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1992年的农历正月初四,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春节的假期还没有过完,我就应邀飞赴云南省会昆明观摩第三届中国艺术节。
正月初七,艺术节盛大的开幕式上,来自祖国各地56个民族代表队的行进表演各展其姿,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尤为云南彝族的甩发舞、陕西西北风情的安塞腰鼓、河北井陉的拉花等,无不给观摩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但此次云南之行,除了观摩表演,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那次初食米线了。
在观摩表演的间隙,一日,邀请单位昆明市盘龙区政府组织来自全国各地友好城区的嘉宾到石林和九乡两处自然风景名胜区游览。
这日早晨,主办方为争取时间赶路或事先的有意安排,嘉宾们未吃早餐就乘车上路了。汽车顺昆石公路行约两个多小时,即8点钟行至宜良县的时候,便在县政府招待所停了下来。这时,带队的同志宣布,大家在县招待所吃早餐。并说,早餐是每人品食一碗面条。他的话音未落,竟把大家逗乐了。此时,他自己也不禁笑了。接着,他笑着说:“我刚才跟大家说品食的面条,肯定和你们以往吃的面不一样。我说的这碗面包含着特殊的意义。你们吃下这碗面不仅能品食到不同的面香,而且还会感到情意的悠长。这面不仅有故事,而且还被人们广传为佳话。现在,我来告诉大家,这碗面就叫‘过桥米线’。”
随即,几名服务员给每位顾客端上一大碗米线汤面,一碟半生半熟的鸡肉片及蔬菜。我直观到,面汤漂有一层乳白色透明的鸡油。这时,一位身着民族服饰的女服务员给大家简要讲解了吃食米线的方法。并在大家吃食米线的过程中,还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过桥米线”的生动故事:
明末清初,云南蒙自县有位书生,为求功名,他在蒙自南湖中菘岛上结草为庐,潜心攻读。从此,勤劳贤惠的妻子每天都给丈夫送饭。但都因路程稍远,上岛饭凉,见夫食不香,妻子十分痛心。一日,妻将自家养的一只鸡宰杀,用砂锅煨汤一罐,配上米线、肉片、蔬菜往岛上送。在妻过桥时,因疲乏而睡意蒙眬,想时辰尚早,遂在石桥边小憩。片刻倏醒。妻摸砂锅,发现汤仍然是热的,不由一阵心喜,便疾步过桥。进庐后,妻子给丈夫奉上鸡汤米线。丈夫食罢,连声称赞。妻由此受到启发,隔日再熬鸡汤于砂锅中,准备了米线、肉片、生蔬。上岛后再将肉片、生蔬、米线投入砂锅中。丈夫肆食,备感鲜香可口。自此,书生饮食调匀,身体日益康健,越发用功读书,终于金榜题名,功成名就。
书生考中状元,同僚们都前来贺喜。丈夫让妻子如法用鸡汤配制米线招待客人。大家食罢不禁连连称赞,纷纷询问是何佳肴。妻思此食乃过石桥瞌睡误时所致,故脱口而出曰:“过桥米线。”夫叹:“今日成就乃过桥缘。”“过桥米线”从此声名鹊起,为云南最具地方特色的风味美食。
至于书生妻子将“过桥米线”从家送至中菘岛上草庐时,为啥“米线”仍然是热的。品食的嘉宾猜想和那位服务员解释,答案只是一个:因汤上面漂有一层鸡油,使汤的温度不易散去所致。
听了有关“过桥米线”的吃食方法和传说故事,大家不禁感到:此次品食的不光是一碗鸡汤“过桥米线”,更包含着书生妻子对丈夫的一片深深的情意。“过桥米线”乃是一碗情意悠长的米线,而故事其中的味与情都蕴含着久远丰富的中国饮食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