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非物质文化内容的加载

非物质文化内容的加载

时间:2023-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一加载过程是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基本前提。
非物质文化内容的加载_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

7.1 非物质文化内容的加载

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核心内容是宗教信念、价值观、规范体系等人类的心理与精神信息,并以非物质的观念形态存在于人类社会,它们虽然无所不在,却看不见,摸不着,不能以直观的形式展示在人们面前,也不能直接保存下来。因此,为了保存、表达与展现这样的非物质文化,就需要载体承载与转化,即通过对象化的过程将非物质文化景观转化为物质文化景观的形式来展现;或将宗教信念、道德、价值观念等超越个人意识的社会规范与制度体系,透过内化的过程,根植于个人意识之中,并通过个体的行为习惯来承载和传达这些心理与精神的信息。这一加载过程是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基本前提。

7.1.1 对象化

对象化,哲学中又称为物化、客体化,是指人通过活动把自己的需求及其满足,表现或体现在对物质对象(客体)的作用上,并在客体中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即人的意识和意志的物化过程。

非物质的文化往往看不见,摸不着,其所蕴含的人类心理与精神信息需要经过对象化、物化为可以看到的或可以感觉到的景观,并通过对象化的载体而传承和表达。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对象化过程,就是将人的目的、观念、思想和本质力量凝结在特定的、具体的物质载体上,通过物质载体来实现和表达人自己的存在和意志等非物质的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对象化过程是非物质文化景观表达的主要方式之一。例如,通过宫殿、庙宇、园林、民居等具体的建筑形式及依附于这些建筑空间而组织起来的社会生活来体现当时当地的民族文化状况、审美情趣和思想意志。在这里建筑是具体的、物质的,而其传达出来的宫殿的辉煌与巍峨、庙宇的庄严与神圣、园林的幽深与意境、民居的清新与朴素等非物质的文化景观信息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类心理与精神。这种非物质的心理与精神恰恰是通过对象化的手段,物化为各种具体的建筑形式来体现和传达的。

7.1.2 内化

内化是指个体通过学习和实践,把外在的知识、观念、道德或规范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作为社会意识的规范体系,一旦内化于个人意识之中,个体不仅会遵守这些社会规定的行为准则,而且身为社会的一员,也愿意将这些准则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于是,宗教信念、价值观念、规范体系等非物质文化的心理与精神信息便通过个体的心理意识或行为习惯得以表达。例如,维吾尔民族有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但维吾尔人善舞的能力与心理意识并不是先天具有的或者自然成熟的结果,而是人们就生活在这种能歌善舞的民俗民风传统之中,儿童从小耳濡目染,经过长期的模仿、学习、训练以后,这种能歌善舞的传统逐渐转化为内在的理解和能力,变成了维吾尔民族每一个人的文化无意识的心理、行为及其规范,从而传承并外显(外化)了这一非物质的文化景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