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温文尔雅的食礼文化
古代中国是礼仪之邦,处处都体现着礼乐精神。饮食是人生第一要务,就最要体现一个“礼”字,也是古代日常生活最能体现“礼”的活动。据《礼记·礼运》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而最早出现的食礼,又与远古的祭神仪式直接相关。按《礼记·礼运》的说法,原始社会的先民,把黍米和猪肉块放在烧石上烤炙而献食,在地上凿坑当作酒樽用手掬捧而献饮,还用茅草扎成长槌敲击土鼓,以此来表示对鬼神的敬畏和祭祀。后来食礼由人与神鬼的沟通扩展出人与人的交际,以便调节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早在周代,《周礼·春官·大宗伯》就有明确记载:“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这里说的“饮食”,是宴饮,即宗族之内的“宴饫”,说明在宗法制的古代社会,往往通过宴饮这种社会活动来强化礼制。这种饮食礼仪的宗旨在于培养人们“尊让契敬”的精神,从而巩固“贵贱不相逾”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为之而形成了一套繁复的食礼制度。
“食礼”系饮食礼义、饮食礼制、饮食礼仪、饮食礼俗、饮食礼貌、饮食礼节等概念的通称。其中,饮食礼义是人们在饮食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饮食礼制是被国家礼法所肯定的饮食典章制度和重要经籍;饮食礼仪是筵席时为表示某种敬意而隆重举行的各种仪式;饮食礼俗是与礼义、礼制、礼仪相关并且在民间流传已久的饮食风习;饮食礼貌是餐饮活动中表示敬重与友情的日常行为规范;饮食礼节是饮食礼仪的节度和饮食礼貌的综合评价。总之,作为“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礼是饮膳宴筵方面的社会规范与典章制度,餐饮活动中的文明教养与交际准则,赴宴人和东道主的仪表、风度、神态、气质的生动体现。
食礼的涵盖面很广,其影响非常深刻与久远,同时它又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如果排除其中封建的内容,它在“礼”的约束和熏染下所表现的温文尔雅的礼节,却又是一种和谐的人际交流文化,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筵席、餐饮上的礼尚往来。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演变成各种合理的饮食礼仪与礼俗,即具有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下面仅就最具普遍意义的、最具传统文化色彩的一些内容作些介绍。
1.邀请
以请柬邀请客人是食礼中很重要的一环,它用文字的形式在宴请前郑重地通知客人宴请的内容、赴宴的地点。写请柬有专门的格式,派专人送达,以示尊重与诚意。
2.接待
正规的宴请,在开始之前主人会站立于门前迎接宾客。通常是作为晚辈的主人,站在最前面,长辈居后。对每一个来宾,主人都得分别依次招呼,不可疏忽。在客人大部分到齐时,主人就要留一两个招待在门前迎接,自己回到筵席中来分头跟客人打招呼、应酬。同时在这时候,场内也要有几个主方的人负责跟众多宾客周旋,做介绍、招待、照顾等项工作。主人对各宾客的态度,必须热诚恳切,一视同仁,不可只顾应酬一两个上宾或主要客人。一旦发觉有些来宾孤单无伴,就要找朋友为他们介绍认识,以免使来客感到受了冷落。
3.入席座次
宾客到齐后,正式入席。入席的座次也是很讲究的,在上古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座位的,周代乡饮习俗,以乡大夫为主人,处士贤者为宾。活动过程中,“凡宾,六十者坐,五十者立”。秦汉以后,以左为贵,故将贵宾席设在左面(东面)。各个朝代对筵席座次尊卑次序有不同规定,也有以右为贵的,此席位是老师的专位,因之老师被称为“西席”。一般以南向正中为首席,在席中如果是八个座位,其次序分别是:面南者为尊,是为“上席”,其中左为贵;其次是面北者;再次是面西者;主人与司酒坐在面东一方,是为“下席”。入席时以长幼、尊卑、亲疏、贵贱派座次。斟酒时的顺序是北东、北西、南西、南东、东南、东北、西北、西南。明清时期,大的宴席中,面北的座位不安排座客,以便看戏。现在除以南向(或面向入口进门)正中为首席外,其余皆不甚讲究了。
4.敬酒
入席坐定后,由主人敬酒,客人应起立应承。饮酒在上古是有着严格的礼制规范的。它讲究时、序、数、令。所谓时,就是须天子、诸侯加冕、婚丧、祭祀或其他喜庆大典之时才能饮酒。所谓序,就是按天、地、鬼(祖)、神、长、幼、尊、卑的等级次序敬酒。明朝时,朱元璋规定:居官者在宗族或家庭宴席上可按长幼之礼饮酒,但在正式宴席上则必须按尊卑之礼敬酒。所谓数,就是在饮酒数量上的一种待遇,按照《礼记·礼器》规定,“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而民间平民“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每饮不得超过三爵。后来,因为生产发展,粮食相对多了,饮酒没有了数量规定,席间饮酒成了必须的内容。所谓令,就是要服从酒官的指挥。敬酒讲究“先干为敬”,受敬者也要以同样方式回报。接受主人敬酒要双手扶杯;接受长者斟酒更应一边扶杯,一边微微欠身;与人碰杯时注意比对方酒杯端得低些。接受敬酒而不喝干,就要被罚酒。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早在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就记载了“引满传空”六礼,就指要把杯中酒喝干,并亮底给同座检查。明代冯时化的《酒史》,记述了苏州宴客“杯中余沥,有一滴,则罚一杯”。如实在酒量不济,要婉言声明,并稍饮表示敬意。讲究的宴席,有专门的酒官,掌管行酒令。行酒一周为一巡,在三巡之前,按座客的尊卑上下依次先后斟酒,三巡过后,斟酒就可以随意了。
5.上菜与食相
现代中餐宴席的进餐没有古代那么多繁缛的规则,但一些细微礼节也要注意。如在饭店赴宴,客人入席后,服务员送上的第一道湿毛巾是擦手的,不要用它去擦脸。也不要立即动手取食,而应待主人打招呼,由主人举杯示意开始时,客人才能开始。夹菜要文明,应等菜肴转到自己面前时,再动筷子,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夹菜也不宜过多。要细嚼慢咽,决不能大块往嘴里塞,狼吞虎咽,这样会给人留下贪婪的印象。不要挑食,不要只盯住自己喜欢的菜吃,或者急忙把喜欢的菜堆在自己的盘子里。用餐的动作要文雅,夹菜时不要碰到邻座,不要把盘里的菜拨到桌上。不要发出不必要的声音,如喝汤时“咕噜咕噜”,吃菜时嘴里“叭叭”作响,这都是粗俗的表现。上龙虾、鸡、水果时,会送上一只小小的水盅,其中飘着柠檬片或玫瑰花瓣,它不是饮料,而是洗手用的。洗手时,可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小毛巾擦干。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高谈阔论。对外宾不要反复劝菜,可向对方介绍中国菜的特点,吃什么由他自己选择。有人喜欢向他人劝菜,甚至为对方夹菜,外宾没这个习惯。嘴里的骨头和鱼刺不要吐在桌子上,可用餐巾掩口,用筷子取出来放在碟子里。掉在桌子上的菜,不要再吃。进餐过程中不要玩弄碗筷,不要让餐具发出任何声响,不要用手去嘴里乱抠。用牙签剔牙时,应用手或餐巾掩住嘴。用餐结束后,可以用餐巾、餐巾纸或服务员送来的小毛巾擦擦嘴,但不宜擦头颈或胸脯。餐后不要不加控制地打饱嗝或嗳气。在主人还没示意结束时,客人不能先离席。
6.用筷禁忌
宴席中用筷子进食,是中国食文化最大的特色。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商纣王时,妲己怕纣王吃菜时用手抓烫手,就用头上的象牙簪子挑菜给纣王吃而开始了用筷子。事实上,筷子的使用与人们发现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但在烧烤食物时,又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借助竹枝一类的工具来放置和翻动食物,在炊具中烧煮肉块和蔬菜的羹汤,也要用它们来取食有关。久而久之,聪明的先民逐渐学会用竹条来夹取,这就是筷子最早的雏形。筷子古时候叫“箸”,《礼记》《荀子》《史记》都提到过箸。大约到了汉代以后,用箸已成普遍习惯。后来,“箸”又演变为“筷”,与我国古代江南水乡民俗讳言有关。民间行船时讳言“住”,而船家在吃饭时行船又偏偏离不开箸,二者同音,索性改成“快”,后来为了和常说的“快”区分开来,便加上了竹字头。
在日常生活和筵席当中人们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地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对以下十种筷子的使用方法也是禁止的。
一是“三长两短”。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地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大不吉利的,其意思是代表“死亡”。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而做成棺材的木板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二是“仙人指路”。就是执筷子时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吃饭时,伸出的食指就会总在不停地指别人。人们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所以说,“仙人指路”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是不能够允许的。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并用筷子指人。
三是“品箸留声”。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下贱的做法,是缺少家教的表现,同样不能够允许。
四是“击盏敲盅”。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是极其下贱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
五是“执箸巡城”。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寻找,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或者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地扒拉,以寻找自己喜好的食物。这些都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六是“泪箸遗珠”。就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法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他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七是“颠倒乾坤”。就是在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好像是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
八是“定海神针”。指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在吃饭时作出这种举动,无异于在欧洲当众对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也是不行的。
九是“当众上香”。是指在帮别人盛饭时,图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这会被人视为大不敬,因为民间的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所以说,把筷子插在碗里是决不被接受的。
十是“交叉十字”。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这是不对的。因为人们认为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用餐者的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不能被他人接受。除此以外,如果自己把面前的筷子放成交叉形,对自己也是不利的,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这也就无疑是在否定自己。
以上用筷禁忌,有的是出于行为上的,有的是出于心理上的,都是传统文化的反映。因之,有人将西方餐具刀叉和中国的筷子进行比较,认为它们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并进一步认为,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这种看法不无一点道理,虽然不能将不同传统的形成和餐具差异简单对应,但是它们适应和促成了这种分化则是毫无疑问的。筷子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华人去了美国、欧洲,还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外国人在中国学会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依然要重拾刀叉。至于筷子与刀叉到底谁更先进的争论,则是无甚意义,因为各民族的文化是没有优劣之分的。筷子的特点是“不变应万变”,料想方的扁的、长的短的、硬的软的,统统可以一夹就起来,确实神奇。同筷子的简单相比,刀叉种类较多,属于专用工具,但由于这种“专”往往表现出“大巧若拙”而被国人忽视。
7.以乐侑食
“以乐侑食”又是中国饮食礼仪中的一大特色。早在周朝,帝王将相们就有在宴席中以音乐伴奏进餐的记载,即《周礼·天官·膳夫》中所说的“以乐侑食”。一般大宴用大雅乐,普通宴会用小雅乐。席间的酒令又称歌舞令,其职责是用歌舞乐曲佐酒侑食。汉代歌舞侑酒之风盛行,还出现专供官宦文人饮酒取乐的歌舞伎,此风直至唐代。据《大唐双龙传》记载:李渊率领群臣,分别向寇仲和盖苏文祝酒,把宴会推上高潮,接着是歌舞表演,在锣鼓与乐器交织成的强劲节奏下,过百名身穿彩服的歌舞姬,随着节拍旋转歌唱,无限春光里充盈着青春“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一曲甫罢,众姬彩蝶般退往殿外,惹来如雷掌声。唐玄宗更喜爱音乐,吃饭多用其助兴。以后,民间多引用这种方式,各酒楼多有女子弹琵琶或唱曲来助兴。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歌舞就是活跃饮宴气氛的一种重要娱乐形式。
现在的宴席歌舞艺术是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并结合音乐、服饰、戏剧、美术、道具等元素来揭示餐饮经营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种类。歌舞表演主要有现代舞和民族舞两种形式。随着人们审美层次不断提高,观赏歌舞表演成为人们娱乐生活中高层次的享受。餐饮经营者也很注重在这方面下工夫。歌舞表演并不一定要过分追求舞美的专业化程度,重在增添现代餐饮文化气息,渲染餐厅环境氛围,着重把当地的个性文化特色发掘出来,运用地方的、民族的特色活动,吸引客人。
餐饮文化本身包含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餐饮文化的综合性特色更不断地显现出来,并突出了鲜明的传统特色与时代特色的结合——注重文化品位和气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饭店将娱乐与餐饮结合,已形成良好风气,顾客在餐厅用餐,不仅品尝到美味佳肴,而且可以欣赏到演出活动,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陶冶,用餐心情更加放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