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陈仓炎帝创基业
陕西宝鸡市,古名陈仓,为第一世炎帝石年生长、创业、建国之地,分布着炎帝胜迹和有关地名,流传着炎帝故事。
宝鸡一带传说炎帝“生于濛峪,长于瓦峪,沐九龙泉”。濛峪、瓦峪,是姜水的两条支流。市南5公里外有濛峪村,又名峪家村、峪泉村,相传是炎帝出生地,从前修建有“神农祠”,有大殿、配殿、龙王殿、钟亭、钟楼等建筑。旧祠大部分已毁,尚存配殿一间,标志遗址石碑一通。配殿门楣上书刻“神农祠”3个大字。殿角石碑上书刻“九龙泉”3个字。九龙泉,又名九圣泉,传说炎帝出生第三天,女登夫人抱儿子来九龙泉“洗三”。濛峪南依秦岭,西临渭水,风光优美。
陈国灿《民族联合 缔造中华》一书说:“炎帝诞生在陕西姜城峪家村是有可能的。因为在五六千年前,在西起宝鸡,东抵武功、扶风,北到凤翔的广大地区,气候温暖,森林茂盛,河水丰沛,土质松软肥沃,适合农耕,炎帝族就曾居住在姜水及附近其他河流两岸,氏族居民十分集中。”
炎帝石年少年时就喜爱花草树木,长大成年后更是喜欢观察各种植物,并有创造发明,成为影响久远的上古领袖人物。东汉《白虎通义》曰:“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2],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炎帝石年时,“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人们缺乏衣食来源。炎帝石年寻找到能吃的植物,采集来试种,同时制作耒耜,用来翻土。
石年找到五谷——稻、黍、稷、麦、菽(豆),发明了耕种、收获、储藏、食用等方法,教导人们耕稼。众人学会了种五谷,衣食来源多了,都很感激他,拥立他为首领。
约在黄帝纪元前520年(公元前3218年),姜石年在陈仓建立“神农氏”王朝,称号“炎帝”,是为第一世炎帝,全称“炎帝神农氏”。《读史方舆纪要》云:“姜水城,在宝鸡县(今宝鸡市)南七里,城南有姜水。”姜水城,又名姜氏城、姜城堡,原为姜水东侧一块突兀的高地,面积约49万平方米,就是炎帝石年建都之地。
炎帝石年以牛为图腾,古人习俗,将领袖与图腾合像,传世的炎帝像头上长牛角,原是牛图腾的反映。古书里说,炎帝“人身牛首”,并非真是那副尊容。
炎帝发明农耕,放火烧荒,开垦农田,发展农业生产,有“火德”之瑞。《左传.昭公十七年》:“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炎帝以火名作王朝官名,置五官:春官大火氏,掌管典礼;夏官鹑火氏,掌管军政军赋;秋官西火氏,掌管刑狱;冬官北火氏,掌管工程制作;中官中火氏,为百官之长。神农氏王朝的五官制,沿袭于伏羲氏王朝的五官制,仅是名称不同而已。
炎帝建立国家,人们欢欣跳跃,表演神农氏乐舞。《中华文明史》云:“神农氏乐舞《扶犁》。又叫《扶持》、《下谋》。传说炎帝即神农氏,为人们发明了耒耜(原始犁),教会了人们开荒种谷,播种收获。于是命他的属下刑天氏创作了这个舞蹈。这是一部用‘土鼓’(瓦框皮革蒙面鼓)伴奏,表达人们虔诚地给予自己丰收果实,向使他们得益受福的神灵致敬崇拜的舞蹈。从它的名称大概可以想象得出它的表演情状,可能是对农耕生产过程的模拟。”
唐代文学家元结,有感于“伏羲氏至于殷室,凡十代,乐歌有其名,无其辞,考之传记而义或存焉”,乃作《补乐歌十首》,序云:“《丰年》,神农氏之乐歌也,其义盖称神农氏教人种植之功。凡二章,章四句。”
犹太帝兮,其智如神;
分草实兮,济我生人。
犹太帝兮,其功如天;
均四时兮,成我丰年。
宝鸡市南20余公里的天台山,为宝鸡名胜之地,位于秦岭北麓,面积124平方公里,峰峦突兀,松柏苍郁,云雾缭绕,溪水潺潺,犹如仙境。
天台山上有炎帝胜迹及其传说。天台山主峰背后有三峰并立,状如天柱,名曰柱峰莲花顶。在莲花顶的后面有一处幽邃的山谷,相传是炎帝首创“太阳市”的地方。太阳市,又称“日中为市”,在中午开市,过了中午闭市,不误农时。东汉王符《潜夫论.五德志》云:“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炎帝石年看到人民的生活有了改善,但是还不方便,就在天台山创办太阳市,教导人民把彼此需要的货物拿到市场交易。看到太阳市的好处,各地也跟着兴办起来。天台山太阳市,开创了集市贸易的先河。
炎帝在音乐方面也有创造。《世本.作篇》记述:“神农作琴,神农作瑟。”东汉桓谭《新论.琴道》云:“昔神农继宓羲(伏羲)而王天下……始削桐(木)为瑟,绳丝为弦,以通神明,合天地之和。”琴、瑟是中国古代拨弦乐器,用桐木制作,流传至今。《诗经.小雅.鹿鸣》曰:“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能够带来欢乐。
炎帝石年教人民种五谷,尝百草为民找药治病,勤勤恳恳地操劳一生。传说炎帝上天台山尝百草辨药性,不幸误食断肠草,没有及时找到解药,被夺去了生命。遵照遗嘱,安葬于天台山莲花台。炎帝石年之子临即位,是为第二世炎帝。炎帝临决心继承先帝遗志,教人民种五谷、尝百草、辨药性,为人民谋福利,发扬神农氏王朝的优良传统。
天台山上原有停放炎帝遗体的“骨台寝殿”,因年代久远,寝殿早已湮没,但是柱础石、垣墙基础还历历在目,汉白玉“骨床”依然嵌在寝殿遗址中央。近世建有“天台山陵园”。
宝鸡的炎帝胜迹地点分散,古建筑大部分已经损毁,不便举行观瞻、祭祀活动。在20世纪90年代,宝鸡兴建了两处纪念地——炎帝祠与炎帝陵。
炎帝祠,建在宝鸡市内河滨公园里,1992年落成。祠区面积近1万平方米,建筑群中有主殿、配殿、钟楼、鼓楼、回廊等,错落有致。主殿高20余米,古铜色琉璃瓦顶,衬以回廊石柱,花岗岩栏板,绘有《尝百草》壁画,陈列介绍炎帝业绩的文物、图片,以及历代颂扬炎帝的碑文。祠前渭河荥绕东去,秦岭山塬南北夹峙,风光佳境,气势开阔。
炎帝陵,建在宝鸡市渭滨区神农乡常羊山。1993年4月,炎帝灵骨从天台山莲花台迁移出来。17日清晨,炎帝出生地峪泉村举行了盛大的迎灵仪式。18日,举行了隆重的吊唁活动;19日,炎帝龙棺安葬于常羊山“炎帝陵”。相传,常羊山是炎帝生息和祭天的地方。陵园内,陵墓耸立,陵殿供奉炎帝塑像。陵下有炎帝公园,东有圣母池、圣母宫,西有百草堂、药王洞,近处有九龙泉。
宝鸡人民祭祀炎帝的活动,始于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盛于汉唐。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都要举行祭祀活动。如今有了“炎帝祠”“炎帝陵”,祭祀活动更盛于从前,海内外的炎黄子孙也纷纷前来寻根祭祖。
《历代帝王年表》曰:“炎帝神农氏育于姜水,以火德王……在位百四十年。”第一世炎帝石年在位年代约为黄帝纪元前520—381年(公元前3218—公元前3079年)。
古史学家徐旭生先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论述:“我们的祖先有部分,此后叫华夏族,内中有一个氏族叫作少典。它与有虫乔氏族为互通婚姻的氏族。它的生活区大约在今甘肃、陕西两省交界的黄土高原或它的附近。从这个氏族分出两个重要的氏族:一个住在姬水旁边,此后得了姬姓,就叫黄帝氏族;另外一个住在姜水旁边,此后得了姜姓,就叫炎帝氏族。这两个氏族发展以后,渐渐的部分顺着河流向东迁移。炎帝氏族所在偏南,顺着渭水、黄河两岸,一直发展到今河南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搭界的地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