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团族千里大迁移
大地湾既有长处,亦有短处。大地湾位于西北黄土高原,土地被流水切割,容易水土流失,受到干旱的威胁。
大抵当伏羲进入中年之后,连年少雨,闹起了旱灾。山林萎顿,果实少了,河水变浅,鱼虾少了,野兽缺食,死的死逃的逃。人们的生活来源开始减少,渐渐地陷入了困境。
于是大蛇图腾部落与鹿图腾部落、马图腾部落、狗图腾部落以及鱼图腾部落举行首领聚会,商量共渡旱灾之事。大家认为渭河向东流,东方地势低,会有水多、林木多的地方,便于获得衣食来源,于是决定共同东迁。
各部落首领推举大蛇图腾部落首领圣人伏羲为总首领,让他率领大家东迁。在总首领伏羲的主持下,制定了联合图腾——龙。龙图腾的形状非常奇特,是多个部落图腾的组合体,以大蛇为身躯,加上马头、鹿角、狗腿狗爪、马尾和鱼鳞鱼须,威武动人。伏羲主持制定了龙图腾,因而被尊为“龙祖”。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古墓中,出土蚌壳堆塑龙,长1.78米,有“中华第一龙”之称,碳14测定距今6460±135年,正与“龙祖”伏羲的年代相吻合,同为6400来年。考古文物证实了伏羲东迁建国的历史年代。
六千年之后,闻一多教授《伏羲考》论述:“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体却是蛇。”“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做‘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中华文明史》说:“龙,是远古人类幻想构建出的动物,它具备了许多种动物的性能,这点在《说文解字》中,汉代许慎就作了很好的说明:‘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中华民族信奉龙,并赋予龙种种灵性。
关于伏羲东迁,李希平《华夏先祖伏羲氏》一文论述:“以伏羲为首的风姓蛇图腾(团族)当时的迁居活动地域,基本上是西起渭河支流葫芦河中下游,而后沿渭河干流东迁,经陈仓(今陕西宝鸡)、西安关中平原,出潼关,沿黄河干流东行,最后向东南,定居于陈(今河南淮阳)的周边地带。”
东迁的各部落制定了联合的龙图腾,合称龙团族,在龙祖、总首领伏羲的率领下,从大地湾一带起程,沿着葫芦河东岸,南行至渭河。渡过渭河,沿着南岸东行。男女老幼同行,沿途要采集、捕鱼、狩猎,并寻找衣食之物,还要安顿住宿,困难重重,艰辛异常。
《纲鉴评要》云,伏羲“养六畜以充庖厨,且为牺牲,享(祭)神祇,故又曰庖牺氏”。《太平寰宇记》云:“伏牛台在赵城县(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南十五里。”《帝王世纪》云:“伏羲……常居此台伏牛乘马,故曰伏牛台。”伏羲早有“养六畜以充庖厨”之举,又在伏牛台“伏牛乘马”。这些举措,在东迁中皆派上了用场。饲养的六畜——马、牛、羊、鸡、犬、猪,不但可充庖厨,供食用,而且牛马经过驯服,还可供乘骑、运输,为老人、幼儿提供方便。龙团族东迁,走走停停,缓缓前进,两千里的行程,约走了二十来年,平均每年东行约一百里。
《人祖伏羲考略》记述:“伏羲与其后的神农氏、轩辕氏不同,他是一位推崇王道的和平使者,从传略考证,伏羲时代男耕女织,狩猎制陶,游牧迁徙,礼尚往来,而他作为西部渭水流域包括马家窑氏族和半坡氏族共计北方37个氏族社会的精神领袖,他是从不以武力征伐杀戮、涂炭苍生的伟人。”
龙团族东迁,在陕西的陈仓(宝鸡)、西安、临潼、华县,河南的陕县、洛阳、郑州等地,都作了较长时间的停留。他们在这些地方休养生息,在各地仰韶文化遗址都留下遗迹。当地得知“圣人”伏羲光临,无不热情欢迎。龙团族遵照圣人的教导,热情地传授八卦记事、结绳制网罟狩猎捕鱼的技艺,促进了当地文明发展。人们得到实惠后,纷纷归附龙团族,尊奉圣人伏羲为精神领袖。
龙团族行至秦晋之间的潼关,看到渭水汇入黄河,便沿着黄河南岸东行。行至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伏羲见这里水草丰茂,树木成林,树林有野果,水里有鱼虾,便作了一段停留,在此休养生息。
孟津盛产黄河鲤鱼,长达二尺,金鳞赤尾,体色艳丽。黄河鲤鱼引来了捕鱼人,有本地的,也有外来者。本地人钓鱼、叉鱼,收获不多。外来者用网捕鱼,一网就捕到许多条。本地人听说过圣人伏羲发明结绳制网罟捕鱼猎兽的事,知道他们肯帮助人,便自发前来求教。龙团族不仅传授结绳制作网罟的技艺,还教他们用八卦记事,众人喜气洋洋。
有一天,人们正在黄河捕鱼,忽然波浪翻滚,出现了一匹大马,吓得人们丢下渔具,四散逃跑。这就是传说中的“龙马”,古人称马高八尺以上为龙,因而有龙马之说。
伏羲听闻“龙马”出河的消息,即与女娲和助手赶来观察。那龙马驯服地走近伏羲,伏羲引着龙马走到河岸上的高台,细心观察龙马,发现马背上有一幅方形的图案,即吩咐助手,用羊皮描画下来。因图案出自黄河,便取名《河图》。传世的《河图》如下:
img5
河图
河图,由黑点与白点构成,偶数是黑点,为阴数,奇数是白点,为阳数。伏羲仔细观察,发现河图是一至十的数码:北方一个白点、六个黑点;南方二个黑点、七个白点;东方三个白点、八个黑点;西方四个黑点、九个白点;中央五个白点、十个黑点。后人编成《河图口诀》:“一六共宗而居北,二七为朋而居南,三八同道而居东,四九为友而居西,五十相守而居中。”
后人认为,河图是数的起源,启迪了原始人对数字的认识。《三字经》曰:“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基本数“一而十”起源于河图。人们认识“一而十”,进而认识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于是个、十、百、千、万都认识了。
《易经.系辞》曰:“河出图……圣人则(效)之。”谓有龙马出于黄河,背上有河图,圣人伏羲仿效河图而画八卦图。伏羲受到河图的启示,将用于记事的八卦,画成八卦图,就是“伏羲八卦”,又名“先天八卦”。传世的“伏羲八卦”如下:
img6
伏羲八卦
《易经.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乾卦在南,坤卦在北,乾天上,坤地下,是为“天地定位”;艮卦在西北,兑卦在东南,艮山、兑泽气息相互连通,是为“山泽通气”;震卦在东北,巽卦在西南,震雷、巽风相互激荡,是为“雷风相薄”;坎卦在西,离卦在东,坎水、离火格格不入,是为“水火不相射”。八卦交错,形成世界既对立又统一的不同关系,表现万物的纷杂运动,是为“八卦相错”。乾为天,坤为地,艮为山,兑为泽,震为雷,巽为风,离为火与日,坎为水与月。南怀瑾先生论述:“看了先天八卦,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八卦已经将全部宇宙的现象画下来了。这宇宙间的八种现象,就是天、地、日、月、雷、风、山、泽。请问,除了这八种现象构成了自然外,另外还会有什么东西呢?八卦的归纳真是太伟大了。”(《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传说龙马出河的地方,在河南省孟津县老城乡雷河村,位于黄河南岸。此地有一座负图寺,供奉伏羲塑像与龙马塑像。伏羲观察马背上《河图》而画《先天八卦》的高台,名曰“八卦台”。寺外立有石碑,上刻“龙马负图”四个大字,铭记其事。
离开孟津,伏羲率领龙团族继续东行,到达洛汭(洛水入黄河处),渡过洛水,到了一处台地(今河南巩义市洛口村)。那台地如今高80余米,名曰“伏羲台”。当年,伏羲和女娲及助手登上那高台,凭高眺望,但见浑黄的黄河水东去,清白的洛水南来,黄白二水扭作一团,形成一个旋涡,好像两条头尾相抱的阴阳鱼,极有特色,便吩咐助手用羊皮描画下来。阴鱼和阳鱼,体现了阴阳两极的易理,被称为“太极图”。太极图源出黄河与洛水交汇处,因而有“河洛画太极”之说。
太极图构图简明,形象生动。阴鱼和阳鱼不但象征着阴阳和天地,而且两头两尾相抱,体现出“阴极而阳生”“阳极而阴生”的易理哲学。太极就是圆圈,是生两仪,即阴与阳、天与地。
马恒君注释《周易》云:“阴阳鱼的太极图,在一个立体浑圆的统一体里,黑白对立,中间用一条流动的曲线分开,就正要向人们图示阴阳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
img7
太极图
南怀瑾先生《易经杂说》论述:“一年当中,分十二月,这十二月,一半是阴,一半是阳。”
一年十二个月,一半是阴,一半是阳,太极图是最好的概括,适合用阴鱼、阳鱼来象征之。
一天之中,一半是阴,一半是阳,太极图是最好的概括,也适合用阴鱼、阳鱼来象征之。
离开洛汭,伏羲率领龙团族继续东迁,到达荥波泽(今河南郑州西北)[5],但见大片水乡泽国,于是以为到了要寻找的地方,心中欢喜,又听土人介绍,说东南方的宛丘不仅水多,林木也多,那里更好,于是便向那里进发。
伏羲率领龙团族沿着涡河西岸向东南方行进,到达宛丘后,终于找到了理想的栖息地,于是便定居下来。宛丘,又名平粮台、平粮冢,在今河南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处,东靠蔡河,西临万亩城湖。
6000年前,地球处于“全新世”温暖期,黄淮海平原上林木参天,荆榛遍野。宛丘一带生长林木百草,分布着河流湖泊,是个物产丰富的水乡泽国。宛丘高踞其间,有高丘可居,有鱼虾可捕,有禽兽可猎,有果实可采,是一方优良的人类栖息繁衍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