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概况
提起我国古代工程史上的壮举,知名度最高的恐怕要数这“一城一河”,城自然是万里长城,河当然属京杭大运河。距今已有2 480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佛加雅大佛塔并称为世界古代最宏伟的四大工程。这条河流不仅仅是单一的交通枢纽,更是影响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时空大动脉”, 也是至今还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开凿于春秋,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它北通涿郡(北京),南达余杭(杭州),全长1 794公里,贯穿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淮河、黄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一项伟业,孕育了运河两岸无数城市、乡村的繁华与国民的富庶。
杭州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南端,运河是杭州的生发之河,是杭州的“城市命脉”,是杭州成长的“母亲河”、维系城市兴衰的“生命河”。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景观,无论是沿岸风光,还是乘漕舫船从水中观赏运河两岸的景色,都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美不胜收。“杭州不光有西湖,运河风光更诱人”,运河杭州段,已经成为杭州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胜景之一。
御码头
现在,我们以运河御码头为起点,开始今天的行程。大家请看这个码头就是著名的御码头了,从名字上,我们就能看出,这个码头一定和皇帝有关,没错,御码头的由来正是因我们熟知的康熙、乾隆两位皇帝,他们爷孙曾先后12次御临杭州,有11次把这里作为停泊上岸换乘车马进城的第一个落脚点。
据《史书》记载,乾隆皇帝从1751年开始,至1784年为止,曾六下江南。乾隆南巡,其中前四次带了皇太后、皇后和众多妃嫔,随同的王公大臣、章京侍卫官员等多达2 500多人,巡幸的船队有1 000多艘,首尾相连、旌旗招展。每次南巡前,都有周密详细的计划,早有“打前站”的官员沿途勘察道路,修桥铺路,修葺行宫。巡幸所经过三十里外的范围,地方文武百官都要身穿朝服前来接驾。到了御码头一带,更是呈现一派盛世太平的繁荣景象,迎接皇上的彩棚,用红黄两色绸带搭建,棚内焚香、燃灯,灯火彻夜通明,百姓们前呼后拥“巷舞衢歌”。乾隆六次南巡,开支高达2 000多万两白银,消耗之大,浪费之多,时间之长,完全可以申报吉尼斯纪录。
现在的御码头由临河码头、御碑亭、南薰轩三部分组成,请看这一堵大理石墙,依民间传说和乾隆下江南为素材雕刻有四幅长卷浮雕,长约50米,向我们形象地呈现了当年乾隆下江南时的空前盛况。在我看来,爷孙两位皇帝南巡的名义虽然相同,但实质目的有区别,康熙南巡时清廷初立不久,皇帝亲临各地完全是为谋安定,情感汉人,以慰民心。而乾隆以盛世国君的心态下江南的性质更接近于现代人的商务旅游,国事、家事、快乐事,都一并带上了,所以才有了后人编写《戏说乾隆》的故事。电视剧中“乾隆程怀秀一抱定终生”大家还有印象吧,当时的程怀秀就是运河漕帮帮主。至于历史上是否真有此人,有待大家回去研究正史。
乾隆舫
瞧!御码头往北的河道一侧,有一座大型的龙舟画舫,古色古香,华贵绚丽,这就是按当年乾隆下江南时所乘“宝莲航御舟”的外形式样精心制造的“乾隆舫”。它参照了历史图片资料,分上下四层,外观极像停泊在水上的一艘豪华古龙舟,跳板、锚链、船舷、舵仓一应俱全,从外表看不出与其他航船有什么不同,差别在于“任凭风吹浪打,此船岿然不动”,画舫虽卧于水中,其实船底与地基是紧紧相连的,严格地讲,它只是一幢别具一格的四层楼房。
乾隆画舫实际是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于一身的综合接待场所,内有雅间、卡拉OK,现代设备应有尽有,联匾字画随处可见,文化氛围十分浓厚。身穿旗袍的服务小姐热情周到,菜肴味道颇具“御膳”特色。
江涨桥
乾隆舫旁的这座桥叫江涨桥。早在北宋时期,桥名就有记载,“江涨”顾名思义,就是指钱塘江的大潮来临,大雾弥天,云气涨满,一直涨到此地而得名。古时候湖墅八景中,曾有“江桥暮雨”一景,指的是指傍晚时分,江涨桥上暮雨潇潇,炊烟袅袅,渔舟唱晚,倦飞的鸬鸟也已归巢,一幅绝美的“运河人家桥畔图”。
江涨桥附近以前是有名的货物集散码头。南宋时期,“江涨东市”、“江涨西市”分布于大运河两岸,人流不息。卖鱼的,卖米的,卖酱油的,形成了繁华的交易市场。如今,这里也是拱墅区的商贸、旅游、文化的中心地带,著名的信义坊商业步行街就建立在附近。
提起江涨桥古时候的美景,我们不妨从明代著名词人聂大年的《临江仙·江桥暮雨》中来感悟其意境:“一叶渔舟吞暮景,夜来江涨平桥,蒹葭两岸响萧萧,水村烟郊外,隐隐见归樵。鸿雁欲飞愁翅湿,谁怜万里云霄?空漾山色望中遥,钟声何处寺?白鸟没林腰”。词人通过仔细观察和丰富的想像,把古时江涨桥一带水天一色的美景描写得活灵活现。当暮色降临,潮水上涨,运河两岸雾气霭霭,烟云密布,一叶小舟,时隐时现,投林的飞燕在浓雾中被打湿了翅膀,晚归的樵夫背着沉重的柴担,小心翼翼地走在湿滑的下山路上。远处传来了寺庙里的钟声,两岸的芦苇,随风摇曳,这是一幅多么具有诗情的图画啊!对了,这样的画面就出现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上,看过电影《天机·富春山居》的朋友,对这里的景色一定似曾相识吧!
江涨桥原是座三孔古石桥,原桥早在元末就已坍塌。明宣德年间重建时,仍为三孔石拱桥。民国年间加固,改为混凝土桥面,1995年被拆除。今天我们看到的江涨桥,是在原桥址偏北点一处地方新建的,是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桥。建成后的江涨桥,二十几年来由于桥的负重过大,在2006年2月21日又开始封桥修缮,并用重型钢材加固桥体,以提高其承载能力,延长其服役期限,增加其景点功能。今天看来,结合其历史地位,回忆其民间典故,江涨桥就更有韵味了。
卖鱼桥
江涨桥的西南是著名的卖鱼桥,它的名声很大。从名字可以看出,这里当年是杭州最大的渔市,运河上的储运中心,外乡水产大多运到这里卸货。卖鱼桥最早的名字叫归锦桥,当地有的百姓也叫它通市桥。此桥位于湖墅路中间,西有草营巷,北有信义巷,又与华光桥相对,余杭塘河自西向东流经此桥汇入大运河。
提起归锦桥,根据《湖墅小志》记载,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年间,这里出了个名叫夏时正的进士,高风清正,从不趋炎附势。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年间,夏时正官居大理寺正卿。但朱见深是个昏君,当政期间,朝纲混乱,宦臣专权,妖僧术士祸乱后宫,大臣们为了自保前程,在群魔乱舞的小人面前有的唯唯诺诺,有的敬而远之,只有夏时正不随波逐流,针砭时弊,多次上奏,希望皇上励精图治,重振朝纲,然而明宪宗置若罔闻,夏时正毅然辞官,回家隐居,所以这一带除有归锦桥与之归隐有关外,还有“夏罢弄”及“罢归弄”都以夏官归隐而得名。
香积寺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拐到了运河边上的香积寺,这是一座颇具盛名的寺庙。据《西湖游览志》记载,香积寺始建于北宋年间(978年),原名兴福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更名香积寺。元朝末年,香积寺被一场大火毁了,后来又重建多次,但最终还是被灾难毁掉。
如今,香积寺已旧貌换新颜,寺外的两座清代佛塔,东西对称,相隔十余米,形状相同。据记载,双塔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1963年被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8年东塔被毁,仅存西塔。现今残存的西塔高约12米,塔身外形和细部纹理雕刻基本完整。除一部分用青石外,其余部分石材用湖石砌筑,是仿木结构楼阁式实心塔。
历史上的香积寺山门是东南朝向,头山门供奉韦陀,二进供奉四大天王,三进供奉释迦牟尼。最后,是和尚们住的厢房。民间曾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香积寺管辖下三府,这下三府就是杭州、嘉兴、湖州。这么大的辖区,这么多的人口,都坐船到这里烧香。因为名气大了,远在江苏周庄的香客也喜欢香积寺”。
大兜路历史街区
现在我们来到了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它位于运河大关桥至江涨桥一段东岸。为什么称它为“历史文化街区”?因为它至今保留着原杭州丝绸联合印染厂的国家厂丝储备仓库,还有大量清末民初民居建筑等,是杭州老城历史风貌尚存的街区之一。
运河沿岸都是水陆码头,商铺林立,街市繁华。宋代,杭州城北重要的贸易中心在大关桥、江涨桥、卖鱼桥一带,即现在的大兜路区域。明代已有大兜路路名,长1 100米、宽5米。明清时,大兜路区域增设集市,建立官办粮仓,成为杭州城北重要的集市、贸易、仓储中心。
到了民国时期,据《杭州通》刊物记载:“大兜乃湖墅之一小地名也,亦为拱埠往来城内之要口。”1966年,大兜路曾与河塍路、仓基路合并称为远征路,1981年又重新恢复原名为大兜路。如今的大兜路,既保存了历史的原貌,又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增加了以美食内容为主的店堂,以及饱含中华文化元素的店铺,大大丰富了游客的游赏情趣。
大关桥
前面这座桥叫大关桥。清朝时设有水上关口之一的北新关,所以该桥的原名称为“北新桥”。大关桥一带是湖墅八景之一,诗云“一抹夕阳低远树,分明翠敛西山”,故名“西山晚翠”。
至于大关桥的得名,还有一段悲壮的故事:传说南宋时,金兵铁骑大举南下,两军在此交战,当地军民浴血奋战,顽强抵抗,最后金兵死伤惨重,狼狈北逃。这个地方,成了侵略者永远无法逾越的钢铁关卡,所以人们就把这里称为大关。后来在此建了桥,就叫大关桥了,现在新建的大关桥头,有一个用繁体字书写的红色大“关”字,字体苍劲,十分醒目,浸润了大关桥的魂魄。桥上暗灰色的祥龙、工兵器、蒲牢、门丁,喻示了大桥的老成、稳健的沧桑感。
大关桥南端有“花圃啼莺”,以北就是“西山晚翠”,两处都是“湖墅八景”之一。每当立春过后,这里就成了绿的世界、花的海洋。这里种植的文竹、凤尾竹及紫荆花,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池塘小溪,小桥流水,花草甬路,树木竹林,呈现出一派迷人的江南风貌。
顺石子小路再往前走,就是青莎公园,穿游在“商德堂”和“水竹居”的古建之中,白墙、青瓦、三门的石牌楼,既充满了清新脱俗的闲情野趣,又兼容了东方古典的历史韵味。
很久以前在大运河与余塘河之间(新河)的交汇处,是一个航运十分繁忙的水上交通要塞,早年的“杭州航运公司”就设在此处。它是杭州航运的大本营。这一带人口集中、河道畅通、自然港坡便利,极易形成港湾码头,当年这里每天客船、货轮、港务小舟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经往上海、苏州、无锡、湖州、余杭、平湖、德清的水上通航便捷,形成了一个杭州航运的主要营运网络。
小河直街
游客朋友们,这条小道就是运河畔有名的小河直街了。所谓“小河”,清时叫宦塘河,由于航运的发达,带动了各行各业,形成了百业百态的繁街闹市。明末清初这一现象达到高潮,小河直街也就应“运”而生了。
运河有运河的活力,小河有小河的生命。让我们来还原一下明清时期小河直街的繁华景象吧。当时,这里的各行各业、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齐头并进。水运首先拉动的是造船业、运输业、商贸业,尔后服务业、百货业等迅速发展,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熙熙攘攘、热热闹闹。这里汇集了三十六行,促成了小河直街的空前兴旺,形成了“小河贯万家,街区竟物华”的局面。
其实小河直街满算总长不过百丈,宽也只有丈许,可两旁店铺林立,绝无插针之地。店面也十分狭小,大多是“前店后厂上住家”,这应算是最讲究的了,也有“外店里厂后住家”的平房,和下店上宅的小楼结构,这些绝大多数都是携家带子的小型作坊,本小利薄,全靠克勤克俭维持生计。一般的小手工业者、草头百姓是经不住风吹浪打的,到了民国后期,动荡的社会环境威胁了他们的生存,几经战乱,小河直街逐渐走向了萧条,小河直街的商贸慢慢地开始败落,店面变得残破不堪,弄堂成了穷街陋巷,但今天如能找到当初的老住户,他们仍会带着十分惋惜的心情向你描绘这里曾经的辉煌。这种历史的变迁,就是运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好在又逢盛世,当地政府正全力以赴,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这里进行翻新改造,初步恢复了当初的街景。
看,前方的小河码头,当年的繁忙依稀可见,驳船、拖轮还在运河上来回穿梭。这里很多的运输船多为夫妻船,船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依靠,孩子、家具、宠物、花草集于一船,是他们安居乐业的家,因此叫他们船家。船队回到小河码头,拖轮要进港休整、保养、加油加水,驳船要进港装卸货物,以迎接新的航程。
小河码头不大,显得忙碌拥挤还有些破旧,但俗话说得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巡逻船、救生艇、吊装船、运输车、指挥中心、水上派出所应有尽有。这种生命还要延续下去,因为它传承的是大运河的灵魂。
桥西历史街区→中国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了桥西历史街区。这里的主题是以杭州工艺美术为主轴的,融合了刀剪剑、扇、伞等杭州主要产品的博物馆区,在这里,您将得到的是博大精深的工美文化享受。
首先我们来参观一下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让杭州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杭州”,本着这一出发点,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由杭州市政府出资,在原杭州红雷丝织厂老厂房的原址兴建落成,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8 93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5 149平方米。馆址北起中国刀剪剑、伞博物馆南面,南近登云路,西起小河路,东与京杭大运河相望。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建馆,是对原街区中国刀剪剑、扇、伞三大国家级博物馆的扩容和升级。四大博物馆在融合了古运河、旧厂房和杭州工美文化的同时,共同构成了以运河景观、历史建筑、工艺美术为特色的,集展示、收藏、研究、培训和交流为一体的,具有杭州特色、运河特点的工艺美术主题博物馆群落。为世界打开了解杭州工艺美术的窗户,搭建起交流切磋和发扬传承的平台。
拱宸桥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拱宸桥,由衷感叹一句“我已过京杭大运河最南端拱宸桥”。
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即公元1631年,重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它是目前杭州现存最高、最长、最宽的石拱桥,有“江南运河第一桥”的美称,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京杭大运河终点的标志性建筑。
拱宸桥的寓意是什么呢?拱即拱首施礼之意,宸即帝王的宫殿,是皇帝的代称。拱宸就是向北恭迎皇帝之意。拱宸桥是运河上仅存的几座古桥之一,始建于明末,但因哪位皇帝御驾得名,至今仍是一个谜。
拱宸桥素有“运河第一桥”之美誉,它是运河最南端的标志,人们对它充满了眷恋与关注,就连阴阳玄学家对它能雄踞运河数百年,至今风貌犹存也进行了研究,结论是:“拱宸桥地理位置有紫气东来龙脉迎风之豪气”,又说:“河有通江达海的潜龙之量,桥有玉树临风的帝王之貌相”。朋友们,在我们今天的游程中,能亲眼看到这座不平凡的拱宸桥,也应该算是眼福不浅了。
拱宸桥数百年来风风雨雨、坎坎坷坷、饱经风霜、几经翻修,损坏最严重的有两次,一次是太平军造乱,攻占了杭州后在拱宸桥上屯兵,后闽浙总督左宗棠率湘军杀入浙江,攻打太平天国军队,战争惨烈,拉锯式的攻守使大桥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损坏,摇摇欲坠到光绪十年便彻底崩塌了。后由杭州开明绅士丁丙出面四处奔走游说,募捐集资,又在其主持下重建拱宸桥。
第二次是抗日战争时期,东洋日本鬼子为军用卡车通行方便,在桥面中间铺设了水泥路,让这座珍贵的古桥承受了超载的负荷,不仅如此,日军还在桥的顶端不伦不类地搭建了一个“洋关”,搞得拱宸桥像一个长了肿瘤的患者民国时期,虽然这个不和谐的洋关被拆除了,但桥面上作为侵略者罪证的水泥路却像人体的伤疤一样,多余地留了下了。直到2005年杭州市政府出资全面维修,至此拱宸桥当年蒙受的亡国之耻才算彻底洗刷。
老桥旧貌变新颜,如今古桥又热闹了起来,上下班的、晨练的、旅游的、访古的、遛鸟的、侃大山的、卖小吃的形成了新的街景,人流向这里汇拢,人气十足,小商小贩几乎把桥头变成了一个古玩市场,其实这才是古桥文化的真实所在,顺乎自然。
桥墩
在桥墩的两旁有4只雕塑,是守桥之神,它的名字叫“趴下”(谐音),传说中龙王的第四个儿子。
提到“趴下”,我们想起了古时传下来的一句话:“龙生九子,九子不同”。我们都知道,这里所说的“九”,本不是单一的数字概念,而是表示很多很多,我们的古人认为,一、三、五、七、九都是阳数,而九是阳数中的最大数。有吉利、喜庆、高尚、权威的多种含义。它不是反映数字,而是表示特别高,所以刚才说的龙生九子,并不是说龙只有九个儿子,因此古来传说的九龙,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确定哪九子,也从无定例,后来是明孝宗皇帝朱佑樘心血来潮,见此话没有正解,便问翰林院试讲李东阳,龙的九子是什么,李翰林不愧是饱学的大儒,他不假思索不仅顺口编出了九条龙的名字,还对它们的不同说得天衣无缝,从此便真的有了龙之九子。它们是:
长子:嘲凤,好险,其形象多见于殿角之兽;
次子:睚眦,好杀,其形象多见于刀柄上的龙舌口;
三子:螭吻,好望,其形象多见于殿脊两端的兽头;
四子:蚆夏,喜水,其形象多见于桥墩、桥洞之兽;
五子:蒲牢,好鸣,其形象多见于好守门上、钟上的兽纽;
六子:赑屃,好负重,其形象多见于驮碑的龟蚨;
七子:囚牛,喜音律,其形象多见于琴头刻兽;
八子:梭猊,喜烟火,其形象多见于香炉脚兽头;
九子:椒图,好闭,似螺蚌,其形象多见于门首装饰。
其实古传说中,似龙非龙的尤物还很多,如獬豸、海马、押鱼、斗牛、行什等也都是龙子其中的一种,而且各有各的体貌特征,各有各的好恶,如獬豸,好打不平,是公允的象征,老的秤砣是其形象,可惜当时只为凑齐九这个数字,也只好委屈它们了。
结语
各位团友,京杭大运河沿岸主要景观就参观到此。回顾刚才走过的行程,我们从“御码头、乾隆舫、江涨桥、卖鱼桥、富义仓、香积寺、大兜路历史街区、小河直街、桥西历史街区、中国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伞、扇、刀剪剑博物馆、拱宸桥”等景点,从南到北,一路走来,边游边赏,您是否觉得运河文化毫不逊色于西湖文化,甚至更加贴近杭州的市井风情。是啊,运河不仅有地理的长度,历史的深度,还有名闻遐迩的知名度,以及超越多项世界纪录的美誉度。
最后我想用一组数据来加以证明,京杭大运河创下了多项傲视寰宇的纪录:论长度,它比巴拿马运河长21倍,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比有“运河之王”之称的土库曼运河长400多公里;论年代,这条我国最早古运河的开凿年代比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要早得多。因此,京杭大运河不仅是中国的自豪,更是世界的骄傲。
今天的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游览就到这里,但愿“运河之行”让您好运常在,心想事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