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悠悠东周年,儒道百家齐争鸣

悠悠东周年,儒道百家齐争鸣

时间:2023-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平王迁都洛邑,把洛邑城作为东周的都城,史称“王城”。成周城在今洛阳市洞17公里是的翟泉和金村一带。东周是我国历史上最混乱但又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思想创立和完善最活跃的年代。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持续了200多年,称为“春秋。”东周的后半期,周室地位渐失,各路诸侯相互征伐,又持续了200多年,称为“战国。”周桓公死后,其子威公代立。当时,周惠公封其小儿子于巩邑奉王,号东周惠公。
悠悠东周年,儒道百家齐争鸣_名都记:洛阳

殷商时代,几度迁都,早期建都于偃师西亳,后迁都于朝歌(即今河南鹤壁市一带)。到周成王时,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主持扩建了洛邑(今河南洛阳市东北白马寺一带),称成周,将商的遗民迁来集中居住于此,又在附近筑王城(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迁来周人居住,作为周的陪都,用以控制东方。洛邑既居陪都的重要地位,又位于“天下之中”的交通枢纽,也被称为“中国”。这说明,“中国”的概念开始由唯一的政治中心扩大到了地理中心。而“中国”这个称谓从东周时代就开始了。而“中国”的名称又和洛阳居于“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又有着一定关系。

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卷四)中说:“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迁于洛邑。”具体来说,就是诸侯拥立原先被废弃的太子姬宜臼为王,建立东周。平王姬宜臼即位第二年,眼见镐京被战火破坏,又受到犬戎侵扰,便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以别于在这以前的西周。平王迁都洛邑,把洛邑城作为东周的都城,史称“王城”。这个“王城”就在今日的王城公园一带,包括今日的西小屯、七里河、东西下池、瞿家屯。从周敬王十年(前510年)新建成周为都,至周赧王从成周西徙王城(前315年)计195年,传11王。成周城在今洛阳市洞17公里是的翟泉和金村一带。翟泉古称狄泉,《国语·周语》韦召注:“翟(狄)泉,成周之城,周墓所在也。”东周是我国历史上最混乱但又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思想创立和完善最活跃的年代。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持续了200多年,称为“春秋。”东周的后半期,周室地位渐失,各路诸侯相互征伐,又持续了200多年,称为“战国。”

周桓公死后,其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当时,周惠公封其小儿子于巩邑奉王,号东周惠公。到了周赧王即位时,周天子地位已经完全徒有虚名,其土地(周天子的王畿)也被韩、赵一分为二,以洛邑之河南王城为西周,仍都洛邑。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我国历史上对后世形象最深的两位哲学大师老子和孔子就是在这个时代出世的。在今日洛阳东关大街文庙前,有一座悬山式顶碑楼。碑高5.8米,碑上有阴刻的“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9个大字。此碑为清雍正年间河南府尹张和、洛阳县令郭朝鼎为纪念孔子入周之时而立的。这碑文叙述的是周敬王(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在洛阳城东17公里处的翟泉、金村一带新建成周之都的那个懦弱无能的周敬王)二年,即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在东周王朝礼崩乐坏令人沮丧的年代里,儒学鼻祖孔丘老夫子,风尘仆仆地从山东曲阜来到洛阳东周王城,实地考察周朝的礼乐制度。据《史记》记载,孔子在老子和他的弟子康桑楚热情地接待下,参阅皇家收藏室的各类图书典籍,并就一些政治和思想领域的理论要旨向老子求教。老子听完孔子所述,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但仔细读一读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的“世之学老子者则拙儒学,儒学亦拙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意思就是说,儒道两家如果不是互相排斥,也起码是各行其是的。不过,孔老夫子却极为严谨而谦和,出了对老子的人品和道法表示敬佩之外,从无做过任何其他评论。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一向治学严谨的历史大家司马迁也说了一句:“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他对老子年寿的说法不太准确。不过,这也难怪司马迁,在2000年前信息闭塞的社会里,老子到底活了多少岁,确实只能是一种传言罢了,更何况老冉公骑着青牛过陕甘、登昆仑,所向无踪无迹了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