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旅行途中:徐霞客一直“在路上”
导 航 太湖 雁荡山 黄山 金沙江 腾冲
徐霞客旅行地图(制图/刘江)
徐霞客一展开他的旅程,便从此一直“在路上”。如果要将他走过的地方一一铺陈开来,恐怕数十万字都不能言尽。按他的游记《徐霞客游记》的写作前后,可以大致将他的旅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他28岁以前的游记准备阶段,此时他凭着兴趣旅游,走读祖国地理文化遗产,没有留下游记。第二阶段为28岁至48岁(1613—1633)的游记前段,历时20年,足迹遍及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河北、北京、陕西、山西、江西、福建、广东、湖北等省市,但这个阶段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第三阶段为51岁至54岁(1636—1639),为游记后段,历时4年,他有针对性地游览了江浙、湖广、云贵等大山巨川,写下了九卷游记。
一、旅行第一站:太湖
万历丁未(1607年),为父亲守孝满三年的徐霞客,娶江阴城内许学闵之女为妻。新婚之后,便走出书斋。这一年的徐霞客22岁,其实也就才20周岁,是人生当中第一次离家出游。这是一次有准备、有目的的考察活动,是他旅游考察的开端,也是其一生事业的开端。他在地理学上的两大杰出贡献——“洞穴学”和“江源考”均源于太湖。
太湖科考:寻找《素书》以证长江源头
徐霞客的第一站是太湖,这是中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的三大淡水湖之一。太湖横跨苏州吴中、无锡滨湖、常州武进、宜兴,分别由今苏州、无锡、常州管辖。徐霞客所去的太湖,是离家乡太阴南岐阳村七十多公里的吴中太湖(今苏州吴中),今天看来距离不算远,精确到地图定位也就是76.9公里,开车只需一个半小时。但对于一个从未出过乡门的古人来说,这段距离并不简单。
为什么徐霞客第一站选择太湖而不是西湖呢?从距离上来说,杭州西湖离徐霞客也不远,西湖自古又是被文人墨客大书特写的人间仙境,按理说徐霞客没理由不去。可他偏偏选择了太湖,还选择了不太为人所知的灵威丈人遗迹。从这一站的选择,可以看出徐霞客的旅游与一般文人旅游的区别。徐霞客的出门不是为了单纯享受旅游观光,而是去从事地理考察活动,是实实在在的科学考察之旅。根据无锡市徐霞客研究会考证,徐霞客首游太湖的目的,就是探寻《素书》的下落。他想采取“以经证经”的办法,找到《素书》以查证《禹贡》记载的是与非。
徐霞客之前读书遇到的最大疑窦在经书《禹贡》上,《禹贡》中有“岷山导江”和“导河自积石”的记载,大意是说夏禹治水,疏导长江从四川岷山开始,疏导黄河则从青海积石山开始。这样的记载说明,长江的源头要比黄河的源头短几千里。徐霞客生活在号称“江尾海头”的江阴,他目睹自西而降的滔滔江水,对“江源短而河源长”的结论产生了怀疑。因为根据“源长水大”的原理,黄河的水量应超过长江。在徐霞客看来,“岷山导江”的记载可能是错误的。可是,他翻遍了所有山经地志几乎千篇一律地写着“岷山导江”,不敢越雷池半步,所以他选择了泛舟太湖,沿江体悟。
深入林屋洞:从此产生“逢洞必探”兴趣
徐霞客泛舟太湖来到了太湖西山的林屋洞,相传春秋时期灵威丈人曾奉吴王阖闾之命进入林屋洞,在里面找到夏禹治水的《素书》。尽管“灵威丈人遗迹”是一个近乎神话的历史传说,但由于有不少地方文献为证,所以徐霞客在来之前是相信这个传说的。
这一天,徐霞客登眺东西洞庭两山,之后进入了心仪已久的林屋洞。林屋洞在太湖林屋山上,相传,古时有龙居林屋洞内,故洞体似龙,又称“龙洞”,林屋山亦称龙洞山。据《云笈七签》等道教经典记载,林屋洞为第九洞天,为仙人居住之地。徐霞客亲自深入洞内考察灵威丈人遗迹,希望找到《素书》解开“江源短而河源长”的心结。
进入洞穴“寻宝”,徐霞客充满了未知的好奇。刚进洞内,他便被洞中的岩溶奇观深深地吸引了,感到大开眼界。他觉得眼中看到的洞穴现象比从书本上看到的洞穴记载要丰富得多——从此,他培养了在旅游途中“逢洞必探”的兴趣。据杨文衡先生统计,徐霞客一生亲自探洞多达306个,占到《明一统志》记载的洞穴的86%以上,他对洞穴现象描述得具体准确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一致肯定,被尊崇为世界洞穴学的先驱。
但是,徐霞客搜遍了林屋洞,也没有找到他想要的东西。第一次考察之旅,与徐霞客一生的事业关系重大。首游林屋洞之后,徐霞客知道在洞中根本不可能找到《素书》的任何遗迹,也不可能得到《素书》的任何信息,这无疑使这位初出茅庐的青年天真的想法完全落空,从而彻底打消了他“以经证经”的念头。他深刻地意识到,要找到真正的长江源头,只有通过实地“溯江探源”才可能实现。自此,他萌发了“溯江探源”的壮志,这也是他日后溯江探源的滥觞。
二、名山之旅:不畏艰险 勇攀高峰
第一次出游之后,徐霞客的心已经很难收回来了。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他第二次出游,这一次他游历齐鲁燕冀京师(今山东、河北、北京)诸地。他沿京杭大运河北上过京口(今镇江)、扬州,并横渡长江。进山东,游览曲阜、泰安等地,拜谒孔林,访孟庙以及孟母三迁的旧迹,凭吊峄山古桐等。此后几年,他没有写游记的负担,所以凭着兴趣一边到各地去旅游,一边研读地理书籍。一直持续到1613年,他没有留下游记,只用双脚丈量着祖国地理。
前期游记:17篇游记中15篇是游名山
1613年5月19日,这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后来5月19日成了“中国旅游日”。从这一年起,徐霞客开始将所游的经历零星地记下来。此时的他年轻气盛,越是没有人去过的地方越是吸引他。从28岁到48岁,他注重广泛旅游,特别是登临名山,“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与后期游记比较,徐霞客这一时期的游记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他近20年写下的17篇游记,除了前、后两篇《闽游日记》外,其他15篇均为游名山日记,这些名山依次是浙江天台山、浙江雁荡山(今雁荡山)、安徽白岳山(今齐云山)、安徽黄山、福建武彝山(今武夷山)、江西庐山、安徽黄山(第二次)、福建九鲤湖、河南嵩山、陕西太华山(今华山)、湖北太和山(今武当山)、浙江天台山(第二次)、浙江雁荡山(第二次)、山西五台山、山西恒山。由此可见,徐霞客非常热爱名山,具有探险精神的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多次勇攀高峰,登上“三山五岳”之巅。
天台山:《徐霞客游记》开篇之作
《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作是《游天台山日记》。天台山位于浙江东部,西南与括苍、雁荡两山相接,西北与会稽、四明两山相连,向东北延伸入海成舟山群岛。南北朝陶弘景记载,天台山以天文方位而言,与天上的“上台、中台、下台”三台星宿相对应,由此得名。
天台山之所以出名,除了因为山水之美,还有人文之美。刘晨阮肇桃源遇仙、王子乔天台成仙、活佛济公降生地等传奇故事将天台山渲染得极为神秘。
大师选择天台山作为他建寺立说的场所,唐代诗人寒山子干脆在此隐逸,赞其“雄雄镇世界,天台名独超”。这样一座名山,对于徐霞客来说自是不容错过。
1613年春天,徐霞客第三次出游。他与江阴迎福寺莲舟和尚一起,先到杭州,东行经绍兴、宁波渡海游落迦山(今普陀山),之后循海南行,前往天台山。他写道“人意山光,俱有喜态”,欣喜之情跃然纸上。因为一路上听到有老虎出没,为了安全起见,他当晚没有直接上山,而是在宁海住了一夜,第二天才上山。到达天台山这一天徐霞客在日记中写道:“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天台山的美丽景色,让他忘却了一路辛劳。
上山之后,他住在了天封寺。以寺为落脚点,他游览了石梁飞瀑、华顶山、赤城山、琼台仙谷、明岩、寒岩、桃源春晓等景区,又参观了国清寺、高明寺、桐柏宫等寺观。徐霞客先后三次登临天台山,对天台山的山峰、山洞、溪流、林木、宫阙等景观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客观的记录和别具特色的点评,对以始丰溪为干流的天台山水态溪流作了细致准确的描述。
雁荡山:“欲穷雁荡之胜,非飞仙不能”
如果说天台山是因为各种故事和人物而出名,那么雁荡山则是因为徐霞客而名声大振。在徐霞客走过的许多名山中,雁荡山几乎是他的化身。雁荡山和天台山一样位于浙东,是“三山五岳”中的三山之一,相对于黄山和庐山,雁荡山的名气在徐霞客之前要弱很多。
雁荡山是亚洲大陆边缘巨型火山带中白垩纪火山的典型代表,一山一石记录了距今1.28亿年至1.08亿年间复活型火山演化的历史。山上拔自绝壑的峰,倚大高地的嶂,夺人心魄的瀑布,曾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但上山之道的艰险,让许多人不得不止步。尤其是位于山顶的神秘天湖,在当时山路不通的情况下更是要冒生命之险才能到达。
徐霞客是游天台山后来到雁荡山的,他不畏惧山路险阻,带着仆人一起上山去寻找天湖。当然他也发现,每过一山脊,都如在刀剑锋刃中攀缘,登临一高处,竟无容趾之地。他将身体贴着崖壁,一时踌躇难动,幸好看到一青藤在悬崖边垂空,主仆三人先后顺藤而下。不料,下到崖壁发现仅容一人立足,只得原途返回。眼看上已难着顶,徐霞客仍不放弃,以布绳衔接循布上攀。爬着爬着,布绳突然被凸出的剑石割断,幸而徐霞客及时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才不至于掉下悬崖。虽然差一点掉下悬崖粉身碎骨,但徐霞客仍没打退堂鼓,他把断了的绳子又打了结接上,继续向上攀登,终于爬上了崖顶。劫后余生的徐霞客感慨道:“欲穷雁荡之胜,非飞仙不能。”
徐霞客一生三游雁荡山,两次留下了游记。对雁荡山的“三绝”——灵峰、灵岩、大龙湫,他都进行了详尽的描绘。写景亦非单独写景,而是极大地融进了主观感受,显示了与自然搏斗的精彩场面。读起来真实感倍增,其艺术感染力也得到加强。
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雁荡山归来后,在1614年冬天至次年春天,徐霞客第四次出游。他溯长江而上,游京口、扬州、金陵(今南京)等地,尤其着意于二十四桥明月、三十六曲浊河等名胜古迹。回家过完春节不久,他在1616年冬天第五次出游,由水路南下至杭州,经安徽休宁抵达白岳山,之后到达了黄山。
黄山为“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是中国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和冬雪五绝著称于世,号称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1616年3月19日,他慕黄山胜名而来。之前他曾游览大量的名山,而在他游历过的名山之中,对黄山评价最高,也因为他的一句评价,黄山成为所有名山之首。
他到达黄山的时候,由于大雪原因,山路冻结成冰,即使双手紧攥两旁的栏杆,也是一步一滑。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有齐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无法上去。但他拄着竹杖还是坚持上山。山坡背阴的地方最难攀登,路上又陡又滑,脚踩上去就滑下来。徐霞客就用铁杖在冰上凿坑。脚踩着坑一步一步地缓慢攀登,终于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惊奇,因为他们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经好几个月。徐霞客登上了黄山之巅莲花峰,充分感受到了“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人为峰”的境界。
他在黄山逗留了十天,看到黄山群峰林立,他凭目测得出莲花峰是黄山最高峰的结论,“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之上”。科学仪器证明,莲花峰确为最高峰,与平旷的光明顶、险峻的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雄居黄山中心。徐霞客一生两次登临黄山,遍览黄山秀美的景致,并在他遍游名山大川之后作出了“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评价。后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使得黄山成为中国的标志,享有“天下第一山”的美誉。
武夷山:上山不惧险径 下山无畏乱坠
离开黄山之后,徐霞客来到了福建武夷山。此时是1616年,他第一次来福建。徐霞客对福建情有独钟,在他所涉足的十多个省份中到福建次数最多,范围最广,主要都是因为去拜访明朝著名的书画家黄道周,他是徐霞客的挚友。
第一次到福建他首选是游武夷山,有一句话叫“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及武夷一小丘”。徐霞客花了三天时间,览九曲、瞻玉女、登天游、访幔亭、问大王、进茶洞、度云窝,阅尽山上奇峰秀水,搜遍幽谷怪崖。他勇敢地走上了武夷山的三条险径: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云岩的千仞绝壁和接笋峰的“鸡胸”、“龙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时,已是日头将落,下山寻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悬的荆棘,“乱坠而下”,相当惊险。这种方式他后来在中岳嵩山也用过,从太室绝顶上顺着山峡悬溜下山。
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徐霞客许多次登上名山,攀登陡峭的山壁,冒着生命危险上下攀缘,空中横渡山谷,像拿绳索打水一样。有人说他,敏捷得如同猿猴,强健得如同黄牛,把高峻的山岩当做床席,用山中的溪水饮食沐浴,把山魅、木客、猴子、大猿当做伴侣,点燃松枝干穗用笔照亮了一篇篇千古名山游记。
三、广泛旅游:马不停蹄走四方
1633年,徐霞客在游历了山西的五台山和恒山后,家居两年。徐霞客从第一次出游开始,除了短暂在家休息,其余时间都是一直马不停蹄地“在路上”。刚开始他多在春天或秋天出游,以后一般固定在每年的夏、春、秋三季出游,秋冬天冷的时候,则拜望长辈,把这当做常例。出游时间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两个月,一般不超过三个月。因为,母亲在家等着他,所以他也不敢轻易远游不归。
不断出游:南北来回大串游
1617年,原配妻子许氏去世之后,徐霞客展开了第六次旅游,到了宜兴的善卷、张公诸洞。第二年,他再次出游,由江阴出发溯长江而上,经九江登上了庐山。之后渡鄱阳湖,过景德镇、安徽祁门,重登黄山。
等到他第八次出游时,已是泰昌元年(1620年),这时的明朝皇帝变成了贪玩成性的明熹宗朱由校,但政局还算稳定没有影响到老百姓生活。这一年夏天,徐霞客由水路南下,经杭州,第二次入福建,经过浙江顺道观赏江郎山,在福建福清县去爬了石竹山。
1623年春天,闲不住的徐霞客第九次出游。这一次他循运河北上,经淮安西行,过徐州、郑州而游嵩山,上山参观了少林寺,再往西到了陕西游华山五峰。接着南游至湖广境内,登今湖北丹江口武当山。沿途游遇真宫、紫霞宫、南岩、太和宫以及滴水、仙侣、凌虚诸岩,并攀登绝顶天柱峰金顶。下山后坐船于四月初九返家。
第二年,徐霞客的母亲已经80岁了,此时徐霞客计划要停止出游,专心在家侍奉母亲。没想到,徐母不同意,她为了支持儿子主动提出要一起出游。于是,在1624年,徐霞客携母亲一起展开了他人生的第十次旅游,游宜兴荆溪、金坛句曲,朋友们都“笑谓胜具真有种也”,一时传为佳话。
周游全国:来回上万里似近处漫步
1625年9月,徐霞客的母亲去世了。徐霞客为母亲守孝满三年后感慨地说:“昔人以母在,此身未可许人也;今不可许之山水乎?”高堂不在,他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拜别父母坟墓,放志远游,不计程,亦不计年,旅泊岩栖之间。
明崇祯元年(1628年)春天,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刚登基不久。徐霞客展开了他的第十一次出游,第三次进入福建,经过漳州,转游广东罗浮山。第二年,他没有多做休息又继续出来旅游,由运河北上京师,游盘山、崆峒山及永平碣石山等。他出游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紧密,1630年第十三次出游,第四次去福建。1632年春天,第十四次出游的他接连两次游天台山与雁荡山。
自此,徐霞客出游不归的时间变得更长了,最长的一次是1633年第十五次出游那个夏天,他先北上京师,游盘山,再往山西游五台山、恒山,然后又往东南游福建。来回上万里,好像是在近处漫步,而且漫步心情极为愉快。一次他乘坐一艘树叶般的小船,被大雨淋湿了,人们邀请他上岸,他不愿意地说:“这就好比山泉猛下,撞击肩和背,实在是快活啊。”徐霞客广泛地出游,且许多地方他去过两三次,甚至更多次,比如东南地区、东西洞庭、阳羡、京口、金陵、吴兴等地,都不止去过一次。
徐霞客出游二十多年,眼看中原大地、北方名胜基本都被他踩遍了,南方美景也尽收眼底。他也从年富力强的青年变成了知天命的老人,却仍“游心”不减。在他51岁这年,他决定再次出游,他要在有生之年,把南方地区,尤其是南方少数民族聚集地也走一个遍。
四、暮年壮行:走向少数民族聚集地
1636年,徐霞客展开他人生中最后一次远游,也是他一生中最壮烈的一次“万里遐征”。从1636年到1639年,历时4年,徐霞客写完了《徐霞客游记》中最后的9卷游记。同时游览了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大山巨川,大部分时间游走在西南地区,短短几年时间行程万里。
湘江遇险:展开最壮烈的“万里遐征”
最后这次旅行,他有详细的旅游规划,他计划从江阴出发,沿路考察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西、贵州,最后到达云南少数民族聚集地。
这一年9月19日,他从江阴坐船来到衡州。他从衡阳先锋码头出发,坐船去广西。入夜,船行到了衡南县新县城云集镇新塘站,徐霞客和浮游湘江的乘客一样,在观赏月光下的山形水色之后,正待上床休息。忽然喊杀声骤起,一群强盗窜上船来,一时火炬乱晃,剑影交错,大难降临船上。徐霞客急忙飞身跳入水中,逆流而行,躲进了别的船里。
徐霞客在游历考察过程中,曾经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这次湘江遇险让他损失惨重。他的同伴僧人静闻本来与他结伴要去云南鸡足山,结果不幸遇害。徐霞客本人的行李、旅费也被洗劫一空。当时,有人劝徐霞客不如回去,并要资助他回乡路费。但徐霞客说:“我带着一把铁锹来,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呀!”徐霞客用盒子盛放静闻的尸骨,背着尸骨顽强地向目的地挺进。
云南漫步:与少数民族人民一起生活
没有粮食了,他就用身上带的绸巾去换几竹筒米;没有旅费了,就用身上穿的夹衣、袜子、裤子去换几个钱……就这样,他将困难踩于脚下,继续泛舟,沿着既定路线行进。到湖南衡山登遍七十二座山峰,到广西徜徉于桂林山水,沿着漓江来到阳朔,此处独秀峰处王城禁地,徐霞客多次要求攀登而未能如愿,成为终身遗憾。离开广西他转到贵州,为白水河瀑布(今黄果树瀑布)——我国最大的瀑布所倾倒。接着从贵州出发去云南,考察了滇池主要水源——盘龙江源,写成《盘江考》。大部分时间他游历在西南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好看的地方几乎都看遍了。
他在云南鸡足山把静闻的尸骨埋葬在迦叶道场里,了却了静闻的夙愿。由鸡足山向西,他奔赴丽江,在那里他受到原丽江府知府木增的隆重迎接。木增是丽江地区木氏土司世袭470年共22代中学习汉文化最多,并对纳西族文化有重大贡献的开明英主,他在让位给儿子后居于丽江玉龙雪山,爱交名士。在丽江由于木增的款待,徐霞客过得衣食无忧。
但他没有安于现状,很快告别木增去了浪穹县(今洱源县),与白族人生活在一起。往南到了大理看了蝴蝶泉,接着去了永昌府(今保山市),途经怒江、高黎贡山、龙川江桥,1639年4月13日到达了腾越州城(今云南腾冲),这里是中国缅甸交界处,被称为“极边之城”。腾冲是徐霞客一生游历最西的地方。
走向边城:南探北寻考察“石灰岩”
徐霞客到达腾越的消息,迅速传入腾越州府,知州和各界人士都热情地出来迎接他,并为他提供一些方便条件。徐霞客顺势留在县城查阅地方史料,腾冲有中国最密集的火山群,他在这里对腾冲火山石灰岩做了客观的记述,对腾冲地热现象的描述在中国也是最早的。
在最后这次旅行中,徐霞客完成了对石灰岩洞的完整考察。湖南、广西、贵州、云南一带,是世界上石灰岩地貌分布面积最广阔的区域之一。徐霞客在这一带先后考察了一百多个石灰岩洞,石灰岩洞的洞穴曲曲折折,洞里有洞,洞内又是坑又是水,很难行走。徐霞客全不顾及,一直带着火炬深入进去,直到火炬快烧完才往回走。对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差异、类型及成因,他都有科学的记述。用现代地质学的术语说,他认为桂林、阳朔一带是石灰岩地貌发育最盛时期的特征,柳州西北一带则是处于石灰岩地貌发育晚期的情况。他的分类与现代地质学的分类基本一致。
徐霞客没有科学仪器,全凭目测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学。徐霞客去世后的一百多年,欧洲人才开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游记中对石灰岩的记载成了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考察的文献。在徐霞客对国际地理学的一系列贡献中,最突出的便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
五、最难忘的地方:找到长江“源头”
徐霞客的一生与“山水”捆绑在一起,他所考察的地方经常是陡峭的山峰和急流险滩。踏遍名山的他,也游尽太湖、岷江、黄河、富春江、闽江、九鲤湖、钱塘江、潇水、湘水、郁江、黔江、黄果树瀑布、盘江、滇池、洱海等胜水。对于他来说,走过的最难忘的“胜水”应是云南金沙江。
从第一次出游太湖寻找“长江源头”答案未果后,徐霞客便没有放弃对这个悬案的破解。太湖游两年以后,徐霞客“历齐鲁燕冀”北上京师,亲自考察黄河之后,更坚定了他对“江源短而河源长”的不可信的信念,“溯江探源”成了徐霞客终身追求的事业。
徐霞客在路上除了徒步跋涉以外,也充分使用了河流里的船只。乘船既解决了他的交通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他对整个中国的河流走向也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他纠正了《大明一统志》中有关这些水道记载的混乱和错误,论证出“路程越短,水流越急”的著名地理学结论。但他最为牵挂的水源考证是“长江源头”,浩荡的长江流经大半个中国,它的发源地在哪儿,很长时间都是个谜。
直到在最后一次旅程“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之后,徐霞客才终于在滇西找到了长江的“正源”——它不是四川岷江,而是云南的金沙江。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处于长江的上游,流经云南高原西北部、川西南山地,到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宜宾接纳岷江为止,全长2316公里。由于流经山高谷深的山区,水流奔腾至丽江石鼓附近突然转向东北,形成世界最深的峡谷之一虎跳峡。
徐霞客站在金水边,看着水流奔流而下,肯定了金沙江比岷江长一千多里,金沙江应是长江上源。困扰数十年的疑团终于解开,兴奋的徐霞客为此写了《江源考》的论文。他骄傲地说,岷江不过是注入长江的一条大江罢了,并不是发源地。中国流入黄河的河水遍布五个省,流入长江的江水遍布十一个省。统计水的流量,长江的流量数倍于黄河。他认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北面,长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面,并非长江的源头短而黄河的源头长。徐霞客所论证的观点都是郦道元的《水经注》所没提及之处,第一次从理论上公开否定《禹贡》“岷山导江”一说。
由于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徐霞客所找到的金沙江其实也并非长江的真正源头。但他为寻找长江源头,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为后人进一步追溯江源开了先河并打下了基础。直到1978年,国家派出考察队才真正确认出,长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徐霞客对于河流探真求实的科研成果,从此载入了不朽的史册。
六、总结旅途收获
自认为找到长江源头的徐霞客了无牵挂,原本靠精神力量支撑的身体禁不住劳累,他在云南病倒了,脚生病不好走。在木增邀请下,他回到鸡足山撰《鸡山志》,三个月以后修撰完毕。此时的徐霞客两足俱废、心力交瘁,经木增安排,丽江府为他准备好干粮和竹轿,送他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
科学旅游成就了巨著《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19个省、市、自治区。
如此宏大的长途跋涉,别说是在三百多年前,即便是在交通高度发达的当代也不容易。他不是文人式的优游,而是科学考察游,所以走的路更加艰险。更难得的是,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他都能坚持把自己的考察记录下来。即使寄居荒村野寺之中,或露宿残垣老树之下,他也要点起油灯,燃起篝火,坚持写游记。
徐霞客一生先后写下的游记有二百四十多万字,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考察记录。可惜的是,如今日记大部分散逸。留下来的经过后人整理,成了六十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这部游记向后人展现了徐霞客广泛的考察纪实,实录了他对山川、水源、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考察研究的成果,还展示了各地农业、手工业、交通状况,名胜古迹演变等社会风貌,兼及少数民族部落、土司之间的战争、情事等正史稗官所不载的内容,具有历史学、民族学的意义。
如果说《水经注》是融前代经籍为一体,那么《徐霞客游记》则是会江山体验于一身,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是把科学和文学融合在一起的千古奇书。
旅游过程磨砺出不朽的“徐霞客精神”
徐霞客的旅行考察,主要靠徒步跋涉,他寻访的地方,或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见的边疆地区。但他不避风雨,不怕虎狼,置生死于度外,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不难想象,他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才能走出一部《徐霞客游记》。
在世界上,从来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付出的代价愈大,收获也就愈大。徐霞客冒着生命危险勇攀高峰,给人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他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被雁荡山当地温州人提炼成“徐霞客精神”,在温州人创业的实践过程中,延续了他不畏艰难、勇于探险、积极进取的精神信念。为了纪念徐霞客对雁荡山的贡献,当地政府在灵岩塑了一座霞客石雕像,借以缅怀,借以启迪。
徐霞客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旅游考察,他的旅行一直持续到病逝前一年。从云南返家后,他一直卧病在床,在病危之时他回顾一生的旅程说:“西汉张骞、唐朝玄奘、元朝耶律楚材奉皇上的使命,才有机会西游。我不过是一个老百姓,一根竹杖一双鞋,便与前面三人合而为四,死而无憾。”临终时他托友人季梦良整理游记,他手里至死紧握着考察中带回的石头。
徐霞客胸怀大志、钟情山水、勇于探险、出生入死、意志坚强、信念如一地在科学事业上奋勇攀登的精神,时至今日仍激荡人心。当代视徐霞客为“游圣”,发扬徐霞客“热爱祖国,献身旅游,尊重实践”的探索精神,跟随徐霞客的足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成为中国旅游界的崭新风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