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青藏高原的民居建筑

青藏高原的民居建筑

时间:2023-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民居建筑除了修行弘法,在青藏高原建筑中民居便是最能显示青藏高原普通民众世俗生活的标志,青藏高原广袤的地域和特殊的地理单元,造就了境内各地区不同的气候特征,为生存、为抵御,青藏高原先民或依山、依林、依草原形成了各地区不同的民居建筑。这种在全世界少见的碉楼构成了青藏高原建筑的一道风景线。
民居建筑_青藏高原旅游资源概论

第五节 民居建筑

除了修行弘法,在青藏高原建筑中民居便是最能显示青藏高原普通民众世俗生活的标志,青藏高原广袤的地域和特殊的地理单元,造就了境内各地区不同的气候特征,为生存、为抵御,青藏高原先民或依山、依林、依草原形成了各地区不同的民居建筑。

一、碉楼

在青藏高原的川西北,西康等地,人们不时可以看到耸立擎天的青灰色碉楼,象护法神守卫着身前的村庄。这种在全世界少见的碉楼构成了青藏高原建筑的一道风景线。

四川省嘉绒藏区素有千碉之国的称谓。马尔康从恩村一座民居碉房,上下有7层,壤塘县石波寨一座石砌碉式居民,上下九层,通高25米。而作为全村防匪避乱的碉楼,则更高了,有的达六、七十米。它的制高点是瞭望放哨之室;再下来是枪弩射手们的位置;壮男强丁的集中地;中间是妇孺们的避难所;公私物资的囤居地;最下层有粮秩饮水的储藏宝;有厨房灶具等,每层都有自己的功能,每层都有合理的安排。楼层之间由活动木梯相连,即使巫徒或敌人冲进来,只要抽掉木梯,下面也无可奈何上面,只有挨打的份儿。这种碉楼由于是石头砌成,坚固耐久,不怕枪击箭射,也防火防水,是坚壁清野,抵制侵掠的有效防御工具。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退可以守,进可以攻,是一座硕大无比又坚强有力的堡垒。碉楼的工艺要求很严格,对力的掌握,倾斜度的分寸都有科学的要求,是藏族建筑的绝活。

在建筑工艺上,壤塘县石波寨的日斯满巴民宅最有代表性,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墙基北高南低,平面呈长方形,共九层,通高达25米。墙以石块加木枋和泥浆调缝,采用内直外收的方法修砌,墙底厚0.8米,顶厚0.5米。各层建筑自第二层以上层层靠内收成台,北墙东半部,西墙北半部自底直通顶部,使整个建筑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成阶梯拾级而上,故至顶层仅是底层面积的六分之一。底层为畜圈,二层为客厅和厨房,三、四层住人,五层南为经堂,北为厍房,经堂前为晒台,六层以上皆为各类库房。四层以上各层外有走廊,晒物架(同时亦有栏杆),房顶为平顶。每层顶以粗树干纵铺作梁,梁两端砌于石墙体内,梁上密铺树棍,当地称“桷子”,再上铺树枝,当地称“扎子”,然后填泥夯紧,最上面铺木板作为上层的地面。房顶则以夯土石作为屋面。二层以上每层皆开有大、小窗若干,其中心窗孔战时又可作射击之用,类似城堡上的枪,炮孔,内大外小。碉楼有四角形、六角型、八角形,最多的有十三菱形。各种形态都从实用功利出发,又力求符合藏族的审美情趣,呈现出力与美相结合的纷呈姿态。

二、官寨

在青藏高原建筑中,官寨又是一大特色。较之民居,更显现出其居高临下,以强凌弱的气势。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以下几个:

(一)卓克基土司寨

卓克基土司寨位于马尔康县东7公里卓基乡西索村,当成都至马尔康及卓克基至小金的公路道旁。依山傍山,景色秀丽,官寨正门向西南,其两侧隔水与卓克基村相望。

背景资料:卓克基土司系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第一次“大小金川之役”后授封,乾隆十四年发给“长官司”印信。西索长官司为四川著名的嘉绒18土司之一。清末,因土司斯比登年参是格鲁派喇嘛,不娶无后,民国元年,过继汶川瓦寺宣慰司土司之子索观瀛承卓克基土司位,今卓克基官寨即索观瀛在位时,于民国26至28年复建。

建筑构成:今官寨系土石木结构建筑,平在略呈方形,正面边长37.84米,侧面边长37.20米,占地总面积1400余平方米。通高19.5米,官寨内正面阔7间,进深2间的一楼一底建筑。底层由大门入内,系门厅,二楼为接待汉族官商客人用,顶为平顶,用为沐浴阳光、观赏。官寨左、右、后的通道回廊廊柱共20根,每边为5根。每根柱子由上下两截逗接构成,结合处用暗子榫套合,左右两侧的后面3根廊柱上各再重1根短木柱以支撑起望房。官寨外墙厚1.1米,内墙厚0.9米。每层层高2.85米。整幢官寨共有小房间53间,大经堂2间,侧厢房4间、大客厅1间、厢房3间、3层环天井之栏杆每面柱之间用二竖二横3组木条组回形几何图案。空处用小木板装满。官寨左、右、后三方的使用:底层左、后两边为马圈,右为“家人”和土司当差人员的住房。第二层左面小房间为库房,大层为厨房,右面为土兵住房;后部建筑中间大房为大经堂,两边侧厢房除转经时穿越外,第3层左边小房前部是土司管家住房,后部为库房,大层为厨房,右边为土司及家眷住房。后部建筑中间大房为土司专用的经堂,两侧厢亦转经时穿越之所。第4层左边和右边为僧房及小经堂。官寨右外侧有片石砌筑的碉楼,碉呈四方锥体,外侧一边长8米,顶高与官寨等。由官寨右侧第3层楼中部一房间可进入碉内。此系土司在紧急时储藏珍贵物品及藏身的防御建筑,亦为土司权力和等级象征。

整幢官寨墙体以片石砌成,用石灰加糯米汁勾缝,极为坚固,墙体厚达1米,枪弹不入。回廊边柱及每层房层楼板、梁、枋相互暗隼子母套合牵扯,未用一针一铆,建筑技术可谓高超。

(二)瓦寺宣慰司官寨

瓦寺宣慰司官寨位于汶川县玉龙乡涂禹山村内,坐落于涂禹山主峰的山前延伸脊背中部。

1.背景资料

瓦寺宣慰司,其先于明中叶授安抚司职,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以军功加宣慰司职,官寨始建于明代,为城堡式。现存城墙为明代修建。官寨公署位于城堡中后部偏右侧,四周为管家、译师、传呼和差役、奴隶以及家属的住房。现在公署房屋中前厅为明代修建,余皆清代建筑。

2.建筑构成

坐北朝南,南北90米,东南宽68米。现存东、北、西墙。南墙已毁仅存城堡山门,为木结构单檐悬山式。顶盖小青瓦,北城门尚存,为卷拱顶高3.4米,宽2.4米,厚1.7米。墙为片石砌筑,高7米,厚1米。宣慰司公署为四合院布局木结构建筑,共2层,通高8米,柱子皆圆柱,柱径0.3米。堂为木结构三重檐悬山式建筑,顶施小青瓦,柱用6棱形,柱边长0.25米,卷棚式天花,抬梁上用通跨当心间的大半月形拱承梁,拱两面朝南为客厅,第3层为寝室以住人,自第3层起,南侧由经2层顶向北内收3、4层等,使3、4层同第2层之间形成一个台级。第3层前中部建一木质吊脚楼式附加厕所。第4层南部前端建木质走廊。第5层南半部为经堂,北半部为库房,经堂前的第4层房顶空地作晒场用。在5、6层前面皆有木抟走廊,走廊用小树干横架穿逗廊相,作为晒物栏,第7层西北部为杂物库房,第8、9层四周建有环形走廊,作了望之用。每层楼面先以大树干纵置石墙上,其上再密铺小树枝,然后再填泥土,最上面铺木板。2层以上每层皆开一大窗及若干孔,小窗孔平时采光通气,战时可作射击口。

(三)石碉

青藏高原阿坝州境内有众多石雕,,这种建筑特色在其他藏区较为少见。

1.杂谷脑土司碉

杂谷脑土司碉位于理县县城附近,共2座。

背景资料:两碉为清乾隆初年杂谷土司苍旺所建,民国22年叠溪大地震,主震时两碉顶曾震开约60厘米长裂缝,后被夜晚余震震合,今裂痕仍清晰可见。

建筑构成:两碉隔杂谷河南北遥对,相距约1000米。两碉均为四角碉,以片石块合黏土砌墙,内用木质楼架层积而上,积各层间有独木梯连接,碉身呈方形台锥体,碉顶四角尖角耸立。南碉共11层,通高32米,每层四面皆有“十”字形观察,射击孔。墙厚1.1米,底边长6.5米。北碉高9层,通高28米,底边长5.5米。除底层开一门外,第四层南面亦开一门。第9层南面开一小窗,第6层四面开2个“十”字观察射击孔,其余各层每面均开1孔。

2.绰期斯甲土司周山官寨碉

绰期斯甲土司周山官寨碉位于金川县城北部27公里的集沐乡。

背景资料:绰斯甲土司始祖于唐代中期由吐蕃迁来,第33代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京,四十一年受封安抚司,同时在今集沐乡周山建筑官寨及碉,现官寨已毁,仅碉保存完好。

建筑构成:官寨碉建于周山官寨北面,为木石结构,外为六边形锥体,内系圆形的建筑,共13层,通高34米,边长3.4米。墙厚0.8米。碉北为大、小水沟,东西为高山,南临卡拉脚沟。登碉之巅可望西东流向的卡拉脚沟四公里,有重要的军事观察、防御作用。

3.沃日土司官寨碉

沃日土司官寨碉位于小金县沃日乡人民政府驻地。建于清代早期。四周皆为民居,原有2座,1978年建沃日大桥拆毁六角碉,现存四角碉。碉坐西向东,四角作攒尖顶耸立。碉外部保存完整,内部尚存少许木架,平面呈长方形,整体由下往上渐内收呈台锥形。木石结构建筑,共13层,通高37米,南北边长5.7米,东西边长6米。下部窗距地面15米,上部窗距地面34米,碉身结构牢固,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4.直波碉群

直波碉群位于马尔康县松岗乡直波村,共2座,依山势面北耸峙,南碉在村内,北碉在村北山脊上。两碉相距50米。两碉皆八角形,石块合泥砌墙,内用木质楼梯上下,平面外呈八角形,内呈圆形,整体由下往上渐内收成台体,南碉内径8米,外墙每角两侧的边长2.05米,墙厚0.95米,碉高29米,共7层,东南墙上每层均开有1~2个竖长方形望孔,其余各面无孔,北碉内径8.50米,外部每角两侧边长2.15米,通高24.7米,共6层,第2、4层东南面墙上各开一门。碉的东、西、南墙上各开一个边长0.21米的方孔。

5.白赊八角碉

白赊八角碉在马尔康县脚木足乡白赊村,建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为白赊土官所建,石木结构,平面外呈八角,内为圆形,通高43.2米,层数不详,碉身底部有几处人为残洞。

6.沙尔宗土舍官寨碉

沙尔宗土舍官寨碉位于马尔康县沙尔宗乡址北侧山脊上,共2座,两碉东西沿山脊排列,相距35米,地势东高西低,均建于清代早期。西碉为四角碉,呈方形,边宽5.6米,共7层,通高35米;东碉为五角碉,为四角变形,即在东墙外壁凸出一角以支撑墙体,防止碉身向后倾倒,此碉东墙中部凸角两侧皆宽3.3米,南墙宽6.5米,西墙宽7.1米,通高34米。

7.木尔多碉和曾达关碉

木尔多碉和曾达关碉位于马尔县木尔宗乡木尔多村东部,东面15米临山沟,南、北、西三面民居碉房环绕,建于清代,石木结构共14层,平面呈方,整体由下往上渐内收呈台锥形,碉顶略残,通高42.5米,底部边长6米,墙厚1.1米,此为阿坝州第2高碉。曾达关碉位于金川县马尔邦和曾达乡交界处曾达关金川河两岸。均为木石结构,平面呈方形、整体有锥度的建筑。东碉在金川东岸曾达沟与大金川交汇处半坡,碉距河面高30米,通高28米,底边长3米,石墙厚0.9米;西碉位于大金川西岸半坡,距河面60米,碉高43米,底边长5米,碉身上部由于地壳运动造成向西北倾斜。曾达关处金川江下流,扼通丹巴之咽喉,碉夹峙江流两岩,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登石碉高处可望河下5公里之地,碉为乾隆初年金川土司莎罗奔所建,西碉高为阿坝州众碉之最。

三、碉形房

青藏高原建筑中与碉楼相配套的还有碉形房。将房屋整体建成一座平面呈长方形,立面的四角碉的平面平顶式房屋。工艺上用石块拌泥砌墙,墙底部厚、顶部收缩为一般底寺的50%厚度,具体按所建碉房的楼层高度决定。结构布局与碉楼的上、中、下层基本相同。它的特点是以普通平顶式碉房后部再建一四角碉,碉顶高于房顶,碉与房相通,平时进居于房中,贵重用品和食用物资存于碉中。遇有匪情警报,人进入碉中据碉防守。碉中二楼以上墙体开有很多大小不等的观察射击窗孔,都是用石砌成,外留一缝口,内成扇形,有利于采光,对外警戒以防不测,而外面又不容易发现目标,遇有战时,便于抵抗,各层之间用木梯连接,可随时抽取,自成堡垒。这种建筑特色与藏族传统社会有关,具体与抢劫、仇杀风气相关联,特别是在偏远山区,物资贫乏、民风强悍剽野,相互抢劫衍成风气,警戒势在必行,为了保护私有财产而设计出的这种易守难攻的碉房系建筑,是在特定生存环境下的自卫建筑。

四、木板房

串木结构的木板房是青藏高原东部某些地方房屋的风格,流行于四川省的松潘、南坪、甘肃的舟曲、文县等一带。这种房子室内用木板隔间,房顶也用木板盖顶,不用钉,只是用较厚的石板压在上面,以免被风吹落。其属顶大部分起脊呈V字形。房屋分三层,派场和碉房一样,其长处为舒适、通风、不潮湿、宽敞明亮、可防地震。

五、玛康

青藏高原的甘南藏区因在地理位置上接近汉、回族地区,因此民宅在建筑特色上与邻近的汉、回民族有着相近之处,皆平顶土木房,殷实人家修有楼房,但局部地区修筑的依山半地穴式平顶楼房却又很有特色,具有自己的文化内涵,是游牧民族向半农半牧经济转化、演变过程出现的房居特色。藏语叫“玛康”(即低房)。“玛康”是一种半地穴形如碉堡式的土木结构平顶建筑。一般建于20度至30度的山坡平台上,高约5米。后墙为挖进山坡的断崖。前墙很厚,墙基宽约1.5米,墙顶宽0.3米。左右墙也为左右邻居隔墙。前墙、山墙均为黏土夯筑。典型的“玛康”西阔四间,19.3米许,进深二间约6.6米许。内部是土木结构,以木柱支撑。“玛康”内由两部分组成,左侧用木板隔有面宽一间,进深二间的马厩,其余左侧部分则为宽敞的主人居室。室内右上角为一占地为面宽二间,进深一间的大“连锅炕”,锅灶和暖炕通连,灶与炕毗连部分用约50公分高的木制平台隔开。做饭煮菜,烟火穿炕而进,饭熟炕暖一举两得。室内四壁、天棚、地面多用木板镶嵌,让人“内不见土、外不见木”,风格迥异,独树一帜。室中有暗柜、粮仓、有碗架、佛龛,还有装杂物的橱柜。居室四周不开墙,内开有两个直通屋脊的天窗,供通烟透气和采光用。“玛康”式建筑有如下这些长处:①冬暖夏凉;②全家老少饮食起居于一堂;③人畜相近,可及时制止贼匪盗畜;④建筑群横成一线,平顶连平顶,可相互呼应,相互依托,有的地方还有左邻右舍相通的暗道,可自如往来,用以储藏贵重物品和藏身。

六、帐篷

帐篷是青藏高原牧区必备的“移动”的建筑,因用途、材质不同,青藏高原牧区的帐篷既是牧民的生存之所,又是在草原上举行重大佛事、庆典活动之时的“吉祥、喜庆” 之花,似繁星散落人间,铺满绿茵草原。

青藏高原牧区牧民在放牧的时候多使用牛毛帐篷。简称“哇”和“纳含仓”。“哇”是牛毛织的褐子缝合成园盆形的帐庐;“纳合仓”则是四方形的黑牛毛帐房,有的地方也有长方形的。“哇”是牛毛织的褐子缝合成园盆形的帐庐。牛毛帐房,皆用毛褐子缝制。牛毛纤维粗长、厚实、隔潮性能好,不容易沤烂发霉,织成褐子(毛线织片)后纤维交织拧结,雪花透不下来,雨珠落在上面形成水泡,渗不进穿不透,既挡雨雪风霜,也挡烈日紫外线的照晒。它还防蛀防腐,柔韧保暖,容易拆迁,便于驮运,非常适合游牧民“逐水草而居”。其帐顶有一天窗,侧面有一个小门。平时揭开天窗,撩起门帘,以通风放烟;如遇雨雪天气,则把天窗盖上,门帘拉紧,以遮雨防寒。帐帘厚且重,出出进进不甚方便。因此,牧人平时常将其撩起,搭于门口帐绳上,既方便了出入,也给帐内增加了光亮。长方形帐房,一般由四大片组成。前后帐坡及帐壁各一大片。两头另分两片。每片根据帐房的大小,由若干块褐子缝制而成。四大片褐子结合处及帐脊梁两边,均有固定的活扣。下帐时,把活扣依次扣好,用两根杆把帐脊撑起,帐外以毛绳、木橛及帐杆把帐房牢牢地固定起来,一顶帐房就算扎好了。

牛毛帐房外,平时各家大多备有一顶小型“人”字形帐房,叫“达嘎玛”,即马鞍形帐房。富裕一些的人家,还另备有六角或八角彩帐。这两种帐房,皆为白色纯棉布料制成,上面点缀藏式图案,图案的复杂程度和花色又依家庭财力及用途来划分。前者能住一至二人。因其小而轻便,外出时临时使用很方便。用时一根帐杆两根木柱撑起,外面再用几根帐绳扯直钉橛固定起来即可。彩帐是专供集会时用的一种帐房。其帐坡、帐檐及帐壁各个部位的连接处,均为黑布或蓝布压边。而且,每面帐坡和帐壁上,还镶有黑色或蓝色“寿”字纹、福字纹、吉祥结等图案。有的还在帐檐处挂一圈彩色丝穗,在帐檐下方用彩绸装饰出彩虹般的条纹,把一顶帐房装饰得五颜六色,花枝招展。这种彩帐,除在集会、庆典时使用外,还在每年一度的“乡浪节”扎在草滩上,以避暑纳凉,节日期间,整个草原是花的海洋,歌的天堂,人们身着盛装,欢声笑语。

青藏高原建筑旅游资源丰富而多彩,在建筑风格上各有千秋,呈现多元化特征,如依山恃坡、“外不见木,内不见土”、采光较好、等级特权观念渗透等。但内涵上却大同小异,都是藏族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具体体现,如建筑外观色彩鲜艳、内部壁画多含佛教内涵等。青藏高原建筑旅游资源既是藏族人民智慧的象征,也是青藏高原先民在与内地往来交流中吸纳、借鉴内地建筑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