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习情景】南京文化之旅

【学习情景】南京文化之旅

时间:2023-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南京文化之旅南京,古称金陵,现为江苏省省会。南京是一座山城,又是一座江城。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把应天称作“南京”,一直持续整个明代。东晋以来,这里几度成为粉黛荟萃之地、南曲靡丽之乡。
【学习情景】南京文化之旅_江南水乡文化概论

【学习情景3】南京文化之旅

南京,古称金陵,现为江苏省省会。南京是一座山城,又是一座江城。万里长江滚滚而来,穿城东去;群山环抱,形若蛟龙。城西有座石头山,三国时东吴在此凭险修筑了“石头城”,南京因此有了石头城的别称。三国时蜀相诸葛亮观南京山川形势时叹曰:“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乃帝王之都也。”由于有此地形,自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初及太平天国、民国都在此建都,因此,史称“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一、明城墙

元朝末年,朱元璋攻下时名集庆的南京,并改名庆天府。他听取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进言,没有急于称王,先筹备建筑高大的城垣。明城墙自1366年起,历时二十一年建成。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在应天登上皇帝宝座,称明太祖,应天成为明朝都城。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把应天称作“南京”,一直持续整个明代。明时南京城,东面临近钟山西麓(燕雀湖填平作皇城),北面至玄武湖滨,西北到长江边的狮子山,西南为南唐、宋、元以来秦淮河畔旧址。全城周围共长33.5公里,城内南北长达10公里,东西长达5.5公里,是当时世界最大的一座都城。皇城在都城东面原燕雀湖(前湖)旧址上。当年,刘伯温等人勘定,燕雀湖位于钟山“龙头”之前,风水最好,宜以此地为宫址。朱元璋便调集几十万民工填湖。相传,填湖时曾把湖畔一位名叫田德满的老汉活活垫入湖底,以作“填得满”吉兆,后又封其为神。皇城作四方形,辟午门及东安、西安、北安数门,列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设乾清、坤宁诸宫等,雄伟崇宏,蔚为壮观。北京故宫即仿此格局。明亡后,皇城毁于战火。

当年应天城共有13个门,以聚宝、三山和通济三门最雄伟,其中又以聚宝门(现中华门)最为壮丽。它呈长方形,南北长128米,宽118.5米,瓮城结构,有城门四道。引人注目的是,墙北建有“藏军洞”27个,每洞能藏兵百余,共可藏兵3000多,故有“藏兵三千不见影”之说。藏军洞还可储存粮食、军械、礌石、滚木等。相传,当年筑城时,因城下有水怪挖窟,城屡建屡倒。明太祖朱元璋听说金陵首富沈万三家里有个聚宝盆,以物投其内立刻就满,便向沈万三借此盆:“尔家有盆,能聚宝,亦能聚土乎?”借来后,将盆埋在城基之下,南门果然建成。于是,称此城门为“聚宝门”。据说中华门为我国现存最大的城门。

二、明孝陵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为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陵墓。陵墓自洪武九年(1376)筹建,到永乐十一年(1413)明成祖朱棣为其父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止,历时38年。

据说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48岁时,就开始为自己筹建陵墓。他与刘伯温、徐达、汤和等人商议陵址,约定各人预先将自己看好的陵址写在一张纸条上,届时再一同展示出来,结果,大家写的都是“独龙阜玩珠峰”。独龙阜玩珠峰在钟山南坡,人们认为吉祥之风自南而来,故皇帝皆面南而坐,宫门面南而开,帝王陵墓也以坐北朝南为上。当时独龙阜上有一座梁代古寺蒋山寺,朱元璋动用五万禁军将其迁于钟山东麓,改名灵谷寺,并开始营建陵墓。马皇后谥“孝慈”,陵墓也名“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死后葬入孝陵,殉葬宫人10余名,从葬嫔妃46人。

明孝陵相当宏伟,护墙长22.5公里,纵横2.5公里多,享殿庄严,楼阁壮丽,植松10万,并曾养鹿千头,鹿颈挂银牌,称“长生鹿”。护陵军曾达5500多人。进孝陵大门——大金门,穿陵园路,便是碑亭。碑亭仅存四壁,人称四方城,城内一大石龟驮着“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一年(1413)为其父朱元璋歌功颂德而建。出碑亭,过大石桥,就进入“神道”。道两边依次排列石兽6种12对24只,有狮、獬、骆驼、象、麒麟、马等。神道北折,有石望柱二,后面便是四对石人(又称翁仲),前两对是披甲执金吾的武将,后两对是朝冠捧玉笏的文臣。石人形象生动,神态肃穆,前人有“石马嘶风翁仲立,犹疑子夜点朝班”之咏。

孝陵的正寝大门入口处,有碑镌清康熙皇帝御笔“治隆唐宋”四字,赞颂明开国皇帝政绩超过唐太宗、宋太祖。相传康熙六次南巡,五谒孝陵。康熙二十三年(1684)第一次南巡时,在陵前下马,不走正门、中道,从旁步行。路上不按清祭陵的方式行三跪八拜,而和祭禹陵一样行三跪九拜礼。至宝城前,则行三献大礼。祭毕,还严令地方官员严加保护,并赏赐了守陵的太监和陵户。这一切,使尾随观望的几万汉民感动流泪。

在明孝陵的附近,还有葬早夭的懿文太子朱标的东陵。另外,朱元璋为了让自己死后继续有人保卫他,生前就把许多功臣赐葬于钟山之阴,故钟山之阴有功臣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吴良、吴祯等人的墓。孝陵西面,有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合墓。

三、秦淮河

秦淮河,发源于苏南低山丘陵,全长110公里。它最早的名字叫“龙藏浦”,后来称“淮水”。相传,当年秦始皇东巡会稽路过秣陵,发现此地矗立一座平顶方形山(即方山,又称天印山),形如宫印,似有帝王之气,便下令“开凿方山,断垄为渎”,引淮水北流,以泄王气,于是始有此河。唐时,据此传说改称“秦淮河”。其实,秦时所凿之山乃是方山附近的石坝山,秦淮河乃是三国孙吴所开。秦淮河分为内河与外河,从东水关入城,经夫子庙、镇淮桥出西水关的内秦淮河即是被称为“六朝金粉”的“十里秦淮”。东晋以来,这里几度成为粉黛荟萃之地、南曲靡丽之乡。歌楼舞榭,骈列两岸,游船画舫,纷集河上,使才子骚客迷醉流连,文采风流传于后世。

六朝时期,秦淮河两岸乌衣巷、朱雀桥(遗址在今镇淮桥)、桃叶渡(遗址在今利涉桥)等地都住着高门大族,如东晋的王导、谢安,珠光宝气,车马辚辚。唐时,诗人刘禹锡来此吊古,曾作诗感叹:“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桃叶渡因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在此迎接爱妾桃叶归渡并赋《桃叶歌》而得名。以后,文人骚客每临此,常赋诗唱和,桃叶渡成为才子聚会的胜地。

隋唐时期,都城虽已不在建康,秦淮河仍为豪门享乐游宴场所。晚唐诗人杜牧夜泊秦淮,触景生情,作《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六朝金粉,艳说当年;南都烟花,盛传明代。”秦淮风月之盛,首推明代。当时的秦淮河,“纨茵浪子,潇洒词人,往来游戏,马如游龙,车相役也。其间风月楼台,尊垒丝管,以及娈童狎客,杂妓名优,献媚争妍,络绎奔赴。垂杨影外,片玉壶中,秋笛频吹,春莺乍啭”。而尤以“灯船之盛,甲于天下”。吴敬梓《儒林外史》对此有细致描写。吴敬梓故居离桃叶渡不远,原为南朝诗人江总宅地原址,又名秦淮水亭。故居门匾采用黄庭坚字体,大门两侧有联曰:“儒冠不保千金产,稗说长传一部书。”

民国时,仍有灯船泛于秦淮碧波之上,并引来众多文坛大师为之赋诗作文。1923 年8月的一晚,朱自清与俞平伯乘船同游秦淮河,事后各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作文描述了当时情景。朱自清的散文一发表,便被誉为“模范的美术文”,以清新、自然之美倾倒了无数读者。

20世纪80年代以后,秦淮河进行了全面整修,先后建成了夫子庙、学宫、贡院三大古建筑群及乌衣巷、李香君故居、瞻园等景点,并恢复了明末清初江南街市商肆风貌。1990年秦淮河入选为中国旅游胜地40佳作之一。

四、江南贡院

夫子庙、学宫、贡院是修整一新的秦淮河风光带中心地带的标志性建筑,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夫子庙,又称孔庙、文庙、文室王庙,是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在东晋学宫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后历经劫难仍规模宏大。夫子庙现存部分建筑为同治年间所建。

南京夫子庙和其他地区文庙不同的是,泮池非人工所凿,而是秦淮河自然河流。泮池南有俗称“万仞宫墙”的大照壁,全长110米,据说为全国文庙照壁之最。庙前左右两侧有聚星亭和魁星阁。“聚星”取“群星毕集,人才荟萃”之意,魁星则是文运兴旺之兆。广场正南在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复建了“天下文枢坊”。坊北为棂星门,六柱三门,柱出头皆用云柏,气宇轩昂。

过棂星门即至大成门。大成门又称戟门。此门在封建时代只有官员可以出入,一般士子只能从两旁的持敬门出入。门内有古碑四块:南朝《孔子问礼图碑》和《封四氏碑》《集庆孔子庙碑》《封至圣夫人碑》三块元碑。

大成门后即为主殿大成殿。殿前露台正中立有孔子铜像,高3.50米,重2.5吨。大成殿额“大成殿”三字为姬鹏飞手书。殿内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牌位。正中墙壁上悬纸本仿唐吴道子孔子像。像高6.50米,宽3.15米,据称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孔子全身画像。殿内陈列有卧琴、箜篌、编磬、古筝、鼓等古代乐器。墙壁周边悬挂有38幅《孔子圣迹图》。

学宫在大成殿之后,其主体建筑是明德堂。过去学宫一般都称为“明伦堂”,南京学宫“明德堂”据说为文天祥题名,其深意自不难意会。明德堂后还有尊经阁、崇圣祠、青云楼、敬一亭等建筑。贡院位于夫子庙附近秦淮河北岸,又称江南贡院。始建于宋乾道四年(1168),乡试、会试均于此进行。明成祖永乐年间重新兴建,始具规模。后又时有扩展,于晚清已成为一座占地约30万平方米的考场,仅考生号舍即有20644间。其规模之大,可与当时北京顺天府贡院并列为全国之最。

1919年贡院除明远楼、衡鉴堂和部分号舍外全部拆除,辟为市场。现恢复部分考棚供参观,组织游人模拟应考,并在明远楼后新建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内陈列江南贡院模型,为我国第一座以反映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

五、灵谷寺

灵谷寺位于紫金山中山陵东面,前身为南朝梁时所建“开善精舍”。唐代,改称宝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又改称太平兴国禅寺。明初,改为蒋山寺。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为在独龙阜建孝陵,将寺和塔迁此,赐名“灵谷禅寺”。并亲书“第一禅林”于山门。

当年灵谷寺掩于松林之中。进山门等于松间,风起则松声琅琅,五里之遥,才见梵刹。顾起元有诗赞曰:“出门才人便悠然,十里深松上绿天。佛刹起扉皆垒障,僧寮汲水尽飞泉。”殿宇宽敞,可容千人。惜乎清咸丰年间,大部分毁于战火,同治年间重修,仅恢复小部分。现存龙王殿(为明初龙王殿一部分)、无梁殿、宝公塔、三绝碑等。

无梁殿本是供奉无量寿佛的大殿,简称无量殿。从殿基到屋顶,全用大砖拱砌而成,无一根木料、半寸竹钉,故俗称“无梁殿”。殿东西长53.8米,南北宽37.8米,正、背二面俱有三拱门,左右各置拱形窗,全部仿木结构形式,雄伟、稳固,是明代早期最大的无梁殿。

灵谷寺大雄宝殿东跨院正厅,陈放六面七级檀香木宝塔一座,塔内安放唐代高僧玄奘法师部分顶骨。据考定,玄奘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在长安圆寂,初葬于白鹿原,后迁终南山紫阁寺。唐末,紫阁寺毁于战乱。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金陵僧人可政收拾到玄奘顶骨,从长安带到金陵天禧寺(明代改称报恩寺)东冈建塔埋葬。明初,又从东冈迁到南冈。清末,塔遭兵火而毁。日伪统治南京时的1943年初春,日军高森部队准备在南冈建一“稻荷神社”,破土后忽然发掘到一个石函,石函外两面刻有叙述玄奘遗骨迁宁安葬经过的文字,内有一铜质小盒,镌“唐三藏”三个字,盒内存玄奘头顶骨。此外还发掘到一批承葬品。日方想攫为己有,全部运送日本。经汪伪政府再三恳商,才同意留一部分于中国,安置于九华寺供奉。抗战胜利后,存于中央博物院(今生物研究所),后又转到毗卢寺、南京博物院,最后移至灵谷寺。

灵谷寺后松林之中,有一玲珑宝塔,称灵谷塔。塔高66米,9层,以绿色琉璃瓦为檐。它和它前面的松风阁,同为1929年纪念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而建。灵谷寺也改为阵亡将士公墓。曾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的谭延,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前身)的邓演达等人的墓都在灵谷寺内。

六、中山陵

中山陵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之墓,坐落在明孝陵东侧、紫金山中部的茅山南侧,形似一只巨大的自由钟镶嵌在绿海之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宏伟壮丽。

孙中山逝世后,南京国民政府在紫金山选址建造中山陵。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式方案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的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因此吕彦直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整个墓区平面如铎形,取“木铎警世”之意。钟顶为山下半月形广场,广场南端的鼎台(现改为中山先生的立像)为钟纽,钟锤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因此整个大钟乃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为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整个陵墓用的都是青色的琉璃瓦,青色象征青天,也符合中华民国国旗的颜色——青天白日满地红。青天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以此来显示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

中山陵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环绕中山陵的主体建筑,还有一系列纪念性建筑,如为便于孙中山先生家属守灵而在陵墓后上方建造的永慕庐、存储奉安大典纪念物品的奉安纪念馆以及宝鼎、音乐台、流徽榭、仰止亭、光华亭、行健亭、藏经楼等。

中山陵两侧,长眠着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些风云人物,如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和国民党政要等。1928年,国民政府决定在中山陵东侧的灵谷寺址改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增建牌坊、纪念堂及纪念塔。在由灵谷寺无梁殿改建的纪念堂内,镌刻着北伐、抗日诸役阵亡将士的姓名军衔,据计当时共刻碑10块,有人名33000多个。钟山北麓是航空烈士公墓,墓碑上刻着3306位为抗日而捐躯的中、美、苏等国烈士姓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