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善古寺今犹在

开善古寺今犹在

时间:2023-02-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节 开善古寺今犹在灵谷寺在紫金山东麓,古称开善寺,南朝梁天监十三年梁武帝萧衍为葬宝志和尚所建。灵谷寺是古代钟山70多座南朝佛寺中唯一留存至今的寺院,最初在今明孝陵所在地。朱元璋营造孝陵时,随寺院迁至今址。此塔原在开善寺前。宝志生前与梁武帝交往甚多,被尊为国师。唐朝天宝年间,著名画家吴道子根据开善寺中所藏宝志画像,重新摹绘了一幅。
开善古寺今犹在_钟山文化之旅

第八节 开善古寺今犹在

灵谷寺在紫金山东麓,古称开善寺,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梁武帝萧衍为葬宝志和尚所建。内葬名僧宝志和尚遗骨,造有志公塔。灵谷寺是古代钟山70多座南朝佛寺中唯一留存至今的寺院,最初在今明孝陵所在地。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原寺塔距宫阙太近,同时准备建明孝陵,于是将蒋山寺、定林寺、竹园寺、志公塔、宋熙寺、悟真殿等全部迁于今址,并赐额“第一禅林”,称为“灵谷寺”。这里松木参天,景色宜人,有“灵谷深松”之称。

img20

灵谷夕照

img21

志公殿

志公殿

志公殿是供奉梁代高僧宝志和尚像之殿,原在开善寺宝塔前。朱元璋营造孝陵时,随寺院迁至今址。该殿是古禅堂式的砖瓦木结构,正面三间,殿前有廊,屋面小瓦,墙体青砖,脊顶塑二龙衔脊,方格门窗,古朴典雅,庄严肃静。殿中供奉志公雕塑跏趺坐像,世称“志公菩萨”。左右两尊站立护法小像,全身镏金。

志公殿前有一块叉形铸铁,名“飞来剪”,又名“双铁镇”。据旧志载,其上原有“天吴金”三字,今已漫灭不见了。相传此物为东吴赤乌年间为镇山中蛟龙所铸,考其实,应为朱元璋称吴王时所铸。明初迁建灵谷寺,飞来剪是用来举重提物的工具,以它作为杠杆的一端,将建筑材料提举到所需的地方,其中间的两孔,应是供穿索之用。

img22

飞来剪

img23

志公塔

志公塔

宝志是六朝高僧,七岁出家于钟山道林寺。此塔原在开善寺前。宝志生前与梁武帝交往甚多,被尊为国师。他于梁天监十二年(513)圆寂,十三年冬,梁武帝女儿永定公主出资二十万在玩珠峰下造了一座五层石塔纪念他,塔顶镶有琉璃宝珠,寓意取龙玩珠,因此又称玩珠塔。塔底为志公葬身处。

据明张岱《陶庵梦忆》,朱元璋迁寺建陵,掘开志公塔,发现宝志和尚真身不坏,指爪绕身数匝,军士无论如何抬不动。太祖亲临行礼,许诺金棺银椁、庄田三百六十顷奉香火,为宝志真身在灵谷寺重新建五层宝塔。

民国建阵亡将士公墓时,因明代所遗志公塔正好位于公墓中轴线上,遂于1934年11月将其拆除。在塔基下挖出了宝志的棺椁,外椁已经腐烂,棺内有一石函,内贮陶钵一只,钵内藏宝志的佛牙、舍利,另有石碑一方,刻的是明洪武十五年礼部尚书刘仲质撰写的《迁葬记》,记载了志公塔从独龙阜迁徙至灵谷寺的经过。当时重新做了一个石棺,把石函、陶钵、佛牙、舍利等全部装入棺内,并新刻了一块迁葬碑记。1935年5月9日,宝志的石棺被迁葬于革命纪念馆(今松风阁)西侧今天的塔址。1937年在宝志墓上重建志公塔,但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工程遂被迫中止。1941年10月由日伪南京市政府募资完工。十年动乱中,志公塔被毁,宝志的佛牙、舍利均被任意抛弃。现在的志公塔是1981年重修的。

img24

三绝碑

三绝碑

志公塔前嵌有一块黑色的石碑,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三绝碑”。宝志生前,当时的著名画家张僧繇曾为他画过一幅画像,后藏在开善寺中。唐朝天宝年间,著名画家吴道子根据开善寺中所藏宝志画像,重新摹绘了一幅。后来大诗人李白为这幅宝志画像作了《宝公像赞》,李白的像赞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写,连同吴道子的画同刻在一块石碑上,因此叫做“三绝碑”。淳熙十六年(1189),太平兴国寺大火,唐三绝碑被毁。元朝初年,又按拓本重刻了一块,书画家赵孟頫在碑上加了“宝公菩萨十二时歌”,这样,三绝碑实际上成了“四绝碑”。明宣德七年(1432),灵谷寺发生大火,律堂中的三绝碑再次被毁,成化十二年(1476)才又按旧拓本重刻。在清初的战火中,成化十二年重刻的那块三绝碑又一次不知去向。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第一次来灵谷寺,问起三绝碑,法守和尚拿拓本进呈,乾隆皇帝下谕旨要灵谷寺重刻三绝碑。六年后,乾隆皇帝再来灵谷寺时碑已刻好,他当即亲书“净土指南”四字,令刻在三绝碑上。后来三绝碑再遭毁坏,20世纪20年代又重刻,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碑。

六朝文化游推荐路线

白马公园(六朝石刻)——头陀岭(弹琴石、白云泉、太子岩、大爱敬寺遗址)——六朝坛类建筑遗址——上、下定林寺遗址——定林山庄——梅花山(六朝帝陵)——梅花谷(梅花妆韵、燕雀湖、台想昭明、商飙别馆)——灵谷寺(志公殿、志公塔、三绝碑、八功德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