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长城的二维遗产属性
当孩童时期的我们第一次看到祖国的地图时,往往会被位于地图北方的一道道锯齿形的线条所吸引———那便是万里长城。作为与故宫齐名的旅游胜地,长城在现代人们的眼中已经不仅仅是一道城墙,而是一个国家千年历史的见证者。而长城中最早向游人开放的八达岭长城,作为这个文化符号的代表,更是向我们展现长城带给我们的物质遗产与其所隐含的非物质遗产[10]。
一、八达岭段长城的物质文化遗产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以其宏伟的景观、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著称于世。
八达岭长城所带来的物质文化有目共睹,纵横万里的长城和八达岭景色的秀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八达岭长城于1991年代表万里长城接受了联合国颁发的《全世界人类文化遗产》证书;2007年,被评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八达岭长城迄今累计接待中外游客逾1.5亿人次,年平均接待游客达600万人次,先后有尼克松、里根、撒切尔夫人等372位外国首脑和众多的世界风云人物,登上八达岭观光游览,已成为首都北京乃至中国重要的旅游接待场所和对外交流窗口。①站在长城关头,眺望远处群山美景,感受古人用汗水与血水筑起的巨大财富。虽然长城现在已经失去了往日在军事上的显赫地位,但是当你站在城头,又怎能不被它折服?
八达岭长城不仅以其壮丽的长城闻名于世,也因其秀美的风景而著称。对长城北京段八达岭风景区的植物多样性进行了样方调查结果表明:八达岭含维管植物459种,41个群系;植物向菊科、禾本科、豆科等世界性大科集中。②
上完一个学期的《旅游文化与鉴赏》课,感受颇深。当我真正站在长城脚下,还是被慕田峪的壮美绵延深深折服。湛蓝的天空好像荡尽了历史的烽火烟尘,冬日还没来临,山上的草木正变成黄绿、黄褐,略显枯干,茸茸地铺在长城两边的衣袖上,像是在修补被战火燎破的战袍。现在的长城没有了硝烟弥漫,更多了美的含义:青砖细镂,一凹一凸,烽火台变成了梳妆台,长城俨然一个脱战袍,着红妆的姑娘,一个不失丈夫气概更不失阴柔之美的佳人。慕田峪长城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它是明初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在春秋战国时期北齐长城遗址上重建而成。城关建筑独特,地漏密集,关隘险要,整段长城依山就势而筑成,远远望去如飞腾起伏的巨龙,十分壮观。
看到如此的美景,心下除了赞叹,更隐隐有想要登顶一看究竟的征服欲。所以我和爸爸决定开始攀登。攀登的魅力就在于攀爬的过程。路途的漫长让我们深感疲倦,即使是在秋高气爽的十月,我们的额上也已有了细密的汗珠。但是看到沿途的美景;看到周围游客也在一同前行;想到修建这项伟大防御工程的呕心沥血……脚下顿时有了力量。伴随着耳边不时吹过的丝丝凉风,看着我们伟大的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那一刻,我仿佛真的与长城融为一体。当我们终于站到顶峰那一刻,心中有种超脱之感。向下望去,更惊叹于长城如此庞大的规模。(学生调查样本,2012)
二、长城带给人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长城———中华民族的精神载体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精神的载体。因为人有精神需要,而满足这种需要的途径和方法之一是精神载体化,特别是国家和民族在凝聚和激发精神力量之时,更需要载体。中华民族自不例外,我们民族的精神载体是龙和长城,二者承载或寄托着太多的价值认同和精神诉求。某种意义上,封建统治时期,没有了龙,皇权便失去了精神支持,没有了长城,皇帝便缺少安全感、踏实感。
2.长城对中国建筑结构的影响
看一下中国的旧式建筑,不管是皇家园林、大户府邸,或是小门小户,几乎都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围城。特别是皇家园林和大户府邸,基本上是由照壁、围墙、假山、小桥流水等建筑构成,这种建筑格式契合的是“封闭”和“通幽”的文化心理,而这种文化心理虽然源于农耕文化,但也不能否认有着长城的强化作用,至少其间存在着互动。因为由长城围起来的中华大地,几乎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四合院,帝王与民众都想从这里找到安全感。③长城给予了中华民族厚重感,踏实感。
“不到长城非好汉”。常常是人们站在长城上的感慨。的确,当你登上长城,试图感受着古人在这曾经鲜有人居的地方筑起一座高墙的壮丽时,长城仿佛也被赋予了一种精神,一种浑厚、深沉、开阔的精神,于是有人发誓要在有生之年登上长城,于是有人沿着长城潇洒骑行。在前往攀登长城的人群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亦有摇摇晃晃的孩童,他们站在勤劳的祖先筑造的遗产之上,延续着祖先的浑厚深沉精神———长城一般的精神。这就是八达岭长城带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对长城价值的讨论
长城在被我们铭记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质疑。请重新梳理文献辨析
第一,长城作为防御型建筑,修建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外族入侵,质疑观点认为长城的防御作用没有实现。他们认为一旦中原王朝失去军事实力,长城就形同虚设。1213年7月至8月,成吉思汗挥师攻占了长城上的第一个要塞城市宣化,紧接着攻占怀来,成吉思汗亲自率领的大队蒙古骑兵乘势冲杀过来,打败金军,随之金朝灭亡,在这里面长城几乎就没有起到任何抵御外寇的作用[11]。
第二,长城的存在,对中国最大的负面影响是阻隔了文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应该是多民族的历史,而长城历来是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手段。由于长城的修建,固定了农牧业的界限,限制了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阻滞了经济的发展。
第三,长城的修建本身就是祸害百姓的工程。仅仅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就动用了30万人,这一繁重的修筑工程,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孟姜女的故事便来源于此。长城是垫着历代服役工匠的白骨建立起来的。
在质疑者看来,长城是将封闭、保守、故步自封、自诩自大和自欺欺人深深地烙在我们民族的心灵上,它实质上是一座巨大的悲剧纪念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