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4 中国古典园林举要
【学习导读】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极其多样。按园林占有者身份分,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划分,又可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从商周时期的“灵囿”算起,皇家园林长期以来一枝独秀。直至明清,随着江南私家园林的蓬勃发展,中国园林形成南北并峙的局面。南方以苏州园林为代表,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等名园荟萃,湖水山石、亭台楼阁,极富生活情趣;北方则以北京、河北承德的园林为代表,今天的颐和园、避暑山庄还残存着些许帝王气象。即便是浴火重生的圆明园,也在残垣断壁间隐约透出几分昔日的辉煌。
【相关知识】
一、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憩享受的园林。它的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金碧辉煌,建筑体形高大,表现了封建帝王拥有四海的权威。现存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和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中国造园艺术的典范——颐和园
颐和园万寿山
颐和园是我国现有大型皇家园林中最为完整、最为典型的一个,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园林。1998年,颐和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1750年,乾隆皇帝为了庆祝母亲60岁寿辰,下旨兴建。咸丰十年(1860年)为英法联军所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取“颐养太和”之意,改名颐和园。它有着丰富的政治历史内涵,与中国近代历史突变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清代戊戌变法前后是权力的中心,慈禧太后的许多决策都是在此决定的。光绪皇帝也曾在此接见袁世凯,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软禁在此。
全园由万寿山、昆明湖组成,占地29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3/4。整个园林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精致的建筑。山脚下建了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红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成功地运用了“抑景”和“借景”手法,以园外数十里西山群峰为背景,把玉泉山上宝塔纳入全园画面之中,从园中西眺,使人有山外有山、景外有景之感。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是举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其主要景点有佛香阁、仁寿殿、乐寿堂、玉澜堂、大戏楼、谐趣园、十七孔桥、长廊、石舫(清晏舫)等,许多景点效法了江南园林的一些优点,如谐趣园就是仿无锡寄畅园建造的,西堤是仿杭州西湖的苏堤。
清晏舫
知识链接:颐和园的石舫
颐和园的石舫取名清晏舫,寓“海清河晏”之意。长36米,舱楼仿造外国游艇,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
舫又称不系舟,是仿造舟船造型的建筑,常建于水际或池中。舫在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创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船是古代江南的主要交通工具,舫就成了古代文人隐逸江湖的象征,表示园主隐逸江湖,再不问政治。皇家园林中的石舫,更是有其特殊的含义。按唐魏征之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由于石舫永覆不了,所以含有江山永固之意。
中国园林史上的里程碑——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中国四大名园之一。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完成,总面积569公顷,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相当于颐和园的两倍。周围石砌宫墙长达10公里,墙内的建筑布局大致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避暑山庄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山区占了整个园林面积的4/5。避暑山庄之外,半环于山庄的是雄伟的寺庙群——“外八庙”。外八庙以汉式宫殿建筑为基调,吸收了蒙、藏等民族建筑艺术特征,创造了中国多样统一的寺庙建筑风格,呈众星捧月之势,象征着民族团结和中央集权。
避暑山庄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造园思想,按照地形地貌特征进行选址和总体设计,“物尽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同时融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于一身。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被誉为“中国地理型貌之缩影”,堪称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
曾经的“万园之园”——圆明园
圆明园由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组成,占地350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知识链接:解读“圆明”
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雍正的佛号“圆明”。对这个园名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避暑山庄外八庙
圆明园遗址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历经雍正、乾隆、道光、咸丰各朝营建,前后长达151年之久,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圆明园不仅继承发展了我国传统的园林建筑艺术,而且还包括了西洋建筑的特色,最有名的“大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海晏堂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18日—19日,园中的建筑被烧毁,变成一片废墟。新中国成立后,建成遗址公园,主要遗址得到保护整修,形成了以西洋楼为代表的宏大遗址群落。
知识链接: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清代乾隆年间在圆明园“海晏堂”西洋古建筑前,建有一个大型喷水池,被人称为十二生肖“水力钟”。此喷泉和十二生肖计时方法结合起来,组成一组构思新奇绝妙的喷泉景观。喷水池正中是一个高约2米、用3块巨石雕成的蛤蜊,远远望去像一朵盛开的莲花。两旁八字形的石台上,各有6个人身兽头的铜铸小动物,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每个动物就是一个喷泉机关,每到一个时辰,相应动物口中就喷水两个小时。如子时是鼠喷水,丑时则换作牛喷水。12个动物轮流值班,定时喷水,构成了连续不断的喷水时钟;有人路经此处,只要看看当时是哪个动物喷水,就知道是什么时辰了。可惜,1860年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这一奇特景观从此消失了。近年,这些铜首已渐有下落,牛、虎、猴、猪、马等5件青铜兽首已分别在2000年、2003年和2007年由爱国人士出资抢救回国,收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鼠首、兔首于2009年2月在法国一家拍卖行拍卖,龙首目前在台湾,保存完好。蛇首、羊首、鸡首、狗首等4件仍然下落不明。
海晏堂及其前面的喷水池、兽首(清・郎世宁绘)
二、玲珑秀美的江南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的主人往往是宫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退下来的士大夫等等。园林的特点是规模较小,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且居住和游览合一。园林色彩淡雅素净,表现主人悠游林下,寄情于山水之中的心态。私家园林大多在江南一带,如苏州、南京、上海、无锡、杭州、扬州等地。苏州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上海的豫园,无锡的寄畅园,扬州的个园,都是著名的私家园林。
疏朗平淡见天真——拙政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东北街,全园面积约4.1公顷,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苏州四大名园之首,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归隐苏州后买下此地,聘著名画家文征明参与规划设计,历时16年建成,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馈……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取园名,暗喻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拙者)的“政”事。太平天国时期,拙政园成为忠王府花园。
拙政园的特点是园林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把有限的空间进行分割,充分采用了借景和对景等造园艺术。园以水景取胜,平淡简远,朴素大方,保持了明代园林疏朗典雅的古朴风格。全园分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知识链接:苏州园林甲天下
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美誉。明清全盛时200多处园林遍布古城内外,至今保存完好的尚存数十处,分别代表了我国宋、元、明、清江南园林风格,以其古、秀、精、雅、多而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沧浪亭(宋)、狮子林(元)、拙政园(明)和留园(清),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苏州的造园家运用独特的造园手法,使人“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地。“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对苏州古典园林的评价。
未入园林先成景——沧浪亭
沧浪亭,位于苏州市城南,在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始建于北宋,为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苏舜钦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沧浪亭》长诗。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兴废,但其古木苍老郁森,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
沧浪亭的特色是未入园林先成景,一泓清水绕园过。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廊中的漏窗把园林内外山山水水融为一体。著名的沧浪亭即隐藏在山顶上,高踞丘岭,飞檐凌空。亭上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选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下联出于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句。
假山王国——狮子林
狮子林假山
狮子林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苏州四大名园之一。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为元代园林的代表。因园内石峰林立,状如狮子,故名“狮子林”,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狮子林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大规模假山的仅存者,假山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远大于一般园林。园内假山以“取势在曲不在直,命意在空不在实”的手法造型,三面环水,气势磅礴,峰峦叠嶂、洞壑幽深、奇峰林立、怪石嶙峋,像一座曲折迷离的大迷宫。晚清诗人袁学澜在《狮子林记》中曾有评价说:“石之奇,为吴中之冠”。
奇石冠云峰峭立——留园
留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阊门外,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嘉庆三年被刘恕所得,扩建后改名寒碧山庄,也称“刘园”。太平天国后,阊门外独留此园未毁,谐刘园之音,改名为留园。该园最大的特点,是以建筑庭院划分与组合园林空间见长,其中厅堂在苏州诸园中最为宽敞华丽。全园分东、西、中、北四部,四景区间以曲廊相连,廊长700余米,依势曲折,通幽度壑,循廊而观,处处有景,堪称我国造园艺术佳作。长廊两壁上嵌有历代名书法家石刻300多方,人称“留园法帖”。东园内的“冠云峰”,高约9米,为宋代花石纲遗物,也是江南最大的太湖石。
留园曲廊
留园冠云峰
以少胜多的典范——网师园
网师园是苏州典型的府宅园林,位于苏州城东南隅。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最初是宋代藏书家吏部侍郎史正志罢官后建的一座宅院,取名“万卷堂”,亦称“渔隐”,后废。清乾隆年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借“渔隐”原意,定园名为“网师园”。网师乃“渔夫”、“渔翁”之意,网师园便意谓“渔父钓叟之园”,以表示自己隐逸清高。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
网师园总面积不及拙政园的1/6,但小中见大,布局精巧,结构紧凑,以建筑精巧和空间尺度比例协调而著称。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园林大师陈从周誉之为“苏州园林小园极致,在全国园林中亦属上选,是以少胜多的典范”。1997年,网师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知识链接:月到风来亭
月到风来亭
网师园彩池西岸有一个小亭,叫“月到风来亭”。亭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取自唐代大文豪韩愈的“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诗句之意,另一说是取义于宋理学家邵雍的《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如果只是从字面上看,后者好像比较接近,但无论源自韩愈还是取自邵雍,这个亭名都堪称绝佳之作。亭内正中有一面很大的镜子,在明月当空的月夜里,水中、镜中、天上3个圆月珠联璧合,形成“三月同辉”的奇景。
造园者不见此山,正如学诗者不知李杜——环秀山庄
环秀山庄始建于唐代末年,原为唐代金谷园故址,宋代为景德寺,明时是宰相申时行的住宅,清代先后属刑部员外郎蒋楫、尚书毕沅、大学士孙士毅等所有。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归汪氏宗祠“耕荫义庄”的一部分,取名“颐园”,园中主厅名“环秀山庄”,遂以厅名取代园名。
环秀山庄占地不大,园内湖石假山为中国之最。山体仅占半亩,峭壁、峰峦、洞壑、涧谷、平台、磴道等山中之物,却应有尽有。环秀山庄的假山具有摹于自然高于自然,空间变化丰富,细部处理严谨等特点,为湖石假山营造的典范。正如园林大师陈从周称:“环秀山庄假山允称上选,叠山之法具备。造园者不见此山,正如学诗者未见李杜,诚占我国园林史上重要一页。”1997年,环秀山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溪谷山林入城市——豫园
豫园位于上海老街城隍庙的北面,是明代四川布政使潘允端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动工建造的。豫园之名取“豫(愉)悦双亲”之意。整个园林规模宏伟,当时占地4.7公顷,现占地约2公顷,兼有明清两代南方园林建筑风格,被誉为“奇秀甲于东南”。
环秀山庄假山一角
豫园身处闹市之中,四处以高高的龙墙与外界隔绝,除东面高墙处有装饰性花窗外,其余都为实墙,这样,花园才能闹中取静,也才是真正的城市山林本色。五条龙墙将全园40余处亭、台、楼、阁分割为各具特色的六个景区,以有限的空间,表现无穷宇宙的意境,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壶中天地”的境界。用2000吨黄石堆叠的大假山,高14米,宽60米,深40米,规模之大,名冠江南。玉华堂前的太湖石“玉玲珑”为江南三大名石之冠。
四季假山穷奥妙——个园
豫园龙墙
个园春山
个园位于扬州市东关街,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是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的基础上所建的私家园林,占地0.6公顷。园主人好竹之虚心劲节,因此园名即取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以及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之意。
个园小巧玲珑,园内翠竹成林,以假山堆叠精巧著名,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的山石,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有“夏山苍翠而如滴,冬山惨淡而如睡,春山淡冶而如笑,秋山明朗而如妆”的说法。游人游园一周,似历一年。
三、凭海临风的岭南园林
岭南因地处亚热带,终年常绿,又多河川,造园条件优越。岭南园林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风格,同时地方特色十分浓厚。主要特点是:具有热带、亚热带风光;建筑物较高而宽敞,形体简练;装修典雅而华丽,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反映出中西兼容的岭南文化特点。广东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佛山梁园,被称为“岭南四大名园”或“广东四大名园”。
尽显岭南庭院精髓——清晖园
清晖园建筑
清晖园位于佛山市顺德区,是中国十大名园、岭南四大名园之一。清晖园始建于嘉庆五年(1800年),1996年扩建成2.2公顷,以尽显岭南庭园雅致古朴的风格而著称。“清晖”的园名,意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示报答父母如日光和煦普照之恩。
清晖园内水木清华,景致清雅优美,龙家故宅与扩建新景融为一体,利用碧水、绿树、古墙、漏窗、石山、小桥、曲廊等与亭台楼阁交互融合。集明清文化、岭南古园林建筑、江南园林艺术、珠三角水乡特色于一体,突出了我国庭院建筑中雄、奇、险、幽、秀、旷的特点。建筑物形式轻巧灵活,雅致朴素,有大量装饰性和欣赏性的陶瓷、灰塑、木雕、玻璃。庭园曲径回廊,景趣盎然。
藏而不露缩龙成寸——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建筑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为广东四大名园保存原貌最好的古典园林,是典型的岭南园林建筑。全园建筑面积只有近2000平方米,以“小巧玲珑”的独特风格而著称。
余荫山房布局精巧,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将亭、台、楼、阁、堂、馆、轩、榭、桥、廊堤、山石、碧水尽纳于三亩之地,使得小小园林显出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通过名工巧匠的精雕细刻,使全园的纹饰做到丰富而精致、素色而高雅,给人们一种恬静和雅淡的美感,如置身于“波暖尘香”之中。其后门中的对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正是此园点题之句。
邂逅咫尺山林——可园
可园位于东莞市城区,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为莞城人张敬修所建。前人赞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人间”。“可”字还包含“合适、称心如意”的意思。
可园的特点是以小见大、缜密布局、设计精巧。可园占地面积约0.22公顷,共有1楼6阁5亭6台5池3桥19厅15间房,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一应俱全。园内景观多“可”字命名,如可楼、可轩、可堂、可洲等。最高建筑可楼,高15.6米,沿楼侧石阶可登顶楼的邀石阁,眺莞城景色。
可楼
清代岭南著名花鸟画家居巢、居廉客居可园十年,创造了没骨法、撞粉法画花鸟画,为岭南画派开创先河。
清代岭南文人园林的代表——梁园
梁园是佛山梁氏宅园的总称,主要由“十二石斋”、“群星草堂”、“汾江草庐”、“寒香馆”等不同地点的多个群体组成,规模宏大,主体位于佛山市松风路先锋古道。梁园由当地诗书画名家梁蔼如、梁九章、梁九华及梁九图叔侄四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年)陆续建成,历时四十余年。
民国初年,梁园濒于湮没。1994年进行大规模全面修复,总面积约2.1公顷。梁园是清代岭南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其布局精妙,宅第、祠堂与园林浑然一体,岭南式的“庭园”空间变化迭出,格调高雅;造园组景不拘一格,追求雅淡自然,如诗如画的田园风韵;富于地方特色的园林建筑式样完备、轻盈通透;园内曲水回环、松堤柳岸,形成特有的岭南水乡韵味。
【学生讲坛】
1.谈一谈争论中的圆明园重建——国耻抑或国威。
2.“苏州园林如宋词,纤巧精美;扬州园林像唐诗,清秀富丽;颐和园则像是汉赋,恢宏广博。”(陈从周《园林谈丛》)。这说明中国古典园林有怎样的文化内涵?
【技能训练】
[训练项目]我国著名古典园林鉴赏。
[实训目标]
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的特色。
2.能鉴赏我国著名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造园手法。
[实训内容和方法]
1.5—6人一组,网上查阅我国著名古典园林实例,收集园林景点图片及文字介绍资料。
2.分析归纳每个园林的艺术特点、造园手法。
3.制作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介绍展板,在校园内展出。
★学习资源
1.周武忠著.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翟文明主编.话说中国园林.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
3.黄震宇,唐鸣镝编著.古建园林赏析.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4.中华五千年网 http://www.zh5000.com
5.中国文化网 http://www.chinaculture.org
6.中国世界遗产网 http://www.cnwh.or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