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航海家郑和遗骨在何处?

航海家郑和遗骨在何处?

时间:2023-12-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郑和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航海家。据此推测郑和老死的地点,大概是在南京。至于葬地,据清代陈作霖《金陵物产风土志》载:“牛首山郑太监坟,即郑和埋骨处也。”对于郑和的卒年,朱偰在《郑和》一书中提出是宣德九年。据此可知,郑和是在第七次下西洋时卒于古里,葬在牛首山。第三种看法认为郑和卒于古里国,葬在南洋三宝垅。三宝垅因纪念郑和而名。郑和死在海外,遗体是不可能运回安葬的。

航海家郑和遗骨在何处?

郑和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航海家。由于历史上对太监的传统偏见与下西洋档案资料的被焚毁,这位称雄海上的杰出人物,竟至今还说不准殁于何时、何地,葬于何处。

第一种看法认为郑和卒于南京,葬在牛首山。据《明史·郑和传》载:“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据此推测郑和老死的地点,大概是在南京。至于葬地,据清代陈作霖《金陵物产风土志》载:“牛首山郑太监坟,即郑和埋骨处也。”可知郑和是葬在南京南郊牛首山风景区。对于郑和的卒年,朱偰在《郑和》一书中提出是宣德九年(1434年)。

理由是,这一年跟随郑和出洋的王景弘单独奉使苏门答刺国,郑和可能已死。对此看法,20世纪30年代法国人伯希和在《郑和下西洋考》一书中也提及,并认为当时国外流行郑和死于1431年的看法是一种误会。郑鹤声在《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一书中认为,郑和是卒于宣德十年。根据是宣德九年十二月,命罢采买营造诸使只敕南京守备李隆、太监王景弘而无郑和。宣德十年正月,南京守备乏人,以黄福参赞南京机务;九月司礼监出缺,以王振为司礼监太监。这时因郑和已卒,才由王景弘等人继任。对此卒年,郑鹤声是以情势推测,根据并不充足,近来学者已提出新的看法。(www.guayunfan.com)

第二种看法认为郑和卒于古里国,赐葬牛首山。据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载:“(牛首山)有太监郑和墓,永乐中命下西洋,宣德初复命,卒于古里,赐葬山麓。”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发现了南京《郑和家谱首序》载:“(郑和)亡于王事,归葬牛首山,赐祭田万顷。”据此可知,郑和是在第七次下西洋时卒于古里,葬在牛首山。但卒于去途还是归途,没有明确记载。

第三种看法认为郑和卒于古里国,葬在南洋三宝垅。1983年,郑一钧在《郑和死于一四三三年》一文中考证:明代天顺元年《非幻庵香火圣像记》载,郑和于“宣德庚戌(五年),钦奉上命,前往西洋,至癸丑(八年),卒于古里国。”所以明确郑和是在第七次下西洋的归国途中死在古里的,应是葬在爪哇之三宝垅。1984年《新民晚报》连载田遨撰《宝船与神灯》中谈到,郑和是宣德七年(1432年)返航途中,卒于海上,葬于三宝垅的。今印尼爪哇三宝垅,有三宝洞,供有郑和像,三宝洞旁有三宝墩,相传为郑和墓。三宝垅因纪念郑和而名。但南洋学者对郑和葬三宝垅之说,认为是传说附会,不足为信。如郑健庐《南洋三月记》载:“今三宝洞旁之土墩,即为景弘之墓,相传为三宝大人埋骨之地。”故此三宝当为王景弘,但王景弘是否死在爪哇也是个谜。

第四种看法认为郑和卒于海上,葬在海洋。据康熙《江宁县志》载:“三保太监郑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卒于古里国,此则赐葬衣冠处也。”对此,南京郑和后裔曾谈及,回民之风俗,人死后三日内要速葬,以白布裹身,深埋不附棺,如死海上,即行水葬。并听祖辈人讲:“三保下西洋,自身难保。”郑和死在海外,遗体是不可能运回安葬的。故极有可能是在海上水葬了。当时有其随从称“黑大人”者,携回郑和发辫和靴子,赐葬牛首山,故牛首山墓是衣冠冢。

关于牛首山郑和墓的具体地点,由于史载也不明确,长期以来不为人们确知,30年代曾有学者专为寻访。罗香林在《牛首山之行》中说“郑和墓在牛首山西南三里狮子山乌石村”。朱偰著《金陵古迹图考》,谈他曾在南京南郊遍访郑和墓不得。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市文物工作者经多年文物普查,于1964年第一次正式报道了牛首山郑和墓地的确切地点,现已进行了修理、植树,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决定重立墓碑以作永久纪念。

郑和墓地在牛首山南麓,谷里乡周昉村,西邻郑家村,原住守坟户,至新中国成立前仍有守坟田三四十亩。当地群众称此为“马回回坟”。墓坐北朝南,北对牛首山顶古塔,南望开阔坡地和长江,并有马鞍形山冈为屏障,是一处背有靠、前有照、周有抱的“风水宝地”。这种依山建坟的葬地,只有封建王族贵戚才能享有。据传当年墓区原有神道石刻、巨石碑座、单拱小桥,惜今皆不见任何可证的标志。这是否郑和墓?如果是,那是真墓,还是衣冠冢?仍是个耐人寻味的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