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霜染枫叶红。
听北京人说,十月,香山的红叶是最诱人的。于是,每年秋深,都有很多人去赏红叶。
我有几次都是赶在秋天去北京,然而,都因公事在身竟一次次错过了到香山去赏红叶的机会。
今年的深秋时节,我赴京参加全国第三届《感动人生》老年人征文大赛颁奖会,借此,方有幸去香山观赏红叶。
香山,位于北京西北郊,素有“山林公园”之美称。
这次游香山,当我沿着弯曲的山坡路上行时,导游说:“关于香山的红叶,曾有这样一段传说:从前,有位宫女,在红叶上题了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竟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她写后便投进御沟,随水流出宫外,正好被一位勤劳的男青年拾到。男青年便也用红叶题诗一首,投入御沟上游,流入宫内,恰巧又被那位宫女拾到。此后,两人十年相思,红叶传情,几经周折,终于相见。他们在相见的时候,两人各出示红叶为证,最后结为幸福美满的姻缘。于是,后来人就采摘红叶作离别赠物,以红叶寄情。”
循路前行,过山涧石桥,在密林深处隐现一建筑群,这里是见心斋。它始建于明代,是香山的“园中园”。再从见心斋南行经昭庙,即是玉华山庄。这里是观赏红叶的最佳处。我伫立于此,凭栏南眺苍松翠柏,葱郁间簇拥着遍布山峦的秋深霜浓染成的红叶。在阳光照射下,看那簇簇红叶,犹如观赏一树由精工巧匠雕出的透光的玛瑙,自有它一番美韵。在我凝目品赏之时,此时的心境近乎被枫叶的红色所染。因为我喜爱红色,它不仅寓意着一种吉祥,还不禁令我联想到红色还是中国赤色革命的象征,进而产生一种爱恋。
转过来,导游又向游人讲述了有关香山沧桑的历史。香山早在辽代就已成为帝王临幸之地。清代,对香山曾进行了大规模兴建,使之逐渐成为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不过,作为香山的标志性建筑的香山寺,竟然遭到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先后焚毁。后来的香山寺仅存有石阶、石坊柱、石屏等遗迹,唯寺内的‘听法松’依然参天屹立。听了这段历史的讲述,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帝国主义列强焚毁香山寺的残暴情景,同时,我也思索着这样一个道理:一个民族的卑弱,必将遭受外患的侵略和欺辱。这已是被中国近代史所证明了的。
在香山寺南不远的半山坡处,便是由清乾隆皇帝御书匾名的“双清”小院。这里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悉耳倾听的游客。我也置身其中。然而,令人们感兴趣的却不是双清别墅的历史,而是发生在这里有关中共的佳话。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从河北西柏坡迁至香山,毛主席就住在双清别墅。毛主席在这里不仅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还在这里写下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光辉诗篇。同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多次召开中央重要会议,指挥解放战争和筹备新中国的成立。因此,双清别墅作为一座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建筑而名扬四海。
古老的香山,虽有苍松翠柏和红叶的簇拥,而已往只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专宠之地。在新中国成立后,才使它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人民大众的旅游胜地。我们敬爱的陈毅元帅当年在观赏红叶后,曾写下了这样的壮丽诗句:“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革命亦如此,斗争见英雄。”抒其情怀。如今,香山不仅是供人们游览观光的好去处,并已成为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离开香山的时候,满山的红叶不禁让我思绪绵绵:那一片片、一簇簇丹霞般的红叶,不仅浓艳了香山的峰峦和幽谷,更因它那火红的炽烈和饱满热忱的韵致,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离开香山的时候,满山的红叶不只是让人看了会幻化出许多醉人的诗意,而红叶饱经风霜之美,使我感悟到红叶的美不是一种时尚,不是一种刻意的浓妆艳抹,而是一个心境,是一种心的感铭。因此,我看到的不仅仅是红叶,而是透过那迎面而来的浓艳峰峦和幽谷的红叶,去透视我们的世界,去品味我们的人生。
此文发表于2007年12月15日《沈阳日报·万泉副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