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及其特点

发展及其特点

时间:2023-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前这个时期长白山文化的发展受到来自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扰,伪满洲国期间,东北人民经历了长达14年的亡国奴生活,文化上接受奴化教育,这是中华民族最耻辱、最黑暗的时期。他们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是这个时期长白山文化的主旋律。
发展及其特点_中国长白山文化

(四)长白山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

1.长白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长白山文化源远流长,它的形成与发展可以分作以下几个阶段:

(1)史前时期

长白山文化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庙后山人和金牛山人时期,这是与北京猿人同时代的古人类,是长白山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的发源地。除此之外,在1万年至16万年之间,长白山腹地是古人类十分活跃的地区,留下了大量考古文化遗址,诸如:安图石门山、抚松仙人洞、抚松新屯、榆树周家油坊、大安汉书遗址以及通化万发拨子文化遗址等,可谓星罗棋布,充分展现出长白山地区在旧石器时期灿烂的文化与文明。

(2)先秦时期

大约距今8000年,东北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4000年后又进入青铜时代,新石器、青铜时代的考古文化极为丰富,可以分出多种不同的文化和类型。从传说中的唐尧禹舜到夏商周春秋战国,这个时期是长白山地区各民族先人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时期,尤其是肃慎人、濊人、貊人、沃沮人等,他们创造了畜牧、渔猎、采集文化和半原始的农耕文化,代表了这一时期、这一地域文化的发展水平,引起了中原王朝的高度重视。其中肃慎人的“楛矢石砮”是表现东北狩猎民族彪悍、英武形象的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是长白山文化的典型代表。

从公元前22世纪的禹舜时代开始,“肃慎”一词见诸史籍,如《大戴礼记》《竹书纪年》《左传》《国语》《山海经》《逸周书》《史记》《淮南子》《三国志》等,都记述了肃慎人遣使千里迢迢来中原向周王朝进献“楛矢石砮”的史实,这些典籍是最早为东北民族立传的开山之作。

“楛矢石砮”作为长白山文化的一个符号,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国语·鲁语》载:“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陈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馆,问之,仲尼曰:‘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氏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远也,以示后人使永监焉。故铭其括曰:肃慎氏之贡矢。以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诸陈’。”[1]从孔子对肃慎人弓箭形制的了解,可以看出肃慎曾在中原的影响,所贡之楛矢石砮是肃慎向中原王朝所进的“方贿”,是中原王朝分配给肃慎使其不忘“职业”的贡物。肃慎因始终不忘自己的“职业”,楛矢石砮成为肃慎履行职业的信物,成为忠诚的象征,进而成为肃慎的标志。这种忠诚的象征物,不只在西周,乃至后来的许多历史时期,都为中原政权所重,并深受青睐。

这种文化上的影响还不仅如此,后世的文人墨客常常把“楛矢石砮”当作美谈。三国时曹植《白马篇》诗曰:“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描写一位游侠手握楛矢,仰天劲射的英武形象。宋代陆游也有诗赞:“雨渍岚侵藓晕重,石砮楛矢正相同……”

直至清代,发配到东北黑龙江的流人吴桭臣等仍对楛矢石砮念念不忘,在他的《宁古塔纪略》中写道:“近混同江,江中出石砮,……坚过于铁,土人用以砺刃,名为‘昂威赫’,即古肃慎氏所贡楛矢石砮是也。……”[2]文化的魅力可以穿越时空、地域,此非妄言也。

(3)汉魏隋唐时期

这个时期,东北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和文化上逐渐走向成熟,他们开始从初级而原始的部落联盟制解脱出来,去追求一长制的家天下,他们试图模仿中原王朝的样子建立地方民族政权,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甚至还以死后得到中原王朝赐予的玉匣而引以为荣。这以该时期出现的夫余国和高句丽国为代表,他们虽显得在政治上很稚嫩,文化上也没有突出的建树,但在中原王朝的荫庇之下各享国700余年,这在中国历史上十分罕见,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个奇迹。随之而来的是渤海国,它生活在长白山下,承继了夫余和高句丽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成就,把地方民族政权制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创造了“海东盛国”的奇迹。渤海国在政治上虽然还很幼稚,但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因为它积极学习成熟的汉文化,并推行全盘汉化的政策,创造了可以与之比肩的长白山文明。渤海民族的智者虽然没有留下自己记录和反映本民族思想与精神的著述,但是留下的渤海上京等遗址,直到今天,亦是留给长白山、留给中国乃至世界的宝贵财富。

(4)宋、辽、金、元、明、清时期

这个时期,东北少数民族在政治上成熟了,在文化上有了本民族的传统,实属难能可贵。政治上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他们摆脱了中央王朝的羁绊和束缚,开始与汉族争夺天下,鲜卑族、契丹族已不满足于东北一隅,开始向中原进军,蒙古人也从北部高原向中原挺进;女真人走出长白山横扫了半壁河山,与南宋隔长江对峙。北方民族与中原对峙的过程,也是学习并接受其先进文化的过程。经过历时恒久的对峙,北方民族终于胜利了,蒙古族首先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元朝,接着肃慎人的后裔满洲人再次君临天下,成为中华共主,建立了把中国封建制度和文明推向顶峰的清朝。在文化上,他们在广泛学习汉文化的基础上,又试图固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创制属于自己的语言文字为标志,东胡族系的契丹人,创制了契丹文大小字;蒙古族创制了蒙古文,而且不断改进和完善;肃慎族系的女真人创制了女真文大小字,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创制了无圈点满文和有圈点满文,在清朝作为国语,推行了近300年之久。这些语言文字,无论仍在使用还是已经消亡,都是对中华文化的丰富与补充,是留给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5)新中国成立前

这个时期长白山文化的发展受到来自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扰,伪满洲国期间,东北人民经历了长达14年的亡国奴生活,文化上接受奴化教育,这是中华民族最耻辱、最黑暗的时期。然而,长白山地区的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涌现出如杨靖宇、赵尚志、魏拯民、陈翰章、赵一曼等一大批抗日将领和民族英雄,他们有汉族,也有朝鲜族、满族、回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优秀儿女。他们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是这个时期长白山文化的主旋律。

2.长白山文化的特点

长白山文化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单一、稚嫩走向丰富和成熟,其特点一般可以归纳为:

(1)渔猎、采集、畜牧、农耕相结合的多元的物质文化特征

长白山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山高林密、河湖纵横,土地肥沃,草原茂盛。在这优越的生态环境里,各族人民从事渔猎、采集、畜牧、农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

历史证明,长白山地区是中国农业发源最早的地区之一。当然,该地区的农业文化与中原地区有显著差别,即农耕一直没有排斥渔猎、采集和畜牧经济,而是与之长期共存、相互补充,形成了与关内“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不同的生产方式,并由此而产生以山林、草原为特色的物质文化。

这种特色的物质文化,突出表现在边疆性方面,所谓边疆性就是指长白山区文化兼有农耕、渔猎、畜牧、采集诸种文化特征,以其多元复合型构成这一边疆区域文化的突出特色。正因边疆文化的多元复合型文化形态,又由于它处于中外文化交流的前哨位置,成为沟通中国腹地和域外的文化交流纽带,既积极吸收中原地区的农业文明,又与域外文明多有交往和吸纳,这就形成长白山区域文化的强烈的交融性,使其多元复合型文化特点更显突出。

(2)质朴、率直、娴于骑射、勇于抗争的尚武精神

东北区域气候严寒,生活条件艰苦,铸就了长白山区域先民吃苦耐劳、朴素俭朴的生活习俗。为了获取维系生活的猎物,要穿越茫茫森林、艰险沟壑,去与猛兽搏斗,与大自然抗争,这样就形成了那种勇猛彪悍、尚武崇实的性格和简单纯朴、不事奢华的民风。骑射始终是长白山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许多生活习俗与其有关。长白山先民衣多斜衽、窄裉、箭袖,或短衫马褂,或长袍开衩,这种衣着都是为了便于骑射。其发式也与之相应而成风俗,女真人的发式,半剃半留,结发为辫,极便于马上行动。其婚俗,聘礼重马鞍,新娘进门跨马鞍。其育儿习俗,生子便在子孙绳上悬挂“公子箭”以作标识。游艺活动也尤其喜爱赛骑、赌射等竞技。所有这一切,都映射出长白山先民尚武的文化风范。

(3)善于学习、吸纳先进、乐于创新的意识

地域的隔绝,民族的差异,并未能阻挡住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双向交流,于是出现了多种民族文化。夫余文化、高句丽文化、渤海文化、契丹文化、女真文化、蒙古文化、满族文化及汉族文化,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建置、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文史科技、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民居建筑、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各个领域。各种文化各领风骚,盛极一时,无不是多民族文化的交融结果。值得强调的是,汉文化对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至关重要的。就东北古代民族发展的历程而言,从遥远的古代起,长白山文化曾是中华古文明的源头之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与中原地区有着广泛的密切的联系,进行着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制度等诸方面的交流,并接受中原政权的管辖与统治,这对东北古代民族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东北古代民族自觉地接受中原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制度,摒弃了自己的陈规陋习和落后的政治形态、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等,从而改变了东北古代民族蒙昧落后状态,逐渐与中原相接近,它们之间的这种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最终都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中华一体的格局。

(4)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的萨满文化,是长白山地区诸少数民族传统的原始信仰习俗

长白山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在大力吸取中原文化的各种宗教意识形态——儒、道、释的同时,始终没有丢弃作为民族传统信仰的萨满文化,仍以各种形式顽强地保存着,直到今日,萨满文化在东北还有遗存和影响。因为萨满文化渗透到各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萨满祭祀中那通宵达旦的狂歌曼舞,阖族欢聚的喜庆筵宴,铸就了长白山先民豪爽、开朗、热情、奔放、英武彪悍的民族性格。

长白山区域古族的萨满世界是相当丰富多彩、光怪陆离的,是中华北方民族极富特点的历史文化现象。

(5)洋溢着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早在17世纪,为了维护边疆的稳定和领土的完整,各族人民对沙皇俄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涌现出以萨布素等为代表的这一时代的杰出人物;武默讷、吴大澂、刘建封等人为边疆的巩固与安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近百年来,中国边疆危机,帝国主义对我国领土的入侵和瓜分是从东北开始的。我国10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被俄国掠去,遭到东北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东北,占据了14年之久,但东北各族人民反抗侵略和奴役的斗争始终没有间断,出现了众多英雄人物。长白山文化中大量的文献、著述、文学艺术,记录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点,弘扬了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