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泰国种旅途体验

泰国种旅途体验

时间:2023-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除了见面时需要行合十礼,在告别时,或表达尊重、感谢及请求宽恕时,泰国人也会致以合十礼。合十礼,在东南亚各国较普遍,在泰国尤盛。无论以何种方式铺展行程,泰国之旅归根结底就是一路吃、一路爽的舌尖体验——辣辣、酸酸、甜甜,还洋溢着多种清香。泰国菜还有拌和炖等做法。泰国各地的菜肴因地理、气候和物产等原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门派。
泰国种旅途体验_泰国说明书——淑女款

1 合十礼

2 泰国美食

3 佛教

4 建筑

5 泰式“马杀鸡”

6 人妖

7 泰拳

8 嘟嘟车

9 孔剧

10 大象

11 市场

12 鲜花

和泰国人碰面时,他们通常不像我们先热情地握个手,也不像西方人那样来个满满的拥抱,而是将双手合十,手指向上,举起行礼,同时面带微笑温和地道声“萨瓦迪卡”(泰语“Sawadee Kha”,意为“你好”;男性的说法则为“Sawadee Krub”,谐音“萨瓦迪卡啦”)。这种合十礼在泰国被称为“Wai”。

你不懂泰文,你接触的泰国人或许也不懂中文或英文,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们无法交流——跟着当地人的标准动作,先来个合十礼,便足以表达你的善意和尊敬。旅途中,以合十礼向当地人问候,并接受对方的回敬,也不失为一种入乡随俗的乐趣。

除了见面时需要行合十礼,在告别时,或表达尊重、感谢及请求宽恕时,泰国人也会致以合十礼。细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在合掌时,还有很多细小的讲究,譬如:伴随身体前倾或轻轻点头行礼,合十的双掌掌心处微微隆起(不是完全贴合)呈莲花状,还有,双掌所持的高度还会根据遇到的人而时高时低。

合十礼的确需要“看人行礼”,根据对方的地位高低来调整手掌所持的高度,而这与泰国人的价值观和处事态度不谋而合。在泰国,在任何社交场合,社会地位低的人会比较低姿态,而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可以采取较高的姿态(不过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会注意分寸,不会太过分)。因此,遇到同辈人(同级别的人)或不确定地位的人时,行礼合掌的位置应处在脖子处,不应超过下巴;对上司或长辈行礼时,双手需要上升,合十在鼻子的高度;遇到属下或晚辈时,合十的高度则可降低至胸前;如敬拜佛像、神像,或遇到国王、王室成员及僧侣,就需弯腰低头,双手举至额头前,大多数时刻还需下跪行礼。

合十礼,在东南亚各国较普遍,在泰国尤盛。这种礼节又称“合掌礼”,来源于宗教敬拜,原为古印度各地的文化礼仪之一,后被众多佛教徒沿用至日常生活中。关于其来源,还有一种说法,即与握手的来源相似,表示手里没有武器。与握手表达地位平等的意义不同,合十礼通常伴随着不平等。

别人向你行合十礼,一般你也应以双手合十来回礼,不然就非常失礼。不过,在地位悬殊的情况下,经常有例外的情况发生。譬如:你向国王、王室成员及僧人行礼后,因为地位崇高,他们不需还礼,只会向你点头示意;而当你遇到小孩儿、你的学生或者餐厅服务员向你行礼时,也不必急着回礼,只需轻轻点头“飘过”即可。如果你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反其道而行,不仅会让对方不自在,还会显得自己很不合时宜。

你还会发现,好不容易搞清了其中的奥妙,很多泰国人却并不热衷于向你行合十礼。请别误会,并非因为他们(她们)看不上你,或者文化优越感作祟,而是太了解中国人并不以这种方式致意。如果你也不想让自己在不熟悉规则的情况下闹出笑话,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遇见男人时握手,遇见女士时微笑。

无论以何种方式铺展行程,泰国之旅归根结底就是一路吃、一路爽的舌尖体验——辣辣、酸酸、甜甜,还洋溢着多种清香。很多人惊讶地发觉,在浅尝了几口泰国菜之后,竟然就此无法摆脱它的诱惑。

正是“辣香酸甜”这四种滋味的巧妙组合,成就了人们对泰国菜挥之不去的情结。造就这种“泰国滋味”的主要推手是一种需要预先调制的混合酱料——这是由多种当地新鲜香料(佐料)加入棕榈糖和鱼露后,经石臼慢慢捣研而成的糊状调味料。

朝天椒是酱料中辛辣味的主要来源,作为世界上最辣的辣椒,它因体形小巧而被泰国人亲热地称呼为“老鼠屎辣椒”;泰国柠檬(Kaffir Lime),一种梨形的皱皮酸柑,特有一股子清香,能为菜肴提供清新的酸味;柠檬草(Lemon Grass)含有大量芳香油,香味独特,还能去腥;南姜(Galangal)则比普通生姜的味道更浓郁,可让菜肴更具风味;鱼露(Fish Sauce)是让酱料具有神奇魅力的“魔术师”,这种将小鱼小虾经盐腌制、发酵后制成的咸味料,独自承担了盐和味精两种角色。

除了预配的酱料,在烹饪过程中,厨师还会随性地添加新鲜胡椒、九层塔、小青柠、柠檬叶、芫荽、香菜等十来种其他的香料,为菜肴进一步增添细微而馥郁的风味。

烹制热菜时,使用中式炒锅以大火快炒,能够最大限度地催发食材和调料的香味。厨师会先在热腾腾的炒锅里,将酱料与椰浆混合,几分钟后,当一层来自椰浆的油质浮起时,菜肴的主料(如猪肉、鸡肉或鱼)才会被加入炒锅。咖喱鸡、椰汁鸡汤、九层塔炒猪肉、泰式炒河粉等著名的菜式,就是以这种方式炒出满屋子香气的。

泰国菜还有拌和炖等做法。拌(Yam)通常用于凉菜,泰式沙拉便是以蔬菜(有时也加入肉糜和鱼丝)为主料,佐以虾米、柠檬汁、大蒜和碎辣椒后,拌出来的美味;著名的冬阴功和鱼片酸汤等汤类的好味道则是炖出来的,不过泰国汤不采用广东靓汤的小火慢煲法,而是多以中火烹煮,爽气地生成一道美味。

泰国各地的菜肴因地理、气候和物产等原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门派。以曼谷为代表的中部地区,临河近海,其河鲜和海鲜料理相当丰富。同时,由于受到王室和贵族文化的影响,曼谷美食讲求精工细作及色味结合,从极具代表性的宫廷菜(“金袋”“王仔蛋”等)和冬阴功中可见一斑。以清迈为中心的北部地区,几乎不喜甜、酸,除保留朝天椒带入的辣性外,还使用泰北三大香草(芫荽叶、青葱和锯齿芫荽)增加独到的口感,当地的名菜有帝王餐“康托克”(Khantoke)、清迈考索面(Khao Soi)等;东北菜是泰国菜中口味最重、最辛辣的菜系,以青木瓜沙拉(Som Tam)、泰北辣肉(Laab)最为有名,其菜式颇有老挝风格,主食为糯米。南部因沿海且受马来西亚的影响,菜式偏重海鲜和咖喱类(Kaeng),其咖喱倾向于印度风格,香料包含小豆蔻、丁香和玉桂等,有时还加入姜黄,当地的名菜有绿咖喱鸡和马沙文黄咖喱(Kaeng Massaman),后者深受穆斯林喜爱。

泰国菜的甜味一般不会被刻意地表现,只被用来与鱼露的咸鲜保持平衡。即便如此,人们依旧会在菜肴和面点中大肆放糖(如在粿条中),好像吃冤家似的。

餐后甜点是泰国餐桌上的“压轴曲目”,泰国人大多认为,餐毕不来点儿甜点,一顿美餐就没有结束的感觉。于是,饭局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主人的甜点“信号”不发,大伙儿就等着不走。

在很多外国旅行者看来,香糯可口、甜酸适宜的泰式甜点可不是结尾,而是美餐的高潮——这些楚楚动人的家伙不仅增加了口感的层次需求,更促进了体内多巴胺的分泌,能迅速驱除湿热天气带来的烦躁,催生强烈的愉悦感。很多泰式甜点用香蕉和椰浆作原料,再配以蜜饯和西米。以绿豆粉为主料,添加植物染料制成的蔬果形状、鲜艳透亮的甜品“Luk Chup”,无疑是林林总总的泰式甜品中最有艺术范儿和贵族气质的;其中最受欢迎的泰国甜品,恐怕非芒果糯米饭莫属。茉莉香米(Khao Hom Mali)绝对是“辣香酸甜”小伙伴们的最佳拍档,其米粒细长、不易碎,煮后柔软爽滑,特有一股清香,一旦与菜肴的汤汁融合,还能焕发出稠糯的口感,让人欲罢不能。至于“茉莉香米哪家强”,这里有口诀一句:“东北香米甲泰国,素林香米甲东北!”

泰国是美食天堂,更是食客的福地。调查显示,泰国家庭平均每天都会在外面“搓”上一顿,因为“外面吃”比“在家做”更便宜。

三四个泰国人聚在一起吃顿便饭,一般会点上一大碗米饭作主食,佐以一份沙拉(生菜类)、一道或两道咖喱菜、一条鱼、一碗汤,以及餐后水果或甜点——在中档餐厅,这样一桌子饭菜的消费约合人民币220元。

泰国人就餐时,经常会要一杯免费的冰水伴餐。如需酒水,男士一般选择当地的啤酒,如胜狮(Singha,发音接近广东话的“星”)、泰象(Chang)、红豹(Leo)等,女士则倾向于要一杯餐厅调配的甜饮料,或者来一颗补充体力功效强大的椰子。而有些人会自带饮料,或者叫几个隔壁餐厅的菜过来享用,餐厅一般非常大度,不予计较。

泰国人常用的餐具是一只勺子、一把叉子,再配上一个圆盘子。筷子则只有在吃面条(粿条)或者寿司的时候才会提供(开在欧洲和美国等地的泰国餐馆却直接提供筷子)。服务员会先在客人的圆盘内盛上一大勺米饭,以便客人品尝味道浓郁的菜肴时,搭配着吃;发现客人盘中的米饭所剩无几时,服务员会主动添加。用餐时,应先用公勺将菜舀进自己的圆盘,接着左手持叉、右手执勺,双手配合将食物送入口中;如有肉骨、鱼刺等食物垃圾,会放在盘子中离自己较远那侧的边缘。

泰国的饭桌礼仪虽没有明文规定,但是违规事项却依照社会认知被明确地限定。违规者要么当面受到调侃或被默默鄙视,要么遭到背后狠狠的“吐槽”。

泰国常见的饭桌规矩有:长辈、上司或者买单人坐在靠墙或是离门最远的中间“上手位”;在长辈、上司或买单人动勺后,众人才开始用餐;吃东西时,闭嘴咀嚼,将嘴里的食物吞咽后,才能开口说话;互相交谈的声音应适度,不能因兴奋而放声说话,导致失态;不能因图方便,而将盘子端起来往嘴里倒食物;出于礼貌,可留点米饭在自己的盘中,表示吃饱了;如需点餐或结账,向服务员伸手示意即可,不必大声呼唤,更不能打响指招呼;结账时,要留下5%~10%的小费,“别找了”(Mai Tong Torn Krub/Kha)这句话最能博得服务员的喜爱。

一位泰国的中产阶级请外国朋友吃饭,一般会安排在中高档餐厅(口碑好的特色餐馆、景观餐厅),如曼谷的建兴酒家、Sirocco餐厅、“卷心菜与安全套”餐厅,甚至“喂饭”餐厅(Hand-Free Restaurant)等。但如果他们在独自一人或赶时间的情况下,则大多会选择在购物中心顶层或底层的美食楼层解决一餐,这样的美食地点不仅价格实惠,还能让他们拥有“每个尝一点”的选择。或许哪天突发奇想,他们还会在路边摊上寻求根源性食物的街头野趣。

如想吃得更像泰国人,还需要注意一些“小动作”,比如:以微笑回应餐厅服务员的问候及服务,并夸赞他们的美食“Aroi Mak”(很好吃),之后道谢(Khob Khun Kha),留下小费,并道别!

在泰国各地都能找到面向游客的泰餐烹饪学校。厨师出身的教师会带领世界各地的学徒先去农贸市场买菜,接着回教室绘声绘色地传授做出有滋有味泰国菜的秘诀。短期课程从半天、全天到3天不等。水平稳定的烹饪学校半天的学费为2000泰铢,全天价为2750泰铢。全天价包括学费、酒店接送、食材费、午餐、咖啡和茶点。曼谷有名的学校有Air's Thai、Amita Thai;清迈有Baan Thai、Chiang Mai Thai;普吉有Pum Thai Restaurant等;苏梅岛有SITCA。

茉莉香米绝对是“辣香酸甜”小伙伴们的最佳拍档。

冬阴功(泰文“Tom Yam Kung”,英文“Sour & Spicy Soup”),名字乍听起来酷似一种相当于降龙十八掌或者北冥神功的武功,高深莫测;然而它却是一道泰国名汤,其香香、酸酸、辣辣的口感让人喝完后止不住一阵神清气爽。不过,也有心不设防的人咽下第一口时,会感觉辣得受不了而不住地大口吸气。

这道泰国中部的名菜已有数百年历史,凭借不胫而走的流传度,当之无愧地成为泰国的国菜。如同我们中国的“国菜”番茄炒蛋在各地会有不同的口味一样,冬阴功在泰国的不同地区因口味偏好、食材选择的不同,也呈现了各异的风味,譬如:北部的冬阴功不使用椰浆和辣椒膏,口味相对较淡;东北部除了不使用辣椒膏、椰浆外,还以番茄和酸子代替青柠汁,汤味中含有一种清甜的酸味;南部同样不使用椰浆,而是加入姜黄作调味,除清淡一些外,汤色还略黄。

制作曼谷版的冬阴功,需要的主料是虾,辅料为鸡汤和草菇,调料中的辣椒膏、椰浆、鱼露、青柠汁、砂糖的比例应为1∶3∶5∶5∶1。有经验的老厨师还会叮嘱一句:为了提高颜色的纯度及增加椰奶香,最好在汤出锅后,再现加些椰浆。

冬阴功还有个“姐妹”——椰汁鸡汤(Tom Kha Gai)。这道同样有着数百岁年龄的中部菜,是以鸡肉作主料的。因不使用辣椒膏,减少了青柠汁,加重了椰浆比例,椰汁鸡汤不仅辣味全消,还洋溢着浓郁的椰香。

实际上,确实有一部泰国功夫影片叫作《冬阴功》。这部泰国爆红影片的情节并未涉及名菜,而是讲述了主人公以神奇的泰国功夫,成功阻止坏心眼的老外试图抢夺大象的故事。有人反映,片中的武功绝学不亚于我们的抗日神剧。

“从你的咖喱,我品到了芳香。男人尝了美餐,都会日思夜想”——曼谷王朝的第二位君王拉玛二世,在政治上鲜有作为,在文学和美食上却是狠下了功夫,这首诗便表现了他对咖喱的偏爱。

由马来亚(今属马来西亚)传来的咖喱(泰文“Kaeng”,英文“Curry”),是泰国人餐桌上的核心。一位优秀的泰厨可以像一个气定神闲的领导者一样,从容地平衡好咖喱中咸、辛、辣、甜四者的恰当关系。不过,很多商家并没有如此的闲工夫,为快速获得顾客好感,他们往往怂恿厨师过量添加椰浆和糖,这就导致很多咖喱菜肴的口感失真,迷人的香料细节荡然无存。

烹饪时,得先将咖喱酱与椰浆混炒,再加入辣椒、泰式小茄子、柠檬草、酸橙叶等香料,接着投入主料牛肉、鸡肉或猪肉。泰国咖喱有红、绿、黄三种,其配方大致相同,除了:红咖喱只使用红辣椒;绿咖喱除用青辣椒外,还使用芫荽和皱皮青柠;黄咖喱则添加了黄姜。这样便呈现出各自的颜色和风貌来。因汤稠味浓,故搭上香米,正好成就了绝配。

马沙文黄咖喱被称作“咖喱之王”,其最大的特色是口感香浓厚重,拥有被果仁包裹的温暖和辣香,其所含的姜黄素还有一定的保健作用。青咖喱鸡(Kaeng Kiaw Wan Kai)是生活在中部的人家里节庆之日选用的菜肴,人们往往一动手就会烹煮上一大锅,食用时伴以泰式米粉(Kanom Jeen)。西部的厨师因受到近邻缅甸的影响,会搭配菠萝,让红咖喱散发出浓浓的果香。东北部的森林咖喱(Kaeng Bah),使用当地的辣椒、甲猜、新鲜胡椒等来炮制咖喱酱,且不加椰浆,因而味道天然、纯正。曼谷的名菜咖喱炒螃蟹,传说是厨师做菜时贪酒,误将咖喱粉充当了胡椒粉炒蟹,不想,竟阴差阳错搞出一道可口的佳肴。

泰式沙拉(泰文“Yam”,英文“Thai-Style Salad”)是一种口感辛辣的凉拌菜,经常让人不经意中被辣倒。这道冷菜(或称“前菜”)因制作简单、滋味浓郁、酸辣爽口,而成为泰餐中的“大众情人”。

青木瓜沙拉(Som Tam)属于泰式沙拉中的名角。源自东北地区的这道菜肴,以生木瓜丝为主材,樱桃西红柿、干虾为辅料,搭配上辣椒、皱皮青柠、棕榈糖和烤花生,再淋上柠檬汁、鱼露后,精拌而成。新鲜辣椒提供了辣味,皱皮青柠补充了清香,干虾之类的干海鲜则增加了口感的层次及嚼劲。对爱美的女子来说,“青木瓜中的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近50倍,富含的木瓜酶有助于消化,甚至还有丰胸功能”等帮助美容的说法,则是驱动她们下筷的最好说辞。

面、米线、河粉都是潮汕人带到泰国去的,泰国人由于钟情这些长而有韧劲的面食,因此对细节进行了改良。泰式炒河粉(Phad Thai)是其中的王牌,因不辣、偏甜,食用时,食客可根据偏好自行添加青柠汁、生韭菜叶、香蕉花、生豆芽、白糖、碎花生及辣椒粉。

这道主食在泰国的不同地区发展出了不同的吃法,例如:素可泰人喜欢往里添加豆角和叉烧;在佛丕府,人们偏向于加入黄糖;而在一些东部城市,很多人则会加进卤水。不仅有地区差异,而且很多店家还会展开随性的演绎:有的会选择细河粉;有的加入猪肉;有的以新鲜的虾代替虾米;有的更是引入日式的做法,用蛋皮把河粉包裹起来,成为蛋包炒面。当地的超市里还有现成的炒粉调味料出售,供大家回家“自娱自乐”,其中最受欢迎的有花蜜炒粉料、鬼门炒粉料和耀华力炒粉料等。

“泰式炒河粉”这个名字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銮披汶·颂堪当政时期。当时,泰国经济状态低迷,大米稀缺,人们发现炒粿条、炒河粉之类的食物既经济又耐饥,便果断地将它当作主食,摆上餐桌。出于振奋士气考虑,有关部门特意将其命名为“泰式炒河粉”,同时印发了相关资料,向民众宣传其“非同凡响”。

芒果糯米饭是经典的泰式甜食。品尝这道从泰国中部地区走出来的特色美食,务必要将芒果和糯米饭同时放进嘴里——甜中带酸的芒果,与裹上香浓椰浆的糯米饭混合后,其美妙的口感简直无与伦比。由于加入椰浆的糯米饭所含热量较高,故不建议因一时动情而过量食用。此外,如需打包带走,也请务必将芒果和糯米分开包装,以免芒果发黑变色。

凉拌生虾(Kung Chae Nam Pla):是以酸、甜、辣三种酱汁腌制的生虾仁。食用时,应配上苦瓜和大蒜片。

炸鱼饼(Tod Man Pla):用鱼肉、豇豆、柠檬叶和红咖喱酱拌匀后,再用油炸出来的小圆饼。品尝时,可蘸上甜辣酱或酸梅酱。

九层塔炒猪肉(Ka Prao Moo,又名“打抛猪肉”):就是泰国罗勒叶(Ka Prao,又称“金不换”)炒猪肉片,烹饪简单,但味道浓郁。这道源自东北部的菜式是泰国人无菜可选时的最佳“备胎”。

1.椰子Coconut

椰子汁不仅解渴,更是理想的运动饮料。挑选时,可摇动果实,有清晰的“响水声”的即为成熟之品。

2.山竹Mangosteen

山竹和榴莲被视为“夫妻果”,对应榴莲的“水果之王”的称号,山竹则被尊为“水果王后”。食用榴莲上火后,人们会再吃几个山竹降降火。

3.榴莲Durian

作为“水果之王”,榴莲不仅外形上有王者的气势,更能补虚。在很多场合,如密闭的大巴及酒店的客房等处都不允许携带榴莲入内。

4.牛油果Avocado

有助于皮肤变得更柔软,并防止早衰。

5.龙功果Longkong

成串生长,外形与龙眼相似,只是果皮为软皮,剥皮即食。据说这是泰国王妃最爱的水果。

6.龙眼果Longan

具有壮阳益气、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功效。

7.人参果Sapodilla

高蛋白、多维生素、富含矿物质,可直接连皮生吃。

8.杨桃Star Fruit

其半透明的黄绿色果肉甜酸爽口。削筋后,切成横片带皮,蘸辣椒、盐及糖食用。

9.释迦果Sugar Apple

又名“番荔枝”,剥皮后可即食,也有加椰奶后被制作成糖果或冰激凌的吃法。

10.番石榴Guava

也称“芭乐”,蘸些盐、糖和胡椒粉生吃。其营养丰富,也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不过,多食易便秘。

11.波罗蜜Jackfruit

栽种水果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具有止渴解烦、醒脾益气的作用。

12.芒果Mango

在泰国,芒果的种类不下10种。黄芒果、青芒果、枇杷芒(Plum Mango)等各有风味。

泰国被誉为“万佛之国”“黄袍佛国”,全国6000多万人拥有佛像4000多万尊。人口中佛教徒占95%,其中约有28万人入寺为僧(比丘),还有10多万名沙弥,在家的世俗僧更是数以万计——几乎每天都有人皈依佛门,也每天有僧侣还俗尘世。

在泰国,几乎每个男子都会出家一次,连国王都不例外。出家修行的时间长短由各人自定,少则一周、数月,多则几年,甚至终生。出家一般会被安排在毕业后、结婚前,或者两段工作之间的空当期。政府公务员、军人和大公司职员,有时可以享受短期带薪出家的待遇。

泰国人认为,佛寺能培养出好的品德及恰当的为人处事之道,因此经历数月入寺修行的男孩在还俗后,会被认为通过了进阶成人的考验,不仅在家里会被当作成年人看待,在社会上也会取得相应的认可,比如可获得优先参军资格,或被视为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大多数人带着世俗的祈愿出家修行,要么是为了期望给自己求得现世和来世更好的生存条件,要么就是为家人、朋友或他们热爱的国王祈愿或向他们报恩。男孩7岁出家当沙弥或者弱冠之年削发为僧的目的,大多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只有很小部分人真正奔着开悟并获得涅槃(巴利语和梵语为“Nirvana”)的终极目标而去。

出家修行的沙弥(7~20岁的男性)有10戒,比丘(20~70岁的男性)则有250条戒律需遵守。其食、住、衣、药等供养都需依赖信众的布施。他们每日礼佛、听法、诵经、打坐、清扫、化缘。期间,他们可以食用鱼和肉,不过午后至次日凌晨不得吃东西(即“过午不食”,律部中说“不非时食”)。化缘时必须赤脚。

出家前,每人还得经历一场隆重的剃度仪式,其场面堪比婚礼。届时,几乎所有亲朋好友,特别是长辈都会应邀出席。由家人剃去头发的剃度者会向亲友致辞,请求宽恕从前的过失,之后,在众人的陪伴下浩浩荡荡前往佛寺。入寺前,送行队伍先绕寺三圈,随后下车的出家者撒财于地,以济众人。接着,剃度者身披长白布,携众入佛堂参拜高僧,经过披袈裟、受戒、授衣钵、诵经后,才正式成为沙弥或比丘。这种隆重的仪式源自印度婆罗门教的入门礼,在泰国可追溯到700多年前素可泰王朝的立泰国王时期。

每天清晨为出家人布施“斋僧”、定期去礼佛、向寺庙捐赠,还有生活中与人为善及宽恕别人等,都是信众累积功德(泰语为“Tam Bun”)的行动,这直接体现了佛教的因果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Tam Dee Dai Dee,Tam Chua Dai Chua)。鉴于这样的原因,出家人在化缘后,不必向施主道谢,因为他们协助化缘人累积了功德。在重要的节庆日,或者平常的红白喜事中,人们多会请僧侣诵经供养,以增加功德福利,或超度亡者。

在泰国,佛至高无上。泰国宪法规定,国王为佛教和佛教信徒的保护者。如同普通的善男信女一样,国王每天会在皇宫特设的佛堂内礼佛。国王见到僧侣须行合十礼,而僧侣则不必回礼,否则便违反戒规。

寺庙在泰国被称作“Wat”,它起到了信仰传播、宗教教育、学校培训、社区中心的作用,还有些寺庙更是附带了医疗、娱乐及帮助戒毒的职能。

泰国人信奉的是上座部佛教(巴利语为“Theravada”),因由印度向南传播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又被称为“南传佛教”或“小乘佛教”;由于僧人诵读的三藏经使用巴利语(Pali)记载,因此还被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相对于东亚,包括我国和尚信奉的大乘佛教不断“与时俱进”,与早期佛教形成很大差别——上座部佛教坚持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的原始教法,没有太大修改,只尊崇佛、法、僧三宝,基本传诵和尊奉巴利语的律、经、论三藏经,依照八正道、戒定慧、四念处等方法禅修。

坊间传说,大乘佛教重视度他,求众生解脱,而小乘佛教重自我解脱。这种说法在上座部佛教的修行者看来,完全是误解和误传,事实上,上座部有许多注重众生解脱的教法,而“小乘”(相对于“大乘”表示“普度众生”,“小乘”就被认为只关注“自我解脱”)本身就是有歧义的称呼。

泰国佛教的初体验来自印度。据文献记载,佛教初入泰境,时值公元前241年。当时,印度阿育王派遣数支佛教长老队伍去周边国家弘法,其中一支到达地处“黄金之地”的佛统等泰国中部地区。他们的到来,让上座部佛法首次在这片各种神灵信仰混杂的土地上,掀起了波澜。斗转星移近千年后,大乘佛教分别自印尼(室利佛逝王朝时期)及柬埔寨(罗斛国时期)传入泰国南部,并一度与上座部佛教分庭抗礼。同一时期,泰国北方还受到缅甸蒲甘佛教的影响。

13世纪末,泰族人的第一个王国素可泰建立,国王兰甘亨(Ramkhamhaeng)不仅在政治和文化上长袖善舞,还通过礼请斯里兰卡佛教僧团弘法等方式,积极推动当地佛教的发展。由于印度的佛教早在12世纪就湮灭了(直至19世纪后期才由斯里兰卡重新传入印度),斯里兰卡盛行的上座部佛教便被认为是最接近佛祖释迦牟尼意志的佛法,于是,兰甘亨此举被视为是对泰国佛教的一次正本清源。随着上座部佛教在泰国的蓬勃发展,一度被多数人信仰的大乘佛教逐渐隐没。

素可泰第六代国王立泰曾短期出家受戒,此后,历任国王纷纷仿效,以入寺修行为荣。14世纪后,短期出家因备受大城王朝众君王的推崇,于是渐渐成为泰国男性尊崇的风俗。1799年,曼谷王朝的拉玛一世召集了218位上座比丘,重新集结了巴利文三藏经,为泰国佛教的隆盛推波助澜,让泰国赢得了“黄袍佛国”的美誉。

上座部佛教在泰国的发展过程中,吸纳了一些大乘佛教的形式,甚至一些大乘佛教的经文也融入其中。在全国30000多座佛寺中,上座部佛教的寺庙占大多数,大乘佛教寺庙仅有30多座。由于华人社区的寺庙多为大乘佛教寺庙(如观音佛宫等),大乘佛教也被当地人称为“华教”,僧人就被称为“华僧”。这些寺庙多为中国和越南的佛教徒在近代重新于泰国建立。

一年之中,有三个重要的佛教节日。敬法节(佛历3月15日,又名“万佛节”)是纪念佛陀与1250位弟子在王舍城精舍集会的日子;敬佛节(佛历6月15日,又名“佛诞节”)是纪念佛陀诞生、正觉和涅槃的日子;敬僧节(佛历8月15日,又名“三宝节”),则被认为是“佛、法、僧”齐备的好日子,人们经常将敬僧节与次日的守夏节一起庆祝。泰国一些重要的国内活动依旧使用佛历纪年。佛历以释迦牟尼涅槃的年份作为纪元元年,比公历早543年(如佛历2559年就是公历2016年,以此类推)。

入寺时,须穿着得当,无论男女均不得穿着短裤和无袖上衣;进入室内,必须脱鞋;妇女不能触碰僧侣及其使用物品;坐下时,脚不得朝向佛像。

小沙弥清晨化缘,布施者集体“斋僧”。

手印(巴利语和梵语为“Mudra”),也称“印契”,指佛陀或修行者双手和手指所结的各种姿势。在佛的造像中,除了身像外,最吸引人的无疑就是变化多端的手势了。这些手势的外机与佛的内在心念有深层联系,从而构成佛像的整体姿态。不同的佛像与意蕴,也展现出不同的手印。因此,手印就是佛的另一种表情与语言。

曼谷王朝的拉玛三世时期曾绘制出雕塑家们使用过的40种佛像手印,不过其中的大多数已经很少被用到。泰国常见的佛像手印约有12种,其中以触地印最为常见。

无畏印(Abhaya)

象征着佛祖保护众生。传说中,佛祖以此手印来制服其表弟派来的疯象。

禅定印(Dhyana)

双腿盘坐,右手置于左手之上——这是僧侣们冥想时多采用的手印。这种手印可以找到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佛祖在印度菩提伽耶冥想的时刻就采用这种姿势和手印。这种平静的姿态是古瑜伽派的终极状态,借以控制内心的不安,以聚焦真理。

卧佛(Mahaparinivarna)

描述的是佛祖躺下的姿态。卧像躺向右侧,左手抬起,通常被视为佛祖的涅槃;而卧像躺向左边,右手抬起,则一般象征佛陀正在卧息。

制水印(Abhayakra)

是无畏印的变体。与无畏印的单手举起不同,这是双手举起的动作,表示佛祖平息了尼连禅河的洪水。尼连禅河位于印度北部,是恒河的一条支流。

说法印(Dharmachakra)

又称为“转法轮印”,是佛祖的第三种手印——双手抬起至胸前,拇指与食指合成一个圈的形状,与当年佛祖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弘法时的动作一样。这圆圈象征着佛教的法轮,表示“佛法无边”“果报”“生死轮回”。

触地印(Bhumispasa)

又称“降魔印”,象征着佛祖专心致志以意念战胜恶灵玛拉的场景。根据典故,佛祖在印度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树下冥想,发誓开悟前绝不离开,而与此同时,却受到了玛拉的进攻,玛拉甚至使用妙龄少女和豪奢的宴席加以诱惑。于是,佛陀使出触地印呼唤大地女神的协助,女神从头发中拧出仙水冲向恶灵,将其击败。之后,佛陀获得顿悟。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凝固着宗教、历史、人文、科学、视觉艺术、文学、手工艺,甚至还有戏剧和歌舞。建筑诠释的是宇宙观、信仰、君王统治、价值观和审美取向,以及居民的生活状态。

泰国的建筑丰富多样,无论是寺庙、宫殿还是民居,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展出独特的样貌,并与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尽管曾受到亚洲很多国家,如印度、斯里兰卡、高棉(今柬埔寨)、缅甸、中国等各国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但随着岁月的流转,外来的元素逐渐内化发育,嬗变成为鲜明的泰国建筑范式。

泰国目前拥有30000多座寺庙,其中有上百座佛寺值得一游。泰国寺庙的每一个部分都有象征意义和实际功能,譬如:山形寺庙的中心主塔部分象征着宇宙中心——须弥山(Meru);普通寺庙中的柱头以莲花花蕾形状呈现,象征着意识的纯洁;法会殿和拜殿的屋顶两角高高翘起的发冠代表了保护神毗湿奴的坐骑——大鹏金翅鸟(Garuda),而传说中它爪中握着的两条神蛇(Naga)则幻化成屋脊的造型呈流动状向下伸展。

皇家寺庙宽阔,容纳的建筑类型齐全;乡村寺庙则显得紧凑而讲求实用性。泰式寺庙一般包括法会殿(正殿)、拜殿、佛塔、会客屋和钟楼等功能性建筑,气势恢宏的皇家寺庙还建有高棉塔、圣塔、藏经阁、回廊等。

宗教是泰国早期艺术发展的驱动力之一,其宗教建筑(遗址)跨越了11个多世纪的沧桑。高棉、素可泰、大城、兰纳、拉达那哥欣(曼谷)不同时期的宗教建筑显现出独特的时代烙印及风采。素可泰时期的建筑设计借鉴了高棉寺庙的理念和工艺,并增加了颇具个性的飞檐和金色的尖顶,在佛塔塔尖上还首创了莲花花苞形状。在随后的大城王朝,建筑因受到来自中国的文化和艺术的影响,色彩变得更为亮丽,以陶瓷片装饰的建筑外墙是当时的时髦之选。这种华丽的风格到19世纪达到顶峰——用玻璃片装饰三角形山墙和立柱,以漆器和金叶装点墙面,门和百叶窗则镶嵌着云母,形成美得简直让人无法呼吸的奢华风格。拉达那哥欣时期(特别是在拉玛四世及五世时期)的皇家寺院建筑出现镀金的顶檐,细节处更装饰着绿、红、橙色的屋瓦,同时意大利大理石、罗马柱及彩绘玻璃也被大胆而张扬地融入佛寺的正殿之中。

各时期使用的建筑材料也不尽相同。源自印度婆罗门教的高棉寺庙(主要位于泰国东北部)以巨石堆砌,其中的一些至今仍保存较好;素可泰和大城时代残存的寺庙,因建材体积较小、材质较松,历经岁月的打磨及连年战乱后,如今大多只留下地基和立柱,不过仍有一些大佛塔、藏经阁屹立不倒,存留至今;兰纳时代后期及拉达那哥欣时期的建筑多以柚木为主材,因年代并不久远,故大多保存完好。

泰国寺庙的名字往往与其历史、宗教地位还有主殿内供奉的佛像有关。例如:泰国各地有上千座玛哈泰寺(Wat Mahathat,意为“大舍利寺”),这些寺庙都是专为供奉佛祖舍利而建的,规模一般较大,宗教地位较高;曼谷玉佛寺的名字直接与主殿内供奉的“法力高强”的稀世玉佛有关;寺庙的名称前如冠有“Rat”“Raja”或“Ratcha”,则表明该寺庙属于皇家寺庙。

这是泰式寺庙屋顶上,除发冠外的又一标志物——那伽蛇头。

尖塔(Prang)

尖塔(Prang,又译“普兰”),由高棉玉米穗形佛塔演化而来。其塔尖纤细优美,有丰富的装饰物,包括环绕的天使与魔鬼造型的小钟铃。塔顶的雷电装置过去仅作为象征湿婆神的装饰,后来添加了避雷针的功能。泰国最知名的尖塔是曼谷昭披耶河河畔的黎明寺(Wat Arun)。

法会殿(Bot或Ubosot)

法会殿(Bot或Ubosot,又称“正殿”),是寺庙中最重要、最神圣,可能也是最壮观的建筑(有时会比次一级的拜殿小),是供奉寺内最重要的佛像及进行宗教仪式的地方,一般面朝东方。长方形的建筑旁通常围绕着8块据说能阻挡恶灵的界石。殿内的壁画有标准布局:主佛像背后的壁画用于表现佛教的宇宙观;入口上方的一般为佛祖悟道或与恶灵玛拉斗争的主题;两侧的内容则多为关于佛祖生平的《本生经》。

藏经阁(Mondop)

藏经阁(Mondop,又译“蒙多普”),是方形、带多层尖顶的建筑,通常用来存放佛经或如佛祖石刻脚印一类的神圣之物。玉佛寺的藏经阁是城市类型的代表,而乡村藏经阁一般底座设计得很高,这是为了防水淹。

佛塔(Chedi)

佛塔(Chedi,又译“柴迪”),是一种实心结构的、存放佛祖遗物(舍利、头发等)或国王骨灰的钟形建筑,多建于圆形或方形基座上。世界上最大的单座佛塔位于曼谷附近的佛统。

拜殿(Viharn)

拜殿(Viharn)类似于次殿,是等级低于法会殿的殿厅,供信众朝拜佛像,听高僧讲经布道。大寺庙只有一个法会殿,却有若干个拜殿,殿内的壁画会非常出众,其周围无界石,常围绕着布满佛像的回廊。小寺庙可能根本没有拜殿。

泰国的民居非常值得驻足观赏,这些朴素的建筑大多结构紧凑,功能分配明确。当地最典型的传统民居莫过于被立柱撑起、底下腾空的高脚屋——这种东南亚的典型建筑设计,不仅能让周围的空气保持良好的流通,而且更可防止屋子遭到水淹,屋下腾空的空间还能用来饲养禽畜。

这些直墙陡顶的木屋,有些采用柚木制造,不仅更牢固,而且隔热作用也更好。有些屋子的底部即使没有被支撑悬空,也感觉要比一般木屋凉爽。自从柚木树成为国家保护木种后,柚木屋的行情就一路攀升。

传统民居的风格具有一定的地区性差异。在曼谷以北的中部平原地区,如大城、素可泰一带,一座至少由两居室构成的高脚屋通常被一条敞开的廊道连接,这条类似于我们室外晒台的长廊便是当地人家的起居室。如果你有幸在曼谷市内见到这种建筑,这很有可能就是从大城一带拆运过来的。这样的建筑要么作为富豪的宅邸,要么被改作博物馆或者餐厅。吉姆·汤普森故居(详见此处)和半岛酒店的泰餐厅建筑就属于这种类型。

一座至少由两居室构成的高脚屋通常被一条敞开的廊道连接,这条类似我们室外晒台的长廊便是当地人家的起居室。

神龛必须在屋子破土动工之前设好,以安抚土地神。神龛得每天供香、供鲜花和食物,据说,这样才能求得神灵的护佑。

泰国南部民居中有一种能适应更炎热、湿润气候的房舍,其支撑的柱桩更短,也没有外露的回廊。由于泰国北部的气候较为凉爽,故当地房舍的窗户相对较小,厨房被设计成与起居室连通,以便充分利用热能。有些民居的墙面呈向内倾斜状,这是为了更好地对屋顶起支撑作用。此外,与中部民居的屋檐两侧翘起“纳皋”(Nago)装饰不同,北部民居的屋顶装饰物是高耸在尖顶、呈剪刀状的“卡里”(Kalae)。

不像在乡村,如今在曼谷等大城市里,传统的民居几乎被西化的新建筑所取代,大多数城里人都居住在现代建筑组构的小区内。与中国的居民小区少则十几栋,多则几十栋大楼的规模相比,曼谷的小区大多只有三四栋楼的规模。

相对于高楼的逼仄空间,住在小巷子内的平房里的家庭拥有更多的私人空间,他们的居所内也会见缝插针地设立一个小神龛。这种被称为“穷人家的精神领袖居所”的神龛千姿百态,有的模仿主人的房子,有的就是精雕细刻的寺庙缩微版。

“马杀鸡”不是一道菜,与马和鸡的传说也无关。这是我国台湾游客在20世纪80年代享受泰式按摩时,根据按摩(Massage)的英语谐音,灵机一动即兴发挥的词。

泰国的“马杀鸡”店随处可见,无论规模和装修如何,“马杀鸡”方式不外乎两种:穿着衣服按的和不穿衣服按的。

所谓穿着衣服按的“马杀鸡”,就是富有传奇色彩的泰式传统按摩法,当地华人也称之为“古法按摩”。相传,源于4000多年前的古印度西部按摩法,经印度名医巴查(Shivaka Kumar Baccha)发扬后,传入泰国,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早在素可泰及大成王朝,王公贵族就将其视为强身健体和治疗劳损的主要方法,并奉作招待贵宾的最高礼遇。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又吸收了中式按摩的细腻点穴法,形成了一套刚柔并济的按摩方案。

泰国街头吆喝拉客的“马杀鸡”多采用传统按摩法。这种按摩不使用按摩油或按摩霜。按摩师隔着按摩衣,利用推、拉、蹬、摇、捏、踩等20多种手法,由足部向心脏方向慢慢推进,最后到达头部。通过压足、压腰、踩脊、捏首等大压强、大幅度地施力,作用于被按者的肌肉、筋膜及关节等处,以达到理想的理疗效果。

与中式按摩注重经络走向不同,泰式着重分区域进行组合穴位按压,并关注活络关节和大幅度舒展身体。同时,其手法及力度也较我们中式按摩激烈。当遇到身材魁梧、肉质紧实的顾客,瘦弱的按摩师会借用膝部、双腿甚至整个身体的重力来发力。于是,按摩室里经常会出现体形弱小的按摩师将彪形大汉“踩”在脚下的场面。

在曼谷卧佛寺(Wat Pho)的正殿回廊外有两座屋坊(Sala Rai),自曼谷王朝拉玛三世时期起便被用于按摩教学。隔着正殿另一侧的“医药亭”墙上还刻有32种招式。1955年,这里成为传统按摩师的官方培训学校,60多年来造就了无数按摩师和推拿医生。

根据店家的定位、装修、地段、服务及按摩师的水平高低,传统按摩的收费(每小时,全身)为250~1200泰铢,水疗(SPA)的收费则为750~3000泰铢;局部“马杀鸡”的价格比全身的便宜一半。出于尊重和礼貌,请根据按摩师的服务品质或专业水准给予小费(50~100泰铢)。

与传统按摩并驾齐驱的另一种方式,是按摩师在顾客的肌肤上涂抹按摩油后进行的“马杀鸡”——这其实就是俗称的“推油”。如果再结合香薰、保养精油、音乐、香茗,以及冲浪水池和桑拿房,便造就了“逼格”高很多的SPA疗法(即水疗法)。

泰国是当今世界知名的SPA目的地。其水疗继承了暹罗传统的草药疗法,非常“高大上”,种类有香薰、反射等10余种项目,大多利用当地丰富的药草、水果、鲜花等自然资源,具体形式有传统SPA、奢华酒店SPA和医疗SPA等。很多高档SPA馆设在风景宜人的度假村内,甚至直接面向大海或悬于断崖之上,以让人获得心旷神怡的遁世享受。

高档会所的SPA按摩师多为四五十岁的大妈级人物。她们有一定的社会历练,知道如何顺滑地与各类人士打交道,她们也清晰地知晓人体内10条看不见的能量线的走向。沿着这些能量线,无须势大力沉地作业,只要轻轻将精油推开,使其渗入肌肤,便能一定程度地顺通经络,让能量流向全身。由于定位高、价格贵,这种不穿衣服的“马杀鸡”一般不会以街头拉客的方式招揽客人。

不过,光着身子进行的“马杀鸡”很容易被引入色情服务。请千万细致端详你即将踏入的店家,以免误入后身不由己。

价格 260泰铢起

时间 08:00~17:00

地址 392/33-34 Maharach Road

电话 +66 2 662 3533

卧佛寺内东侧的按摩室对公众服务及培训已有60多年历史。泰国最好的按摩培训学校的训练生在此提供像模像样的传统按摩(穿着按的那种)。在享受和放松后,你可以踱到中间靠近大佛塔的“医药亭”,琢磨一下近百年前刻于该屋墙上的“马杀鸡”32式。

价格 600泰铢起

地址 2nd Floor,Q House,Lumphini Building,1 South Sathon Road

电话 +66 2 677 7261

这家中档水疗中心非常受当地人欢迎,曾获Tripadvisor颁发的2014年“卓越奖”。按摩师友好不做作,能为感冒、晒伤或有重力度需要的顾客提供特别照料。地处市中心Lumphini公园对面,地铁站Lumphini Park旁。

价格 900泰铢起

地址 88 Sukhumvit Soi 51, Klongton Neu, Wattana

电话 +66 2 662 6171

水疗馆的设计采用每屋一色,客人可挑选适合自己星象色彩的屋子。其极具特色的磨砂水疗采用黑胡椒作磨砂材料,有助于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客人可清晰感受到背部表层死皮被磨去的过程。这种水疗会让皮肤香滑、有弹性。

“绝不能错过人妖表演”——每个初到泰国的游客都会得到这样的建议。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赶去人妖表演剧场,一睹人妖“芳”容,以满足好奇之心。这就是芭堤雅的“蒂芬妮”(Tiffany)、“阿克萨”(Alcazar)及曼谷的“克里普索”(Calypso)等人妖剧院每天爆满的原因。

泰国全国分布着百余家人妖表演剧场,长相艳丽的人妖登台表演,已经成为泰国旅游业的保留节目。以上三家堪称全国规模最大、节目最精彩、人妖最漂亮、场地最豪华的人妖表演剧场。

人妖表演主要分歌舞和小品两种。担任歌舞表演的人妖长相出众、亭亭玉立,担纲小品表演的人妖则无论是外貌还是体形都要欠缺一些,仅以搞笑来活跃气氛。表演过程中,“她们”会走进观众区,进行近距离互动。此时,你会发觉,长发飘飘的“她们”皮肤细嫩、眼眸闪亮、微笑迷人,简直令人倾倒——很难想象,“她们”竟是一群男子。

人妖有三类:第一类为男扮女装(泰国人称“Tuun”),他们多为同性性取向的异装者,其生理机能、生活习性与男人无异;第二类具有女性线条特征,因为长期服用雌激素,显现出丰乳、细腰和肥臀,不过依旧保留了男性性器官;最后一类通过变性手术已完全拥有女性特征,并通过雌激素来维持女性身体的线条,但与女性唯一的差别是不能生育、没有月经。很显然,第一类属于“心理人妖”,第二和第三类则属于“生理人妖”。一定意义上说,第一类是因为喜欢男人而做人妖,而第二、第三类是由于讨厌做男人而变为人妖。

“人妖”,在词面上就带有明显的贬义,这是我们中国人从古籍中翻出来强加给泰国这一群体的词汇,该词汇在南宋末期一些文人的著作中可以找到。相对而言,英文对这类特殊性别或特别性展现群体的描述则显得较为中性和客观。早先这类人被叫作“Tranny”或“Ladyboy”,后来出现了更文雅的词“Shemale”,而源自希腊语的“Gynandromorph”(雌雄同体)则更带有学术性。泰语中,这群人被称为“Kathoey”(谐音“嘎多异”),根据《现代泰语字典》的解释,这个来自高棉语的词最初表示“水果中的雌雄同株”,进一步的引申意思为“心理和行为上趋向女性的男子”及“生理上变为女性的男子”。

芭堤雅蒂芬妮剧场的明星人妖正载歌载舞。

人妖在泰国出现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了。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及整个90年代,其数量出现了飞跃。特别是在90年代泰国经济高速增长期间,伴随旅游业的大发展,大批人妖涉足娱乐场所,不仅表演节目,还涉及色情服务,因此获得了不菲的收入。新千年来临之际,泰国出现了描述这一群体的新词汇——“第三性”(即男女之外的性别),这个词汇的出现标志着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看法更为宽容。之后,不少人妖索性称自己为“第二女人”。

泰国是变性人最多的国家,也是全球施行变性手术最多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全泰国约有20万名变性人,每年至少进行1500例手术。在当地进行一次一般性变性手术仅需花费50000泰铢(折合人民币约10000元),变性手术的高质量和低费用吸引了很多外来的手术需求者。

泰国每年还会举办环球变性小姐选美大赛,获得名次者自然就能成为电视、电影和舞台上的明星。泰国最知名的人妖名叫“东妹”(Nong Toom),变性前曾获得泰国轻量级拳击冠军,那部电影《美丽拳王》就是“她”故事的写照。关于人妖的另一部知名电影《人妖打排球》也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

很多人认为,人妖是贫苦和堕落的产物;相反,也有不少人认为,这种看法本身就是歧视判断,因为它建立在“相同就是好”的评价标准之上,而实际情况根本就不是如此。虽然泰国人的看法不一,但是泰国人妖的形成不外乎有内、外两种原因:一方面,泰国社会比较自由、开放,对出格的行为比较包容,泰国人家庭不会太多干涉子女的选择;另一方面,有些当事人天生就有性别错位,认为打扮成女性,甚至改变性别是直面内心、结束拧巴的人生的“敢作敢当”的行为,不过其中也不乏一些为了“赶时髦”或者为了多挣钱的人。

虽然人妖在泰国的生活相对比较自在,不仅可以像正常人一样从事各种工作,甚至还可以去服兵役,但真正要在社会立足却非常不易。

首先,歧视和白眼无处不在,尤其在保守的小村小寨,就法律而言,人妖中的变性人并未获得法律承认,其身份证明上标注的性别仍是男性,有时只是为了辨认方便,才允许在“她们”的证件上同时粘贴男性装扮和女性装扮两种照片;其次,“她们”在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定位是女性,因此需要持着男儿身,每天做女性打扮,同时还得注射雌激素来保持体态,并忍受身体排斥反应导致的情绪化和皮下脂肪增多等副作用的折磨;再次,“她们”的感情生活也大多不尽如人意,能如愿与男人结婚的例子更是少之又少;更何况,除了要经受身心的折磨,挣钱糊口也并非因“特立独行”而变得容易,真正成为歌舞红星赚大钱的屈指可数,大多数人妖只是借着外表赚取刚够糊口的钱,却要时时担心年老色衰后的生活着落。

每个泰国男人都是看着泰拳比赛长大的,这种格斗技赋予他们不怕疼痛、敢于出击的性格。每有重要的比赛,人们要么前往赛场,要么三五成群聚在电视机前观赛、呐喊。身处闭塞山村的人们虽无缘一流的比赛,却也有村镇联赛可以观看。很多人不顾铁棚赛场的闷热逼仄,挤在里面连轴观赛,常常从黄昏6点一直守候到凌晨时分。

泰拳(Muay Thai)在泰国受欢迎的程度不亚于乒乓球之于中国、足球之于英国。这种传奇的泰国格斗术,集各种东方武术技法于一体,还融会了艺术造型、感恩寓意、宗教仪式等元素,是泰国人最引以为豪的国粹。

很难相信还有比泰拳更凶悍的运动,依赖不凡的爆发力、灵活性与耐久性,拳手会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全八攻击”——通过双拳、双肘、双膝、双腿共8个部位,在30平方米的拳台上,向对手发起有效的组合攻击。如双方近身,拳腿施展不开,泰拳的又一特色技法“缠斗”就开始显现威力——拳手互相揽住对方的颈部,或拉扯,或扭摔,再结合膝部来进攻或防守。

许多古典泰拳的招式已经失传,还有些只留下名称却无人能演练。如今的泰拳共有母招(Mae Mai,即基础动作)15式和子招(Luk Mai,高级动作)15式。一场激烈的比赛,就是靠这30招式的拳肘膝腿组合发挥效用,克“敌”制胜的。由于崇尚腿法,比赛中使用腿、膝击中对手有效部位的得分要比拳、肘击中的得分更高。

倘若回到20世纪20年代之前,泰拳赛场简直如同野蛮的角斗场。当时规定,只要通过肢体(不得持有硬物)把对手击败,就算赢得比赛。为了胜利,拳手不惜使用身体的任何部位,以尽可能最凶猛的方式,包括咬、扼、撕、啐等,发动进攻。由于充斥暴力及血腥,这种比赛在20世纪20年代被禁止。相隔10年,在设定了新的比赛规则后,泰拳才被允许复出。

曼谷拉差达能拳击馆(Rajadamnern Boxing Stadium),每周一、三、四、日傍晚有拳赛,周四的比赛最精彩;曼谷蓝毗尼拳击馆(Lumphini Boxing Stadium)的比赛日为每周二、五、六的傍晚,周二的比赛最精彩。想学泰拳,可以在泰国家喻户晓的Fairtex拳馆报名学拳,该拳馆在世界很多地方设有教馆。

关于泰拳的最早记载,出现在1411年的大城时代。实际上,它可能起源于更早的甲米格斗(Krabi-Krabong)。这种盛行于南部甲米地区,包含拳法和兵器术的武术套路,如今仅作为节庆时的表演项目出现。研究发现,泰拳的拳法还与神话《拉玛坚》(被认为是泰国版的《罗摩衍那》)颇有渊源,其许多招式直接来源于该神话故事中,拉玛迎战恶魔阿修罗时采用的招数。

当别有风情的音乐声在赛场响起时,泰国人知道,激烈的拳赛即将开始。选手们身着锦衣,头戴彩色头箍(Mong Kol)闪亮入场。他们先低身下跪,稍做祈祷(被称为“Wai Khru”),随后登上拳台,舞动起来。舞蹈(名为“Ram Muay”)表达了怀念父母、感恩师傅、敬奉神灵的情感寓意,也让拳手预热了身体。彩色的头箍是神圣、吉祥之物,直到比赛开始前才会被取下。

这种开赛前的仪式叫作“拜师礼”,是泰拳特有的仪式。选手在拜师礼中的表现也被计入评分。如果双方拳手跳的舞蹈同出一门,则出于“同门不得相斗”的原则,这场比赛会被当即取消。

音乐也是泰拳比赛的特色。驻场乐队自拜师仪式起,便吹吹打打,直到赛事结束——这种“格斗进行曲”会随比赛节奏及进度有机铺陈,时而高亢、时而低缓,堪称动人心魄。

每年约有7万名拳手,定期在曼谷的蓝毗尼(Lumphini)拳击馆、拉差达能(Rajadamnern)拳击馆及全国大小城市乡村的各场馆,参加拳赛,争夺奖项。全泰国每年还有超过3万名职业儿童拳手参加少儿比赛或者地下“野赛”。这些小娃娃经常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冒着脑损伤甚至死亡的危险开战,即使有时的奖金仅为200泰铢(约合人民币42元)。像成人比赛一样,少儿比赛的获胜者会获得一定数量的奖金和赌注分成,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甚至当地的英雄。参赛年龄最小的选手可能还不满7岁。

最后的问题是关于:到底是泰拳厉害,还是中国功夫厉害?对于这个经常被提及的问题,一些中国人认为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必定天下第一;一些泰国人则认为中国功夫过于花拳绣腿,相比较,实践性更强、更猛烈的泰拳才应该是拳中至上。不同于以上两种互不相交的答案,泰国拳师瓦操的回答显得耐人寻味。他认为,比较泰拳与中国功夫哪个更厉害,就好像把芒果与香蕉放在一起比较哪个更甜一样——芒果在不同季节的甜度不同,香蕉则是不同产地的甜度不一样,这如何可以比出个所以然?

这些开动起来“嘟嘟”作响、疾驶起来还“吱吱”冒烟的三轮马达车,恰是泰国城市的生动风景线。

当曼谷这样的城市变得越发拥堵,豪华轿车与土方车、长途大巴经常在大路上堵成一堆泥时,嘟嘟车(Tuktuk)早就凭借其灵巧的身形,自如地穿行于车流的缝隙之间,“嘟嘟”地绝尘而去。

晚间的街道更像是为嘟嘟车准备的舞台。它们毫无倦意,在城市趋于安静时,却如一只只勤劳的工蜂,忙碌于商业街、大酒店和夜总会之间。老远就能听到这些载满乘客的“家伙”加足马力的声响——车流稀疏、灯光昏黄的道路上,它们正快马加鞭而来,仅仅几分钟后,便呼啸着与你擦身而过,并扬起一阵尘埃……

嘟嘟车,因开时发出的马达噪声而得名。这种带马达的三轮改装车大多安装二冲程发动机,使用液化石油气。车子四面镂空,带有顶棚,客人座位后面安插着商业广告。由于车身敞开,所有噪声、灰尘、尾气,包括雨水都会一股脑涌入。

嘟嘟车并非泰国专有,在缅甸、老挝、柬埔寨、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以及南亚、中南美洲等地也非常普遍。泰国的嘟嘟车是在二战期间,由日本人引入曼谷,用以替代人力三轮车。之后,嘟嘟车在公共交通不太发达的泰国其他城市慢慢流行,成为与汽车、摩托车、轮船配套的交通工具组合。这种车子开起来不稳,乘起来也不舒适,逐渐就被边缘化,只因颇受游客垂青而被保留了下来。当地人有时找不到合适的交通工具,又拖着大包小包,也还会选择这种落伍的车子代步。

司机后边敞开的车厢空间不大,不过经常在深夜可以看到,仅能容纳2~3人的空间里,居然塞进五六个“人头”。超载的嘟嘟车会发出老牛吐气般的沉闷马达声——乘客却并不在意,酒精的作用让大伙儿挤在一道时特别有热乎劲儿;司机也不会介意,因为赚钱逻辑告诉他:“人头”多,收得多!

嘟嘟车司机的活儿不好干——风里来雨里去,非常辛苦,加上城里的消费高,还要交份子钱。虽然大部分嘟嘟车司机循规蹈矩,但这个群体留给人们,特别是游客的印象仍非常不佳——少数害群之马通常会成倍地收费宰客,许诺低价车费,却拉乘客去假货商店或高价景点牟利,或者以色情信息引诱客人去夜总会挨宰拿回扣。

泰国旅游城市的街头,偶尔也会撞见西方人赤裸上身、玩票儿地开着嘟嘟车的场景。看着他无拘无束、玩得很“嗨”的身影,不由得感叹:自由真好。不过,警察很快就从半路杀出,拦下他“谈话”,接着邀他去“喝茶”。但愿这位可怜的老兄记得跟警察大叔提一提,世界上曾有两名英国教师开着嘟嘟车环球旅行,最终成功穿越安第斯山脉的故事,来打动一下对方。这个故事并不久远,就发生在2013年,不过最好不要提,他们用的是自己的车,还有自己的驾照……

上车前务必与司机谈好价格,以免被宰。一般情况下,在曼谷、清迈这些城市里,10分钟车程的价格为20~40泰铢,海岛和海滨度假区的价格要高30%;20分钟以上的车程最好打出租车。车子通常有能打开的遮雨篷,可供挡雨。如与嘟嘟车司机起纠纷,应及时联系当地的旅游警察。

孔剧的主角戏服,从左至右依次为:英雄拉玛、白猴哈奴曼、十面魔、希塔。

很大一部分人对孔剧“并不怎么感冒”。他们认为,这种节奏慢慢吞吞、音乐支离破碎、舞蹈又不知其所云的演出,简直扯得人肠子痒痒——这样的反应并不奇怪,即使是泰国本土的年轻一代看到孔剧,也不乏昏昏欲睡者,这和我们国内的京剧、越剧、昆剧等传统戏曲遇到的尴尬非常类似。

不过,对旅行者来说,孔剧(Khon)可能是为数不多的、看不懂却有必要搞明白的东西——懂了孔剧,对文学、戏剧、壁画、寺庙等其他泰国传统艺术,也多少能够触类旁通地了解一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拉玛坚》。更何况,观看孔剧本身就意味着获得礼遇。

孔剧只有一个剧本——《拉玛坚》(Ramakien),这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1)的泰国版本。跟随上座部佛教从斯里兰卡传入(2)的《罗摩衍那》,经过泰国艺术家的加工后,其纷繁人物和复杂情节的精华部分被保留下来,场景则转换到了泰国——英雄男主角换成了大城国王拉玛,宗教仪式由婆罗门教改为佛教,地名也更换成当时的都城大城。

神话中描述的战争场面宏大而惨烈。从毁灭之神湿婆额头的第三只眼喷射出的火柱迅速烧毁了恶魔,随后,被赋予神力的拉玛之箭齐刷刷射向魔军,把他们围起来卷入雷区,并迅疾用五雷将他们轰成灰烬。

十面魔多煞堪(Todsakan)(3)是在抢服仙水后,遭保护神毗湿奴砍伤,才变形长出了10个头、20只手臂。为了报复,他将垂涎已久的拉玛(毗湿奴的化身)的妻子希塔诱骗出来,囚禁在兰卡岛上。拉玛依靠猴王哈奴曼及其猴子军团的协助,搭起一座通向兰卡岛的桥,并最终率领军团击毙了魔王,救出妻子,凯旋返朝。

《拉玛坚》的人物丰富多彩,情节具有想象力:拉玛代表了正义、勇敢和智慧,他甚至是神的化身(4)

他的妻子希塔代表了泰国女性的忠贞和贤淑;哈奴曼则是机智、灵活、能文能武多面手的象征。神话的情节融合了浪漫故事、精彩历险和迷幻景象,这三个部分恰好就是如今泰国人基本生活观的写照。

《拉玛坚》的情节和人物艺术表现,还可以从寺院壁画、浮雕及寺庙建筑等处观赏到。曼谷玉佛寺中178幅该主题的华美壁画被称为“泰国最生动的《拉玛坚》壁画”(详见此处)。

“孔”指“无声”,孔剧就是以不发声的舞蹈和手势,在音乐和旁白的辅助下演绎《拉玛坚》的艺术表演。整台演出集结了多种泰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诸如泰式哑剧、传统舞蹈、古典音乐、诗歌朗诵、皮影、面具和戏服艺术等,让喜欢它的人看得如痴如醉。

由于受到《罗摩衍那》的艺术影响,演员的表演富含招式化的舞步及丰富的手势表情——仅招式化的舞姿就有68式,手势表情更不下百种。其中,伸指代表“控诉”,顿足表示“愤怒”,双手交叉合在胸前表示“爱”,左手托住左边的脸颊说明“害羞”,等等。不过,与我国的京剧不同,孔剧的手势表达没有年龄的差异。

孔剧舞台上,优雅的姿态是从小接受严苛训练的结果。很多演员在身体最柔软的岁月就开始接受相关训练,由此轻松掌握了需要超常的柔韧性才能把控的技巧。一般来说,一名合格的孔剧群众演员至少得接受3年的训练;如要上台担任主角,则至少得经历6年刻苦的训练才成。

孔剧也被称为“假面舞剧”——除了男女主角(即拉玛和希塔)及男配角(拉玛的弟弟拉什曼)之外,演员都佩戴面具饰演角色。面具分人、神、魔、猴四类,每类又细分成若干种。面具的做工考究、色彩艳丽、造型特异,充满着浪漫而神圣的艺术情趣。制作工匠都经过专门训练,大部分出自世家。

木琴是主要伴奏乐器之一,泰国人认为这种木质琴键的打击乐器是唯一源自本土的传统乐器。此外,还有套锣、木阿笛、鼓和撞铃等乐器参与演出。

《拉玛坚》的叙事细致而绵长,往往一幕戏就得演绎一整晚,而且整晚的演出才只是整部剧里的一小片段——正宗的孔剧总长138场,由311个演员轮番上阵、连轴演出720个小时才能全部演完。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这种传统艺术,一些创新版本的演出加快了表演节奏,将时长压缩到45分钟,同时加入了英语解说词。

孔剧起源于400多年前的大城王朝(也有柬埔寨学者认为这是源自古高棉的宫廷舞蹈),自诞生之日起,便是专供王公贵族享受的娱乐节目。大城后期,孔剧流向民间,衍生出了短小精悍的通俗剧种——洛坤(Lakhon),其一招一式虽不及孔剧有板有眼,却与平和而随意的平民需求不谋而合(5)。此外,民间还自发衍生出了一种模仿剧,名为“梨伽”(Likay)。这种乡村版的洛坤剧在演绎上更接地气,即兴发挥的“荤段子”令人应接不暇。

泰国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卓越的美感悟性及优雅的双手,创造了孔剧这种最具细节描写和神话气场的艺术形式。观看孔剧,本身就意味着获得礼遇。

大多数旅行者是在高级饭店进餐时观赏孔剧演出的,如想观摩正宗的孔剧,可前往曼谷国家大剧院(每月最后一个周五和周六,需提前订票);观摩内洛坤舞请去唐人街的皇家剧院(Chalermkrung Royal Theatre);观赏洛坤木偶戏请前往曼谷乔·路易斯木偶剧院;想看外洛坤表演请至曼谷“四面佛”祠或城柱寺。曼谷有一家孔剧博物馆,是由前总理巴莫亲王的故居改造而成的。还有几部关于孔剧的泰国电影值得一看,如《最后的木琴师》《孔舞者》等。

图为拉玛勇斗十面魔。

“在泰国衡量一个人的显贵程度不是看有房还是有车,而是看拥有大象的数量”——这种说法虽然值得商榷,但粗略了解一下大象的饲养成本及其日益减少的现状,就可以明白,拥有一个象园意味着什么。

“大象和象夫的相遇如同结婚的夫妻,彼此一生只能拥有对方一次——大象走了,象夫不能再干这行;象夫走了,大象也只能守寡一生”。人象情深的故事,经常被传诵。如今,大象园里的大象和骑象人大多属于双向选择的工作伙伴,只要其中一方觉得不满意或不适应,就可另行选择——这与城市里的职场规则没有两样。

象夫是手持象钩的大象管理者,也可以被理解成明星背后的经理人,他们负责照管大象的工作和生活。象夫几乎是男性,从10多岁的小孩到50多岁的老年人都有。过去,他们的技能仅以父传子的方式世袭,如今只要有机会,有志者就有可能干上这一行。

位于金三角的安纳塔拉酒店会安排住客参加短期的象夫训练课程。

大象就是台前的明星,它们和人一样,有活到60岁的,也有活到100多岁的。在泰国,大象营里表演和载客的一般是二三十岁的“青壮年”,其中有些是从泰缅边境劳力第一线退役下来的。由于很多大象每天工作的时间很长,因此许多人非常担心它们是否如在表演场上所表现的那么开心。

象是地球上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它们都是天生的“吃货”和大胃王——一头4吨的普通成年亚洲象,一天约有16个小时在进食,每天能吃下300多公斤的食物,这是普通成人每天进食量的100倍。请不要凭直觉就认为这些贪吃的家伙呆钝木讷,实际上,它们不仅体能强悍,还具备出色的记忆力、智力及较强的自我意识,更能清晰地表达欢乐、悲伤等多种细腻的情绪。

在泰国,大象代表着昌盛、吉祥和力量,被视为国宝,甚至是国家的象征。泰国人将自己的疆域轮廓形象地比作大象的头部:北部是“象冠”,东北部是“象耳”,暹罗湾一带为“象口”,南方狭长的地带则成了弯弯的“象鼻”。

由于大象是众多佛教故事和传说里的主角,比如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他母亲梦见白象后诞生的,因此在泰国这样的佛教国家,这些庞然大物便顺理成章地成了圣物。泰国历史上,大象又是身经百战的“功臣”。14~18世纪,象群被用于载运暹罗士兵和装备,甚至作为战象进入战场。当年国王出巡的座驾不是滚着轮子的大型马车,而是被装扮得神圣威猛的白象。

除了常见的棕灰色,大象还有金黄、银白、嫩绿、淡红等不同的肤色。这些特别肤色的大象在泰国被统称为“瑞象”,西方人却误将其翻译作“白象”。特别的肤色其实是皮肤白化病的症状,因数量稀少,加之又有佛教典故,故白象被奉为象中尊品。

由于自古被看作国家繁荣的象征,因而白象一旦出生或一经发现就会被进献给国王。过去,对贵族而言,得到国王赏赐的白象是莫大的荣耀。不过,之后的事实证明,这还是一把双刃剑。你知道,白象的饲养开销庞大,它们既不能干活,又不能被转卖或赠予他人,显然很容易就成为一种累赘。久而久之,冒犯了王室的贵族和大臣就会收到这种礼物——每天看着这种物化了的警示,当事人自然就会将忏悔挂在心间,从此不敢乱说乱动。

象园的纪念品店里,可爱的大象纪念品总是琳琅满目:大象卡通T恤、象皮手袋、仿象牙首饰、木雕大象等出于保护大象的考虑,珍贵的象牙在泰国属于严禁买卖的物品,只能在拍卖会上觅得,然而即使拥有也不能携带出泰国国境。

不少泰国人会在家中放置或身上佩戴诸如象油、象毛、象尾之类的宝贝,目的是为自己辟邪、催运。在古埃及和古印度,大象的粪便曾被用以避孕,据说颇有奇效。如今泰国人巧妙地将象粪用水煮一天一夜后,加工成生态纸,作为纪念品出售。更富创意的还有象屎咖啡,其“生产”原理类似于猫屎咖啡,即充分利用大象体内的消化酶来分解咖啡浆果中的蛋白质,以降低咖啡的苦味。饲养者会将咖啡浆果以人工方式喂食大象,再从象粪中拣取“自然过滤”后的咖啡豆进行清洗和烘焙。由于产量稀少、成本高昂,每公斤象屎咖啡生豆的售价约合人民币6800元。在当地专门的咖啡馆里,名为“黑象牙混合咖啡”的象屎咖啡每杯就高达人民币200元。

如今,即便像泰国这样的大象大国,大象数量也不足5000头,其中野生象更是不到1500头。当地管理机构曾悲观地宣告,如再不采取更有效的保护措施,大象就将在10多年内从泰国彻底消失。为此,相关机构加强了人工授精生育小象的研究力度,试图以此稳定数量,避免泰国象绝种的悲剧发生。

泰国最大的国家公园——岗卡章国家公园(Kaeng Krachan National Park)是少数可以看到野生大象的地方;如果运气好,在素叻他尼的考索国家公园(Khao Sok National Park)等地也能巧遇野生大象;因大象而得名的象岛(Koh Chang)设有三座大象营,其中人气最旺的班可旺大象营(Ban Kwan Elephant Camp)推出了主题教育之旅,单次时长1.5小时;清迈美丹(Mae Taeng)的大象营是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的外景地。

泰国是个“市场之国”。每个城镇的中心都有市场,售卖的大多是新鲜的货品。规模大一些的市场,商品就会丰富好多,一个市场就如一个小世界。除了常见的小吃和熟食,还有工艺品、家居用品、音像制品,甚至小动物,让人看得眼珠都转悠不过来。

大城市里的市场不仅规模大,而且数量多,往往东一座、西一个的,遍及城里的多个社区。曼谷的每个商业区都有一两个市场,“市场之城”清迈的中心城区更有约四分之一的地界被辟为市场。

泰国是个重传统的国度,即便豪华的商厦林立、实惠的大卖场齐备,人们还是会时不时去市场逛一圈,颇有“一日不见想死君”的情谊。由于市场众多,很多泰国人的生活从小就随着市场展开,日复一日,直至年迈。市场成了他们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载体:童年时在里面摆摊,上学时约同学在市口碰面,青春飞扬期间又牵着女友柔软的手来回闲逛。市场里还荡漾着:隔壁阿姨酥糯的叫卖声、河对岸老爹掀起一脸皱纹的笑容、见第一面就能让人感到脸红心跳的豆蔻小妹的道谢声……

如此场景一遍又一遍地出现在各类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市场文化便顺着文艺的脉络传送给了年轻一代。人们普遍认为,市场将奢华国际商厦塑造的高高在上的“装”字诀打回了原形,把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品归于天人合一的自在环境中,予以呈现。这样的市井生活真实地代表了泰国人引以为傲的朴素、真切、不“傲娇”——与穿拖鞋上街、跨进嘟嘟车、拎着打包食物的马甲袋闲步回家等,同属泰国最真的生活姿态。

曼谷路边的临时市场里,一位大叔正热情地展示他的摊子上鲜嫩的烤肉串。

泰国人对市场的需求也催生了各种奇特的市场类型。除了常规的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灯光夜市、周末市场外,在泰国还有边境市场、山地市场、后备厢市场、铁路市场、水上市场,等等。

其中,水上市场最能体现泰式风情。许多泰国人认为,只有水才可以完美地展现他们的自然民风和纯真性情,“没有阔马扬鞭,只有乘船摇桨才是这个自由国度的独有的气质”。每个清晨与黄昏,修长的长尾船会载着用于售卖的鲜果时蔬、吃食杂货,徜徉在昭披耶河流域的很多小河道里。大大的斗笠下面,是摊主平和的笑脸,而船边不远处,他们家不谙世事的孩子正在戏水。

即便像政治示威这般严肃的事儿,到了泰国人手里,也能相当“市场化”。每逢集会,组织者就会通知一些商贩进驻。于是,时候一到,烤香肠的、卖风筝的、卖T恤和短裤的,甚至画像的、剃头的、古法按摩的,都纷纷过来摆摊,一个完整的市场被自然而妥帖地移植了进来。想象一下,在躺椅上享受着按摩,耳边传来演讲者慷慨激昂的演说,自己时不时站起来喊上几嗓子,这有多逍遥!

对旅行者来说,泰国的市场不仅是购买纪念品和艺术品的淘宝“血拼”之地,还是观测和体验当地风情的景点。这里绝不能是匆匆付钱取走便宜货的嘈杂之地,需要花上些时间,悠闲地晃荡,寻找泰式情趣。

在泰国,经常一不小心,就会“踩”进一个市场,有时忍不住伸腿迈入的后果可能是:突发的兴致打乱了既定的部署,原先的安排开始一环接一环地延误……

市场中存在一些假名牌,需要小心识别——除了对商标和品质的考察外,价钱也是一个依据,不要指望以几碗面的价钱买到一尊名家制作的艺术品。议价的范围视所处地点、商品的行情和质量而定:在曼谷游客区,可还价至开价的一半以下;而在偏远地区市场,只能还价掉开价的十分之一。闲逛时,得小心随身物品,以免被窃;也不要使用信用卡,以防被盗刷。

许多旅行者的泰国之缘,因花而结。譬如,飞往泰国的途中,在泰国航空飞机餐的沙拉盘里,你会惊喜地发现一朵水嫩欲滴的兰花,向你颔首致意;飞机降落后,空姐含笑递上一枚温馨的兰花,向你道别;前来机场迎接的导游第一时间为你戴上芳香的茉莉花环,表示热烈欢迎;到达酒店时,恭候已久的迎宾姑娘也会郑重地献上一串玫瑰手环,祝你居住愉快……

多样化的地形和温暖的气候造就了泰国丰富而多元的植物群,游走各地,你经常可以撞见各色鲜艳而繁茂的花卉。在泰国人看来,鲜花是大自然的恩泽,冥冥中就有缘分;花朵生命虽短,但意义非凡。以上那几段由鲜花谱写的欢迎曲,简短却温暖、真挚,让人毕生难忘。

在泰国众多的花卉中,兰花无疑最为著名。它因温雅而高贵的颜色和外形大受推崇,以致价格不菲。全泰国有不下1300种野生兰花,绝大多数长在老林深处。为满足人们赏花的需要,大量人工栽培的兰花在苗圃里被培育至窈窕婀娜之后,便走进了寻常人家的生活。人们也常用兰花点缀、装饰美食和礼品,表示尊敬及以礼相待。

用来装饰SPA(水疗)空间的白色花朵,被我们称作“鸡蛋花”。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泰国人称其为“Lanthom”(意为“悲伤”),因而这种花只会被种在墓地或寺院,不会出现在居家环境里。当一位王室成员突发灵感,重新将它命名为“Leelawadee”(文学作品中美女的名字)之后,这种素雅而平和的花朵从此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莲花也是泰国人钟爱的花卉。当地的莲花有10余种,较常见的是被称为“水中女神”的睡莲,以及用以供佛、祈福的皇家莲(Bua Luang)。

泰国的国花不是常见的莲花,而是金链花(Ratchaphruek,意为“皇家之花”)。这是一种旱季过后,像链子一样成串开放在树梢的金黄色花朵,象征着华贵和神圣。1987年,泰国民众曾在全国多地种植了99999棵金链树,来庆祝国王普密蓬诞辰60周年。

泰国人礼佛和祈愿时,常用小蜡烛和莲花,考究点的还会奉上花环。花环由茉莉花、万寿菊、蔷薇、金盏菊、白蚕花等花卉编成,从素可泰时期开始一直流行至今。

茉莉花是最常用的材料,润泽的茉莉花花环象征着佛祖教义中的善和美,它的枯萎则喻示所有生命的美好稍纵即逝。泼水节期间,人们用茉莉花花环拜佛、祭神及向长辈祝福。茉莉花花环也常被悬挂在车内,以期获得一路平安。

花环分悬挂、手佩、颈戴等多种,除了礼佛和祈福,还被用于迎宾、节庆和皇家活动等场合。据统计,曼谷人平均每年用于购买花环的消费高达5亿泰铢。

花环(泰国人称“Roi”)是用针、线串接起来的,花盘(Chad Paan)则是在盘中植入花草后,经培育、修剪等工序打造的几何形花座,堪称泰国最美、最灿烂的花卉艺术供奉品。还有一种名为“叶子盅”(Bai Sri)的供奉品也非常华贵。这种用香蕉叶制作的供品在各地的造型有所不同,比如“Bai Sri Cham”的中间部分为香蕉叶做成的圆锥体,里面盛放米饭,饭上塞入煮老的蛋,圆锥体外用缤纷的花瓣装饰。

体验泰国花卉生活最好的地方,莫过于河边花市。曼谷昭披耶河河畔的帕空(Pak Khlong)市场是曼谷最大,也是全国最有名的花卉市场。在每天凌晨你呼呼大睡时,装卸工人正大汗淋漓地从满载茉莉花、莲花和康乃馨的船上卸货。黎明时分,当赶早市的人们陆续出现在市场时,各种鲜花早已开始争奇斗艳。

清迈等地的河边也有热闹的鲜花市场,不过相较于一年一度的清迈花节,恐怕就属于“清粥小菜”了。每年2月的第一个周末,清迈花节在当地鲜花最繁茂的时节盛大召开,吸引世界各地的爱花人前来赏花,期间还有隆重的花船巡游、选美大赛及花卉展览。人们赏花会友,载歌载舞,举杯欢庆,不亦乐乎!

————————————————————

(1) “罗摩衍那”的梵文拼法为“Ramayana”,意为“拉玛演义”。与《罗摩衍那》几乎同时被引入的,还有印度另一部神话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因情节和人物更纷繁复杂,流传度远远不及前者。

(2) 也有史学家认为,早在阿育王派长老传经时就将《罗摩衍那》带入泰国境内,之后随着《罗摩衍那》主题在邻国高棉王国被广泛运用于各种艺术形式,这一主题作为一种流行早在兰甘亨国王引入上座部佛教前就已经影响泰国人。

(3) “Todsakan”的梵语意为“十张面孔”,在《罗摩衍那》中,也被称为Ravanna。

(4) “拉玛”意为“英雄”,在《拉玛坚》中他被塑造为保护神毗湿奴的化身。自大城王朝到曼谷王朝,每位泰国国王都自称或被称为“拉玛”,由此国王被树立为社会行为的楷模。

(5) 随着时间的推移,洛坤还逐渐分化出了内洛坤(Lakhon Nai)和外洛坤(Lakhon Nok)两种形式,前者是由女性演员在宫廷内演出,而后者只在民间演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