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生态 突出文化 扎实推进铜钹山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建设
铜钹山,位处江西上饶广丰南部、武夷山脉东段北麓,土地面积312.4平方公里,是一座千年封禁的大山。2002 年12月被确定为国家森林公园,公园面积1.95万公顷。铜钹山之美,美在生态与文化的完美结合,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009年,国家林业局确定了30处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铜钹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其中一处。为此,我们要以之为契机,扎实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
一、深化认识,高度重视铜钹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深厚底蕴
铜钹山蕴含着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和绚丽的自然人文景观,有着深厚的生态文化底蕴。
生态文化。铜钹山拥有华东地区面积最广阔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3.6万亩,5万株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1200亩的叶家悟道尖台湾高山茶观光园和110个品种面积30亩的竹种园等。
历史文化。铜钹山拥有北宋著名抗金将领张叔夜故里,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清初农民起义军九仙山城堡,江南佛教圣地白花岩中的广福寺、悟道尖上的马氏夫人庙,以及古道雄关和岭底高庄的宋代古瓷窑等。
红色文化。铜钹山又是一方红色故土,留有原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二十一红军勇士跳岩的红军岩,红军医院和兵工厂以及民房土墙上的红军漫画、红军标语等。
自然文化。铜钹山的山中蕴藏着七星、九仙、铜钹三大高峡湖,九仙山丹霞地貌石林群和原始森林大峡谷,这明山秀水与奇特的自然景观构成了绚丽的自然文化。
二、注重实效,有效探索铜钹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内涵
几年来,我们围绕生态休闲旅游主线,在建设铜钹山生态文化教育基地上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举办文化主题活动。近年来,我们举办了一系列活动:
2003年9月,举办了“2003铜钹山金秋小说笔会”;
2004年4月,举办了“东方红之旅·笔走江西散文大行动———发现铜钹山”采风活动;
2005年4月,举办了“铜钹山之春歌曲创作座谈会”;
2009年9月,举办了“东方散文全国作家铜钹山笔会”;
2010年元月,举办了“2009年·下半年中国散文排行榜”颁奖大会。
同时,编辑出版了《铜钹山的鸣唱》、《铜钹山的传奇》、《铜钹山的恋歌》、《铜钹山的神话》系列散文集和铜钹山历史文化系列丛书《铜钹古韵》、《铜钹故事》、《铜钹歌咏》、《铜钹幽记》等书籍;制作了《走进铜钹山》的光盘;印制了铜钹山的多种宣传画册。
创建国家(省)级品牌。近几年,先后创建了省级自然保护区、铜钹山九仙湖AAA级风景区、江西省省级生态乡镇、铜钹山AAA级风景区。
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在铜钹山九仙湖投入近2000万元,开发了集游览、观光、体验、娱乐于一体的景区,架设了全国最长的溜索(660米),购置了豪华的游艇(船),完善了九仙湖景区的各项服务配套设施。与此同时,投资开发了七星高山红豆杉景区,鼓励扶持农户开办了以军潭猴狲潭为重点的一大批农家乐,规划重建了悟道尖马氏夫人庙。
建设生态文化设施。建设完善了铜钹山百竹园、高山红豆杉保护区、高山农具博物馆和增设了景区内宣传科普的标识、标牌、解说牌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了通往主要景区的生态旅游公路,修建了贯穿森林景观到九仙湖、九仙山、白花岩、原始森林主要生态景区的游步道和景区内通讯设施等生态文化基础配套设施。
建立各类教育基地。近几年,我们先后建立了红军岩党员教育基地,高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设立了江西省作协创作基地、江西散文学会创作基地、中国散文年会创作基地和陈世旭铜钹书屋等等。
开发生态文化产品。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深入挖掘森林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耕作文化等文化内涵,并将其开发成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系列生态文化产品,满足了社会多元化需求,开发了铜钹山的高山茶、杨梅酒、土蜂蜜、野葛粉、笋干等品种,深受游客喜爱。
三、强化措施,不断提升铜钹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水平
铜钹山生态文化建设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初显成效,但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措施、注重实效,扎实推进该项工作。
推进生态文化公园建设。2010年,准备:
举办铜钹山面向全国书画家征集书画作品活动,搞书画展、出作品集;
举办“《民间文学》创刊55周年”江西铜钹山民间故事专题笔会,设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杂志社故事基地”;
拍摄歌曲《农家乐》的MTV;
拍摄《红军岩》电视片;
出版《上饶文史》铜钹山专辑;
编辑出版《铜钹山的作家情缘》书籍;
创建国家生态园,乡镇建设生态优美、人文和谐的森林公园;
在九仙湖景区百老坡处摩岩石刻韩美林亲题的“百老坡”,在红军岩上摩岩石刻吴俊发亲题的“红军岩”;
全面完成至高阳、七星、小丰和通往悟道尖马氏夫人庙等旅游公路的路面硬化,设计建设原始森林景区入口大门等;
建设小丰生态旅游村和悟道尖观光茶园,开发铜钹湖景区,完善红豆杉景区;
规划设计好白花岩广福寺、塔底张叔夜旧故等生态旅游项目;
深入挖掘森林文化,创办工艺雕刻,开发生态文化产品。
打造红色旅游精品景点。依托铜钹山红色旅游资源,深挖红色旅游内涵,继续完善红军岩、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烈士纪念亭的配套设施建设。修复小丰兵工厂、古炮台,打造红色旅游精品景点,将红色旅游培育成为铜钹山生态休闲旅游中的一大亮点,做强做大铜钹山红色旅游文章。
提升农家乐的发展水平。将农家乐开发融进新农村建设和融入生态休闲旅游开发之中,突出“农”字,农房要有农家的特色、特点,要亲近自然,要按统一的统划进行,经营项目要互补;完善农家乐星级评定,创新农家乐的经营模式,提升农家乐的经营理念;以军潭猴狲潭、岭底高庄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成为集“吃、住、娱、购”为一体的极富铜钹山特色的农家乐,并带动七星高山、九仙山脚、悟道尖等地的农家乐发展,开发乡村旅游。
加强建设培养人才队伍。要加强对导游员、解说员及管理人员等的培训,提高其文化素养;与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和专业社团等合作,聘请一些专家、教授等担任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顾问、讲解员。与此同时,向社会招募一些志愿者作为公园的生态知识义务讲解员、普及人员,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自然、生态知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深入人心。
完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森林(自然)博物馆、文学馆、标本馆、游客中心、科普教育基地(中心)、科普长廊、解说步道以及宣传科普的解说标识标牌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积极开展“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森林旅游活动,大力倡导健康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旅游,使广大游客在森林旅游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心身愉悦。
总之,我们要充分挖掘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内涵,有效整合各种生态文化要素,努力打造符合森林公园特色的且为人们乐于接受的生态文化产品,加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丰富生态文化的传播形式,提高景区的生态文化教育功能,倡导生态文明,普及生态知识,传播生态文化,为构建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