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宗教的定义
在汉语中,宗教本不为一联缀词,《说文解字》中指出,“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这表示对神及人类祖先神灵的尊敬和敬拜。教是指教育、育化,上施下效,侧重于对神道的信仰,这一点与西方的宗教理解较为接近。直至10世纪,“宗教”一词才最先见于佛经,如《续传灯录》中:“吾住山久,无补宗教。”这里的宗教指崇佛及其弟子的教诲,其意狭小而具体。但随西方宗教学崛起及其对中国学术界之影响,许多人在学术上将“宗教”与“Religion”(英语)一词画上了等号,成为广义性宗教概念。宗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含义。
西方语言的“宗教”一词源自古罗马时代的拉丁语“Religio”。古希腊人虽有表达对神的敬畏、虔诚及与之相关的戒律礼仪,却未形成宗教的特定概念。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其著作《论神之本性》中使用过Relegere(意为反复诵读、默想)和Religere(意为重视、小心考虑),可见当时他认为在神的敬拜上须集中注意,严肃认真。另外,古罗马神学家奥古斯丁在《论真宗教》及《论灵魂的数量》中皆用过Religare,代表人、神与灵魂间的重新结合,以人神联盟说明人与神之间的密切关系。奥古斯丁又在《订正》及《上帝之城》中使用Re-eligere来表示人在信仰上的重新抉择及决断,人需要靠重新考虑和选择与神修好。故Religio一词在拉丁语的原意应为人对神圣的信仰、义务和崇拜,以及神人之间的结合修好。由此可见,Religio与近代西方宗教概念有相同之处却不等同。
宗教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多数定义试图在很多极端的解释和无意义表述中找到平衡。有人认为应用形式和理论去定义它,也有人更强调经验、感性、直觉、伦理的因素。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倾向于把宗教看成是一个抽象的观念、含义。这种抽象的概念是基于自身文化发展而建立起来的。
在《宗教百科全书》中,宗教的定义是这样的:“总的来说,每个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它们或明了或令人疑惑地试图完美解释这个世界。当某些行为典范在特定的一个文化中得到确立时,它就将在这个文化中打下深深的历史烙印。即便宗教在形式、完整度、可信度等都因不同文化而不同,但人在社会中还是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