楚国诗人屈原、楚国名相孙叔敖、吴国名将伍子胥、楚国名士申包胥都是荆州人。李白在这里也遇到了当时“终南捷径”的成功人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是一个道士,因为在长安终南山隐修而得唐玄宗诏见被尊为帝师。为什么道士可以成为皇帝的老师呢?原来当时唐朝的君主与李白一样在身世上贴标签,唐高祖李渊声称,他们的先祖是道教始祖老子李耳的后代,血统不凡。唐朝历代君主于是都将道教视为国教,到了唐玄宗时对其尤其推崇,司马道士不仅擅长道家法术,还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唐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其学道。

李白非常兴奋,他马上写了《大鹏赋》,将司马道士比做立足地心羽覆天庭的稀有鸟,并希望能引领尚为菜鸟实为大鹏的自己冲天遨游。司马道士见李白资质不凡,十分欣赏,赞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这应该是道家最高的褒奖。可惜,这次偶遇司马道士并没有将李白推向长安。李白只能带着赞誉,继续鹏程万里去飞翔。

洞庭:痛失旅伴 独自上路

李白离开了江陵,继续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湘江洞庭。洞庭湖是中国三大淡水湖之一,湖区风光秀丽,滨湖岳阳楼与洞庭湖一起被誉为“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美景当前,本是泛舟吟诗的好情境,不料,这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

和李白一起从蜀出来旅游的旅伴吴指南,突然暴病身亡。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吴指南的身边,号啕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服恸哭,若丧天伦”,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但此时,李白还有旅程没走完,他不可能返回家乡。无奈之下他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决心旅游归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就这样,李白一个人继续东游。

吴越:畅游古迹 仗义疏财

李白东游的目的地是“吴越”,这是春秋吴国、越国的并称,因吴越两国时相攻伐,积怨殊深,因以比喻仇敌。现在的位置泛指江苏、安徽、浙江一带。在这里,李白暂时安顿了下来。

李白十分喜欢这个地方,“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他在吴越地区尽情畅游,并以诗抒发了旅游心情。旅游古越国地区时,他写下了《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之后,他又前往金陵。金陵是今天江苏省南京市古称,春秋战国时期,金陵地处“吴头楚尾”,吴国置冶城于此,所以又称吴宫。李白在这里登上凤凰山,看到昔日故都已呈一片衰颓之气,这引起李白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大笔一挥写下了著名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说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埋没在幽僻的小径中,晋代(东晋亦建都于金陵)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有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他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他看不见首都长安,真是让人发愁。

金陵的霸气虽已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了李白。当李白告别金陵时,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告别金陵后,李白从江上前往扬州。扬州是当时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是一个国际都市。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盛夏之时,李白与朋友们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便留在这里养病。

等到病好之后,李白又迫不及待地前往姑苏(今苏州)。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中国第一美女西施日夜酣歌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他以自己的生花妙笔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姑苏速写,他在《苏台览古》中写道:“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在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又写下了《西施》。

但这些都不是李白的最爱,如果要问李白最喜欢吴越地区哪个景点,他的答案肯定是剡中,“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李白一生有五次东游,都是冲着剡中来的,他还曾隐居剡中。

剡是古县名,西汉时置,剡中在今天浙江东部剡县一带。这里出名全因为“剡客”,最开始“剡客”是指东晋戴逵。戴逵是东晋著名的美术家、音乐家,他的祖父、父亲都曾是晋朝的重臣,其兄又为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但他终生不仕,坚拒太宰武陵王召其鼓琴之命,王徽之雪夜访之,到门未入,晋孝武帝多次邀请,他也不肯去做官。当时太傅谢安对他哥哥说:“你们兄弟的志向为什么差这么远?”他哥哥说:“因为我忍受不了那份清苦,而家弟也改变不了他的乐趣。”戴逵隐逸不仕,潜心致力创作,从而在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攀上当时绘画和雕刻艺术的巅峰。后来,“剡客”便泛指隐士。李白喜欢这里,也反映了他对这种既隐逸又受当朝待见的生活的向往。

李白的脚程很快,他几乎要踏遍吴越的各个名胜,广陵、苏杭、越州、台州、溟海、扬州等地均有涉足。李白的性格好任侠、“轻财好施”,所以他在吴越旅游期间,每到一个地方就做公益,四处救济生活困难的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就在吴越散金三十万。这一方面说明他家境殷实,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有济世情怀。

江夏:登黄鹤楼 广交朋友

在吴越玩了个遍后,李白想起了他长眠洞庭湖边的故友吴指南。于是由越西归回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李白在江夏停留不前,在回乡与继续出游之间犹豫不决。

李白听说当时的大诗人孟浩然在距江夏约三百里处的襄阳(今湖北襄阳)隐居,于是跑到了襄阳。襄阳地处湖北省北部,位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中游。当时孟浩然隐居在襄阳城东南的鹿门山中,李白是一个没什么名气的年轻诗人,而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已诗名满天下。李白去拜见孟浩然,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个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十多天。

回到江夏,李白喜欢上了黄鹤楼。有一次他登上黄鹤楼,很想赋诗一首,但是他看见崔颢在上面留下的名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顿时放弃了写诗的念头,李白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看到自己的思路无法超越别人的作品时,就不愿再浪费笔墨留下平庸之作。730年阳春三月,回到江夏的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相会。他们约在江夏的黄鹤楼见面,两人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这一天,孟浩然离开黄鹤楼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了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看到三月春意正浓,想象着从江夏到扬州一路应是繁花似锦。美景令人悦目,送别令人伤怀,李白当场挥就了可与崔颢诗比美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安陆:酒隐安陆 蹉跎十年

727年,出来已有三个年头的李白自觉难于回转家园,决定再度漫游。他告别江夏,踏上了通往安州的驿道。这一年的春天他来到了安州(今湖北安陆),他听人说安州寿山,高虽不过百尺,却峰峦秀丽,寿山周围的人大都能活百岁,在他看来真是一个“攒吸霞雨,隐居灵仙”的好去处。因而一来到安州,他便立即投入了寿山的怀抱,在山中道观住了下来。

虽然他过的是半隐居生活,但他主要是借此寻找机会求进仕。很快李白就结交了当地官吏和名流,诸如蔡十、廖侯、李幼成、李令问等人与他一见如故,志趣相投。李白从蔡十等处打听到,安州有两个望族,一个是许族,一个是郝族,许圉师、郝处俊皆为唐高宗时的宰相,许郝两家在各地为官者达十数人。李白感到如果能攀上许郝两家,就抓住了引荐的跳板。当时两大家族的显耀人物都在洛阳为官,要和他们拉上关系得去洛阳。于是李白便开始了他来安州后的汝、洛之行,汝洛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地区。

汝洛之行,李白带上了几位朋友,一起登龙兴阁而凭吊古迹,同王公大人举杯豪饮而抨击时弊,同道教中人物接触,同许郝家族攀附。李白说这时的生活是“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在同两大家族交往中,他间接结识了元丹丘。元丹丘是道教中人,隐居在河南颍阳山中,被李白看做是长生不死的仙人。李白同元丹丘很快便成了莫逆之交,是所谓“海内贤豪青云客,就中与君心莫逆”。从此,二人交往二十余载,李白的创作风格和仕途都受到他的影响,李白赠元丹丘的诗有十四首,《将进酒》中也提过:“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李白汝洛之行最振奋的收获是,在洛阳许谏府上认识了许圉师的孙女许小姐。这位许小姐才貌出众,且能歌善剑。许谏是许圉师的侄子许力士的曾孙,许小姐是由安陆来洛阳做客。李白的文才得到了许圉师的欣赏,他决定将孙女许配给李白。李白于是高兴地回到安州同许小姐结成鸾凤,结束自己的漂泊生涯。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便憩迹于此。”

李白在安陆度过了一段安逸的婚姻生活,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减退。他自述:“酒隐安陆,蹉跎十年。”虽说蹉跎,但其实在安陆他也没怎么闲着。他在儒生、仙翁的角色中转换,一度隐居安陆境内的寿山和白兆山桃花岩,后在安陆周边开始了“不安分”的游走,游江夏,历洛阳,“遍干诸侯”。他还从安陆起程经南阳到长安,进京求仕。

南阳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的旧里,在洛阳之南,故称做南都。诸葛亮曾在这里躬耕,刘备“三顾茅庐”向他请教平天下的策略。睹物思人,李白不禁吟出《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他多么希望自己成为诸葛亮这样的“卧龙先生”。之后,李白终于迈出了长安行的第一步,但第一次长安之行却以失意而归,他又回到了安陆。应元丹丘邀请,又赴嵩山隐居了一段时间,此后经常往来于洛阳、襄汉、安陆之间。

734年,李白去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想得到推荐。此时的他没有放弃最初的理想,但事不从人愿,他又返回了安陆。李白“求人”但从不委屈自己,这从他的《与韩荆州书》中可看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任城:搬家到“圣人”隔壁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李白携家眷离开安陆南下。他们搬家到了东鲁任城(今山东济宁任城区)。济宁是一个非常适合文人怀古的城市,据说伏羲、女娲、黄帝、少昊、少康帝均出生于济宁,而春秋战国时被后世尊称为中国历史上五大圣人的“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都诞生在这里,所以这儿也被称为“孔孟之乡”。

搬到了“圣人”隔壁,李白诗意与酒意均浓,“常在酒楼日与同志荒宴”。此后几年,李白一直居住在东鲁。最开始李白继续往来各地,寻找政治出路。李白在任城东门泛舟而行,写下了《鲁东门泛舟二首》。接着游孔子的故乡鲁国故都曲阜时,他与友人张子相别,留下了《鲁城北郭曲腰桑下送张子还嵩阳》:“送别枯桑下,凋叶落半空。我行懵道远,尔独知天风……”

后来李白干脆与韩准、裴政、孔巢父、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西南麓的乳山脚下,时号“竹溪六逸”。这座山是泰山的姊妹山,位于泰山东南20公里,总面积250平方公里,大小峰峦97座。徂徕山山势雄伟,幽深绵延,《诗经》、《史记》对此山有多处记载,历史名人多有题咏,民间传说更是数不胜数,吴王阖闾、孔子、汉武帝、汉光武帝都曾亲自登临。

李白他们在此纵酒酣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诗思骀荡,世人仰慕他们,尽管总是觉得有些狂妄而不可狎近。李白在这里寄情于山水林泉,放旷不羁,柴门蓬户,过着悠然自在、理想浪漫的生活。后来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中曾有“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对这段隐居生活的深情回忆。

二、李白最喜欢的地方:名山

从20岁开始,李白游历了不少名山大川,也写下了不少名山诗篇,比如《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蜀中巫山,吴越天台山,淮南霍山,安徽黄山,他都一一登临。对于“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来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五岳为辞峰,四海作胸臆”,这是人们对李白诗歌的称道,也是李白很多诗歌的概貌,一幅幅绮丽的山水画都活现在李白的笔下。

象耳山:在这里读懂“铁杵磨成针”

关于李白旅途中所登之山实在不胜枚举,若要选取几座对李白有深刻影响的名山以做代表,首选象耳山,这是李白对于山的最早的印象。

象耳山在四川眉山县城以北十五公里,今四川彭山县江渎乡象耳村境内,其山因形象耳而得名。乍听起来,你会觉得这座山很陌生,它也没有入“三山五岳”排行榜。但关于这个山有一个俗语,几乎人尽皆知——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这个典故就出自少年李白在象耳山的经历,据宋代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记载,相传李白少年时在象耳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路过一条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很奇怪便问她:“这是在做什么呀?”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白更奇怪了:“把铁杵磨成针,这是不可能的吧?”老婆婆答道:“只要坚持下来,就可以做到!”

老婆婆的毅力警醒了李白,他想到自己读书半途而废十分惭愧。李白就赶紧回到山上,继续完成学业。因此象耳山小溪便被后人命名为磨针溪,又因为老婆婆说她姓武,溪边有武氏岩,山上另设李白读书台。

庐山:五次到庐山题诗十几首

庐山是一座名山,名列“三山五岳”。所谓三山五岳,泛指名山或各地。五岳指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三山指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庐山被称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山中景观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连。

庐山是文化名山,因为历代文人墨客来此旅游和题诗极多,从司马迁“南登庐山”,到陶渊明、李白,以及李白之后的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等一千五百余位文坛巨匠或名家登临庐山,留下四千余篇诗词歌赋。在众多诗歌中,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尤为著名:“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据后人考证,李白一生至少五次游览过庐山。第一次是他离蜀远游后,沿着长江流域,南游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745年,李白南下漫游金陵,之后第二次游览庐山,屏风叠的“丹崖翠壑”使李白流连忘返,久久不愿归去。李白第三次到庐山,干脆隐居在屏风叠。庐山秀美的山水激发了李白的诗情,他一生以庐山为题或为庐山而作的诗共有十多篇。

天姥山:一座存在的“梦中仙山”

天姥山完全是因为李白一首诗而出名——《梦游天姥吟留别》,洋洋洒洒的天姥概述可能很多人记不住,但最后一段应能勾起不少回忆:“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莫测。最开始人们以为这座山是李白想象出来的“仙山”。在一般的地图上,要找到天姥山几乎不可能。它湮没于历史的滚滚烟尘之中,“失落”了一千多年。据当代学者考证,天姥山是浙江省新昌县境内的一座普通山脉,也就是位于前面我们说的剡中境内,而剡中是李白最喜欢的一个吴越小城。

尽管天姥山只是普通山脉,但李白将这座山描写得气势非凡:“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除了李白,唐代诗人也相继来访天姥山,这里成为诗人追求精神自由的乐园,形成了著名的“浙东唐诗之路”。学者竺岳兵指出:“唐以前,在文人眼中,天姥山的地位比泰山还要高。因为泰山是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进行国家祭奠的地方,而天姥山则是文化名山,是当时的文化名人最为向往的仙山之一。”

嵩山:游历访友兼与元丹丘隐居

嵩山是著名的五岳之一,嵩山西周时称“岳山”,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定嵩山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东汉班固在《白虎通》说:“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

嵩山在今天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3公里,由太室山与少室山组成,著名的少林寺就位于嵩山南麓。李白一生多次到嵩山游历访友,其中吹笙跨鹤的王子晋最使他神往。但时隔千余年无处寻觅,他曾无奈写下了《感遇》一诗:“吾爱王子晋,得道伊洛滨。金骨既不毁,玉颜长自春。可怜浮丘公,猗靡与情亲。举手白日间,分明谢时人。二仙去已远,梦想空殷勤。”

李白听说嵩山有一个女道士焦炼师,住在少室山下石室中,已经两百多岁,看起来却像五六十岁的样子,不食五谷,行走如飞,千里之遥,朝发夕至。于是,李白就在嵩山到处寻求。和他以前在蜀中《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一样,他在嵩山一连找了多日都没有见到焦炼师,于是写下了《赠嵩山焦炼师》一诗,表达了渴望追随她修道学仙的心情。今天登嵩山峻极峰途中,还可欣赏刻在中岳行宫西南峭壁上的这首诗:“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霓裳何飘飖,凤吹转绵邈。”

找不到焦炼师,李白就去看望隐居在嵩山的余脉紫云山的元丹丘,两人“同衾卧羲皇”,极尽“方从桂树隐,不羡桃花源”的安居之欢。李白非常想就此隐居嵩山,他对元丹丘的隐居生活甚为向往,接连写下了《题元丹丘山居》、《题元丹丘颍阳山居》、《元丹丘歌》等诗。元丹丘特地请李白将《题元丹丘山居》一诗写成一个大横披,请工匠托裱后悬挂其山居草堂壁上。后来,李白终得元丹丘邀请,在嵩山隐居了一段时间。

终南山:去而复返终以“山”扬名

终南山不是“三山五岳”之一,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是绝对的名山。终南山简称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陕西咸阳武功县,东至陕西蓝田,主峰位于长安区境内,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也是道教发祥地之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南山指的就是此山。

著名的“终南捷径”当然也是指终南山,李白第一次到长安的时候,就直奔终南山,他写道:“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李白大爱终南山,为这座山写下了《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春归终南山松龙旧隐》、《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等诗歌。

终南山靠近当时的皇城长安,属于京畿之地,是唐代名人雅士的汇聚地。前面我们说过卢藏用隐居终南山获得好名声而被皇帝征召当官,所以当时有一些文人也选择在终南山落脚,计划走“终南捷径”。李白也是其中之一。他在这里苦等据说会来终南山的玉真公主,希望获得公主推荐。为什么公主会来终南山?道教是唐朝的国教,唐朝皇室成员自然都推崇道教,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妹妹,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自愿做了女道士。玉真公主很得宠,无论是父亲唐睿宗还是哥哥唐玄宗,都舍得在她身上花钱,为她在长安、洛阳、终南山、王屋山等地大修道观。玉真公主在唐代公主的影响力中,仅次于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大概能排到第三的位置。

李白特地写了《玉真仙人词》:“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无奈此时的玉真公主就是没有驾临她的终南山道观,李白未得一见仙姿。

三、李白最风光的地方:长安

李白一生中曾两入长安,第一次是在开元十八年,李白30岁,正是而立之年。第二次是在天宝元年(742年),李白42岁。第一次进长安,他找不到人推荐他给唐玄宗,在终南山也等不到玉真公主,所以这次长安行扫兴而归。

话说唐玄宗改年号为天宝后,下诏求贤。这时,李白的好友元丹丘随玉真公主入了宫。由于此前写了《玉真仙人词》,加上元丹丘一番推荐,玉真公主便向唐玄宗举荐了李白。这年秋天,李白高高兴兴地奉诏入京,告别他的诗剑江湖和寻仙求道的生活。

这次重返长安,他一脚就踏上了金銮殿,见到了魂牵梦萦的当朝天子唐玄宗。李白是唐朝最浪漫的诗人,唐玄宗是唐朝最浪漫的皇帝,两人在同一时空、同一屋檐下四目相对。看到李白天姿英朗,唐玄宗十分欣赏,进宫当天作为九五至尊的他不惜亲自迎接。李白入宫后,他亲自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赠给李白,这已经是当时天子对待臣下的极高的殊荣,何况当时的李白不过是一介布衣。李白真有一飞冲天、飘飘欲仙的感觉,想着可以干一番事业,实现儿时的抱负了。

但唐玄宗对李白的欣赏不是因为他是“治国栋梁”,而是认可他的“文学天赋”。唐玄宗赞盛唐有“英特越逸之气”,因世有李白。他封李白为翰林院侍诏,这个职务主要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也即以文学辞章而备顾问的侍从,一个皇帝的高级清客。对于李白来说,能待在天子身边就意味着有机会,因此他乐于秉笔翰林为皇帝草拟诏书,闲时还到长安城南杜陵、霸陵旅游,写下了《杜陵绝句》:“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李白在长安可谓是风光无限,同在长安的翰林贺知章对他欣赏不已。贺知章评价李白的《乌栖曲》惊为“可以泣鬼神”,又称李白为“谪仙人”。贺知章官到太常博士、礼部侍郎兼集贤院院士、太子侍读、工部侍郎等,所以他有时在唐玄宗面前夸耀李白几句,胜过他人的长篇大论。唐玄宗也越来越喜欢李白,郊游宴请必命李白侍从。

李白曾陪同皇帝圣驾去华清温泉宫(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骊山下华清池),跟着唐玄宗去温泉宫,李白流露出随君侧的自豪感:“羽林十二将,罗列应星文。霜仗悬秋月,霓旌卷夜云。严更千户肃,清乐九天闻。日出瞻佳气,葱葱绕圣君。”唐玄宗喜欢打猎,即位后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有一次冬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便写了《大猎赋》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理,以契合唐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李白还经常出入宫廷,为唐玄宗和杨贵妃谱写宫中行乐词。李白怀着“长揖蒙垂国士恩,壮心剖出酬知己”的心情,竭尽才华写诗。

李白在长安仍以饮酒为乐,日日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人饮酒作乐,经常醉倒在饭店、茶楼、酒肆甚至长安大街上,号为“酒八仙人”。有白话小说《李谪仙醉草吓蛮书》还演绎出李白有一次喝醉了酒,唐玄宗让他写外交文章,他让杨贵妃的哥哥太师杨国忠为他磨墨,还让另一位唐玄宗身边的大红人高力士为他脱靴等传奇情节。对皇帝他也敢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凡此种种,皆显示了李白在长安令人仰止的光辉岁月,这也是他一生中最风光得意的时光。

但正因过于受宠,也引来了同僚的嫉恨,他们开始在唐玄宗面前诽谤诋毁李白。与此同时,李白在长安亲眼看到朝政的日益腐败,而他却一直没有施展自己管、晏之术的机会。他以满腔忧愤写下了许多揭露和批判现实的诗篇。这种感觉很像他初次来长安时所作的《蜀道难》,当时他来长安不得志,吟咏了从长安到蜀地之道的艰险路程,“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首诗是李白所有诗歌,即使是全唐诗中也堪称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李白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才能从低矮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由此也可以想象当时玄奘从长安去蜀地之不易,反过来也表现了李白从蜀地到长安的艰难。

天宝三年春天,遭谗后的李白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有点以退为进的意思,希望引起唐玄宗对他的重新审视。没想到,唐玄宗竟没有挽留他,还真的赐金放还。“敕赐李白为天下无忧学士,逍遥落拓秀才,逢房吃酒,遇库支钱,府给千贯,县给五百贯。文武官员军民人等,有失敬者,以违诏论。”这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所谓赐金放还对于满怀抱负的李白来说无异于体面一点的放逐。

临走的时候,唐玄宗“又赐黄金千两,锦袍玉带,金鞍龙马,从者二十人……又赐金花二朵,御酒三杯,于驾前上马出朝。百官俱给假,携酒送行,至长安街直接到十里长亭……”李白也算“仰天大笑”风风光光地离开长安,告别了近三年的仕宦生涯,从此开始了新一轮的漫游。

四、李白最难忘的地方:他乡遇故知

天宝三年(744年),李白离开了长安,此时大唐盛世处在“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前夜,帝国大厦岌岌可危。李白则拿着唐玄宗的“圣旨”,开始了奉旨旅游,“浮游四方”。他从长安出发,往洛阳、开封、商丘方向走去。

这年夏天,李白来到了东都洛阳。巧合的是,这时杜甫也在洛阳。唐朝两位最伟大的诗人“诗仙”和“诗圣”就这样相遇了!这时的李白44岁,杜甫33岁。如同李白当年见孟浩然一样,此时的李白名动大唐,而杜甫风华正茂,困守洛城。李白没有因自己的才名而在杜甫面前倨傲,而“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青年杜甫也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他和李白的旅行路线十分相似。两人很快就成为知交,“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杜甫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这一点和“性豪业嗜酒”的杜甫可谓志趣相投。杜甫后来有多首诗歌或写或赠或梦李白,尤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几句最能看出他对李白的际遇的理解。

李白特别喜欢交朋友,有人说,李白是一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当时,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谁都把李白当朋友。上到皇帝,以及皇帝的老师,中到文武百官(如丞相裴政,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下到平民百姓(如汪伦),李白都可以与他们相处得很好”。其实,与李白相处最好的还是文人,彼此没有“文人相轻”反而“惺惺相惜”。

在汴州,李白和杜甫偶遇另一位大诗人高适,这时的高适45岁,李白和他也很聊得来。于是,李白、杜甫和高适三位诗人便结伴畅游大梁(今河南开封)和宋州(州治在今河南商丘)等地。李白沿途写下了《梁园吟》:“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梁园是汉代梁孝王所建,平台是春秋时宋平公所建,这两个遗迹,分别在大梁和宋州。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他们的交往切磋,对各自的创作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二年夏天,李白又约上杜甫、高适、李邕、卢象等在齐州相会,齐州即齐郡,也就是昔日的齐国所在地。后来李白离开东鲁重游吴越,“至越中,后回棹北上,至金陵,后又往返扬州、金陵”。杜甫则自齐鲁入长安。两人这次分手也成了永别。

与好友们分手之后,李白在齐州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处授道箓,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名副其实的道士。但他是一半修道一半牵挂国事,他曾在《梁园吟》诗中借追述荒凉颓圮的梁园,间接抒发出对唐王朝衰落的隐忧。事实证明,他的担忧具有前瞻性——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被迫离开长安逃往西蜀,此时的李白由吴越入庐山屏风叠隐居。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正在浔阳募军抗敌的唐玄宗之子永王李麟三召李白入幕。李白感愤时艰,便同意加入永王幕府。李白还作《永王东巡歌》11首,为永王扬威颂功。不幸的是,永王与兄弟李亨发生了争夺帝位的同室操戈,永王兵败,李白受到牵累。李亨在灵武登基为帝,是为唐肃宗,李白被以“从逆罪”系狱,先是囚于浔阳,后流放夜郎(今贵州梓潼)。

夜郎在过去是举目荒凉之地,本来李白也认了以后终老夜郎,“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没想到,他从浔阳出发去夜郎的半路,突然接到赦令,朝廷不追究他了。原来这一年(759年),朝廷因关中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时被流放的李白刚走到白帝城,重获自由的他激动地掉转回头,乘舟东返。冲出牢笼的喜悦让他挥笔写就了千古名篇:“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安史之乱”平定后,大唐新君唐代宗即位才为李白“平反正名”,追拜李白为左拾遗——一个皇帝跟前的谏官。可惜那时的李白已经去世。

晚年李白漂泊在东南一带,上元元年(760年),李白从江夏到豫章(今江西南昌)与夫人重聚。李白在一生的最后几年中,仍关心着时局的变化。上元二年,当东南地区又告吃紧,朝廷派李光弼出镇临淮(今安徽泅县)时,年已60高龄的李白,仍不肯放弃这最后的报国机会,打算赶往临淮,参加李光弼的军队。可惜走到半路就病倒了,未能如愿。

762年,他投奔淮南的当涂县令也是他的族叔李冰阳。在这一年,李白写下了绝笔诗《临终歌》,以庄子的大鹏意象起句:“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寓意自己原是欲展翅高飞的大鹏,而此时已有心无力。以孔子事迹做结:“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大鹏陨落,黯然神伤。

这一年,“太白星”陨落了,李白离开了他爱了一生的大唐,终年61岁。一说他在当涂病逝,另一说则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说他在金陵秦淮河畔喝醉了酒,看到河中月亮所以跳下去捉月亮溺死。至今,南京市秦淮河边还有“太白捞月”的标志以供后人念想。

五、总结旅途收获:“诗路”成就“诗仙”

正所谓“文如其人”,李白一生的经历全反映在了他的诗歌上。从儒生到出仕的体验,让他写就了反映时艰的诗篇;从入山寻仙到正式入道的成果,让他吟出了超凡脱俗的诗句;从仗剑行侠到仗义疏财,让他唱出了潇洒恩仇的诗歌。山一程,水一程,酒一路,诗一路,李白的诗与路堪称绝配。

造势成功:从“终南捷径”入仕

对于李白个人来说,南北漫游最大的收获是宣传造势成功。旅游让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对于整个大唐时局的认识更加完整。四处寻访名山仙士,让他在极尊重道教道士的时代赢得了主流好名声。而在旅途中结交的朋友们,事后证明都是一步步把他推上时代舞台中央的有力“推手”,杜甫的赞诗、贺知章的推崇、元丹丘的引荐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李白在旅游中把“旅游”和“交友”两个功能都发挥到极致,这位潇洒的侠客既看遍天下珍奇美景,又广交五湖四海的朋友,最后还借此成功将自己包装成了“知名人士”,如愿借助“终南捷径”,成为皇帝的宾客。虽不是他最初梦想的治国宰相或帝王之师,但也尽享无上荣光。前虽有诸葛亮,但一生忧国忧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后来者则鞭长莫及。

行走诗路:千首诗让“诗仙”之名千古流传

对于中国,对于世界来说,李白的漫游经历最大的收获当然是留下一篇篇千古传诵的诗篇,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遗产。南北游历有助于李白融合南北诗风,使他的诗歌兼具清逸与雄浑。《望庐山瀑布》、《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从南走到北,走一路,写一路,描述了所见之奇情,抒发了旅途之豪情。《蔡百衲诗评》云:“李太白诗,逸态凌云,照映千载。”

在李白现存的近千首诗歌中,旅游诗的数量,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他的山水诗,奇险的山川与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倪其心指出:“道家的自然思想使李白对人生抱有一种朴素的唯物观点,认为人的生死荣辱如同万物,‘兴歇皆自然’。这就使他的山水诗形象不仅表现自我形象,而且融化为自我形象,使山水形象具有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的突出特点。”

多彩多样的旅途生活,为李白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扩大了他的选材范围,也给了他持续创作的激情,使得他时时动情歌吟。也因此在李白所有诗歌中,他的“旅游诗”成为最光彩的部分——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让黄河澎湃纸上;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把山写活了千年;更别提那一句句气势磅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我们反复提及的千古名句,均为他的旅游诗。

李白的足迹、李白的自然观、李白的创造力、李白的自由和浪漫情怀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穷的启示和滋养。在儒生情怀之中,李白加上了侠义行动的自信张力,后来的中国文人,只要想从自己内心深处唤起自尊与自信,都会找到仙翁剑侠的诗人传统。李白以卓绝的文学天才、深刻的社会体验、强烈的时代精神,将诗歌的审美性与社会性高度统一,屹立于浪漫主义的艺术巅峰,奠定了他在中国旅游诗文学发展史上“奇峰突起,意境独辟”的特殊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