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古建筑概述

中国古建筑概述

时间:2023-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瓦的出现与使用,是西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3.隋唐,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隋唐时期的建筑风格可以用“雄浑壮丽”四个字来概括。4.宋朝,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宋朝时期,城市结构和布局打破了汉唐以来的里坊制度,开始临街设店,形成了按行业成街的情况。6.明清,中国古建筑体系的高峰时期目前,我国保存下来的大多数古代建筑为明清时期的作品。
中国古建筑概述_旅游专业知识

第一节 中国古建筑概述

命题点选析

考点1 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    重点等级★★

我国古建筑与欧洲建筑(以意大利比萨斜塔为代表的罗马建筑、以法国巴黎圣母院为代表的哥特式建筑)、伊斯兰建筑并列为“世界三大古代建筑体系”。

1.原始社会至汉代,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

原始社会晚期,在我国北方出现了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的简单穴居或浅穴居;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或木构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开始萌芽。根据考古发现,中国传统院落式建筑群的组合最迟在商代早期已经开始定型,传统木构架的主要形式已初步形成。

西周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和建筑有了严格的等级制度。陕西岐山凤雏是周代早期遗址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严谨的四合院。瓦的出现与使用,是西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

春秋时代,出现了建在高大夯土台上的诸侯宫室,以宫室为中心的城市格局也初具雏形,木构架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出现了技术高超的建筑匠鲁班,夯土筑城成为当时一项重要的国防工程。战国时代,我国出现了制砖技术、多层木构架技术和彩画技术,城市规模比以前更加宏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

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特体系基本形成,演绎着一个“秦砖汉瓦”的宏阔时代。建筑具有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斗拱已经出现并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木建筑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方式趋于完善,屋顶形式趋于多样化。东汉时期已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如石祠、石阙、石墓等;建筑装饰已广泛应用,色彩有了明显的进步。秦汉时期还修建了空前规模的宫殿、陵墓、万里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

2.魏晋南北朝,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建筑体系除宫殿、住宅、园林外,还产生了寺庙、塔、石窟、精美的雕塑和壁画等宗教建筑形式。金属材料被用做建筑装饰;大量木塔的建造,显示了木结构技术的提高;砖结构被大规模地应用到地面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造,标志着砖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

3.隋唐,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

隋唐时期的建筑风格可以用“雄浑壮丽”四个字来概括。隋唐建筑类型以都城、宫殿、佛教建筑、陵墓和园林为主。隋朝建造了规划严整的大兴城,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拱大石桥——安济桥。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唐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木构架的做法已经相当正确地运用了材料性能,出现了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从而使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工的都料匠。建筑有严格的等级。

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殿堂、陵墓、石窟、佛塔、桥梁等建筑物及城市宫殿的遗址,无论在布局或造型上都有较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现存著名的唐朝建筑仅有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的实物。

唐朝建筑的特点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较长,斗拱比例较大,木柱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棂窗(直条形窗格),建筑材料为泥土夯筑。整个建筑风格庄重朴实,规模宏伟。

4.宋朝,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

宋朝时期,城市结构和布局打破了汉唐以来的里坊制度,开始临街设店,形成了按行业成街的情况。各工种的操作方法和工料的估算都有了较严密的规定,且出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建筑文献《营造法式》。《营造法式》是北宋朝廷为了管理宫室、坛庙、官署、府第等建筑工程,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颁布的。它是对各种建筑设计、结构、用料等进行规范的著作。现存宋代的建筑有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和浙江宁波保国寺等。

宋朝建筑的特点是,屋顶坡度增大,屋面开始弯曲,出檐不如前代深远,出现微微的翘角,采用菱花隔窗,出现了灿烂的琉璃瓦和精致的雕刻彩绘,使建筑风格趋向柔和秀丽。

辽代建筑风格接近于唐代风格,为扩大室内使用面积,在建筑平面上创造性地使用了“减柱法”及“斜拱”等形式。天津蓟县独乐寺、山西大同华严寺、辽宁义县奉国寺为这一时期的著名建筑。

5.元朝,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又一发展时期

元朝,中国古建筑进入一个融合多种文化的新发展时期。元大都城是自唐长安城以来又一个规模巨大、规划完整的都城。城市进一步发展了各行各业的作坊、店铺、戏台、酒楼等工程和娱乐性建筑。喇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逐步影响到全国各地。大小建筑普遍使用辽代所创的“减柱法”。许多大构件多采用自然弯材稍加砍削而成。现存元代的建筑有山西芮城永乐宫、山西洪洞广胜寺等。

元朝建筑的特点是,大小建筑使用“减柱法”,用材小,出现弯材,斗拱变小而装饰性增强,瓦顶多样,脊部出现了脊筒子,邸吻尾部逐渐向外弯曲。

6.明清,中国古建筑体系的高峰时期

目前,我国保存下来的大多数古代建筑为明清时期的作品。城市建设除都城外,出现了若干新兴的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城市和地方城镇。建筑群的布局更为成熟,宫苑、陵寝规模宏大。祠祀建筑得到发展,不仅在都城内修建了许多大型坛庙,各地方也建造了大批祠庙和表彰封建道德和功绩的牌坊、碑亭等。在城市和乡村中,增加了很多书院、会馆、宗祠、祠庙、戏院、旅馆、餐馆等公共性建筑。

由于制砖手工业的发展,砖不仅用于城墙建造,还广泛运用于民居,并出现了全用砖砌的建筑物,砖雕工艺娴熟。官式建筑已高度标准化、定型化。清朝于1723年颁布了《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统一了官式建筑的模式和用料标准,简化了构造方法。皇家园林和私人园林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在明末出现了一部总结造园经验的著作《园冶》。北京明清故宫和沈阳故宫是明清宫殿建筑群的实例。

明清时期建筑的特点:明朝比较广泛地用条砖砌墙;斗拱比例更缩小;重要建筑物的屋顶全部覆盖琉璃瓦;殿顶变得高陡,屋面弯曲度大,两面翼角上翘。清朝建筑外形与明朝差不多,但翼角翘得更高;斗拱比例更小,朵数增加;构件装饰简化;空间分割艺术日趋成熟;匾额和对联盛行一时。

考点2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    重点等级★

1.台基

台基,也称基座,是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台基大致有四种:

(1)普通台基,用素土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1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比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级台基,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使用者的高贵和建筑级别。更高级台基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到明清时代,须弥座几乎成了重要建筑无处不在的台基。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4)最高级台基,是将几层带有石栏杆的须弥座叠在一起,从而使建筑显得更为宏伟高大。这种台基只用于皇宫中最高级建筑和全国著名庙宇的主要建筑上,如北京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等。

2.木头圆柱

木头圆柱,为常用松木或楠木制成的圆柱形木料,置于石头(或铜器)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3.开间

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它是中国古建筑空间组合的基本单元。建筑物的迎面间数称“开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

中国古建筑中的开间有明确的等级制度,开间越多,等级越高,最高级的建筑为开间9间,进深5间,象征九五帝王之尊。现存宫殿以面阔11间为最大,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在清朝由9间扩展到11间。

4.大梁

大梁,即横梁,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大梁常用松木、楠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5.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斗拱中,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置于柱头和额枋(又称阑头,俗称看枋,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斗拱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建筑学界常用它作为判断建筑物年代的一项标志。

建筑物上有无斗拱成了识别等级地位的显著标志。建筑等级中,同一时代的建筑有斗拱的建筑高于没有斗拱的建筑,斗拱多的高于斗拱少的建筑,斗拱层数越多,建筑等级越高。普通百姓建筑不用斗拱。

6.屋顶

屋顶,又称屋盖,是中国古代建筑外形最显著的标志,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冠冕。中国古建筑中常用的斜坡屋顶样式有以下几种:

(1)庑殿顶。这种屋顶为四面斜坡,俗称“四大坡”。有l条正脊和4条斜脊,合称“四坡五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五脊殿”,用于皇宫、庙宇等主殿。

(2)歇山顶。这种屋顶由4个斜坡屋面和两侧倾斜,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山花)组成,形成两坡和4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有l条正脊、4条垂脊和4条戗脊,共有9脊,故又称“九脊殿”。歇山顶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用于皇宫次要建筑。

(3)悬山顶。这种屋顶为两坡屋面,两侧伸出山墙之外,有1条正脊和4条垂脊,又称为挑山顶。多见于民间建筑。

(4)硬山顶。这种屋顶为两坡屋面,屋面不悬出墙外,两侧山墙与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屋面两坡相交处有屋脊。山墙大多用砖石砌成。

(5)攒尖顶。这种屋顶坡度较陡,无正脊,数条垂脊交合于顶部,上覆以宝顶,属于锥形屋顶。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常见于面积不大的建筑,如亭、塔、阁等。

(6)卷棚顶。这种屋顶为两坡屋面,没有明显的正脊,两坡相交处不用屋脊而砌成弧形曲面。

(7)盝顶。这种屋顶的梁架结构多为4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4角或8角屋顶。顶部是在平顶的屋面四周加上一圈外檐。

(8)山墙,即房子两侧上部形成的山尖形墙面。常见的山墙还有风火山墙。其特点是两侧山墙高出屋面,随屋顶的斜坡面而呈阶梯形。

7.彩画

彩画原来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需要,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并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清代彩画有三个等级:

(1)和玺彩画,是清代等级最高的彩画。和玺彩画金碧辉煌,非常华丽。北京故宫外朝三殿和内廷三官用的都是和玺彩画。

(2)旋子彩画,等级次于和玺彩画。画面一般比较简练,有时也用龙凤图案并贴金,视建筑物等级高低而定。一般用于次要宫殿或庙宇中。

(3)苏式彩画,又称园林彩画,等级低于前两种。苏式彩画是从江南的包袱彩画演变而来的,补以扇面形、桃形、葫芦形等各种集锦式画面,故称“什景合子”。

9.藻井

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见图8-2),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藻井一般在宫殿的宝座上方或寺庙佛座上方,为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10.戗兽

戗兽,是指中国古建筑屋脊上的各种兽形构件。位于正脊两端的龙形兽称正吻;位于戗脊中间的兽叫戗兽或戗脊兽;位于戗脊尽端上的小兽称为走兽或蹲兽。戗兽依建筑物规模和级别的差异而有不同的形象,数量多以奇数出现,戗兽越多,建筑等级越高。

在我国宫殿建筑中,屋脊上戗兽最多的是11个。

真题回顾

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冠冕的是(B)

A.大梁  B.屋顶  C.戗兽  D.彩画

【解析】屋顶,又称屋盖,是中国古代建筑外形最显著的标志,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冠冕。

考点3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重点等级★★

1.完整的木构架结构体系,木材和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

木构架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我国古代木构架结构因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分为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等3种结构体系。

(1)抬梁式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2)穿斗式,又称立贴式。在我国南方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

(3)井干式结构,是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而用木材交叉堆叠成的房屋结构,目前已很少使用,只有少数森林地区,如东北林区、西南山区尚有个别使用这种结构建造的房屋。

此外,还有一种干栏式建筑,是用竖立的木桩构成底架,建成高出地面的房屋,如傣族的竹楼,侗族、苗族、布依族的吊楼,黎族的船形屋等均为干栏式建筑。

2.平面布局具有简明的组织规律

中国古建筑以“间”为基本单元构成单座建筑,再由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建筑组群。单体建筑的平面通常以长方形最为普遍,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屋盖)三部分组成。建筑组群的一般平面布局取均衡对称的原则,以庭院为单元,沿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

3.外观造型优美

中国古建筑尤以形式多样的屋顶造型最为突出。屋顶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盝顶、攒尖等形式,每种形式又有单檐、重檐之分,进而可组合成更多的形式,反映了中国古建筑的优美的艺术形象。如屋顶中上翘的翼角,不仅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使屋面形成优美的曲线,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梁、枋、斗拱、天花、藻井等构件进行了巧妙处理,以艺术品的形象展现在建筑物上。

4.装饰丰富多彩

中国古建筑的装饰包括彩绘和雕饰,“雕梁画栋”是对中国古建筑装饰的高度概括。彩绘,包括油饰、彩画,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使中国建筑灿烂多彩、晶莹辉煌。彩绘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绘最为瞩目。宫殿、坛庙建筑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民居白墙灰瓦,朴素淡雅,掩映在翠竹丛林、青山绿水间,显得分外清新秀丽。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柱栏杆上的石雕及金银铜铁等建筑装饰。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各式各样的动物、花卉、人物故事、山水名胜、历史故事等。在古建筑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的佛像和陵墓前的石人、石兽等。

5.注意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中国古代建筑十分注意自然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求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一个大的环境空间,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筑选址在自然景观最美的地方;二是在建筑区创造和美化自然环境。“天人合一”建筑思想的实践,成为我国古建筑布局造景的重要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