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市区中山四路、中山五路一带,名牌老字号林立,东江饭店、沧洲腊味、李占记钟表、妙奇香酒楼、艳芳照相馆……四方闻名。为了聚集人气,招徕顾客,店铺商家都各出奇招,把自己的铺面装饰得各具特色,富丽堂皇,但多半仍沿袭传统套路。只有位于文德路拐角,专卖咸杂酱醋的“致美斋”,竟然出其不意呈现一道半弧长条,状如弯刀,兼且填高门口砌起五级台阶,入店消费迈进酱园,还要拾级而上,恍如置身于一方平台之上。这一设计上的标新立异,顿使酱园气派不凡,不过却又被市民戏称为“砧板加肉刀”——“实斩”(实赚),老板只顾自己赚钱,顾客注定被搁在砧板上“挨宰”。其实,店东的这一番煞费苦心,竟然事因他长期笃信堪舆风水,心血来潮加以发扬,运用到生意场上来。
广州这家老少皆知的酱园,乾隆年间初创,为八旗子弟刘守庵的产业。断断续续,历经近两百年家族式苦心打理,熬到民初1915年,实属不易,由第九代传人刘养年接手。适逢文德路一带修扩,店主立定主意趁此良机集中人力财力,把祖传家业发扬光大。遂一一变卖手头所有值钱物业,倾囊一掷,把早已称雄粤省,跻身全国四大酱园的祖产来个里外翻新,旧貌换新颜。(其他三家:北京“六必居”,扬州“三和”,长沙“九如斋”。)
致美斋店门石阶拾级而上,一方平台
设计一个崭新的心水铺面,让新店带给顾客眼前一亮,当年店主别出心裁,在风水堪舆学上来一次匠心独运。铺址位于文德路口正北,不到一箭之遥,有一座老城隍庙,但此间并非一处传统的信众求神祈福庙宇,而是类似往昔北京天桥、天津南市和上海“大世界”等地,向来聚集社会三教九流,算命、批八字、摆地摊、杂耍、卖膏药、行乞……乃是市井草根民众集中讨生活之处,风水书上称此为“邪气聚散之所”。加之马路拐角又素称“刀口地”,“杀气重”,皆触犯商家设店行商之大忌。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刘养年终于构思出一个“砧板加肉刀”的方案,取其“实赚”之意,风水上即可变“邪气”为“煞气”,“刀口地”为“龙口地”。兼且又在店门口别出心裁放置小石磨一方,当街销售香气扑鼻的“小磨麻油”,以香味驱除“城隍庙”污浊,使自家铺面长年香气笼罩,门庭若市。甚至隔条马路,都能远闻酱园奇香,甜醋、酸梅、酱菜、香油、榄角……令顾客入店,百味汇聚,还未掏钱购买,便已个个口舌生津。
这一奇特铺面一直保留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五六十岁或更老的市民都印象颇深。事实上经商赚钱的三百六十行中,从事咸杂酱菜的生意人,对象不外乎市民中家庭主妇,销售厨食中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历来都少有亏损,虽然赚头不大,但却有如绵绵细水,财富容易日积月累,只赚不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