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谒咸阳王庙

谒咸阳王庙

时间:2023-0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杨一清32岁时,“奉母命,归云南会宗族”。这次9个月的云南之行是其生平唯一一次滇游。凭吊古迹、咏史感怀的《谒咸阳王庙》就写于此时,对元明以来治滇有功的赛典赤备加赞誉。正面刻汉文“元咸阳王赡思丁墓”8字,分4行,直书。忠爱坊建于元代,是人们为了纪念咸阳王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的功德而建。
谒咸阳王庙_云南旅游文学知识

杨一清

杨一清(1454—1530年),字应宁,号邃庵,别号石淙,晚与“三南居士”,谥文襄,云南安宁人。官至明朝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首辅。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杨慎誉之为“四朝元老,三边总戎,出将入相,文德武功。”《明史》本传称“然其才一时无两,或比之姚崇云。”工诗能文,与李东阳齐名。其诗词代表作为《石淙诗稿》。

香火高城庙貌崇,邦人相对泣遗忠。

汉廷才望金车骑,唐代勋庸浑侍中

地尽关山开禹迹,人于弦诵识华风。

车书又属文明远,犹有新碑纪旧功。

【注释】

①谒:拜访谒见,参拜瞻仰。

②咸阳王:即赛典赤·赡思丁。

③邦:国。

④才望:才华、声望。

⑤金车骑:指汉朝车骑将军金日磾。

⑥勋庸:同“庸勋”,功勋。

⑦浑侍中:指唐代中书令浑瑊。

⑧于:从,由,因。

⑨弦诵:指弦歌和诵读,泛指授业、诵读之事。

【提示】

杨一清虽然出生、成长、做官都是远在他乡,且多年从政,宦游四方,但对先世世居的桑梓之地却怀有很深的感情。他考进士时,名字下注的是“云南安宁州人,湖广巴陵民籍”。安宁“有螳螂之川自昆明而来,奔流数千里,其地崩湍激石,水汩汩循石间,泠然金石之音,故曰石淙”。“石淙流韵”被列为明代安宁“八景”之一。杨一清自取别号名“石淙”,在镇江的居所名为“石淙精舍”,其诗集亦名为《石淙诗钞》,甚至在为人题诗或自己作文时,亦总是以“石淙”落款。云南安宁的故乡是杨一清魂牵梦萦的地方。

杨一清32岁时,“奉母命,归云南会宗族”。这次9个月的云南之行是其生平唯一一次滇游。回乡后他不仅祭扫祖墓、躬行孝道、广会亲友、畅叙乡谊,更流连于温泉、曹溪寺和螳螂川畔,游览故乡山水,凭吊名胜古迹。激情所至,行吟成诗,写下《游拱华楼》《游法华寺》《登碧鸡山》等诗篇,并创作了赞曹溪寺、游温泉记等文章,深情讴歌故乡的秀美风光,流露出浓郁的爱国爱乡感情。凭吊古迹、咏史感怀的《谒咸阳王庙》就写于此时,对元明以来治滇有功的赛典赤备加赞誉。

【思考练习】

1.作者在本诗中提到的金日磾和浑瑊,与赛典赤·赡思丁有何联系?

2.结合本诗,简述赛典赤·赡思丁对云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贡献。

【旅游百科】

赛典赤·赡思丁(1211—1279年),元代塔吉克政治家。赛典赤意为“先生”“首领”,指圣裔;赡思丁意为 “宗教的太阳”。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对元初社会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作用,尤其对云南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一年(1274年)建立南行中书省后,派其为云南行省的首任平章政事,为云南设立行省的第一任行政长官。赛典赤·赡思丁在云南6年中,“兴滇之心,事滇之子”,兴利除弊,大胆改革,深得民众拥戴。

任职期间,改革行政体制,设置郡县,把万户府、千户所、百户所改为路、府、州、县,路设总管,府设知府,州设知州,县设县令或县尹,加强了元王朝对云南的中央集权制统治。1276年赛典赤把省会从大理迁到昆明,从此昆明一直作为云南省会。

赛典赤轻徭薄赋,并规定赋税可以根据各地便利以牛、马、银钱等交纳,利用无主荒地建立民屯,尽量改变原始混乱的局面。

在文化建设方面,赛典赤积极兴办教育,立孔子庙,购买书籍,迎请四川教师,不遗余力地传播先进文化。赡思丁入云南后,大批穆斯林随同入滇,伊斯兰教也随之传入。今正义路的南城寺和金碧路的永宁寺相传即为他所建。

赛典赤治理昆明,最大的功绩还是他主持兴修水利。首先,除去滇池盆地水患,疏浚河流,设坝闸以节水分洪,既避免城市被淹,同时“得壤地万余顷,皆为良田”。现昆明上游最重要的松华坝水库之坝,就是肇始于赛典赤。

至元十六年(1279年),68岁的赛典赤·赡思丁死于任上,送葬群众“号泣震野”。忽必烈闻讯后,“尽守赛典赤成规,不得辄改”。大德元年(1279)追封赛典赤为“上柱国、咸阳王”。

赛典赤墓(真身墓)位于昆明北郊松华坝水库西北的马耳山马家庵村。陵墓原高1.8米,宽1.4米,长2.6米,下部石砌,上面封土。旧时原建有一座清真寺,现已毁。

赛典赤墓(衣冠冢)在昆明城东五里多,方形高2.4米,宽约1.3米,顶为青石雕成的石瓦,墓体四面镶碑石。正面刻汉文“元咸阳王赡思丁墓”8字,分4行,直书。背面为蒙文碑刻。左右两侧,一边刻《元史·赛典赤·赡思丁传》(节录),另一边刻袁嘉谷撰书的《重修咸阳王陵记》。此墓为清康熙年间为便于人们凭吊祭祀而建。

忠爱坊建于元代,是人们为了纪念咸阳王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的功德而建。之所以取名忠爱坊是缘于塞典赤 “忠于君而爱于民”。忠爱坊原在鄯阐(今昆明)城中,明代筑昆明砖城时,城墙北移,忠爱坊被划到城外。

忠爱坊曾两遭火毁。第一次是在清咸丰七年(1857年)润五月二十五日,因云贵总督恒春惧怕马献欲“架大将军炮于忠爱坊石狮上,攻击衙门”,下令用火箭射上忠爱坊,将整座牌坊烧去,使马献无架炮之处。当时火焰腾空,数百年的建筑几小时内便为灰烬。直至清光绪八年(1882年),云贵总督岑毓英集款重建。重建后的忠爱坊仅保存了43年。1914年5月15日晚间10点许,忠爱坊附近一腌腊铺起火,火势不断蔓延扩大,高达数丈的火焰波及了牌坊,火警前来救火,但因火势太猛,加之风大,烈火久扑不息,这座极富历史意义的建筑物,又一次毁于烈火之中。现忠爱坊建筑为1998年重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