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建筑材料和结构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材料和结构布局

时间:2023-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任务1 中国古代建筑材料和结构布局建筑被誉为“人类历史文化的纪念碑”,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体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支,以其独特的取材、别具风格的造型艺术和巧妙的布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于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现“天人合一”,并以有生命的木材为建筑材料来追求大自然的“灵气”。砖结构是除木结构以外,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最多的建筑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材料和结构布局_新编旅游文化

学习任务1 中国古代建筑材料和结构布局

【学习导读】

建筑被誉为“人类历史文化的纪念碑”,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体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支,以其独特的取材、别具风格的造型艺术和巧妙的布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知识储备】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

古代中国是“木建筑的王国”。在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人们便发现了木制构件的遗痕,千百年来一直以木结构为主。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会采用木构建筑而非石构建筑?这个问题令西方建筑学家迷惑不解。

中国古代建筑的“大当家”——木

中国人崇尚人对自然的感受,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不是改造自然。于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现“天人合一”,并以有生命的木材为建筑材料来追求大自然的“灵气”。

同时,木材的易加工性和易更换性,赋予了建筑新陈代谢的生命力。古人在自然中悟出人生哲理,认为人生是“轮回”的;人生在世,只是其中的一个轮回,时空无涯,人生有限。因而,梁思成先生在他的《中国建筑史》一书中就说过,“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是中国古代以木结构为特色的原因之一。建筑作为“身外之物”,“今生可用足矣”,而陵墓等地下建筑则可以采用石造,以追求永恒和不朽。

既然中国建筑最初选择了木头作为“大当家”,自然走上了与西方石结构建筑截然不同的道路。用一位西方人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西方人)占据了天空的一角,而他们(中国人)却占据了广阔的大地。”

建筑材料的先驱——土

和木材一样,泥土也是建筑材料的先驱之一。从古代与建筑有关的文字可以看出,“室”、“堂”等汉字下面,都有一个“土”字,似乎意味着早期的房屋是建在土台之上的,事实也的确如此。有考古材料证实,商、周、秦、汉时期,重要建筑的高大台基都是夯土筑成。我国古代的夯土技术非常发达,除了用作墙壁、台基等房屋建筑之外,还用于长城。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长城基本都是砖石的,不过那已是明代重修的长城,秦代的长城是用夯土建筑的。和木材一样,夯土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古代土、木并提,称大规模的建筑活动为“大兴土木”。

不同凡响的配角——石、砖、瓦

在西方建筑史上地位显赫的石材,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多趋于配角。中国古代有意识地使用石材,始于封建时代初期,当时主要把它用于陵墓之中。后来,石材又被广泛应用在佛塔等高层建筑上。由于石材表面可进行细致的雕饰,因此基座、陛石、石柱等处成为美化建筑装饰的突出部位。

中国古代砖的应用始于战国时期。早期主要用于建造墓室,后来则主要用于砌筑墙壁。质量最高的是城砖,因坚固方能御敌。砖结构是除木结构以外,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最多的建筑方式。而在很多木结构建筑当中,也有不少是砖、木混用的。

知识链接:金砖

金砖是砖的特殊品种,用于皇宫地面,原称“京砖”,因铺砌后以桐油漫浸,干后磨平,金光闪闪,愈久愈亮,击之有金属之声,故称“金砖”。在故宫的重要宫殿中都铺设有这样的砖。现在我们看到的太和殿金砖是清康熙年间铺设的,至今依然光亮如新。金砖产地在苏州郊外。因为苏州土质细腻、含胶状体丰富、可塑性强,制成的金砖坚硬密实。而且苏州靠近大运河,运输方便,可以从水路直达北京。

img35

瓦当

瓦是屋顶施工当中必不可少的材料,鉴于屋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特殊地位,瓦的作用自然不容小看。瓦产生于西周初期,发明以后,因其长处,很快就取代了茅草,成为覆盖屋顶的主要材料。瓦的表面施琉璃釉的称琉璃瓦,唐代以后大量使用,明清更是无一宏大建筑不用琉璃瓦。琉璃瓦的颜色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皇帝黄色,王公绿色;故宫除文渊阁用黑色,皇子读书处用绿色,其余都用黄色。天坛祈年殿等建筑用宝蓝色,象征蓝天。靠屋檐处用以滴水的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称瓦当。筒瓦、覆瓦的瓦当多圆形,平瓦、仰瓦的瓦当多半圆形、荷包形、灵芝形等。瓦当是古代建筑用瓦的重要构件,是绘画、工艺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具有保护木制屋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的“三分法”,即台基、墙身、屋顶三部分之中,庞大的屋顶始终是其精华所在,而富有民族特色的斗拱、柱子、大门、建筑小品等,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建筑的巨大魅力。

房屋的脊梁骨——木构架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构架结构,由木柱、木梁搭架来承托屋面屋顶,而内外墙不承重,只担负分割空间和遮风避雨的作用。“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传统结构体系的特色。这种框架结构的优势可使房屋的功能、性能有很大灵活性,可做成四面通风、有顶无墙的亭,也可做成四面有墙的居室、宫殿;或将墙壁切成不同的厚度,满足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人们的不同需求。木构架结构形式最主要的是抬梁式和穿斗式。

抬梁式 也称叠梁式,是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木结构方式,即在地面上先立柱,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每两组平行的梁之间安置与梁成垂直角度的檩,这些檩上排列若干椽子,从而形成完整的木构架。大型的府第及宫殿、庙宇大多采用这种结构。

img36

抬梁式构架

img37

穿斗式构架

穿斗式 即在地面上立柱,但柱上不架梁,而是直接安檩。柱子的间距较密,柱与柱用数层穿枋串通连结,组成构架。这种结构较省木材,尤其是不需要什么大型的柱材。从地域上看,我国南方建筑多用这种结构。

扎根于大地的部分——台基

台基是房屋的地面基础,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台基大致有四种:

普通台基 用素土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常用于小式建筑。

img38

太和殿台基

较高级台基 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更高级台基 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脚线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最高级台基 由几层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

“墙倒屋不塌”的功臣——柱子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起承重作用的主要是柱子,墙壁只是起到隔断作用。柱子除了支撑整个屋顶外,也是构成建筑基本单位“间”的要素,四根柱子组成的立体空间就是一“间”。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开间越多,建筑等级越高。

柱子下面的基座叫柱础,往往是石制的,其作用是防止柱身下沉和木柱朽烂。柱础花色很多,有的还施雕刻,明代多覆盆式,清代多圆鼓式。

img39

雀替

知识链接:雀替

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牛腿”,位于柱与枋(或梁)相交处,具有稳定和装饰的功能。雀替从力学上的构件,逐渐发展成美学的构件,就像一对翅膀在柱的上部向两边伸出,使得柱头部分的装饰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所有雀替都漆或雕刻得很华丽,给人印象很深,大有无雀替不成中华建筑之感。

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语言——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最精巧、最华丽的部分,一般置于柱头和额枋(又称阑头,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宋代称“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清代称“斗科”或“斗拱”。斗拱的主要构件是:斗(方形木块)、拱(弓形短木)、昂(斜置长木)。斗拱层数越多,建筑等级越高。同一时代的建筑,有斗拱的级别高于无斗拱的,斗拱多的又高于斗拱少的。

img40

斗拱的主要分件

斗拱最初是由于木结构建筑的实际需要才诞生的,它其实是柱子与梁架之间的过渡构件,主要作用就是扩大梁枋和柱头的接触面,从而加强柱头与梁架的联系,以承托中国古代建筑那高大厚重、出檐深远的屋顶。唐宋以前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斗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远看檐下斗拱犹如密布一排雕饰品,但其结构作用仍未丧失。

建筑之上的美丽冠冕——大屋顶

大屋顶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标志物。它以屋顶出檐并向上仰翻的弧形造型,展示出独特的形态之美——飞檐翘角。它的功能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雨水急剧下流,还能通过斗拱挑起出檐更好地采光通风。这种大屋顶造型,贯穿于我国古建筑发展的始终,并且派生出形态多样的大屋顶。

庑殿顶 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

img41

歇山顶 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歇山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所以又称九脊顶。

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重脊,又称挑山顶。

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为了有效防止火灾蔓延,硬山顶建筑往往把山墙造得高大,称封火山墙。其上缘呈阶梯状逐级折下者,称叠落山墙,又因其形如马首侧面,也称马头山墙;顶部如观世音菩萨所戴头巾状,称观音兜山墙。

img42

封火山墙

img43

观音兜山墙

攒尖顶 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由若干屋脊交于上端。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

卷棚顶 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

盝顶 为梁架结构,多用四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面。顶部是在平顶的屋顶四周加上一圈外檐。

根据建筑物屋顶重檐大于单檐的原理,所以屋顶形式的等级大小依次是: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单檐庑殿、单檐歇山、单檐攒尖、悬山、硬山。

知识链接:钩心斗角

钩心斗角一词最早出自杜牧的《阿房宫赋》:“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一句,来形容阿房宫建筑漫回钩心、垒砌斗角的统一均齐、对称严谨之美,形容阿房宫宫殿的交错与精巧。

中国古代建筑的“面子”——大门、影壁

img44

门钉与铺首

大门 大门是建筑的出入口,所处的位置特别明显,比较有讲究。和屋顶一样,大门也是房屋主人身份的一种象征。门扇是大门最重要的部分,古代最常见的是两扇(汉字“門”就是两户相对),上有门档,下有门槛,两旁有门墩,又称门枕石、抱鼓石。所以有门档户对(现代人异化为“门当户对”)之说。

门上安有门钉,本为固门,发展到后来,成为古建筑大门上的一种特有装饰,并显示等级,如皇宫门钉为横竖皆九,王公贵族为横七(或五)竖九。门扇的中央,一般还有兽面形的门环,称“铺首”。古代俗语“兽面衔环辟不祥”,可见,铺首是含有驱邪意义的传统门饰。此外,门色以红、绿、黑区分等级,门质以铜、锡、铁、木区分等级。门上的小屋顶称为“门头”。门头不但用来遮阳挡雨而且也有很强的装饰作用,使大门显得更为气派。

知识链接:午门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因其正处在子午线上而得名。午门平面呈“凹”形,以聚生气。门上建崇楼五座,正楼九开间,象征“九五至尊”。正楼为重檐庑殿顶,东西四座重檐四角攒尖方形亭楼,仿佛朱雀展翅,俗称“五凤楼”。共有五个门洞,当中是正门,正门左右侧各有一门,另外左右还有两个掖门。中央正门等级最高,供皇帝出入,此外皇后成婚入宫时经过一次,殿试后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在放榜后可由此门出宫,被认为是极大的荣誉。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掖门出入。

img45

北京四合院影壁

影壁 古建筑向南的正门要开得又大又宽,以表示不凡的气派。这样,对于注重封闭和内向的古建筑来说,就显得过于暴露了,于是古人就在门外或门内造一堵墙来作为屏蔽,以“隐其内室屏障视线”,所以影壁,含“隐蔽”之意。又因常建于南面,最能受到阳光的照射,又称照壁。有影壁的建筑,往往是显赫人家,令人肃然起敬,人们到此要下马,整理衣冠,所以是“肃墙”。时间一久,肃墙长草,所以也称“萧墙”。后来人们对宫廷多祸事,称为“祸起萧墙”。

影壁具有装饰观赏作用,还与风水有关。风水讲究导气,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避免气冲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不能封闭,故形成影壁这种建筑形式。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

中国传统思想里,“天圆地方”、“尊卑有序”、“中庸平和”等观念代表其精髓。在建筑布局方面,这些观念得到最直观的体现。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建筑布局的法则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平面布局有一种简明的组合规律,即以庭院为单元,组合成各种形式的建筑群,左右延伸扩展、轴线对称,营造出宏伟壮丽的艺术效果。这种布局是最便于根据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差别。

这种平面布局有别于西方建筑和现代建筑。西方建筑和现代建筑都是沿着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方向发展,最终以高大的体量取胜,而中国古代建筑采取由单体建筑到建筑群落、由小群落到大群落的数量扩展方式,以深广的数量取胜,“庭院深深深几许”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布局特征。

img46

德国科隆大教堂高达157米

img47

中国古代建筑布局示意图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布局之灵魂,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封闭空间。庭院反映出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即封闭性和内向性,只有在高墙围护的深深庭院之中,才具有安全感和归宿感。庭院是房屋采光、通风、排泄雨水的必需,也是进行室外活动和种植花木以美化生活的理想解决办法。北方为求得充足日照,庭院开阔;南方则要避免炎炎烈日,而加强室内通风效果,于是庭院小巧精致,成为“天井”,这样可增强室内的通风效果。

知识链接:天井

江南多雨,民居多采用“天井院”住宅形式,四周的房屋连结在一起,之间围成一个小天井。天井起着采光、通风、聚集和排泄雨水以及吸除烟尘的作用。天井四周房屋屋顶皆向内坡,雨水顺屋面流向天井。这种将雨水集中于住宅之内的做法,被称为“四水归一”、“肥水不外流”,对于将水当作财富的百姓来说,这是大吉大利的事。

皇家的尊严——宫殿建筑的布局

严格的中轴对称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尚中”的思想,认为帝王只有居于四方之中,才能“中立不倚”,进一步才能动静不失其时,以不变应万变,最后达到万寿无疆的境界。所以古代“王者必居土中”的观念是十分强烈的。天子居中心至尊之位,这种观念主要是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此外,古人也认为,天子居中,便于国家的治理。古代的帝王,选择都城的中心建宫殿。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主要建筑不仅华丽,而且必须布局在中轴线上,次要建筑体量小,布局在中轴线两侧。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

左祖右社 中国的礼制思想,有一个重要内容,即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有土地才有粮食,“民以食为天”,“有粮则安,无粮则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左祖右社,正是体现了这些观念。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也称太庙)。祖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

前朝后寝 这是宫室(或称宫殿)自身的布局。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一墙之隔。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奉行大典之处,后寝是帝王和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

围合的小天地——民居建筑合院式的布局

中国传统民居,基本上都是遵循着组合的内向原则而刻意布局的。合院式民居就是其中的代表,它对外只有一个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这种布局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正房,左右布置厢房,形成东西向次轴线。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的院子就是“三合院”、“四合院”的合院式民居。根据需要沿轴线可形成多进院落。

【学生讲坛】

1.谈一谈“大兴土木”、“墙倒屋不塌”、“飞檐翘角”等词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哪些特色?

2.根据欧阳修《蝶恋花》词中“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说说中国建筑的组群布局。

【技能训练】

[训练项目]中国古代建筑构件和等级制度赏析。

[实训目标]

1.能够赏析中国古代建筑各种构件特征和作用。

2.能够辨别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

[实训内容和方法]

1.2人一组,网上查找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台基、斗拱、门等构件图片。

2.分析每类构件的特征、作用及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的体现。

3.每组结合中国古代建筑各种构件的图例写一份分析材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