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给美国军人讲“一带一路”

给美国军人讲“一带一路”

时间:2023-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位八旬美国“中国通”盛情邀请我给他的学生——美国军人讲课。为即将进入美军基地感到紧张。这是美国太平洋空军总部,担负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的空军职能,是美国空军两个海外一级司令部之一。基地遭受巨大破坏和损失,189人死亡、303人负伤。在太平洋空军基地看军展我把讲座分三部分,“一带一路”话中国、问卷调查互动、朝鲜经历。
给美国军人讲“一带一路”_我的夏威夷 : 当东方遇上西方

一位八旬美国“中国通”盛情邀请我给他的学生——美国军人讲课。我该如何回复?

吉姆·柯客仁(James Coccoran)博士,白胡须大腹便便,慈祥可爱宛如圣诞老人化身。和柯客仁博士在“中国论坛”上相识,他对于中国国防白皮书的解读,客观平衡,是位友华派。

我们聊得很投缘。柯客仁博士1961年从西点军校毕业后,参加越南战争做上尉(队长),20世纪70年代在台湾生活了5年,学习中文;在夏威夷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在北大完成;目前在夏威夷太平洋大学任教,学生是美国退役军人或毕业后加入美军的“潜力兵”,讲授世界历史、东南亚国别史;在原东德、日本、印度、越南、印尼、孟加拉等国生活和工作多年。

我们互留了联系方式。果然,几天后我就接到柯客仁博士的邮件。竟然是封邀请函,他请我为他的学生做关于当代中国和我驻朝鲜记者经历的讲座。

我有些犹豫。第一时间想起此前接受的“保密”教育。面对美国大兵,我聊什么合适?但柯客仁博士盛情邀请,让我卸下防备和紧张:他的学生对中国很感兴趣,讲课内容和形式随我自由发挥。

“我和中国打交道了40年,我爱中国,希望把我对中国的看法传递给我的学生。”他说,“学生们在课上学了很多关于中国的知识,但还有很多不知道。希望你的讲座,能激发他们更多对中国的好感和兴趣。”如此热情真诚,我怎好拒绝。

我思考权衡后,决定接受邀请。回邮件向他咨询学生年龄、工作经历和学术兴趣,以便更好备课。他秒回邮件,做了全面介绍:学生多是国际关系、外交与军事研究、政治学的本科大四学生;其中三人是美国储备军官培训项目,毕业后将进入美陆军做军官;有些学生在学中文;学生们虽然足迹遍及亚洲、中东、美洲多国,但却没有一人去过中国。

“非常感谢你,你的到来对我来说很重要。”柯客仁教授到东西方中心接我去给他的学生上课。本以为是10分钟车程即达的市中心校区,谁知他老人家一路开车驶向珍珠港方向。高速公路上,夕阳沉入夜色。

image

在太平洋空军基地看军展

“我们这是去哪个校区?”我问,在车里看晚霞满天,高架桥切割黛色天际。“我们去美国太平洋空军总部。”教授平静地说。

我完全没料到……为即将进入美军基地感到紧张。脑海中已开始上演美剧情节……难怪,柯客仁教授此前让我带上有效证件,以防被抽查。

我迅速拿手机谷歌搜索关键词:珍珠港——希卡姆联合基地。

这是美国太平洋空军(PACAF)总部,担负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的空军职能,是美国空军两个海外一级司令部之一。(另一个是总部位于德国拉姆施泰因基地的美国驻欧洲空军。)太平洋空军管辖整个亚太地区,东起美国西海岸,西至非洲东海岸和阿拉伯半岛,覆盖半个地球,包括日本、韩国、夏威夷、阿拉斯加和关岛等约44个国家和地区。

进入军事基地大门,柯客仁博士让我准备好证件。一位荷枪、穿着制服的黑人警卫朝博士敬礼,一边打招呼:“您好先生,怎么样?”“你好,我很好,你呢?”“我也很好”——普通美国人见面的打招呼寒暄。

警卫接过证件查看,“感谢你的安全保卫”,柯客仁教授说。警卫并没有抽查要我出示证件。入夜的空旷停机坪上,机翼轮廓层叠,稀疏有致的基地建筑在夜色里一片静穆。基地占地2850英亩,各类设施价值约4.05亿美元。

柯客仁教授介绍说:日本1941年突袭珍珠港时,也袭击了希卡姆军事设施,飞机轰炸和扫射基地设施,试图阻止美空军反击。基地遭受巨大破坏和损失,189人死亡、303人负伤。作为二战期间训练飞行员和组装飞机的中心,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太平洋空军的网络中心,被称作“美国跨越太平洋桥梁”。

夜色里,他向我指了指当年被袭的建筑,“弹壳和残骸,我们都保留了下来,铭记历史和教训。”车停在两座宽大的教学基地中间,我们走进教学楼。显然不是正门,走上楼梯,再乘电梯。一路上,学术探讨还在继续。

“不要说历史总是重复,而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重复错误”。柯客仁教授已经在和我课前预热,“我一辈子都在和战争、军事、核安全打交道,认为只要加强对彼此的了解和沟通,发生冲突和战争的可能性就将降低很多。”

周五晚7点到9点半的课程,走近教室,第一眼就看到已在门口备好的茶点水果。“哇,我可没让学生们准备呢”,柯客仁教授满意地咧开白胡子微笑,朝我做耳语状说。

他开始做嘉宾介绍:“白羽是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目前在东西方中心做访问学者,有请她来做中国当代社会和外交的讲座。”随后,我和学生们分别作了三句话自我介绍,他们当中不少人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服役归来,或有在日本、韩国等国服役的履历。

讲台交给了我。

image

在太平洋空军基地看军展

我把讲座分三部分,“一带一路”话中国、问卷调查互动、朝鲜经历。我在介绍了“一带一路”这个中国热词的内涵后,播放了两段“分分钟读懂一带一路”的视频,从便利贸易、设施联通来具体举例,给学生们形象化的展示。

他们的表情告诉我,头一次听说。“美国对此事的态度如何?”学生问,我有备而来,说“当然,美国很清楚这事(笑声)。美国也有美国版的丝绸之路计划,我们希望得到美国的支持和合作,和所有有意参与的国家合作对接”。

美国军人学生对此兴趣很浓,纷纷发问,“现在有哪些项目启动?采取何种方式?”我一一作答。

问卷互动环节,我提前设计了10道难易程度不同的选择题,作为互动的话题参考。我将卷子逐一发到学生手中,“放心,这不是考试,只是把握一下大家对中国的了解。”我来到学生当中和他们一一交流,对他们的答案做具体解释。

一对一交流中,我发现学生对中国电影了解不多,有人列举出喜欢梁朝伟等明星,在中国电影选项中,他们最熟悉的还属李安获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流行文化中,一个美国学生用中文和我交流,“我喜欢《小苹果》,你不觉得很好玩搞笑吗?旋律一直在脑海中,无意识地就哼起来”。“我希望中国有更多有内涵的流行文化产品”;“中国国家主席夫人是著名的()”。这道选择题,正答率是百分之九十,只有一人将“歌唱家”选为“学者”。

而对于中国海外奢侈品牌“买买买”的扫货现象,多数学生表示“没有听说”或“对他们和经济都有好处”,还有学生分享说:“越南也一样,上层社会宁愿出几倍的价钱买美国出的新产品。”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美国学生绝大多数通过美国媒体了解中国,三分之一会参考中国媒体,还有三分之一会选择看“独立媒体”或“更多”。

有趣的是,学生对中国“独生子女”和“全面放开二胎”政策都有较全面的了解,但他们脑海中中国人口的数字,竟然出奇地高,达到15亿!

我设计的最后一道问答题:你最想了解的话题是什么?一对一交流中,我回答了学生“中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你怎么看中国和美国似乎必有冲突”、“作为美国人,到中国能找什么样的工作”、“中国是否也有社交网络”等问题。来美国后,我更清楚他们提问背后的逻辑和期待,更懂了回答技巧和问题关切。

“除了夏威夷,你还去过美国其他地方吗?”坐在后排的萨拉举手提问。单独交流时萨拉告诉我,她和丈夫计划明年暑假带孩子去中国旅行。

我说,去过美国本土一些城市。大学期间来美国交流,去过纽约、华盛顿、波士顿、宾夕法尼亚、洛杉矶和旧金山等地,“那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一派盛景。”学生们点头示意,赞同“对夏威夷的了解并不代表对美国的了解”。

“你在夏威夷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温迪问,她是一位教育咨询顾问。短暂的3分钟交流,她告诉我“曾在大学时学习新闻”、“丈夫在美军服务25年,7年前在一次任务中意外牺牲”、“从来都是对比多家媒体看新闻——或许是作为记者的职业训练吧”,我们迅速拉近距离。

我的回答是,印象最深的是多元文化。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少数,但多元文化和谐共处,无论你是什么肤色、民族、宗教,无论你来自哪里,这里仿佛是世界和谐的范例和理想缩影。

“你打算出一本关于夏威夷的书吗?”“我希望,也在写一些文章。但这里活动太多,和我当年在朝鲜没什么社交生活、有充足的时间写作相比,明显觉得时间不够用啊。”

还有更多关于“我怎样看待两岸关系发展”,以及“中美未来是否会发生冲突”的时政问题,我们边吃茶点边聊。柯客仁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今天来上课,真是赚大了。很少有人能在朝鲜生活,又是出了两本书的记者。”

关于朝鲜的展示,让美国学生“大开眼界”。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是:索尼影视公司拍的电影《采访》里说的是真的吗?普通朝鲜人月收入多少?他们对领袖的感情是真的吗?

“每次看到领袖都哭得稀里哗啦,这样的感情我不曾体会,但我父母却可以理解。”我说。“我可以理解,想想要是我能和迈克尔·杰克逊握手,我也绝对不舍得洗手的”,黑肤色的大兵凯恩说,他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服过役。“一辈子不洗手吗?”我开玩笑。

“等下,这图是朝鲜?”我被一个个问号打断,当我展示出关于平壤衣食住行的照片时,美国学生还以为那是韩国。学生开始不举手就发表评论:“真有点难以置信”、“你能随便想去哪就去哪吗?”

“当然不是想去哪就去哪。比如我不可以随意去军事基地,这在美国和中国或其他任何国家都一样吧?但我的确可以周末和同事、朋友开车去登山、去海边,不需要向朝方报告或被陪同。

讲座结束,我们合影留念,“告诉我这张照片什么时候会出现在你下一本书里”,一个男生开玩笑说。又一个女生送我一盒夏威夷果巧克力。

讲座结束已是晚上9点半,学生们把我围住,意犹未尽继续聊。“希望读到你书的英文翻译版”、“希望能得到您的签名”、“告诉我们,你对美国和朝鲜生活经历的感受和对比……”

第二天,我收到柯客仁教授的邮件,他说:“我的学生非常喜欢你的讲座,你将他们对中国和朝鲜的学习提高到了非常有意义的高度。学生们非常喜欢你,对你的教学方法和能力,以及你的记者阅历印象十分深刻。你对朝鲜的展示,和你关于朝鲜的两本书,有效深化了学生们的认知和理解。我们希望和你在将来有更多的互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